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上最成功投資人所犯的最大錯誤中得到教訓- 「從本能交易到紀律交易」讀後心得


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國內投資組 林淑品科長

2019 十二月 09

相信大家對於股神巴菲特的名言「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別人恐懼時貪婪」非常熟悉,但究竟能在市場堅持這樣信念的投資人到底有幾人?2015年4月台股站上了睽違已久的萬點,但由於或許在投資人心理仍存在金融海嘯後的餘悸,回顧當時諸多投資專家紛紛警示,全球經濟弱勢成長,金融市場風險增加,之後四個月內台股跌了2,811點;2017年5月台股再度站上萬點,此時的市場行情瀰漫著「這次不一樣」的氛圍,台股指數在萬點維持了將近1年半,2018年10月再度跌破萬點,然後又花了將近4個月的時間站上萬點,以事後諸葛的觀點來看,當股市波動度增加,在市場一片歡騰時賣出股票,充滿悲觀情緒時買進股票,的確可以帶來亮眼的報酬率,但試問:誰能知道該貪婪或恐懼的時機點是甚麼?大多數投資人都是從眾的心理--跟著貪婪或恐懼才更有安全感吧!所以,萬點行情真正落袋為安有多少,恐怕只有投資人自己知道。

本書首章開宗明義「金融市場沒有鐵打的金科玉律」--因為便宜的可以更便宜,即便「價值」的評估在投資市場是很重要的,然而一旦被套上了「價值」的桎梏,難免會接到往下掉的刀子,相信在投資市場比較資深的股民們都經歷過「面板」或「記憶體」產業的興衰,一般投資人可能不會相信連國家積極扶植的產業(兩兆雙星計畫) 的個股也會面臨下市的危機,為避免不必要的爭議,在此並不討論對於國家政策及對個股的看法,只是用此來印證某些時候你認為投資價值浮現,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的時候,其實最壞的情況並沒有過去,可能正在進行中,而大家深信的景氣循環股就是要買進景氣差的時候,才能買到便宜貨的真理一旦被「市場先生」修理,就連價值投資大師葛拉漢都因此歷經了人生最慘重的損失,有類似經驗的投資朋友們一定心有戚戚焉。

投資人應該學到的經驗是—最危險的時候就是當你自認為弄懂了甚麼,因為投資行為充滿了不確定性,太有自信說:不會讓這種事再發生,其實就潛藏了危機。金融市場的資深參與者對於10年前的金融海嘯應該記憶猶新, 2007年美國的第五大銀行面臨破產,引發一連串市場效應,台股也在2個月內跌了將近2,000點,而2008年當台灣沉浸在馬英九總統贏得壓倒性獲勝、台灣經濟經起飛的希望中,美國最大房貸公司負債高達五兆美元事件延燒到全球,台股從520總統就職後,不到2個月就跌了2,600點,但惡夢並沒有結束,在諸多「買點浮現」的分析論點下,歇息一個月收紅的台股,受到全美排名在前的金融機構-不可能倒閉的「雷曼兄弟」宣布倒閉事件衝擊,全球金融市場秩序大亂,短短1年的時間,台股跌了將近40%。正如同文中提到傑西.李佛摩的失敗經驗,錯誤家族太龐大了,我們實在無法避免錯誤,對於金融市場所發生的變化,投資人通常是訊息落後者,修正錯誤的成本大於可能獲得的報酬,所以更應該將風險管理視為投資過程中重要的環節。

風險與回報是緊密相關的,但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承擔風險而得不到回報,因為面對風險的鴕鳥心態有時候是人之常情,當持有的金融商品價格下滑時,我們總是會先觀望,再決定策略,但大部分的人可能會先持有,如果股票持續跌,可能會加碼攤平,假設股價暫時沒有回升跡象,假設也沒有資金壓力,通常會選擇先擱置不理,可是當等待一段時間(或許半年、一年,甚至更久),只要股價反彈到成本附近,有些投資人就選擇出清,因為這種太想「解套」-總算回本的心理,總是造成投資人承擔了下跌的風險,卻享受不到績效回報,本書在馬克吐溫經驗的警惕:避免災難性損失最好的方法,就是必須先決定你「願意賠多少錢」。

別把聰明才智和牛市混為一談,的確常常我們都會被「歸因偏誤」蒙蔽了,有買過「共同基金」的投資朋友一定會參考該基金過去的績效表現,但有時令人懊惱的是「為什麼基金的績效總是不如過去」,其實在分析過去績效時,應該要分別分析短中長期績效,過短的績效表現,有時只是剛好搭上了多頭列車,在多頭市場中本質好的股票、不好的股票都會有表現,如果只是在多頭市場績效好的經理人,當股市反轉的時候通常較不擅長防禦操作,沒有經過多空淬鍊的基金,即便是所謂的明星經理人,也難逃空頭來襲的風浪。

在各類競賽或遊戲中,我們都想要獲得勝利,在投資市場中,投資人更想要勝利,因為失敗的結果有可能讓自己永無翻身之日,「從本能交易到紀律交易」這本書提供了投資界名人慘痛的經驗警示,給了我們一些值得深思的課題,連世人譽為投資之神的巴菲特,都曾犯下過度自信的錯誤使公司產生鉅額虧損,想要從投資中獲利的芸芸眾生豈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