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帶原之淋巴瘤患者於化學治療期間之肝功能變化


台北榮總 血液腫瘤科 蕭樑材、陳博明醫師

2011 五月 17

淋巴瘤和B型肝炎的關聯性,可回溯至80年代,當各式各樣複合式化學治療藥物的處方變成惡性淋巴瘤治療的標準治療之際,就開始衍生出一些問題來。因為某些B型肝炎感染的淋巴瘤病患,尤其是表面抗原帶原者,在治療期間,尤其在開始治療算起的2-3個月後,病患血中肝臟酵素值容易發生異常(俗稱的肝功能不正常),甚至出現猛爆性肝炎而造成死亡。因這類病患血中常發現有急性B型肝炎抗體(anti-HBc IgM),才發現是因B型肝炎病毒所造成的大災難。而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步,也很快發現在肝臟酵素值發生異常之前,病患體內(如血清中)即開始有濃度逐漸上升的B型肝炎病毒,更進一步發現淋巴瘤的化學治療可能會活化的這類病患體內的B型肝炎病毒,加速它們的複製。而當肝細胞累積大量B型肝炎病毒後,病患的免疫系統一經啟動去殺死病毒,就可能使大量肝細胞受損,造成肝炎。而進一步研究更證明在B型肝炎帶原者中,淋巴瘤患者比其他惡性腫瘤病患有較高的B型肝炎活化機率,可能的原因和使用類固醇有關,因研究證實類固醇本身即可直接促進肝細胞內B型肝炎病毒的複製。此外,因化療間接造成的免疫功能變化,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因此,早期研究曾嘗試將類固醇從淋巴瘤的化療處方中去除,發現確實可減少B型肝炎活化的機率,但是也相對的降低淋巴瘤治療的療效,因此並未獲大部份臨床醫師採用。

如何達成良好的淋巴瘤治療療效(通常仍需使用類固醇),卻又不增加B型肝炎病毒活化的機率,這對B型肝炎病毒盛行的台灣是一大課題。因為,臨床上不乏「雖有效治療了淋巴瘤,卻因併發猛爆性B型肝炎」致死的案例,著實令人扼腕。首先,干擾素早在1990年代初即證明對慢性B型肝炎有療效,然因其會造成血球數目的降低,並不適合用在接受化療的B型肝炎帶原者。所幸90年代中期以後,口服抗B型肝炎病毒藥物問世了,例如Lamivudine(干安能),其副作用少,可在化療期間快速且有效的抑制B型肝炎病毒的活化,因此在臨床上我們希望儘早給這類病患使用,可有效減少B型肝炎的活化及引起肝炎的機率。若遵循此一方式治療,可大幅降低猛爆性肝炎發生的機率。惟衍生的問題在於抗藥性病毒株的產生,因干安能的選擇作用使體內的突變B型病毒株坐大,雖然它對一般健康B型肝炎帶原者影響不大,但在化療病患已有致死病例之報告,因此服用干安能的病患應定期追蹤肝功能,甚至病毒濃度,早期發現,進一步使用第二代抗病毒藥物。也因抗藥性病毒株的問題,我們並不建議這一類化療病患長期使用干安能。而另一問題便是干安能停藥後B型肝炎的復發,目前化療期滿後並不建議立即停用干安能,然而應續服多久尚未有一致定論。我們的建議是不論續服多久,停藥後仍需密切追蹤肝功能,甚至B型肝炎病毒濃度。

總之,B型肝炎病毒對淋巴瘤病患化學治療期間的危害,目前已藉由口服抗病毒藥物的使用而獲得改善,然應注意的是長期使用時及停藥後所衍生的肝炎。最近的研究議題逐漸轉向「淋巴瘤病患似乎有較高的B型肝炎帶原率」,究竟其機轉為何?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