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疾小史


衛生署豐原醫院內科 樊聖主任

2008 九月 17

奉乾隆旨意編修的清代醫學巨著《醫宗金鑑》,匯聚古代醫書精華,綜理前人經驗所得,成為西洋醫學進入中國以前,記錄中國傳統醫學成就的一大寶庫。其文總以一易於背誦之歌訣,概述病症病因治法,讓學習者易於記憶使用,開醫學教育之捷徑,為現代醫家所不及。尤其珍貴者,乃其書中所附諸圖,令人知道舊時醫家並非紙上談兵而已,格物致知之學亦所深究。吾人今就其書當中,擇取乳疾二三事,加以探討,藉古人經驗,與現代醫學知識相印證,希望有助於醫學史料之研究。

圖一、圖二取材於《醫宗金鑑》,分別標示乳疽與乳癰疾病所在位置。其正文曰:「乳疽乳癰乳房生。肝氣鬱結胃火成。癰形紅腫焮熱痛;疽形木硬微覺疼。癰發膿成十四日;疽發月餘膿始成。未潰託裏排膿治;已潰大補養榮靈。註:此證總由肝氣鬱結、胃墊壅滯而成。男子生者稀少,女子生者頗多。俱生於乳房,紅腫熱痛者為癰,十四日膿成。若堅硬木痛者為疽,月餘成膿。」

此段文字中所述,那「十四日膿成」的乳癰,以現時眼光觀之,似即是哺乳性乳膿瘍(lactational abscess),主因哺乳時期清潔衛生沒有做好,致使金黃色葡萄球菌侵入乳房,形成膿瘍。由於金黃色葡萄球菌性極凶猛,故於短短兩週之內,由蜂窩組織炎進展成膿液聚集之乳癰(圖三)。至於「月餘成膿」的乳疽,應當即是非因哺乳而起之膿瘍(nonlactational abscess)。此病之致病因常為需氧菌與厭氧菌之混合感染,其勢較緩,因而症狀初時只是「木硬微覺疼」,後來「月餘膿始成」(圖四)。

今日由於醫藥衛生之進步,乳疽乳癰已然少見,但是《醫宗金鑑》中還提到的「乳中結核」,則不可輕忽。其文曰:「乳中結核梅李形,按之不移色不紅,時時隱痛勞巖漸,證由肝腫鬱結成。註:此證乳房結核堅硬,小者如梅,大者如李,按之不移,推之不動。時時隱痛,皮色如常。由肝脾二經,氣鬱結滯而成。形勢雖小,不可輕忽。若耽延日久不消,輕成乳勞,重成乳巖,慎之慎之!」

這裡所說的「乳中結核」,指的是一種像梅李大小的乳房硬塊,「皮色如常」表示並非一般之細菌感染,與「乳疽乳癰」有所不同。但是其不可輕忽之處,在於乳中結核只是一種症狀,它有兩種可能的鑑別診斷(differential diagnosis)。也就是有兩種乳房疾病,它們的初始症狀都是小小的乳房硬塊,後來一種發展成「乳勞」,另一種發展成「乳巖」。所謂「乳勞」,就是肺結核菌侵入乳房造成的一種感染病灶:乳房結核(tuberculosis of the breast),而「乳巖」呢,正是現代婦女人人聞之色變的乳癌(breast cancer),所以《醫宗金鑑》的作者要特別提醒大家:慎之慎之!

「乳勞初核漸腫堅,硬形散漫大如盤,未潰先腐黴班點,敗膿津久勞證添。註:此證即由乳中結核而成。或消之不應,或失餘調治,耽延數月,漸大如盤如碗,堅硬疼痛,根形散漫,串延胸肋腋下。其色或紫或黑,未潰後腐,外皮黴點,爛斑數處。漸漸通破,輕津白汁,重流臭水,即敗漿膿也。日久潰深傷膜,內病漸添,午後煩熱乾咳,顴紅形瘦,食少陰處等證,俱見變成瘡勞。」

