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治療是由基因體學而非傳統組織學


翰晃

2014 五月 30

以前治療肺癌都是用傳統的組織來加以區分,分成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又分成肺線癌、鱗狀上皮癌等,但是現在發現這樣的區分對於治療的療效並沒有幫助,由於現在分子生物學的發達,所以應該從基因體學的角度來區分各種不同的肺癌基因異常,針對這些基因異常來做治療才能得到很好的療效。

最近肺癌突變聯盟(Lung Cancer Mutation Consortium,LCMC)的Pasche教授所提出的研究報告證明以基因體學來診斷病患的基因異常來實施適當性的基因醫療才能達到最大的療效。他研究了1007個轉移性肺腺癌病患檢測致癌基因突變,針對這些基因突變給予適當的標靶藥物來治療,研究時間從2009年到2012年,其中733名病患接受檢測10個主要的致癌基因突變,其他因為標本不夠而無法檢測,利用基因體學來分類,有466名(64%)完成了完整的基因分型,182名 (25%)是KRAS基因突變,122 名(17%)是EGFR基因突變,57名 (8%)是ALK基因突變,其他EGFR基因突變或兩種以上基因突變、ERBB2、BRAF、PIK3CA、MET、NRAS、MEK1基因突變都佔了相當少部份。檢測結果給予這些病患對應性的標把治療,其中938名有足夠的資料加以分析,總存活期是2.7年,如果能夠找到對應的標把治療,總存活期可以延長到3.5年,如果已經找到主要基因突變而無法實施標靶治療,平均存活期是2.4年,其中ALK基因突變陽性的病患接受ALK抑制劑可以延長存活期至4.3年。

這是個人化醫療有療效的顯著證明,所以以前對於肺癌病患無論哪一種基因突變都給予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現在回想起來應該不是很好的方法,現在應該用基因體學為中心先區分再來治療,這樣治療才有意義,將來病患的臨床治療方針要加以翻新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