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stin能有效的治療乳癌


翰晃

2005 五月 06

在過去的幾篇報導中有提過,21世紀的癌症治療中,「標靶治療」已經成為很重要的角色,這篇文章進一步的證實。

Bevacizumab(Avastin),在過去實驗中證明了它與化學藥物合併使用可以用來治療大腸直腸癌,在最近的研究報導也提到,可以延長肺癌病人的存活率。此外,這篇報導確認,Avastin與化學藥物Paclitaxel合用可以減少轉移性乳癌以及復發性乳癌的惡化。

這篇是由美國國家癌症中心所做的研究報告,團隊是用Avastin去作為抗癌治療,這個藥是一種單株抗體用來抑制血管上皮生長因子的標靶治療,這個研究是美國Miller醫師在國家癌症中心所提出的報告,他們將722個女性復發或是轉移性的乳癌病人(以前沒有治療過的病人)給予Avastin加上Paclitaxel,這個研究的期中報告證實增加了病人的存活期。

因為這個研究報告尚未完成,雖然只是一個期中報告,美國的食品管理局也開始重視這個藥是否真的對乳癌的病患有用,希望可以早期上市,造福病患。



自體免疫淋巴增生症候群合併淋巴癌的病例報告:遺傳性Perforin與Fas基因突變的影響


譯者:鄧仲仁

2005 五月 06

一、 研究背景與目的
自體免疫淋巴增生症候群(autoimmune lymphoproliferative syndrome, ALPS)是一種兒童的罕見疾病,其特徵是脾臟腫大、廣泛性淋巴結病變,以及其自體免疫方面的表徵:特殊的CD3+CD4-CD8- T細胞的聚集,同時血液中會出現有α/β T細胞接受器。有時病患會發展出惡性腫瘤,包括Hodgkin氏及非Hodgkin氏淋巴癌等。造成這個症候群的基因缺陷在於大部分這樣的病患都有Fas基因的突變。
Fas(亦稱為Apo-1或CD95)隸屬於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s)與神經生長因子接受器(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s)的一員,在接受Fas相關分子(即FasL)的刺激後,會誘導淋巴球的凋亡(apoptosis)。而Fas-FasL系統即維持了淋巴球的血液穩定:若Fas或FasL基因遭受突變而失去功用,則會導致淋巴球的生長聚集,其表現即為自體免疫淋巴增生症候群(ALPS)。
大部分罹患自體免疫淋巴增生症候群(ALPS)的病人都起因於Fas基因的突變,他們被歸類為「Ia型自體免疫淋巴增生症候群(ALPS type Ia)」;其他尚包括:在FasL的突變(為第Ib型自體免疫淋巴增生症候群(ALPS type Ib)),以及在caspase 10的突變(為第II型自體免疫淋巴增生症候群(ALPS type II))等。
少數罹患自體免疫淋巴增生症候群(ALPS)的病人被認為是體染色體隱性遺傳,他們體染色體上的一對Fas基因座均有突變。異型合子Fas突變造成的自體免疫淋巴增生症候群(ALPS)是由何種型式遺傳而來仍未有定論,因為有些異型合子的帶因者(carrier)並沒有症狀的表現,造成這樣遺傳型式的差異可能是因為仍有其他基因的突變未被發現。
自體免疫淋巴增生症候群(ALPS)患者發展成淋巴癌的致病機轉仍未明。Fas媒介的細胞凋亡機制若有所缺陷,可能會防礙體內防止B細胞腫瘤的機制,而免疫監控的不足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就此而言,perforin-granzyme路徑的完整性就顯得重要了。Perforin是一種形成細胞孔洞的(pore-forming)分子,平常貯存於毒殺性淋巴細胞的細胞顆粒內,在其扮演毒殺性的角色中有重要的地位,它被認為是T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對抗病毒感染以及腫瘤的重要媒介之一。事實上,若老鼠的perforin有缺陷,牠們淋巴癌的發生率也確實較高。在這裡我們報告一個臨床個案,是一位罹患自體免疫淋巴增生症候群(ALPS)的病患,體內有Fas基因以及perforin基因(Prf1)的突變,且其後發展出非Hodgkin氏淋巴癌。

