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醫學在癌症治療的進展


臺北榮民總醫院 傳統醫學部 龔彥穎部主任

2024 三月 22

要瞭解中醫學在癌症的治療之前,我們先來瞭解中醫如何看待癌症,古代醫家對於疾病的認識多由觀察而來,在《黃帝內經‧靈樞》對腸瘤的古文描述:「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瘤。」這看似抽象的古文,卻可跟現代醫學對癌症形成的概念有奇妙相似之處。
我們可將「結」理解為代謝週期異常的細胞群,應該進入凋零死亡週期被代謝掉的細胞,可能因基因突變或致癌因素等原因產生不凋亡的特性,這些細胞群便成為結;「氣歸之」以現代醫學概念來說,即是指這些異常細胞會誘使血管新生,使得身體的營養、氣血皆往異常細胞供應,間接使癌症病患體力削弱、體重下降;「衛氣留之」,衛氣的功能就像現代醫學免疫防衛的角色一樣,讓身體具有屏障防衛的作用,能避免外來致病源,也可剷除體內各種異物,是人體的一股正氣,但是具有不凋亡特性的細胞組織,是不被免疫系統辨識的異常組織(免疫逃脫),這些無法被免疫系統清除的異常組織只能留在體內順勢發展;任由異常組織成長形成惡性腫瘤後人體的代謝功能無法返回正常運作模式,則為「不得反」;身體代謝紊亂使得「津液久留」,生理性水份滯留體內而成病理性的水腫、痰,甚至讓周邊組織產生慢性發炎反應;綜合以上病機發展便「合而為腸瘤」。
 
由上述古文與現代醫學的結合思考可以理解到,中醫對於癌症的理解並不僅限於腫瘤本身,而是對人體整體的思考,要知道中醫對人體整體的思考,最能體現的莫過於中醫診斷學中「望、聞、問、切」中的問診,其中《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要辨別病患現況最重要的兩點即是寒熱與汗。記得先前提到的「衛氣」,在《靈樞》中有明確的描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主要功能包括護衛肌表,防禦外邪、溫養肌肉、皮毛、調節汗腺、汗液的排瀉與調節溫度的功能,即概括了寒熱與汗的概念。中醫對人體甚至癌症病患最主要的思考即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體內衛氣可以讓身體調節寒熱與汗液排泄功能正常運作,打造免疫系統正常運作,進而帶動代謝正常的人體環境,即可讓病邪或是腫塊癌症等病不易存於體內。 
 
理解到中醫對癌症形成的看法與調節人體正氣的觀念後,便可來制定中醫治療的策略。調節人體整體正氣(提升免疫辨識),即「扶正」是重要關鍵,但在腫瘤與癌症發展的同時,可理解為有著血管新生的異常腫塊且常造成病理性痰飲與慢性發炎的狀況,勢必得對局部腫瘤採取策略,即所謂的「祛邪」。
 
在「扶正祛邪」的治療策略中,應要先祛邪再扶正。使用清熱解毒治法,來抑制腫瘤發炎或是身體慢性發炎反應,並幫助肝臟排除代謝產物;使用活血化瘀治法,來改善身體血液循環並降低血液黏稠度,讓身體能供應足夠氧氣給正常細胞;更可使用軟堅散結藥物,調整結締組織代謝並抑制腫瘤生長,使用祛痰利溼藥物,加速病理性代謝廢物的清除,以上祛邪的功能,主要是降低腫瘤對人體的繼續侵害並預防轉移。扶正時則以加強體內正氣為主,並可提升免疫細胞識別癌細胞的能力,透過補氣中藥可提高人體白血球數量,使身體能恢復免疫功能,改善放化療後疲憊等不適反應。
 
以現代醫學的發展與中醫學概念結合,中醫學對於癌症的認識與治療則有更新且明確的見解。現代中醫會依照腫瘤部位、病理類型、生長速度等綜合考量,將癌症再做陰陽寒熱的細分。於身體偏上部、偏表的腫瘤多半屬於熱性癌症,而內臟腫瘤,如胰腺癌、腎癌等,多屬寒性的癌症;在病理類型方面,同一器官的癌症,因病理形態不同,亦有寒熱之分,以肺癌為例,病理表現為鱗狀細胞癌,多為熱性癌症,而肺腺癌因病程中較易出現胸水等症狀,則大多歸為寒溼性的癌症;在腫瘤生長速度部分,容易被發現或發病時間短的,多偏屬陽證,若腫瘤發病時間長且不易被發現,則多屬陰證。可藉由中西醫學概念的結合,讓中醫在介入癌症治療時,更有依循。
 
