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運動可降低「新冠病毒」確診後不良症狀


保羅

2022 四月 08

最近對新冠病毒(COVID-19)所進行的回顧性研究發現定期運動可以降低確診後的不良症狀,但是所使用的資料是確診者的自我報告,而不是客觀性的直接對確診者進行運動測量。
而由於這兩年COVID-19疫情流行期間,大部分的民眾跟確診者因為必須待在家中或隔離,空間被限制了,因此身體活動量明顯減少,是不是會增加感染風險及讓確診者的病情更加惡化?

南非Witwatersrand大學Patricios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利用穿戴裝置、健身房出勤記錄及保險公司資料來研究身體活動與COVID-19確診者住院、住加護病房、需要呼吸器及死亡率之間的關係。

研究從2020年3月19日到2021年6月30日,直接測量65, 361名COVID-19確診者前兩年的身體活動資料,並且依據這些資料將身體活動量分成:「低活動量」(每個星期小於60分鐘,佔20.4%)、「適度活動量」(每個星期60至149分鐘,佔34.5%)及「高活動量」(每個星期大於150分鐘,佔45.1%)三組。

結果在參與者中有11.1%因COVID-19住院,有2.4%住進加護病房,1.3%需要呼吸器,1.6%死亡。研究發現與「低活動量」確診者相比,「高活動量」確診者的住院風險降低了34%,住加護病房的風險降低了41%,需要呼吸器的風險降低45%,死亡風險降低 42%。

即使是「適度活動量」(每星期運動60至149分鐘)確診者也能降低住院風險13%,住加護病房的風險降低20%,需要呼吸器風險降低了27%,死亡風險降低21%。

研究也發現到年齡較大、男性,以及罹患原發性高血壓、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疾病的確診者更容易出現嚴重的COVID-19不良反應,但是「適度」身體活動和「高」身體活動可以降低慢性疾病確診者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還可以對罹患愛滋病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確診者能有保護作用。

這一項大型的研究證明了「適度活動量」和「高活動量」的確診者可以比「低活動量」的確診減少COVID-19不良反應,即使是有慢性疾病的確診者。因此在疫情流行期間應該鼓勵民眾及罹患慢性疾病者定期運動,而不是限制身體活動,尤其對於高風險的族群。即使是小步小步走(運動),也能成為抵抗病毒的強大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