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痛常見原因-旋轉肌袖撕裂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復健部 吳爵宏

2021 十一月 12

旋轉肌袖是什麼?
「旋轉肌袖」包括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如同短上衣的袖子一樣,包覆肱骨頭並將其維持在肩盂中心,以穩定肩關節並協調肩關節做出各種複雜的動作,是肩關節很重要的動態穩定者。
旋轉肌袖撕裂的原因
常見造成旋轉肌袖破裂的的原因包含:肩峰下夾擊症候群、創傷(如外力撞擊、運動傷害或車禍)、隨年齡退化、或過多重複肩部活動的工作等造成旋轉肌袖磨損。肌腱破裂後,相關肌肉因為沒有辦法受力會萎縮,進而脂肪堆積及纖維化。而由於失去了穩定性,最終也可能造成肩關節磨損。
 
旋轉肌袖破裂的症狀
肩部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但疼痛的程度及頻率因人而異,而且破洞的大小和臨床症狀嚴重度也不一定正相關。有些病患夜晚側睡在患側也會感覺肩關節疼痛,甚至造成半夜痛醒。破裂的大小一般隨時間會慢慢變大。如果疼痛突然加劇,通常是破裂區域突然變大造成。另外,肩膀無力以及手抬高角度變小,甚至無法抬手也是常見的症狀。
 
旋轉肌袖撕裂的保養
有症狀時,要避免負重過肩的動作(例如把衣服晾到高處),或突然劇烈的收縮或伸展(例如開車綁安全帶的狀況下手伸到後座拿東西)。但也要避免完全不去做肩部的活動,以免造成關節活動度受限,原則上在不痛的範圍內都可以活動,只要速度不快即可。
 
旋轉肌袖撕裂的診斷
在臨床上最常見需要和五十肩做區別,一般來說五十肩的患者,除了自己無法把手抬高外,在別人的協助下還是無法抬高,反而可能會痛;但旋轉肌袖撕裂的病人在別人的協助下則可以把手抬高。由於肩痛原因非常多種,常需安排影像學檢查來確診。臨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如下:
 
X光
無法直接觀察旋轉肌袖這種軟組織結構,在肩痛的病人照X光主要是觀察結構性的異常,如異常的肩峰形狀,肩峰下骨刺,或肩峰鎖骨關節退化性關節炎,這些會容易造成肩關節夾擠,進而造成旋轉肌袖撕裂。另外,長期及反覆的夾擠會造成肱骨粗隆及肩峰呈現不規則狀,而當旋轉肌袖撕裂嚴重,肩關節失去穩定的功能,會使得肱骨頭上移,造成肩峰與肱骨之間的距離變短。這些徵象可以間接地推測是否有旋轉肌腱撕裂。
 
磁振造影
是診斷旋轉肌袖撕裂的影像黃金標準。磁振造影除了看肌腱結構,還可以看出旋轉肌的肌肉部分是否已經出現肌肉脂肪變性及萎縮。另外磁振造影也可以檢查是否有肩關節唇損傷、軟骨損傷,及骨頭的病變。其缺點則包含檢查費時且價格昂貴,而且患有幽閉恐懼症或是體內有特定金屬或電子裝置的病患,無法接受這個檢查。
 
肌肉骨骼超音波
不具有輻射,而且對比於磁振造影,費用相對便宜及檢查時間較短,近年來由於儀器結構在縮小之餘仍保留其高解析度,愈來愈多的醫師在診間即可進行檢查。因此,超音波近年來廣泛使用於肩膀疼痛的第一線檢查。
 
在診斷旋轉肌袖撕裂方面,超音波是敏感性相當高的工具,與磁振造影相同,對於全厚度撕裂的敏感性較好,對於部分厚度撕裂的敏感性較差,較小的撕裂仰賴於有經驗的檢查者仔細的檢查。
 
超音波對於是否有肩關節唇損傷、軟骨損傷或骨頭病變無法做完整的檢查。若臨床上懷疑旋轉肌肌袖撕裂合併有上述結構的問題時,仍需考慮安排磁振造影以進行完整的檢查。
 
旋轉肌袖撕裂的治療
一般病人聽到肌腱有撕裂,直覺就是詢問是否需要手術修補起來,但是由於肌腱破損的大小和臨床症狀嚴重度並沒有很大的相關性,且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發現,手術並不比非手術治療能造成更大程度的疼痛及生活功能之改善,因此只有在那些較為年輕,或因創傷而旋轉肌袖全層破裂的病人,會優先選擇手術。如果是年紀較大,因退化而造成的旋轉肌袖破裂,可以先考慮非手術治療,三到六個月若無改善再選擇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包含口服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物緩解疼痛(短期使用)、物理治療儀器(如電療、熱敷、超音波等促進組織修補及緩解疼痛)、運動治療、及注射治療等。而注射治療現在也有很多藥物可供選擇,以下分別介紹。
 
