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的放射治療與重粒子治療


臺北榮總 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 藍天立/賴宜君主治醫師

2024 元月 25

胰臟簡介
胰臟是位於身體中心一個長約15公分,寬約3公分的條狀器官。在一般站立姿勢中,橫臥於胃的正後方,並與十二指腸相鄰。胰臟是屬於消化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器官,有別於大部分消化道的空腔構造,胰臟是由腺體所組成的一個分泌器官,負責分泌消化液以協助人體的消化功能能正常運作。
胰臟分泌的酵素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種為富含消化酶的胰液,第二種為調控血糖的胰島素及升糖素。胰液主要由胰臟腺泡所分泌,經過胰導管進入十二指腸發揮作用,包含蛋白酵素、醣酵素、脂肪酵素,使食物進入小腸之後能更有效率的進行吸收。胰島素及升糖素則是調控體內的血糖,特別是在進食之後會分泌胰島素,讓多餘的血糖能轉換成肝醣做為身體儲存的能量。若這項功能失去作用,就會發生我們常聽到的糖尿病。
 
胰臟癌
109年國健署所公布的癌症登記報告,胰臟癌在國人癌症發生率中排名男性第12,女性第13,每年約有3000人診斷胰臟癌。然而,由於早期不易發現,造成當開始出現症狀才診斷胰臟癌時,通常已經是第三期以上或無法進行手術。這項特性使胰臟癌在國人的癌症死亡率當中排名男性第8,女性第5,每年將近2500人因為胰臟癌死亡。
 
胰臟癌在男性相對發生率比女性還高,最常見於60歲以上的人。在所有風險因子中,慢性胰臟反覆發炎是最容易造成胰臟癌的族群。其他常見風險則包括重度飲酒、吸菸、肥胖,以及糖尿病的患者。另外,胰臟癌患與遺傳性疾病有關,10%的遺傳史。
 
大部分的胰臟癌患者在早期不會有任何症狀,而是在進行身體檢查時意外發現腫瘤。而當有症狀發生時,最常見的表現為上腹部疼痛,且疼痛感甚至會蔓延至後背部。此疼痛感將在進食後特別明顯,並且在特定姿勢(如身體蜷曲或側躺時)會有疼痛的改善。體重減輕及疲倦感也是胰臟癌常見的症狀,有高達8成的病人在診斷時有這些症狀發生,但因為這類型的特異性較低,而常常被患者所忽略。除了以上症狀之外,根據胰臟癌的不同位置也會有不同的症狀表現。
 
治療方式、放射治療與重粒子的適應症
胰臟癌的標準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但實際上診斷時只佔四分之一的患者能進行手術。若經評估後無法進行手術時,則會根據胰臟癌的局部血管侵犯性以及是否有淋巴及遠端轉移來決定後續的治療。由於近年來化療藥物快速的進展,陸續有不同化療配方的臨床試驗,讓化療在無論是根治性治療或是緩和性治療都佔有一席之地。有一部分胰臟癌患者在診斷時,外科醫師評估為有機會手術,但與血管之間的侵犯關係不明確時,會先採用化療之後再進行手術的方案。
 
一般聽到的放射治療是使用直線加速器產生高能量光子,並透過射束打入體內造成腫瘤的DNA被破壞,而達到腫瘤控制的目的。光子治療已超過百年,有非常多的文獻都證實了放射線治療腫瘤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隨著近年來電腦科技的發展,於20世紀末期發展出需要由大量電腦運算才能達成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及弧形調控放射治療。這兩種技術透過放射強度的改變及多葉式準直儀對照野的塑形,而達到大幅降低正常組織接受到的放射線劑量的目的。然而,光子治療的新科技依舊無法改變光子射束行徑路線上劑量累積的物理特性;而最新一代的粒子治療,便是透過包含質子、碳離子等粒子在路徑末端釋放出大量能量的特性,而大幅度的降低正常組織的照射劑量。因此透過粒子治療所產生的劑量分佈優勢並減少正常組織的副作用,就在這個 ”能與癌症長期和平共處” 的時代中,扮演跨時代的重要角色。
 
