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腫瘤後神經復健的新療法—經顱磁刺激


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 神經復健科 蔡泊意主任

2023 十一月 17

腦部腫瘤的病患,通常合併對側肢體無力,語言障礙,吞嚥障礙,以及認知功能障礙,這些後遺症通常來自於腫瘤本身,或手術後,放射治療後的後遺症,當發生這些狀況的時候,神經外科醫師可會診復健科,進行物理治療,如上肢功能以及語言吞嚥等等復健。然而,大腦受損後各種功能的修復,往往耗時費力,復健期超過一年,各種功能障礙即會趨於穩定,伴隨一生。
重覆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乃以類似核磁共振檢查的磁場重覆且聚焦刺激大腦某一部位,進而達到神經活化並回復功能的目的。因快速變動的電場會產生磁場,而磁場可以穿透頭顱,將能量送到大腦,並且使大腦神經元放電。傳統的重覆經顱磁刺激模式依據刺激頻率可分為:低頻刺激(頻率小於等於1 Hz),產生抑制效果,造成「長期壓抑」現象,降低了細胞之間聯繫的效率;和高頻刺激 (頻率>5 Hz),產生興奮效果,即造成「長期增益」,提高了細胞之間聯繫的效率。
 
θ叢集式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 TBS)是一种模式化的重覆經顱磁刺激(patterned rTMS)模式,根據刺激發放形式的不同對神經細胞產生兩種不同的效應,連續性叢集式刺激具有抑制效應,而間斷性叢集式刺激具有興奮效應。這種非侵犯性的治療方法不需開刀,亦無疼痛感覺,近三年來被廣泛使用於憂鬱症、腦中風的患者,改善情緒、動作以及認知功能,吞嚥以及語言功能,效果顯著。
 
同樣的原理使用於腦部腫瘤病患合併肢體無力,語言障礙,吞嚥障礙,以及認知功能障礙,近年來學術論文有零星個案發表,顯示這項技術使用於腦部腫瘤的個案,為安全性高,並且有效的治療方法。此項新技術並證實不會影響到腫瘤的復發,因為其原理和核磁共振檢查一樣,並不會對腫瘤產生激發效應。
 
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部引進此項技術已有12年之久,蔡泊意教授發表數十篇原創性、隨機分組的實驗,均顯示此技術顛覆以往對於神經復健既有的看法,即使過了黃金治療期,或者數年之久,腦中風或者帕金森氏症的病患均可以獲得相當的改善。此方法為連續性療程,一個療程為10次,於兩週內完成,體內有裝置金屬物例如心臟節律器,人工耳蝸等等者則不適合使用,但裝置引流管,與鈦合金的金屬者則不影響治療。六個月之內有癲癇的病史,為相對禁忌症。
 
蔡教授的團隊治療數位腦部腫瘤合併行走障礙以及吞嚥障礙的病患,其中一位為第四腦室附近胚胎瘤(germinoma)女性患者,於兩年前經歷手術切除以及腦部放射治療後,遺存有吞嚥障礙,兩年來這位年輕女性以鼻胃管進食,無法以口腔咀嚼以及吞嚥食物,經過10次經顱磁刺激的治療以後,此病友已經可以開始從口進食,預計不久後即可以拔除鼻胃管。
 
林先生,為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患者,嚴重影響到腦部的功能,癌症治療之後仍然存有意識不清,肢體無力臥床的狀況,維持一年之久,開始經顱磁刺激治療之後,一個療程後,林先生的意識變得清楚,可以說話並且與家人互動,分得清楚人事時地物,經過第二個療程,他癱瘓的肢體開始有動作,從臥床到開始練習站立。
 
由此綜合學術性論文與實際治療經驗顯示,經顱磁刺激於腦瘤患者成效與腦中風的治療反應類似,均為安全有效之治療方法。
 
此療法最嚴重的副作用為若操作不當容易造成癲癇,然而根據國際論文以及回顧性文章顯示發生癲癇的機率約為千分之二,與腦中風的病患相當,使用TBS複合波癲癇的機率更可以降到萬分之一,為相當安全的治療。但縱使發生癲癇,仍為暫時性的,停止磁刺激即不會再發生。其他常見的治療副作用為暫時性頭暈、失眠、頭痛、焦慮等等,機率約2%,停止治療或調整參數後亦不再發生。
 
此新穎的技術需要執行醫師有豐富的經驗給予刺激參數,否則容易發生副作用。配合精密的定位,並且參考病史,用藥,臨床狀況才能夠讓此治療的效果得以發揮。
 
結論 
經顱磁刺激技術顛覆以往對於神經復健既有的認知,即使過了黃金治療期,或者數年之久,腦腫瘤的病患均可以獲得相當的改善,針對肢體無力、失語症、吞嚥困難、以及認知功能障礙者,藉由此法,可較傳統復健達到更快,更好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