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手術病患需注意事項與常見併發症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一般及消化外科 吳柏宣醫師

2024 元月 11

簡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它是全球癌症死亡率中排名第四的癌症。根據台灣癌症登記107年的數據,新診斷胰臟惡性腫瘤的病例達到2750人。在男性中,它是癌症的第 12 位,而在女性中,它是第13位。大約80%的胰臟癌病人在被診斷時已經是局部晚期或已有遠端轉移,這意味著只有不到20%的病人在診斷時有可能接受治癒性的手術治療。胰臟癌的五年存活率僅為10%。加上胰臟的位置和結構特點,手術治療相當困難,且手術後很難完全切除腫瘤。原發性胰臟癌的主要類型是起源於胰管表皮細胞的腺癌,然而,也存在其他少見的類型,如黏液性腺癌和內分泌細胞癌。其診斷的挑戰在於早期症狀的不明顯性和缺乏有效的篩檢方法,此因素使胰臟癌在台灣成為主要的癌症死因之一。對於治療方法,除了手術外,還包括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但由於多數病人在被診斷時腫瘤已經到達無法手術切除的階段,五年存活率可能低至5%。對於那些能接受手術的病人,其五年存活率介於5.5%到20%之間。鑒於這些挑戰,近年來,醫學界開始探討術前化療是否能有效縮小腫瘤,從而提高手術的成功率。然而胰臟癌手術並非無風險。手術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併發症包括出血、感染或其他未預期的情況,這不僅可能影響手術的結果,還可能對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帶來進一步的挑戰。因此,決定是否進行胰臟癌手術不僅僅是基於腫瘤的大小或位置,還需要仔細評估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例如,老年病患或患有其他嚴重健康問題的人可能無法承受手術的壓力,而年輕、共病症較少的病患則可能更適合進行此項治療。
常見的胰臟癌手術類型 
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 procedure) 
胰臟頭部的惡性腫瘤比較常見,約僅佔胰臟癌的60-70%。胰頭十二指腸切除手術,又稱為「Whipple手術」,是一種專為治療胰臟頭部腫瘤和周邊區域的疾病的手術。
在Whipple手術中,外科醫療團隊會移除胰臟的頭部、部分的胃、全部的十二指腸、部分小腸、膽囊、總膽管,以及鄰近的淋巴結。由於將重要的器官移除,是必須要做重建,才能使胃液、胰液與膽汁進入腸胃道。因此移除必要部分後,外科醫療團隊將重新連接剩餘的胰臟、膽道和胃繞道至小腸,確保食物和消化酶可以正常流動。
 
遠端胰臟切除術 (Distal pancreatectomy)
胰臟體部與尾部的惡性腫瘤比較少見,約僅佔胰臟癌的30-40%。遠端胰臟切除術主要是切除胰臟的體部到尾部,通常都會加上脾臟的切除,主要是因為胰臟尾部緊鄰脾臟,此外周遭也有相當多的淋巴結。
這兩種術式都能分別以傳統手術、腹腔鏡手術與達文西手術來執行,分別要看病人的病況、該醫院的設備與醫師的專精程度來做最後決定。
 
手術後需注意事項
 
疼痛控制
胰臟手術是腹部的一項重大手術,尤其是胰頭十二指腸切除手術,切除的範圍廣,再加上重建,因此病人復原的時間也較長。在復原期皆會出現腹部疼痛的狀況,透過妥善的管理,疼痛可以控制在容忍範圍內。醫師通常會開止痛藥,患者需按照醫師指示的劑量和時間服用。而這種疼痛也會隨著時間逐漸改善。
 
傷口護理與引流管照護
傷口的照護也是一大重點。由於不是所有的胰臟癌的患者都適合使用微創手術,病況較為複雜的患者通常需接受傳統手術。由於傷口大、手術時間長,傷口需妥善照護避免感染。
除了傷口之外,剛手術完的患者通常會放置許多導管,這些導管都是有特定的功能,主要是為了給予養分,或是引流滲液。而管路放置時間會依據病患恢復的速度而定,有些患者出院時也會帶著引流管回家,因此需要妥善照顧引流管,每日記錄各引流管的量、顏色與質地,避免拉扯以致管路滑脫。
  • 中央靜脈導管:由於術後病患會禁食一段時間,中央靜脈導管目的是在術後為病人提供營養和液體,這確保病患在手術恢復期間得到充足的能量和水分。 
  • 腹部傷口引流管:這些管路的設置是為了預防術後血液或胰液在腹腔內積聚。通常會放置兩條或更多的引流管,確保將體內積液引流乾淨。 
  • 空腸灌食管:不見得每個病患都會放置空長餵食管。在手術後的初期,為了確保病患得到充足的營養,醫療團對會透過這條管路提供營養。 
 