放射治療在胰臟癌的角色主要分為三個層面。以下根據不同情形呈現胰臟癌病人在治療的決策中,放射治療使用的情形:
第一種是使用於無法開刀的胰臟癌患者。胰臟癌不能開刀的因素有非常多,大致上可以歸類為重要血管侵犯、多重共病症或年紀太大所連帶產生的麻醉及手術失敗風險。對於這類型的患者,放射線治療搭配化學治療能提供非常有效的腫瘤控制效果。由於血管及神經等組織對放射線耐受性較高,因此適當的放射劑量可以順利抑制腫瘤的生長。放射線的技術包含使用光子治療及粒子治療。光子又細分為一般放射治療及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技術。前者的治療次數約25-30次,而後者則是採用低分次、高劑量、高精準度的放射線照射,總共次數約5-8次。目前,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技術並不在健保給付的適應症中,自費的金額則約10-15萬元。然而,胰臟癌本身有對放射性抵抗力較強的特性,因此傳統光子治療有時候會發生在控制住腫瘤一段時間之後,仍然在追蹤的過程中發現復發的情形。
 
臺北榮總重金引進的重粒子設備是日本日立重工所製造的,其機型與大阪重粒子中心幾乎相同,因此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可經由日本20年的重粒子臨床經驗及多篇國際論文所證明。其關鍵因素在於碳離子對於腫瘤的破壞力更強,且對於缺氧癌症幹細胞有更強大的殺傷力。這個特性在胰臟癌治療當中,優勢特別明顯,日本厚生勞動省自2022年開始,將重粒子治療納入胰臟癌治療的健保部分負擔項目當中。台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於2023年5月開幕,而為了使民眾能夠接受到最好的治療,更規劃多位醫師、物理師、放射師至日本大阪重粒子中心(HIMAK)及千葉國立放射線醫學綜合研究所醫院(QST hospital)進行3個月至1年的訓練。目前10月為止,臺北榮總重粒子中心已治療近30位胰臟癌患者,除了控制率佳之外,有部分患者由診斷時不能開刀,在重粒子治療過後腫瘤縮小而接受外科醫師評估過後變為可以開刀,甚至在手術後的病理報告中,也有胰臟癌切下後發現癌細胞完全消失的案例。治療目前為總共12次,一週4次的治療模式,搭配影像導引及呼吸調控技術,整個療程花費約150萬元。台北榮總重粒子中心將持續為胰臟癌患者提供最精準,最先進的治療方式,並在累積經驗的同時,不斷優化治療模式,與其他專業科別更緊密的合作,已成為國際上數一數二的胰臟癌整合醫療團隊治療中心。
 
第二種放射治療是用於胰臟癌手術後仍然有殘存腫瘤的患者。這類患者在外科醫師於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範圍廓清腫瘤及相關淋巴結之後,於病理科醫師的專業判斷下認為手術切緣可能有殘存腫瘤,而造成復發的風險較高。此時,外科醫師就會將患者轉診至放射腫瘤科及化學治療內科進行後續治療的評估。透過術後放射線治療的處置,目前有多項臨床證據皆顯示對於胰臟癌的局部控制能達到顯著的改善。由於這類患者大多沒有肉眼可見的殘存腫瘤,因此採用一般的光子治療便足以讓局部的控制率達到預期的效果。
 
第三種放射治療是用於轉移性胰臟癌的患者。當胰臟癌轉移至骨頭或是其他部位時,有時會產生疼痛或是不同類型的副作用。放射治療對於轉移性胰臟癌的疼痛控制效果非常好,大約有7-8成的患者在接受放射線治療之後對於疼痛都能有顯著的改善。透過放射治療,末期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能非常有效的提升。
 
結語
胰臟癌是所有癌別當中最棘手的腫瘤之一,除了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而導致診斷時已經是末期的狀況之外,對於一般光子治療的抗性也是部分治療患者在追蹤的過程中產生復發的原因之一。最先進的重粒子設備,在目前的臨床經驗中,對於局部的控制率有明顯的提升,成為下一個時代胰臟癌治療的最佳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