中醫介入如何減少癌症治療相關的副作用?


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 李伊婷醫師、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院長 張正雄院長

2024 三月 29

抗癌之路幾經波折,隨著我們對癌細胞的了解,相應而生現代醫學治療之道,從手術、化療、放療傳統途徑,再到近代所發展出的標靶、免疫治療,不變的是這是一場邪正相爭的腫瘤征戰血淚史,端視癌症敵軍招兵買馬之力是否強勢,以及患病者本身正氣後援力能否及時補充。在台灣的醫療環境裡,十分有特色的是癌症患者能夠在原有的西醫常規治療裡,同時接受中醫的治療,當人體成為殺戮戰場,一方殺敵,一方支援,中西醫整合治療成為良好的切入途徑。
中醫經常性介入的癌症患者照護
根據治療進程的不同,分為初診斷、手術前後、化療、放療、標靶、免疫治療、追蹤期,儘管中醫治療視人體為整體觀點,但由於癌症敵軍過於強勢,因此對應不同的治療策略,中醫師經常針藥灸同步使用,以求能夠達到陰陽氣血平衡。
 
初步探討,中醫在癌症整合醫療中的治療方式可概分為四種:第一、但凡與腦(神經系統)相關,針灸治療效果好,第二、但凡與腸(消化系統)相關,中藥調理效果好,第三、外用中藥的途徑有藥膏、藥浴,第四、骨骼肌肉、疤痕組織有針刀施作。 
 
癌症患者在照護期間有各種短中長期副作用需要處理,尤其體能的維護、生活品質的提升與抗癌成效相關,舉例而言,經常性介入的中醫照護有:
  1. 體質調理(臟腑虛損、癌毒、痰濕血瘀):中藥、針灸
  2. 腸胃調理(噁心嘔吐、食慾不佳、腹瀉、便秘):中藥
  3. 心神安定(難入眠、淺眠易醒、多夢):中藥、頭皮針、耳針、耳豆、雷射針灸
  4. 末梢神經病變(手腳麻木):中藥、針灸、雷射針灸、足浴
  5. 疤痕組織(手術疤痕影響肢體活動角度):針刀、針灸、浮針
  6. 皮膚病灶(手足症候群、龜裂、水泡、脫屑):藥膏、中藥
  7. 骨骼肌肉疼痛:針灸、針刀、拔火罐
  8. 扶正抗癌:中藥、拔火罐、艾灸
 
中藥體質調理
癌症的腫瘤本質在中醫的觀點中是有八綱辨證屬性的,腫瘤本質有屬性、癌指標也有屬性、化療標靶藥物也有屬性、體質狀態也有屬性,這些屬性有傳統的患者體質辨證,而癌症治療新藥出來,就要研究藥物機轉以及在人體的反應,推導可能的藥物屬性,最後總結綜合判斷,給予癌症患者合乎當下治療過程中的辨證體質用藥。
 
如果說癌症的產生是體內的致癌基因與抑癌基因表達失衡,那麼這一場人體正邪相爭的戰爭勢必兩敗俱傷,中藥針對體質調理的介入點經常著眼於陰陽平衡,其中又以扶正為最大特色,最大可能地將校正人體陰陽失衡。常見中醫有六大方法針對癌症的體質調理:扶正祛邪、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化痰祛濕、養心安神,細部探討治療法則其中機轉,第一、扶正祛邪,提升正氣有利免疫平衡,是中醫調理癌症患者的用藥核心;第二、清熱解毒,減少氧化壓力和腫瘤發炎;第三、活血化瘀,減少過度的新血管生成與增加免疫細胞浸潤,進而增強免疫療法;第四、軟堅散結,調節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外基質;第五、化痰祛濕,透過中藥恢復代謝失衡並刺激祛痰和抗發炎活性;第六、養心安神,調理負面壓力,減輕患者心理壓力、緩解焦慮有助於抗癌。 
 
一直以來中西醫看待人體的方式不同,透過人體生理機轉所設計的西醫用方,與全人觀點的中醫辨證論治,如何共同合作以達治療最佳成效?體質調理根據治療階段、西醫用藥、年齡、八綱辨證,使用不同中醫策略進行,呼應中西醫整合治療力求相輔相成,而不相互排斥干涉,避免用藥時造成藥物交互作用,影響療效。這是建立於實證為基礎的現代中醫治療,有別於民間口耳相傳特殊草藥秘方。
 
