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馬刀 腦瘤治療的新利器


台北榮民總醫院 神經外科 鍾文裕醫師

2008 九月 17

隨著醫學的進步,腦瘤的治療方法也從傳統需出生入死的開顱大手術,變成只需微小侵入的放射手術。隔山打牛在醫學日新月異的今天已經不再是個神話,加馬刀就是這種腦瘤治療的新利器;能夠在不流一滴血,沒有傷口的情況下,隔著頭皮治療病人的腦瘤,令人難以想像。

加馬刀的發明,來自瑞典卡洛林斯卡學院的神經外科教授雷克塞爾醫師,他應用神經外科立體定位手術的觀念,配合放射線(取代傳統的針)治療的方式,在一九五一年製造了第一台加馬刀,最早的治療是一個聽神經瘤的病人,至今經過五十年,追蹤的結果證明這種治療方式造福了無數的病人,也是神經外科醫學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甚麼是腦部放射手術呢?簡單的說就是:藉著立體定位的方法,將高劑量的輻射線以交叉火網對焦方式,單次集中照射在腦內選定的靶點上;這種方法,不需全身麻醉(除了小小孩以外),不需劃開頭皮切開腦子,也不用住加護病房及長時間的恢復期;一般病人只需局部麻醉搭放定位頭架,可以全程意識清楚的跟醫師合作完成治療。加馬刀的原理,就像以凸透鏡把太陽光聚集照射於紙上,可以使其燃燒起來,以達到消滅病灶的目的。

目前全世界有近八十台加馬刀在運作,至二零零一年底已有超過十八萬名病例,因各種適應症接受加馬刀放射手術治療。這些病例中,腦先天性動靜脈畸形是主要的一種適應症,此外各種腦瘤包括良性的聽神經瘤,腦下垂體瘤,顱咽管瘤及腦膜瘤以及惡性腦瘤如某些顱內轉移癌、星狀細胞瘤等,也是加馬刀的適應症;放射手術治療腦瘤的目標在於使腫瘤萎縮,長期不再長大;其控制腫瘤長大的機轉到目前仍不是很清楚,可能與腫瘤細胞凋亡及破壞供應腫瘤的血管有關;只要腦瘤不長大,不引起腦壓增高,不壓迫腦內其他正常部份,則病人就可把腦瘤當成身上的痣一樣,與之和平共存一輩子,而不需要冒大風險接受開顱手術,這是現代人應具有的一種醫療觀念。加馬刀放射手術對良性腫瘤長期的控制率約達90%~95%;至於惡性腫瘤,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和國外的報告,加馬刀對轉移性腦瘤,尤其位於腦深部的單一轉移癌,效果甚佳;過去對轉移性腦瘤的標準治療是以全腦照射二至三個星期,加馬刀則只需一天的時間就完成這個療程;若碰到未來腦其他部位有新病灶出現,同樣的療程可輕鬆的再進行一次,使病人在已經受原發癌侵蝕的有限生命中,不再勞苦奔波,不用忍受開顱摘瘤之苦,放射手術不僅可延長其存活率,並可改善其生活品質,成績相當好。對於其他惡性膠質瘤,通常加馬刀可做輔助治療用;譬如說病人先接受手術切除大部分腫瘤,殘餘部分再用加馬刀做補強治療;或是腫瘤經傳統放射治療後再發,再發的腫瘤用加馬刀做救援治療。加馬刀對於腦原發低惡度的膠質瘤,因為它的邊緣較確定,治療成效頗佳,可使病患達到相當長期的存活。

雖然加馬刀可用於上述的各種適應症,但她並不是萬能的,必須慎重選擇病例,由具有經驗且熟稔各類治療方式的醫師們群心群力來為病患設計最佳的治療計劃,給予最適當的劑量,才能讓病人得到圓滿的治療結果。

治療腦瘤能讓病人像到理髮廳理個頭髮般輕鬆而安全的完成,對病人來說真是一大福音。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於民國八十二年啟用全國第一台的加馬刀,使國民所得邁進已開發國家的台灣,老百姓擁有的醫療照顧能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但只靠新穎進步的硬體並不能讓病人得到完善的醫療服務,配合專業一流的醫師群,及其合作無間的團隊精神,才是提供最佳醫療品質的保證。榮總的加馬刀治療小組成員,都是短期或長期地在加馬刀的故鄉-卡洛林斯卡學院接受過嚴密完整的訓練,所以九年來治療一千八百多例病患,長期慎重追蹤的結果,比起歐美各國的成果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便如此,我們更要小心地善用加馬刀,才能把這利器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