二、 個案報告
病患是一位27歲男性,其臨床表現有大量的頸部淋巴結病變。在他3歲時即被發現有脾臟腫大的情形,4年後,其腸繫膜淋巴結病變造成了腸道阻塞,同時嚴重的血小板數目減少也使他必須接受脾臟切除治療。在他18歲時,他被診斷有慢性C型肝炎感染,在經過干擾素(interferon alfa)治療後仍有病毒血症(viremia)的情形。在他25歲時,因為淋巴結的病變而接受頸部淋巴結切片檢查,檢查結果顯示為反應性的濾泡性增生(reactive follicular hyperplasia),同時他的骨髓切片檢查也沒有顯示任何惡性腫瘤的情形。他被診斷為「自體免疫淋巴增生症候群(ALPS)」,並以手術摘除了頸部淋巴結。2年後,頸部淋巴結病變復發,且病患有發燒、體重減輕、身體發癢的情形,淋巴結切片檢查診斷為多T細胞型(T-cell-rich)、多組織球型(histiocyte-rich)、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根據WHO分類)。其腫瘤分期顯示有多處的腫瘤轉移,包括肝臟與骨髓。經過2個療程的doxorubicin、prednisone、vincristine與2個療程的dexamethasone、cytarabine、cisplatin後,因為病患的肝臟功能變差,使他無法再繼續行化學治療。之後,病人因進行性的淋巴癌而死亡。

三、 病例報告
本病患同時患有自體免疫淋巴增生症候群(ALPS)與非Hodgkin氏淋巴癌,他的體染色體有Fas與Prf1的異型合子突變,這2個基因均位於第10對染色體上。他的Fas基因突變遺傳自他的健康父親,同樣的基因突變也在他另一位健康的兄弟上身發現,而Prf1基因突變則在他的健康母親上身發現。
這位病患被診斷為自體免疫淋巴增生症候群(ALPS)乃是基於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3項準則:慢性非惡性淋巴系列細胞的聚集、血液中雙陰性且帶有α/β+受器的T細胞數量上升(即CD3+CD4-CD8- T細胞,在正常人數量約為CD3+ T細胞的2%,病患則高達32%),以及試管內的Fas媒介細胞凋亡(apoptosis)試驗有所缺陷。病人的Fas基因座上的intron 7有一個新的點突變(原本的G突變成A),使得exon 7被忽略過,同時exon 8造成了frame shift效應,這個frame shift效應使得exon 8新出現了一個停止訊號(stop codon)。這個突變造成的蛋白質將會使Fas的「死亡區域(death domain)」失去,此區域掌管著誘導細胞凋亡的訊息。因此,本病例被歸類為「Ia型自體免疫淋巴增生症候群(ALPS type Ia)」。同樣的Fas基因突變也在他的父親與兄弟體內發現,但卻無自體免疫淋巴增生症候群(ALPS)的表現,不過他們的淋巴球在體外試驗中,仍呈現Fas媒介細胞凋亡的功能缺失,這樣的情形在其他案例也曾被報告過。
本病例的淋巴癌病程尤其迅速,因此我們嘗試再找出是否有Fas基因以外的基因突變,根據過去我們研究經驗,Prf1基因是可能標的之一。本病例中,Prf1基因在exon 3有一個點突變,使原本的asparagine變為serine(在第252個基因點),而這個突變將會妨礙細胞孔洞的形成。同樣的突變亦在本病例的健康母親身上發現。之前也曾有一篇病例報告,有一位罹患家族性嗜血性淋巴組織球血症(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的病人,與本病例有相同的異型合子Prf1基因突變。這個罹患家族性嗜血性淋巴組織球血症(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的病人,其細胞毒殺活性減低,且perforin濃度大幅下降,這暗示了或許有另一個突變會同時影響到perforin的表現。
本病例最後發展出非Hodgkin氏淋巴癌,也可佐證:自體免疫淋巴增生症候群(ALPS)的病人若同時合併有Fas基因及基因Prf1突變者,將有更高的機率罹患淋巴癌。
本病例(以及其他曾被報告過罹患自體免疫淋巴增生症候群(ALPS)合併有淋巴癌的病例),體內都帶有突變使得Fas基因的「死亡區域(death domain)」部分被改變,這個改變使Fas媒介細胞凋亡的機制缺陷,且具有高度遺傳性,同時也會伴隨有較嚴重的症狀。

