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放療後會誘發第二種惡性腫瘤的風險嗎?


保羅

2022 八月 18

近30年來歐美國家對於早期乳癌外科治療方式由傳統犧牲乳房的「改良型乳房根除術」或「單純性全乳房切除術」改為局部切除腫塊加上摘除腋下淋巴結以保住乳房外型的「乳房保留手術」,不僅可以保留病患乳房的美觀,而且可以維持正常心理健康。
從1985年開始,歐美幾項有名的臨床試驗證明「乳房保留手術」的無疾病存活期及整體存活期與傳統「改良型乳房根除術」並沒有差異,因此現在已成為早期乳癌手術的另一種選擇,但是「乳房保留手術」後都必須加上放射治療來降低局部復發率或增加長期存活率。

因此延伸出另一個問題是乳癌接受放射治療會不會增加輻射量而誘發第二種惡性腫瘤(Radiation-induced second malignancies,RISM,又稱為繼發性惡性腫瘤)的風險?

最近日本國家量子科學與技術研究所QST醫院Okonogi博士發表的一篇回顧性研究,收納了從1961年至2006年間手術術後接受放射治療超過5年的702名乳癌病患,探討接受放射治療5年後誘發RISM的風險。經過9.7年追蹤,臨床數據顯示,與普通人群相比,病患的RISM增加了2.71倍。這些RISM包括肺癌、結直腸癌、胃癌、卵巢癌、食道癌和膀胱癌(乳癌除外)。此外,與一般人相比,這些病患發生對側乳腺癌的風險雖然增加,但沒有統計學上的意義。總而言之,日本乳癌病患在接受放射治療後引發RISM的風險略高於普通人。
 
關於RISM的問題在20世紀後期已經被注意到了,很多研究證實乳癌的放射治療會增加RISM的風險。由於正常組織暴露在較高的輻射下,可能誘發惡性腫瘤。而RISM主要發生在位於受輻射區域附近的器官中,比如食道癌、肺癌等;如果輻射劑量過高可能引發白血病。

在2011年義大利一項研究包含了5,248名接受放射治療的乳癌病患中,五年後發生不包括對側乳癌的RISM風險增加了1.22倍,在停經後接受治療的女性中風險最為明顯,增加了1.61倍。其中白血病最高,增加了8.13倍,其次是實體癌,增加了1.84倍。

與一般人相比,接受放射治療的乳癌病患會增加RISM的風險,現在又延伸了另外一個問題,跟沒有接受放射治療的乳癌病患相比較,是不是也會增加風險?

在2015年Grantzau和Overgaard的一項包括299,883名乳癌病患的統合分析中有44%接受放療,另外56%則無,結果顯示,與沒有接受放療的乳癌病患相比,接受放射治療者增加了1.22倍 ”不包括對側乳癌” 的RISM風險,即使在診斷5年後,風險仍然維持在1.12倍,而常見的癌症是肉瘤、食道癌和肺癌。

但是在2017年美國的一項研究中卻得出不同的結果,研究納入374,993 名乳癌病患,其中 154,697名接受放療,經過8.9年的追蹤,有13%出現RISM。接受放射治療和未接受者的RISM風險分別為12%和14%。接受放射治療的乳癌病患的初始診斷年齡比未接受者更年輕,中位年齡分別是58歲和62歲,而發生RISM中位年齡分別為68歲和72歲。其中以食道癌、肉瘤、惡性黑色素瘤最多。總體來看,與普通人相比,接受或不接受放射治療的乳癌倖存者的RISM風險增加。接受放射治療的RISM有小幅度增加,特別是在年輕時接受放射治療且追蹤時間延長的病患中最為明顯,這個研究不只量化了接受放射治療後RISM風險非常小,也證明了放射治療有長期安全性。

這些研究都顯示輔助性的放射治療在乳癌的治療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能夠控制局部腫瘤及延長整體存活期,遠遠超過在治療5到15年後罹患RISM的風險,因此適合接受放射治療的乳癌病患,最好還是聽從醫師指示接受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