癌症患者從確診開始,可能面臨到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西醫治療方式,其實在各個癌症發展或是治療的階段,中醫大致都有可以幫忙改善癌症病患的方法。
癌症病患於手術治療後,往往在切除腫瘤的傷口周圍會有大量的發炎介質,進而出現發熱、變紅的狀態,此時傷口的通透性增高,容易出現腫脹,而且再經歷手術後,身體的氣血損耗較大,氣虛能導致推動血液循環力量不夠,血虛則使血球生成不足、出現傷口修復變慢等狀況。若這時中醫介入,可配合清熱解毒藥物來降低發炎反應,改善局部發熱;使用祛痰利溼藥物,加速局部廢物代謝,改善局部腫脹;再利用扶正法,使用一些補氣血藥物,促進血球生成與血液循環,達到術後的中醫調理,可加快復原的時間與提振修復時的精神。
 
化學治療期間,可能會發生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通常使用扶正法,可緩解不適;若是使用紫杉醇可能發生不同程度的關節肌肉疼痛,在《黃帝內經》病機十九條中「諸寒收引」,與《瀕湖脈學》中「緊為諸痛主於寒」,可理解關節肌肉疼痛多為寒邪引起,方可推敲紫杉醇藥物應偏屬寒類藥物,此時可使用舒筋散寒搭配活血通絡法可改善緊痛等症狀;若是使用艾瑞莎、抗癌妥可能引起皮膚乾燥、紅癢或口腔潰瘍、手足症候群等,可於「諸澀枯涸,乾勁皺揭,皆屬於燥」理解此類藥物藥性偏燥,可使用滋陰潤燥法改善皮膚乾燥皺裂、紅癢、口腔潰瘍;更有癌症病患於化療期間出現癌因性疲勞、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等問題,在中醫學中認為白血球屬陽,紅血球為陰,紫杉醇藥物常引起白血球降低,可知偏寒類藥物易傷人體陽氣,另外像是健擇偏屬熱藥,對人體損傷也較大,常使全血指標皆降低,這些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血球偏低,連帶影響人體的精氣神,而有癌因性疲憊的症狀出現,此時扶正的補氣養血法,正是中醫介入的好時機,可提升全血數值並改善癌因性疲憊。
放射線治療後,癌細胞凋亡產生代謝廢物,常會造成發炎反應與免疫抑制,中醫可利用清熱解毒藥物降低發炎反應,讓好的正常細胞得以及早修復,用祛痰利溼藥物加速死癌細胞與廢物代謝,降低後續組織纖維化,再用扶正培本法,調節免疫,加速免疫系統修復;針對放療後會導致局部皮膚炎,已有中藥外用藥膏─紫雲膏對預防放療後皮膚炎有效與安全性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紫雲膏可降低第二與第三級放射性皮膚炎的發生率,且不會引起不良反應。
 
若病患處於標靶治療期間,可能會發生皮疹、皮膚乾燥、口腔炎、甲溝炎或是腹瀉等問題,由上述症狀可知標靶藥物偏熱偏燥,所以中醫治療方面,可使用滋陰清熱、涼血活血等藥物,來改善皮疹、皮膚乾燥與發炎等問題。
 
賀爾蒙療法部分,由於不同的藥理機轉藥物會引起不同的副作用,但可歸納出幾種類型,抗雌激素的泰莫西芬,可能會出現臉潮紅、發熱、月經不規則等類似更年期症候,可使用養陰疏肝補腎法處理,也可能出現靜脈血栓、子宮內膜病變等,多使用活血祛瘀法來應對;芳香環酶抑制劑的復乳納可能另外會出現肌肉關節疼痛、骨質疏鬆或胃腸道症狀,補腎健脾疏肝法來緩解症狀;促黃體刺激素釋放激素的柳菩林或雌激素受體拮抗劑可能會有頭痛等不適症狀,多是因為肝經鬱結引起,可使用疏肝解鬱法來緩解。
 
而中醫的免疫療法最主要體現在「扶正」,可以調節免疫,扶固正氣,是中醫藥調節免疫的關鍵,已有期刊探討β-葡聚醣如何作用於人體免疫與癌細胞,在某些中藥裡含有β-葡聚醣成份,可作用於免疫細胞上多種型態的受體、激活各種信號通路,促使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細胞、自然殺手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都參與免疫調節,包括啟動先天和後天性免疫反應,以達到扶固正氣、調節免疫的功效。
針灸療法方面,美國癌症資訊網已將針灸作為癌症疼痛控制建議之一,哈佛大學癌症研究所亦證實:針灸可改善癌症治療後遺症。其主要適應範圍有癌症術後疼痛、噁心、嘔吐、便秘、瘙癢與神經病變,並可改善關節疼痛等等,提升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
 
腫瘤細胞的形成與發展是非常複雜的,更有因為自身情緒問題推進了癌症病情的發展,在中醫輔助治療下可使用疏肝解鬱、養心安神的藥物來幫忙調解情緒狀態。在面對複雜的癌症病情時,須多種西醫治療對策並存,若能加入中醫學的陰陽寒熱等理論辨證,使用中醫藥或配合針灸治療,當可協助癌友們改善西醫治療的後遺症,並能藉由調節個體免疫,讓身心達到較好的狀態,以利完成整個西醫療程,共創有效控制癌細胞生長的全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