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低血糖,談胰島素瘤


台北榮總急診部 李建賢主任

2008 十月 09

低血糖是急診室常見的急症之一。最常見導致低血糖的原因是糖尿病的病患正使用降血糖藥物治療中,卻因食量突然減少導致藥量相對過多所引起的,其次才是胰島素瘤分泌過量的胰島素所引起的。低血糖的症狀因急慢性而有不同。血糖突然急速降低時,病患多以交感神經症狀來表現,包括: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神智不清、盜汗、臉色蒼白;若是長期反覆低血糖發作則病患常有行為異常、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能集中,以致於常被誤以為是精神病患。文獻上更有因而拘禁長達數年後才診斷出者。由於自發性低血糖的發作多在空腹時發生,所以許多病患都有早晨叫不醒的情況,家庭主婦可能在備膳時加錯調味料,端菜入廁所,甚至發生打翻鍋子的意外,也有在傍晚時發生交通事故而受傷。有些病人症狀發生在劇烈運動之後,因肝臟與肌肉儲存的肝醣來不及分解補充血糖而引起症狀,偶而也有性交後昏迷的病例。在急診室急救過程中,對於意識狀態改變的病患,第一件要務就是檢查血糖,隨即給予靜脈注射高濃度葡萄糖,其效果如立竿而見影十分神速。許多病人也自知吃糖果或立刻進食可以解除症狀,所以常常稍有不適就吃,因而體重過重;更由於胰島素本身就可以導致體內脂肪堆積過多而呈現肥胖症。

胰島素瘤所引起的自發性低血糖並不多見,約百萬人口中才有一例,多為中年女性(40-70歲)。臨床診斷並不困難,如病人有典型的Whipple三合症(Whipple triad),即發作時血糖濃度低於40 mg/dl,運動或飢餓可以誘導症狀發生,給予含糖食物或注射葡萄糖即可以解除症狀。第二步檢查是偵測血中胰島素濃度上升且不含抗體,幾乎可以斷定是自發性高胰島素低血糖症。診斷確定後,接下來才是腫瘤定位的問題。定位檢查最常用的是腹部電腦斷層檢查、血管攝影、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等,正確率約只有65~80%;兩種以上併用檢查也只有85%;過去流行的經皮穿肝靜脈分段採血(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Portal Venous Sampling, PTPVS)以定量血中胰島素瘤的方法,因技術困難、危險性高,病患較痛苦,幾已廢棄不用,取而代之者是今村教授所創,選擇性動脈內注射激發試驗(selective arterial secretagogue injection, SASI test)。其方法是由熟練的放射線醫師先置管於肝靜脈及軸動脈處,然後選擇肝動脈、脾動脈、上腸繫膜系動脈及胃十二指腸動脈分別注射鈣離子,並於注射後1、2、5、10、15、20分鐘由肝靜脈採血定量胰島素,並與注射前30分及基礎值比較,若胰島素濃度上升兩倍以上,即表示腫瘤位於該動脈之供血區內,方便手術時尋找,並可作為切除範圍之參考,是近年來處理胰內分泌腺腫瘤之一大貢獻。

胰島素瘤(Insulinoma)
是國內最常見之胰內分泌瘤,多發性者10~15%,合併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症候群第一型(MEN-1)綜合病症者4~6.6%,MEN-1綜合病症合併本症者10~26%。

一、 診斷
典型之Whipple三合症表現者並不多見。發作年齡多在20~30歲,與散發性胰島素瘤多發作於40~50歲不同,二者均無性別差異,MEN-1病患一旦出現低血糖,就應懷疑併有本症,患者應留院,在醫護人員監視下挨餓72小時只准喝水,若血糖低於40 mg/dl即可診斷,通常挨餓48小時多半已出現症狀,同時測定血中insulin, C-peptide及proinsulin以作診斷參考。另外,也須測定insulin抗體,以及抗insulin接受體之抗體,以排除如服用sulfonylurea或注射insulin過量所引起之低血糖原因。通常在低血糖情況,同時血中insulin高於6 mg/ml最具診斷意義。C-peptide(<300 pmol/l)雖可用於鑑別insulin注射過量所引起之低血糖,但不能區別sulfonylurea之過量,若病患血中proinsulin高於全部免疫反應胰島素(immunoreactive insulin,IRI)總量30%以上,也可診斷80%~90%之病患,儘管如此,仍有些胰島素瘤用上述檢查都不能診斷,只有借助激發試驗,如鈣灌流試驗,或glucagon及tolubutamide動態胰島素分泌檢查,此外,滴注胰島素然後觀察C-peptide受抑制情況,也可幫助診斷,Rothmund認為72小時挨餓試驗十分準確,經此診斷者396例中7例(1.7%)手術時找不到insulinoma。