飲食調整與營養補充
胰臟癌手術後的營養補充與調整對於患者的恢復和整體健康狀態至關重要,飲食調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術後急性期(此階段無法由口進食),第二個階段為恢復期(此階段已經開始可以由口進食),第三個階段為出院返家期。
 
術後急性期
此階段無法由口進食,會維持約三到七天,需看患者恢復的狀況而異。此時會經由中央靜脈導管給於全靜脈營養。全靜脈營養,即TPN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是透過中心靜脈導管直接供給身體高濃度、高滲透壓的營養液體,旨在提供必要的熱量和營養成分,確保體內氮和其他營養元素保持平衡。TPN的營養液包含了醣、胺基酸和電解質,根據病人的特定需求,還可能加入脂肪酸、維生素、及其他微量營養物質。
 
恢復期
當病人生命徵象穩定,未伴隨有嚴重胰液時,那會讓病人逐漸開始恢復進食。此階段已經開始可以由口進食。為了確保身體得到適當的營養,同時避免過度負擔恢復中的消化系統,進食的方式需要仔細地、漸進式地調整。
  • 開水:在術後的初始階段,我們首先建議病人只喝開水。這樣做的目的是減少對消化系統的負擔,並確保在初期沒有食物引起的不適或併發症。
  • 清流質:當病患能順利地接受開水後,可以開始嘗試像清湯或果汁這樣的清澈液體。這種飲食有助於進一步保護胃腸道黏膜,同時提供一些基本營養。
  • 流質食物:隨著胃腸道逐步適應,可以轉向更為濃稠的液體食物,例如牛奶、豆漿或奶昔。這些食物提供更多的熱量和營養,且仍易於消化。
  • 軟質食物:當病患身體進一步恢復時,可以嘗試如蒸蛋、稀飯或軟麵條等。這些食物營養豐富且對消化系統的負擔相對較小。
  • 進食恢復的速度因人而異,受到術後恢復、身體反應等多種因素影響。在整個過程中,需要遵循醫生或營養師等醫療團隊的建議,確保恢復。
 
出院返家期
當病人出院後,仍有許多注意事項。病人應避免飲酒和高糖食品以減少胰臟的工作負擔。高脂肪食物,尤其是油炸、油煎或油酥的食品,也應避免。特別是手術後的第一個月,更應避免攝取高蛋白和高脂肪食品。由於胰頭十二指腸會將部分的胃部切除,因胃的容量有所減少,建議少量多餐,一天進食4-6次,且確保食物經過細嚼慢嚥。此外,胰臟手術後可能導致糖尿病,需要進行胰島素治療。原本就有糖尿病的病人,在手術後可能需要調整胰島素的劑量。
 
值得注意的是,胰臟癌的治療,無論是手術、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都可能對消化功能造成影響,進而導致食慾不振、體重下降、噁心、嘔吐、腹瀉和糖尿病等問題。因此,病人應選擇無刺激性的食物,避免高纖維和易產氣的食品。病人還應考慮補充維生素,如鈣、葉酸、鐵質和維生素B12。生活作息也非常重要。病人應保持規律的生活,確保有充足的休息,適當運動,並避免過度的壓力和疲勞。恢復到正常的日常活動可能需要3個月至6個月的時間。病人應詳細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態,在醫療團隊的建議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結論
胰臟癌是一種具有高度惡性的疾病,往往在病程後期才被確診,治療之路充滿挑戰。雖然手術是其中的一種治療選項,但並不是每位患者都適合進行。有兩種主要的手術方式,即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和遠端胰臟切除術,選擇哪一種取決於腫瘤的位置和患者的健康狀況。術後的傷口和引流管照護至關重要,以避免感染和其它併發症,需要持續觀察和照護。此外,適當的飲食調整和營養補充是手術恢復的另一個要素。病患在出院後應注意飲食,如減少糖分、脂肪和避免刺激性食物,並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胰臟癌手術涉及多種考量,病患與家屬需與醫療團隊密切合作,選擇最佳的治療和飲食策略。在治療的過程當中,家人的陪伴與醫療團隊的支持是一大關鍵,讓我們攜手努力,與患者一起對抗胰臟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