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肝癌的外科手術治療


台北榮總 一般外科 周嘉揚醫師

2008 八月 15

肝細胞癌(簡稱肝癌)是全世界好發的癌症之一,每年全世界約有500,000例新增病患。以往此疾病在東南亞地區及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較為常見,但近年來在西方,此疾病也有增加的趨勢。而台灣的肝癌死亡率是國人癌症死因的第一位,每年約有4000~6000人死於此病。肝癌是相當惡性的癌症,其治療相當困難,從症狀出現到死亡,一般只有4~6個月。

目前肝癌治療可用的方法相當多,一般認為只有外科手術治療(包括肝切除及肝臟移植)可對部份病患提供治癒的機會。但肝癌的手術切除必需面對的困難包括:(1) 肝癌好發於男性高年齡層(60-70歲),(2) 病患常合併有肝硬化、慢性肝炎及其合併症 (如食道靜脈曲張、脾臟腫大功能亢進、肝功能及再生能力受損),(3) 肝臟本身血液循環豐富,解剖結構複雜及變異性大,(4) 肝臟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及手術後發生肝功能衰竭通常為不可逆的,(5) 肝癌細胞有血管侵襲 (包括門靜脈及肝靜脈)的習性,以致易發生肝內及肝外潛伏性的轉移,(6) 在病肝(慢性肝炎、肝硬化)內新的肝癌病灶有持續發生的可能性。

肝癌病患診斷時約只有15-20%適合接受手術切除。排除病患接受切除治療常見的因素包括:(1) 腫瘤已有肝外轉移; (2) 門脈兩側分枝有腫瘤栓子;(3) 肝功能嚴重不全, 包括有明顯腹水無法用利尿劑改善;(4) 病患一般體能狀況明顯欠佳。肝硬化不是手術切除的排除因素。腫瘤大小、數目、鄰近臟器侵犯,腫瘤已有破裂等,單獨來說並不是手術適應症的決定因素。若病患肝功能良好,預期可接受大範圍的肝切除,則兩葉性的病灶仍可以做根治性的切除。

手術前的檢查包括例行性胸部X光檢查,腹部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及肝動脈血管攝影等,磁振造影檢查則視診斷需要才做。實驗室檢查包括例行性血球計數,肝功能檢查,凝血功能,及靛氰綠(ICG) 15分鐘滯留率等。這些檢查結果可幫助外科醫師決定肝癌病患是否適合手術及手術適合採用的術式。至於手術前的切片組織診斷在大部份病患並無其必要。

手術切除的方法,近年來有一些共識普遍被外科醫師所採納:(1) 切除腫瘤必須帶有足夠的安全邊緣 (安全邊緣>1公分);(2) 在安全範圍內儘量採取合乎解剖結構的切除;(3) 儘量避免手術時輸血;(4) 為了減少腫瘤手術中因扳動引起的血行散播,扳動肝臟前儘可能結紮預定切除域的門脈分枝;(5) 儘量避免手術中因操作所引起之腫瘤破裂。近年由於醫療儀器的發展,如手術中超音波、超音波碎肝器(CUSA)的使用,普遍提升了手術的切除率及降低其死亡率。目前手術期死亡率報告介於1.2%~5.0%,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手術後發生肝功能衰竭。有些醫學中心包括日本東京大學、香港大學瑪麗醫院等,其手術期死亡率可達0%。

近年文獻報告各醫學中心肝癌病患切除後五年存活率介於30%及55%之間;五年無復發存活率介於25%及35.0%之間。此存活率與腫瘤期別有明顯關係。小型肝癌(< 5公分)術後的五年存活率可達50%~68%之間。肝臟腫瘤切除後的復發率與腫瘤切除時的期別有密切關係。

肝癌外科手術治療後仍有相當高的肝內復發率。肝臟外科醫師在成功的降低了肝切除及肝移植的手術危險性後,進而希望研究如何進一步改進手術後的長時間成績(包括降低手術後腫瘤復發率及增進病患存活率)。此目標目前分四方面來進行:
(1)加強手術前影像學檢查的正確性:為了能在術前正確診斷出病患所有的腫瘤,避免有潛伏性的肝內及肝外轉移病灶未被察覺,一些新的影像方法,包括電腦斷層間接性門脈攝影(CTAP)、正子掃描(PET scan),注射鐵劑磁振造影等檢查,已被選擇性用來決定術前腫瘤的數目及位置。

(2)改進手術的技巧:包括做合乎解剖結構的切除,腫瘤切除邊緣儘量大於1公分,減少術中肝臟扳動以減少腫瘤細胞隨血行在肝內肝外散播的可能,減少出血量以避免術中或術後的輸血需要,以及儘量在手術中避免人為造成的腫瘤破裂。此些措施文獻有報告對減少術後的腫瘤復發有助益。

(3)給予術後輔助性治療:肝癌病患術後復發,最主要原因為術後殘餘肝癌病灶或肝癌細胞存在血流中,以及因慢性肝炎(包括B型肝炎及C型肝炎)病毒感染發生新的病灶。因此術後輔助性治療也朝二方向研究發展。在肝切除病患,以往報告顯示全身性化學藥物治療無法有效降低術後的腫瘤復發率。究其原因,可能與抗癌藥物無法有效到達肝內門脈以撲殺殘餘肝癌細胞有關。有鑑於此,台北榮總一般外科自1998年起給予28位肝癌病患術後由門脈灌輸抗癌藥物,經術後平均追蹤七十個月後,發現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有較佳的無復發存活率。另一有效的切除術後輔助性治療為1999年香港中文大學的報告,術後由肝動脈給予碘-131進行肝內放射性治療可有效降低術後復發率。此治療原理乃是利用碘-131的短距離放射線束撲殺肝內及血管內殘餘的癌細胞。

在肝移植治療肝癌病患方面,相關報告顯示術後給予全身性化學治療可有效降低移植後腫瘤復發率,究其原因為移植新肝後,藥物無法高濃度達到的死角(門脈)已去除,全身性化學藥物投予乃可有效撲殺在肝外血流中的殘餘癌細胞。而近年來研究顯示,降低術後免疫抑制劑的使用量似也可降低移植後腫瘤的復發率。

(4)積極治療復發性肝癌:肝癌手術切除後復發的病患若給予適當治療,可延長病患的存活。這些治療一般包括肝動脈栓塞、酒精注射及電熱燒治療。近來文獻報告指出在一些肝內復發病患中施予再切除手術甚至肝臟移植,可以有效延長病患存活時間甚至提供治癒的機會。但在肝癌復發病患中,只有約25%病患適合再度切除,這些病患的選擇包括肝硬化分級Child A,腫瘤數目最好少 於或等於3顆,且限於一肝節內。

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及術前術後照顧的改善,手術治療(包括肝切除及肝移植)肝癌的危險性近年來已大為降低。展望未來,臨床醫師必需面對的課題是如何有效降低病患術後的腫瘤復發率及增進病患長時間存活率。另一方面,由於肝癌不管是切除治療或肝移植治療,其治療成績均與腫瘤期別有密切關係,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對一般民眾而言,個人若帶有肝癌發生的危險因子 (如B型肝炎帶原者,C型肝炎感染,肝硬化,長期酗酒,有肝癌家族史等),每半年主動去醫院追蹤血清甲型胎兒蛋白質值及接受超音波檢查,以了解是否有腫瘤發生的跡象,實有其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