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達到癌症末期病人心理社會及靈性之平安


台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部 陳美碧督導長

2012 四月 26

癌症是一種慢性疾病,也是主要造成全球發病率及死亡率的疾病,根據國際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2007年全世界有790萬人死於癌症,約佔總死亡人數的13%,且每年持續攀升中,估計至2030年將增至1200萬人;而癌症在台灣自民國71年來一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一位,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民國99年就有41,046人死於癌症,佔總死亡人數的28.4%,在我們周遭的人中平均每13分10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

現代醫藥科技雖然發達,對癌症能加以控制,但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往往需面臨疾病復發及死亡的不確定感,使得在心理、社會及靈性上產生極大的適應問題,也成為醫療照護上關心之所在,尤其末期病人面對疾病及死亡的威脅,影響生活品質至鉅。
癌症末期病人往往在最後歲月中飽受各種癌病相關的身體不適症狀及心理、靈性的折磨,家屬也受盡失落、恐懼等身心煎熬,因此,癌症病人一旦進入末期階段,常會感受到身心健康日趨惡化,也因死亡的威脅愈加迫近,瞭解到自己的生命的有限性,在面對這種無法改變的壓力經驗時,將對自我產生衝擊,造成其在心理上極大的適應障礙,尤其是焦慮與憂鬱的負向情緒。

末期病人朝向死亡的過程中,身體功能逐漸衰敗,心理處境也漸漸出現不安與惶恐。大部份末期病人均需面對疾病的無法改變、生活的失去控制與死亡的威脅,面臨這些壓力經驗,使其形成不同的心理意義,因而導致心理適應障礙,故而焦慮情緒之形成主要是面對疾病與死亡的害怕和恐懼,因而人為什麼會害怕死亡的原因有如下幾項:

一、對未知的恐懼:末期病人生理症狀困擾愈來愈嚴重,面對這種不可預期的痛苦經驗,使得病人感受到強烈的恐懼,包含有害怕無法承受的痛、呼吸困難、窒息、突然大出血,以及其他生理上的痛苦等等,再者也沒有人知道自己在何年何月何時、會以何種方式死亡?

二、失去控制的恐懼:病人也因身體狀況逐漸惡化,對自己的控制力逐漸降低,因而擔心大小便失去控制、日常活動受到限制,以及擔心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等等;因此,死亡是總體的失落,人們擁有的一切,捨不得的人、事、物,皆要捨下。

三、恐懼得不到有效的幫忙:病人對自身的掌控能力下降,以及愈來愈依賴他人的照顧,面對疾病造成的痛苦,期待他人提供有效的幫忙,括醫療上的幫助、生活上的照顧,以及死亡後之後事的幫忙等。

四、恐懼死亡的歷程:末期病人因身體日趨敗壞,會感受到自己已逐步地接近死亡,加上曾親眼見到其他病人痛苦的死亡過程,更促使其死亡焦慮的上升。

五、未了心願的遺憾及恐懼老天爺的懲罰:很少人會作「臨終與死亡規劃」,很少人會預立遺囑並準備死亡,因此,一旦死亡真的來臨才發覺措手不及,許多的心願未了而心生恐懼。同時如果癌末病人對自己一生無法肯定,或是對死後世界的未知,這些情形將增加癌症病人面對死亡時,會有死後老天爺懲罰的恐懼。

但要如何才能達到「善終與善生」?

一、照顧者要學習面對死亡,才能更貼近病人的心靈:

