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在癌症安寧緩和的角色


三軍總醫院 放射腫瘤部 沈伯鍵醫師、林群書主任

2023 七月 14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可以用來治療許多種類的癌症,也可以用來減輕癌症引起的症狀和改善生活品質。醫療上,我們是將高能量的電子、光子、質子、重粒子或其他粒子束,並將它們聚焦到癌細胞所在的部位。這些粒子束可以穿透皮膚和組織,並在癌細胞處釋放能量。這樣就可以損傷癌細胞的DNA,使它們無法正常分裂和生長,最終死亡。同時,放射治療也會影響正常細胞;儘管也會使正常組織受到傷害造成一些副作用,但正常細胞有較強的修復能力,隨著時間大多可以恢復。
 
安寧緩和醫療是一種專門針對末期病人和其家屬的全人照顧模式,目的是在生命最後階段,提供舒緩身心靈的服務,讓病人能有尊嚴地活到最後一刻,也讓家屬能得到支持和輔導。安寧緩和醫療不是放棄治療,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在難以治癒的情況下,以改善生活品質和減少苦難為目標。
在1964年,Parker醫師提出了新的緩和性放療準則:當治療的初衷是緩和性治療時,治療所導致的嚴重副作用是不能被接受的。並且,治療總體時間必須縮短,花費必須降至最低,而治療的方便性也必須被考慮在內。換句話說,緩和性放療必須更加注重患者的感受和生活品質,同時也不能帶來太多的併發症或醫療外的負擔。
 
癌症安寧比較常使用的方式是體外放射治療,通常需要周一到周五每天進行一次放射治療,一個星期做五天,每個療程約持續1-3周。每次治療大約需要花費5-10分鐘左右,過程中病人只需安靜的躺在治療床上,直線加速器會透過旋轉從各角度將放射線聚焦到需要治療的部位。接受治療的過程中,病人並不會有任何疼痛、不適的感覺,就如同做電腦斷層或拍x光(台語:照電光)一樣,實際上並不會感覺被電到。緩和性放射治療不是以根除癌細胞或延長壽命為目的,而是著重於控制癌細胞的生長或減少其對周圍組織或器官造成的壓迫或併發症。不只應用在轉移性病灶的症狀緩解,對原發性病灶導致的症狀也可以有效控制,以下分別說明。
 
原發性病灶造成的症狀如下:
  • 肺癌:緩解在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引起的胸部症狀,例如喘、咳血、吞嚥困難、胸痛或上腔靜脈症候群(臉部、頸部、胸部、手臂和手部腫脹、呼吸急促和頭痛)。目前研究認為,30格雷分10次的放射治療就能提供適當的症狀緩解。對於預期存活時間較短、身體狀況較差或交通不便的患者,可以考慮20格雷分五次的計畫。
  • 肝膽腸胃道癌症:對於腸胃道腫瘤的緩和治療目標是維持腸胃道暢通,以解除不適症狀。這些症狀可能包括吞嚥困難、排便不順、黃疸(如膽道腫瘤壓迫造成的膽管阻塞)、疼痛、潰瘍、出血、壓迫感等等。
  • 乳癌:在晚期或局部復發乳癌中,腫瘤可能已經從乳房侵犯到附近組織或器官,或是在治療後反覆長出來。這種情況下,放射治療可以緩解症狀,如腫脹、皮膚潰瘍和出血。常見的劑量為30格雷(*格雷為放射治療劑量單位)分10次治療。
  • 生殖泌尿道癌症:泌尿道腫瘤引起的症狀包括泌尿道感染、頻尿、血尿、尿痛或尿滯留。全身性治療方法包括針對攝護腺的抗賀爾蒙藥物或是對膀胱癌的化學治療,但是加入緩和性放療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出血、疼痛和阻塞等局部症狀。在婦癌,放療也可以減緩晚期或無法手術的子宮頸癌和內膜癌的出血。
 