針灸治療於藥物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是常見的治療副作用,尤其是感覺神經,患者會出現皮膚異常感覺,無論是在手指或腳趾末梢出現刺痛、麻木、觸覺異常,如針刺、鈍痛、踩在砂石上⋯⋯等等異常感受,是十分常見影響生活品質的治療副作用。
 
周邊神經病變以四肢末稍為主,遇寒加重。麻感為氣血不足,遇寒濕加重,問診經常主訴碰冰水肢體麻感加重;木為感覺不仁,考慮痰濕堆積,有些癌症患者手指腳趾末梢觸感軟嫩浮腫見證痰濕。當患者發生相關神經症狀可即時獲得針灸治療,使得治療成效大大提升,當開始出現神經麻木即給予治療的成效較好,副作用遺留時間縮短。
 
針灸治療藥物引起周邊神經病變背後的原理是止痛與改善損傷,第一、刺激身體產生止痛內啡肽,而且沒有成癮的風險,第二、改善神經損傷部位的神經功能,並修復背根神經節的感覺神經細胞體受損。研究結果顯示平均40-60%民眾接受針灸治療後,神經病變引起的麻木感有顯著改善,針灸治療每週2-3次可改善症狀,建議一週2次並持續兩個月作為一個療程,即使是一週1次也有顯著改善效果。因為針灸能夠改善神經受損,因此除非再次進行化療產生新的損傷,治療至症狀完全解除或減輕後並不會復發。

藥膏治療於藥物引起的手足症候群
手足症候群是一種化療或標靶治療後常見的皮膚疾患,屬於藥物引起的皮膚毒性反應,表現為皮膚水泡、紅腫、脫皮、出血,由於肢體的紅腫熱痛,中醫經常辨證屬於浸淫瘡,或為痹證中之熱痹、濕熱痹,急性期緊抓血分熱毒論治,治以清熱解毒,緩解期著重皮膚養護、健脾除濕,慢性期須注意損傷修補,加強皮損用藥。若能於起病初始即快速緩解皮膚毒性反應,可大幅減少後期損傷膚表所需修復時間。
皮膚見證處理可內外兼具,一方面以中藥進行病勢調理,另一方面外顯皮損塗抹合適藥膏,為此我們設計專屬於手足症候群的藥膏--紅玉膏,以清熱解毒與扶正生肌藥物搭配,含有特殊樹脂藥材血竭,有活血散瘀、定痛、止血生肌的功效,藥物配伍共同達到清血熱袪瘀阻、養血生肌斂瘡之功效。
 
小針刀治療於疤痕組織引起的功能性角度受限
癌症患者經常接受手術切除腫瘤,根據手術影響深淺與範圍,由於人體原先筋膜為連續性的結構組成,後續因疤痕結構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性角度受損。我們經常遇到求診者為頭頸癌術後患者,頭頸部構造十分複雜,光是咽部就有呼吸、吞嚥、發聲三大功能需求,加上其餘身體部位肌肉皮瓣的重建縫補,使得這群患者在後續疤痕照顧上更顯不易,而疤痕組織引起的肢體活動角度受限,造成關節活動疼痛進而導致生活不便,許多頭頸癌癌友因此吞嚥困難、體重下降、頸部活動疼痛,生活機能遭剝奪因而終日抑鬱寡歡。
 
小針刀與傳統針灸針相似,特點為進針端為一刃面,因此兼具有針、刀、鏟的功能,透過鬆解組織沾黏和纖維化的疤痕,除了改善局部氣血循環,更能解除病理性組織張力,透過有經驗的中醫師選擇適當的操作部位,能夠大幅改善關節活動角度,減輕因疤痕沾黏導致的角度受限與疼痛。
 
總結
不可諱言,抗癌是一條心傷之路,中西醫整合介入是為了糾正癌症患者氣機逆亂,使之重回人體平衡。現今醫療科技對於腫瘤治療已向前大幅邁進,無論是存活率、疾病無惡化存活期、治療反應率均有長足進展,但是醫療人員與癌友均不會只滿足於活下來,而是要如何活得更好。透過中西醫整合治療,能給予罹癌患者中西醫療不同的切入角度與治療強項,在扶正與抗邪之間增加癌友存活期與更好的生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