二、 病理
大多數散發性insulinoma為良性(大於90%),且多侷限在胰島,根據台大醫院與本院早期之經驗,發現胰尾部最多,其次在胰頭,體部最少,而鉤狀突則罕見。很少異位(1%),病理學上,MEN-1患者80%有多病灶胰島病變,包括多發性腺瘤,微腺瘤,β細胞過度增生,母細胞增殖胰島(nesidioblastosis)或β細胞癌等摻雜存在,病灶數平均7.4個,大小介於0.2~4cm間,90%小於2cm,腫瘤大小與症狀並無正比關係,反之多發性insulinoma一經診斷,便應立即探討是否為MEN-1綜合病症,以免疫組織化學法染色,腺瘤細胞可能出現insulin,PP,glucagon,serotonin,somatostatin及VIP等分泌顆粒,但未有對應激素血中濃度過高的現象。染出insulin顆粒之陽性率僅66%~70%。

三、 治療
本症之治療以手術為主,而且越早越好,否則,病人因需多吃零食以解除症狀,加上insulin之同化作用而越來越胖,神經症狀發生的可能性也越高。

(一) 手術前定位
定位方法如同gastrinoma,其準確性以選擇性動脈造影最高(60~80%),電腦斷層及超音波檢查雖各只有39%及33%之準確性,但因其非侵犯性,可作為第一線檢查,PTPVS因只能定區,且不知腫瘤確實數目不適用於MEN-1 insulinoma之檢查,有經驗的醫師以為只要診斷確定,不如剖腹探查,仔細觸摸整個胰臟,並以手術中超音波掃描胰臟,進而切除,較合經濟效益。

(二) 手術
為避免低血糖之發生,手術前夜禁食前即應開始靜脈滴注5%葡萄糖水,麻醉以氣管內插管式較妥,上腹部橫切,或兩側肋下切開,以便從胰頭至尾整個檢視,胰頭部之腫瘤可以挖出,除非胰管受傷,否則不需作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s operation),胰體及尾之腫瘤可以胰遠端切除治療。手術應每5分鐘測血糖,以防低血糖之發生,作者以為one-touch血糖計,既方便又可靠,不必一定需要人工β細胞(artificial β cell)機。處理散發性insulinoma時,腫瘤切除後30分鐘,幾乎都可見血糖逐步上升,術者常以此判斷腫瘤是否完全切除;但作者經驗例有insulinoma合併巨人症(gigantism)患者,切除insulinoma時,因血中生長激素之干擾,而不出現高血糖現象;至於多發性insulinoma,逐一切除腫瘤時,可見血糖逐步上升,十分困擾,不知究竟血糖上升多少才能確定完全切除;因此術中血糖監測是安全警衛(safety guard)的角色,而非切除指引(resection guide),手術中不能找到任何腫瘤時,盲目切除胰尾及體部,並不適當。有肝轉移時,仍需切除原發病灶,以減輕症狀,轉移病灶可以切除或留待動脈栓塞及化學治療。

(三) 手術結果及併發症
併發症以胰管最常見。Rothmund綜合世界15家醫學中心375病例之併發症報告指出,胰管廔管10.7%,比Stefanini 16年前之報告16.7%降低一些;急性胰臟炎5.7%及假性囊腫1%,死亡率約2%。第一次手術之成功率為94.9%,再手術之成功率為97.5%都比Stefanini之報告提高許多,定位進步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