至於遠端轉移常造成的症狀例如:
  • 骨轉移:常見容易骨頭轉移的癌症包括乳癌、肺癌和攝護腺癌等。除了引起疼痛外,骨轉移如果沒有即使處理,可能導致病理性骨折。治療骨轉移時,放射治療可以與止痛藥物、外科手術固定或骨轉移藥物(如雙磷酸鹽類)等方法合併使用,以獲得最佳的疼痛控制效果。研究顯示,在三到四周的放療後,約四分之三的病患可以獲得部分疼痛減輕,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病患疼痛感可以完全消失。且即使對於同一部位進行第二次放射治療,仍約有一半的病患仍然可以獲得改善。骨轉移放療的計畫有多種,可根據病患的具體情況,包括病情的嚴重程度、預期壽命、年齡和身體狀況等因素進行評估和選擇。包括30格雷分10-15次、24格雷分6次、20格雷分5次以及8格雷單次治療。
  • 脊髓壓迫: 這通常是由於轉移到脊椎骨的腫瘤往脊髓方向侵犯所造成的,屬於腫瘤急症。當病人出現神經學症狀,如肢體無力、感覺喪失、失禁等,應該在24小時內盡快進行減壓處理,才有機會最大限度地恢復神經功能。第一步可以先給予類固醇,以減少脊髓腫脹。接著評估外科手術和/或放射治療介入。手術減壓有助於病人恢復行動能力,但對於年齡較大、身體狀況較差或慢性疾病較多的病人,手術的風險可能較高。至於脊髓壓迫的放射治療計畫是30格雷分10次,一個月內約可改善40%病患的肢體無力、55%病患的疼痛和20%病患的失禁症狀。
  • 腦部轉移:比起原發性腦癌,其他腫瘤的腦部轉移更為常見,也是癌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現在已經發展出多種模型來預測腦轉移病人的預後,其中最常用的是「等級預後評估標準(GPA)」,這除了用來預測存活率,這個模型也能夠作為後續照護治療的參考。腦轉移的治療方法包括全腦放療、手術和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在數量較少(小於等於3-5顆),每顆小於三公分的腦腫瘤更推薦使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雖然比起全腦照射,在存活率上沒有優勢,但可以降低放射線導致的認知功能退化。相對地,對於多處腦轉移,餘命短的患者,全腦放療依然能在最後一段路減緩病人的痛苦。
 
由於緩和性放射治療的總劑量通常較低,因此不太容易造成嚴重的副作用。副作用的發生通常和照射的目標其周圍的器官有關,舉例來說照射上臂的骨頭不可能造成腸胃道的副作用。而常見的急性副作用(照射期間的副作用)包括疲勞、噁心想吐、食道發炎、腹瀉、皮膚發紅和掉髮。這些副作用造成的不適程度通常都不嚴重,可以請腫瘤科醫師使用相對應的藥物處理,或透過生活方式的調整而緩解。並多可在療程結束後一到兩星期逐漸恢復。至於慢性副作用更為少見,比較常發生的是治療腦轉移病患的全腦照射導致的神經認知功能減退。但目前可合併使用失智症藥物memantine延緩其副作用,也可以和醫師討論使用海馬迴屏蔽的方式照射,降低此副作用。此外,也是因為總劑量低,且有多種不同分次方式的治療計畫可以選擇,所以如果有交通困難(往返醫院費時)也可和醫師討論,盡量選擇兼顧效果和便利性的治療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醫療技術和藥物發展的進步,晚期癌症的治療目標可能會在「根治性」或「緩解性」之間動態改變,甚至是兩者同步進行。過去對於已經遠端轉移的患者,治療的目標通常是緩解症狀,讓其有尊嚴有品質的度過人生最後一段時間。但現在新興的標靶藥物和免疫藥物皆有機會在符合特定的條件下增加病人的存活率。尤其是寡轉移疾病(遠端轉移的病灶少於5-6個)更可能有將癌症控制住的可能性。在這些情況下,除了藥物之外,針對局部病灶治療的放射治療也非常重要;而且並不只是單純以緩解症狀為目的,而是可能治癒或顯著延長晚期癌症患者的壽命。
 
總結來說,緩和性放射治療可以改善晚期癌症病人的身體功能,提高生活品質(如增加社交和語言互動,並有助於放鬆心情);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也有機會增加病人的存活率。至於在治療方案的選擇上,病人可以和醫師充分溝通自己的病情和預後、家庭支持狀況和經濟能力後,共同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畢竟緩和性放射治療或多或少仍有其風險和限制。因為治療還是會導致一些急性副作用和少數慢性副作用;其次,緩和性放射治療只針對局部的癌細胞或症狀進行治療,無法完全消除癌細胞或阻止其轉移。最後,在某些情況下,如患者身體虛弱、交通不便、無法配合躺好不動等,勉強接受緩和性放射治療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總而言之,任何治療都需要醫病雙方充分溝通和協商,了解病家的需求和期望,並尊重病人本人的決定和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