上面這段文字,就是《醫宗金鑑》中對於「乳勞」的詳實描述。其中「午後煩熱乾咳,顴紅形瘦」一句,的確是放諸四海而皆準、歷百世而不惑的肺結核典型症狀。而所謂「輕津白汁,重流臭水」的「敗漿膿」,乃是現代病理學上診斷結核病灶一定會提及的「乾酪狀壞死」(caseous necrosis)所產生的稠糊膿液也。

隨著時代進步,乳房結核現時已經極為少見了,但是乳癌的盛行率在已開發國家中,卻愈來愈高,令人憂心。「癌」這個字,在中國出現的很晚,直到宋朝才被發明。基本上,它是由「喦」變化來的。「喦」和「岩」是同一個字,我們看「喦」的造字原理,那山上一塊一塊的東西,豈不是指的就是岩石嗎?所以「癌」這個字要唸成「岩」,不是沒有道理的。因此「乳癌」就是「乳喦」,就是「乳岩」,也就是「乳巖」。

《醫宗金鑑》中說:「乳巖初結核隱疼,肝脾兩損氣鬱凝,核無紅熱身寒熱,速灸養血免患攻,耽延續發如堆栗,堅硬巖形引腋胸,頂透紫光先腐爛,時流污水日增痛,潰後翻花怒出血,即成敗症藥不靈。註:此證由肝肺兩傷,氣鬱凝結而成。自乳中結核起,初如棗栗,漸如其子,無紅無熱。有時隱痛,速宜外用灸法,內服養血之劑,以免內攻。若年深日久,即潮熱惡寒,始覺大痛。牽引胸腋,腫如覆碗堅硬,形如堆栗,高凸如巖。頂透紫色光亮,肉含血絲,先腐後潰,污水時津。有時湧冒臭血,腐爛深如巖壑,翻花突如泛蓮,疼痛連心。若復因急怒,暴流鮮血,根腫愈堅,斯時五臟俱衰,即成敗證,百無一救。」

所謂「牽引胸腋」,即指乳癌向腋下淋巴結之轉移。而「形如堆栗,高凸如巖」、「腐爛深如巖壑,翻花突如泛蓮」,乃如實地描述晚期乳癌之可怕表現,也告訴了我們,這種病為什麼要取名「巖」的原因。《醫宗金鑑》中乳巖的插圖,畫得極為客氣(圖五),似仍在「初如棗栗,漸如其子」的階段,真正「腐爛深如巖壑,翻花突如泛蓮」的悲慘狀況(圖六),斯時必不少見,而目下亦所在多有,總因諱疾忌醫,牽延時日所致。因此知道,乳癌一定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然而早期治療要怎麼做呢?《醫宗金鑑》裡告訴我們:「如得此證者,於腫核初起,即加醫治,宜用豆粒大艾壯,當頂灸七壯,次日起皰挑破,用三稜針刺入五六分,插入冰螺散撚子,外用紙封糊,至十餘日,其核自落。」

這是說,在乳癌初起之時,用三稜針自皮外穿刺入病灶,把針拔出,留下一通道,再將「冰螺散撚子」沿通道插入,送進乳癌硬塊中心,接著「外部用紙封糊,至十餘日,其核自落。」其核自落,是說乳癌硬塊自然地消解掉了。運用此法,則早期乳癌連刀都不必開,就可治癒。這樣的好事,有可能是真的嗎?

諸位看官,我可以聽見你們鼻子內正發出的「哼!哼!」兩聲。但是且慢!請看《醫宗金鑑》裡告訴我們的「冰螺散撚子」原料:「囪砂、大田螺、冰片、白砒。」這其中最後一味的白砒,就是俗稱砒礵的三氧化二砷。依據目前的臨床研究,知道三氧化二砷確實可以將白血病及其他多種癌症細胞導向凋亡之路,可見「冰螺散撚子」的威力,恐非虛構。吾人似宜加緊研究以三氧化二砷做局部注射之乳癌療法,方且不致愧對祖先留下的寶貴醫學遺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