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憩室炎成因及治療介紹


振興醫院 腸胃科 林信吉醫師

2023 六月 21

大腸位於消化道末端,負責吸收最後腸道內殘渣中的水分。隨年齡增加,尤其大於40歲後,大腸壁逐漸變的薄弱且彈性變差,若腸蠕動異常、食物缺乏纖維、腸內壓力增加時,大腸內壁天生較薄弱的地方(位置常常是在小動脈穿過大腸管壁處)便被擠壓突出到腸壁外,形成凸出的囊袋,稱為憩室(Diverticula)。
整個大腸解剖部位可分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憩室最好發的位置為乙狀結腸,而在東方國家如華人族群,亦常見憩室在右結腸(包括盲腸及升結腸),右結腸憩室於成人各年齡層均易發生。另外美國的研究指出,隨著年齡的增加,憩室發生的機率也增加,超過六十歲的族群中,憩室的發生率約為50%,男性和女性的發生率並無顯著的差異。
 
絕大多數的憩室患者臨床上沒有任何明顯症狀,如果臨床上沒有症狀,我們稱之為大腸憩室症(Diverticulosis),只有在出於其他原因進行檢查,如大腸鏡或者是電腦斷層掃描後才知道自己有大腸憩室;當糞便掉入大腸憩室成為糞石,可能會阻礙憩室的血液循環,進而刺激周圍組織出現發炎現象、甚至引起腸道細菌感染,稱為大腸憩室炎(Diverticulitis)。統計上,大約只有約10~20%的大腸憩室症病人會出現大腸憩室炎。
形成大腸憩室炎的根本原因是憩室的形成然後糞便卡入憩室,所以預防的關鍵在於如何降低腸壁產生憩室以及減少過硬的糞石產生。
以下可能的危險因素會增加罹患憩室炎的風險:
 
  • 年齡:隨著年齡增加,腸壁會越發薄弱、變得更容易形成憩室,罹患大腸憩室炎的機率因此跟著顯著升高。
  • 遺傳:國外研究發現,大腸憩室的形成可能與遺傳有關,尤其是父母等近親若在50歲之前就患上了憩室症,那小孩有憩室症的機率也很高。
  • 纖維量攝取不足和動物脂肪攝取過多:纖維可以使糞便變的更軟,使腸內壓力較小,更容易快速通過結腸,另外要補充足夠的水分,可以使纖維的作用加分;纖維量攝取不足容易導致便秘,因為糞便比較乾硬,會使排便時需要花更多力氣,擠壓腹腔產生的壓力容易讓結腸壁較薄弱的部位形成憩室。如果糞便掉進憩室裡,就會阻礙憩室的血液循環,引起發炎反應。目前研究已不再將便秘視為危險因子,也就是纖維攝取不足單獨的作用並不十分明確,但仍可能有負面影響,像是纖維攝取不足如果再加上動物脂肪攝取過多者,似乎還是會增加罹病風險。
  • 有便秘病史。
  • 超重或肥胖症:國外研究已將肥胖列為一個重要的危險因子,會增加大腸憩室炎、腸道出血的機率,目前機制不明。
  • 運動不足:大量運動能夠有效預防大腸憩室炎發生,但反過來缺乏運動是否是一個危險因子,目前仍需進一步研究。
  • 抽菸:抽菸會增加大腸憩室炎的發生機率與疾病嚴重程度。
  • 藥物使用:包括類固醇藥物、鴉片類止痛藥以及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NSAIDs,如Ibuprofen, Naproxen)會增加大腸憩室炎的機率,甚至類固醇藥物與鴉片類止痛藥的使用,也會增加腸穿孔的機會。

絕大多數的大腸憩室炎臨床嚴重度都是輕微的,也就是單純性大腸憩室炎。
 
單純性大腸憩室炎:約佔75%,只是大腸壁發炎增厚,並沒有進一步惡化。大腸憩室炎病人第一次發作或感染通常不會有太嚴重的後遺症,單純的大腸憩室不會有明顯症狀,頂多出現輕微的下腹不適、腹脹、排便不順、便秘等,排便或放屁後可以緩解。一旦出現大腸憩室炎,病人最常出現左下腹痛(乙狀結腸憩室炎,西方國家較常見)、右側腹痛(右側結腸憩室炎,東方國家較常見),其他還有各種常見腸道感染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噁心、嘔吐、排便習慣改變(便秘比腹瀉常見)、偶而糞便中有血。
 
大腸憩室炎通常是在急性發作時被診斷出來的,腹痛可能會是許多腹部急症的表現,醫師會先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腹痛,藉由血液及尿液,甚至糞便的檢驗,加上影像檢查,如腹部X光還有腹部電腦斷層檢查。腹部電腦斷層可以識別發炎或感染的憩室,並確診憩室炎,電腦斷層還可進一步指出憩室炎的嚴重程度及有無併發症,幫助決定治療的策略。
 
大腸鏡檢查是由一根長長的內視鏡管子由肛門口進入檢查整個大腸道,可觀察大腸憩室炎的情形,但是侵入性的大腸鏡檢查不適合用於急性大腸憩室炎的病患,可能會造成憩室破裂,引起更為嚴重的腹膜炎感染。通常建議在發病的6~8週後再進行追蹤檢查,尤其是在前一年未曾做過檢查的患者,主要可協助醫師確定病因或排除其他可疑因素。
 
單純性大腸憩室炎,醫師可能會建議先流質飲食數天,讓消化系統得到休息,多半再使用口服抗生素治療就可以使症狀有所改善,較嚴重一點就需住院暫時禁食加上靜脈點滴灌注及注射抗生素治療。
 
複雜性大腸憩室炎:約佔25%,反覆發作的大腸憩室炎病人可以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將含有憩室的部分腸道切除。另外,大腸憩室炎也可能會進展惡化而出現一些嚴重的併發症,例如:反覆發炎產生瘢痕導致大腸阻塞、大腸憩室炎形成大腸膿瘍、發炎持續惡化導致大腸穿孔或產生瘻管(腸道之間或腸道與其他器官之間形成通道)等,臨床上腹痛會變得更嚴重而且持續,引發比較嚴重的感染或出血,導致糞便中有黏液或血液,穿孔後腸腔內容物包括細菌流入腹腔,甚至會造成腹膜炎或全身性感染,此時就有致命風險;除了需使用注射抗生素治療,大腸膿瘍通常會由放射科醫生進行經皮穿刺膿瘍引流的技術進行治療,在極少數情形下,發生大腸阻塞、瘻管或大腸穿孔產生腹膜炎,必要時需進行手術治療。如果發生憩室出血,大部分的憩室造成下消化道出血可以自行止住,若流血不止,也是要考慮手術治療,切除出血部位。
 
大腸憩室炎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尤其是年齡邁入四五十歲後的成年或老年人,預防勝於治療,從小就應注意纖維量與水分的攝取,成年人每天應該攝入30克的纖維,包括新鮮蔬菜、水果、豆類和穀物等等,都是良好的纖維來源;另外,養成運動的習慣及避免肥胖上身,皆是遠離發生大腸憩室炎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