類固醇注射
肩峰下類固醇注射可以減輕疼痛症狀,然而類固醇可能會弱化原本就很脆弱的肌腱,造成破洞愈破愈大。一般是在急性疼痛的病人身上才選擇類固醇注射,且不宜太頻繁使用(至少間隔三個月,每年同一位置不注射超過三次),注射時使用超音波導引,可將針尖準確放在滑囊內,並避免注射入肌腱內。另外,若合併破裂處積液,以超音波導引將其抽出,亦可緩解疼痛症狀。
 
玻尿酸注射
玻尿酸在動物實驗中發現有止痛及抗發炎作用,以及促進肌腱韌帶修補的效果。有些臨床研究發現玻尿酸注射對於旋轉肌袖撕裂,有減輕疼痛的效果。由於注射玻尿酸相對副作用小,對旋轉肌袖撕裂患者是另一種選擇。但在肩部的使用,目前健保並不給付,亦是另一考量點。
 
高濃度葡萄糖水注射
增生療法是一種刺激軟組織(如肌腱、韌帶、關節軟骨)重新修復的治療方式,目的是改善疼痛及增強軟組織的強度,理論上可以刺激自我修復反應,代謝掉原先造成疼痛或是強度不佳的組織,再重新啟動身體修復機制,而高濃度葡萄糖水注射是其中一種較為常見的藥劑。
 
一般療程是每兩至六週施打一次,完整療程需三至六次注射。注射後的兩、三天甚至一周內治療部位可能會有痠脹痛感,可服用止痛藥例如普拿疼來緩解疼痛,但不要使用有消炎效果的藥物。
 
目前相關的臨床試驗不多,臨床經驗上病人注射後會改善疼痛感(但肌腱的破洞不一定會變小),因此較能配合復健治療,而且費用相較低於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近年來相當熱門,這個治療是抽取病人自己的血液,經過離心後製備而成,理論上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富含生長因子,可以促進組織生長與修復。因為是「自己的」血液抽出來濃縮後再打回去,因此不太會有過敏反應,但注射後的痠脹感,會比高濃度葡萄糖水注射明顯許多。
 
目前關於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應用於治療旋轉肌袖撕裂的臨床試驗,並沒有很確切的證據說明其療效較其他注射治療或運動治療優越(無論在疼痛或是生活功能量表),且因為其價格相對昂貴,一般保留在其他注射治療均無效,且經濟上可負擔的病人。
 
羊膜異體移植物
這是這幾年來才引進台灣的產品,其特點為同時含有生長因子以及細胞骨架(高濃度血小板血漿主要提供生長因子),理論上對於破損肌腱的修復有提供支架的效果,但由於太創新,目前還沒有應用在旋轉肌袖撕裂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另外,在最新的頂級運動醫學期刊文章中,發現此類產品中,細胞的存活率較廠商宣稱的低,且其中所謂的「幹細胞」,很多其實是白血球,因此該文章建議在使用這類產品前,最好有能力檢測內容物是否含幹細胞,並能測量細胞存活率及生長因子活性。以免花了高昂費用,卻無法接受到正確的注射內容物。
 
肩胛上神經阻斷
肩胛上神經大約負責七成的肩關節感覺,主要是肩關節及關節囊的上方及後上方區域、肩峰鎖骨關節、肩峰下滑液囊等,因此在嚴重難治的肩膀疼痛病人,會施行此治療以減緩疼痛症狀。

傳統肩胛上神經阻斷術是使用表面特徵標記來定位神經的位置,注射位置可能不準確,也可能造成氣胸等併發症,因此愈來愈多醫師應用超音波導引,可更準確地施行肩胛上神經阻斷。但此治療只是阻斷疼痛的傳導路徑,對原本病灶並無治療效果,而且肩胛上神經亦支配棘上肌和棘下肌之運動功能,若完全阻斷,也有造成失去肩部穩定性的風險,類似飲鴆止渴,因此肩胛上神經阻斷通常是放在很後線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