末期病人可能會擔心自己死後會到那裡去,死後的世界如何等問題,因此愈接近臨終,死亡的恐懼感會變得愈真實,而臨終處境的生命照顧是無法透過控制來得到慰藉的;因此,臨床上醫護人員雖是一位照顧者,但在照護的過程中,病人的死亡往往也引發個人的失落及對死亡的恐懼,因此,當自己面臨到『他的忌日是我的生日』時,就如同看見自己的死亡,同時也是在面對自身對死亡危機的情感反映,而產生死亡的恐懼,因此更能體會到病人的立場,例如有護理人員談到:「自己的生日,也在今日,有位病人往生,是基督徒,教友唱聖歌祝福,去協助處理後,就至鄰床病人陪伴,雙手握著病人,正當〝奇異恩典〞的歌聲出來時,心好酸喔!小聲對病人說『今天是我的生日』,病人亦輕聲『生日快樂』,突然感覺死亡好近,本來想安慰病人的,但被打到了,所以只有回答:『希望今天都平安』,病人:『哈利路亞』。回宿舍做其他的事來轉移這種感覺,而病人呢?整日躺床上,我怎麼能告訴病人不要有死亡恐懼呢?」藉由自己經驗到死亡恐懼而體會病人那種說不上來的感覺,因而引發更敏感地去瞭解及照顧病人,「看到死亡如此靠近,打下去沒事,但亦無隔開,昨天上班時其實想隔開,所以不說話,也不深入,但後來自己醒悟,有了新體認~病人的夜晚好孤單,尤其是死亡恐懼來臨時,…但是病人不會說,那種感覺病人說不上來,只有靠著我們敏感到,而安心去做。」

二、死亡可以是美好的及共同籌畫的:『如果死亡不能避免,那你會希望能有好死?』面對死亡雖然恐懼,然若能力行全人及全家的照顧,使病人及家屬都能做好死亡的準備,死亡可以是美好的,而且死亡也是可以共同籌畫的,而「善終」即「死亡」有可能是「好」的。安寧居家護理師說到:「我最近照顧一位老奶奶,她問我『你看我會怎麼死?』,我問她『妳想怎麼死?』,奶奶回答『我希望在睡夢中』,『那我們就祈禱,請求上帝做功,幫助您』,奶奶還跟我討論死後要穿那一件旗袍,現在錄音準備死後給自己的老朋友。我這星期給她的功課是:〝讓她準備遺照及過逝時要穿的衣服〞,雖然病重但每天還是有期待,就像每天她還是會看馬英九及王金平的發展,所以死亡可以是快樂的。」

三、生死兩相安:
死亡是人類共有的宿命,死亡並不只有病人須面對,所有人其實也是在面對自身的死亡與未來的結局,在疾病末期處境下的照護已經不同於一般的醫療,是「善終」的照顧。然而許多醫院死亡病人的家屬事後回想起來,認為病人的死是「不慎與不善」,因而造成遺憾和悔恨。是故,達成善終不能只單方面的注重病人的照顧,唯有瞭解且力行全人及全家的照顧並本著視病猶親的精神,方能達成生死兩相安的境地。因此,安寧療護醫護人員應釐清自身的角色定位,從「我還可以多做什麼?」到覺知自我可以做為一個靈性的存在,感受與病人同在,與病人共同站在死亡的立基點上,用靈性貼近病人,雖然病人仍舊痛苦,但護理人員如同看著自己的死亡預演,便與病人產生了「靈性共振」。
前述案例提及居家老奶奶雖然來日不多,但她仍可為自己準備遺照及過逝時要穿的衣服,並錄音留給老朋友等為死亡做好準備,最後如其所願在「睡夢中死亡」,家屬非常感激居家護士為老奶奶所做的一切,護士對老奶奶能畫下完美句點,感到壓力釋放與安心;由這個案例讓我們學習到病人、家屬及護理人員在面對死亡的課題時經由內在情感的交織,分享彼此內在的自我,共同為死亡做準備,而當死亡真實來臨時,了然以對,達到生死兩相安的境域。
總之,末期病人由於生命的有限期,在病人和家屬最無助時醫護人員就像他們的一根浮木,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自己過去的傷慟也有可能被療癒,在安寧療護照顧的場域中,醫護人員應常思索「能為病人多做什麼?」但當面臨死亡如此接近時亦同樣會有死亡的恐懼與焦慮,因此,更能去體會病人的立場,和其分享彼此內在的自我,且在互動的過程中彼此找到了蛻變的力量,促使自我的成長,而能更用心且敏感地去瞭解病人和家屬的需求,提供更寬幅的照護,而達到彼此身、心、靈及社會平安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