四、 結論
我們認為,在本病例同時表現自體免疫淋巴增生症候群(ALPS)與淋巴癌,乃是因為Fas與Prf1基因均有突變而造成的累加效應。Perforin基因突變可能是使罹患自體免疫淋巴增生症候群(ALPS)病患發展成淋巴癌的外加因素之一,或者也許仍有其他未明的因素存在。若Fas媒介細胞凋亡的機制有所缺陷,將會使淋巴球的存活增長,使其變性的機會大增;而Fas媒介毒殺效應以及顆粒-外吐(granule-exocytosis)路徑有所缺陷,將使免疫監測變性細胞的功能缺損。這樣的假設也符合目前發現的證據:在lpr與gld基因突變的老鼠中,免疫監測可以預防單株B細胞形成淋巴癌的過程。



CEA指數上升原因是什麼?


台北榮總 腫瘤科 施盈逸醫師

2005 五月 06

答:CEA是一種由細胞分泌出、可在血中測量到的微量蛋白質,CEA上升的原因很多種,最常拿來當做大腸直腸癌追蹤治療的腫瘤指標,其他在胰臟癌、胃癌、乳癌、肺癌、甲狀腺癌及卵巢癌也可能會有CEA的上升。除此之外,非惡性腫瘤的病灶,如抽菸、感染、發炎性腸炎、胰臟炎、肝硬化也會造成CEA的上升。一般而言,良性的病灶很少會測到CEA大於10。依您的描述,CEA指數偏高是可能和抽菸有關係。


請問大便有血就一定會有癌症嗎?


台北榮總 腫瘤科 鄧豪偉醫師

2005 五月 06

答:您的問題叫血便,一般有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所引出來的現象。但也可能只是單純痔瘡或肛裂引起,若您有疑慮,建議拜託醫師做一上及下消化道腸鏡以排除癌症的可能,可到腫瘤科門診做進一步檢查。



乳癌檢查從幾歲開始才需要檢查?


台北榮總 腫瘤科 鄧豪偉醫師

2005 五月 06

答:根據ACS建議,20~39歲女性建議每3年做clinical breast examination(臨床乳房檢查),≧40歲後每年做一次,若有高危險因子者,建議可從25歲後開始做檢查,或家族患乳癌年紀提前5年開始。

年齡  機會得乳癌
30   1/2212
40   1/235
50   1/54
60   1/23
70   1/14

一般在60到65歲達高峰期。



胸部x光健檢後多久可懷孕?


台北榮總 腫瘤科 趙大中醫師

2005 五月 06

答:在懷孕前(請注意:是懷孕“前”)接受任何影像學檢查(包括胸部X光)是相當安全的,並不會造成之後懷孕受精卵及胎兒的任何問題。您要注意的是懷孕之後,特別是懷孕後的第一個「三月期」:即前三個月要特別小心,這時是受精卵及胎兒重大器官發育最重要的階段,所以儘量避免X光的照射。更加謹慎的方式是,懷孕全程均儘量避免X光的照射,特別是腹部的檢查。因此,在懷孕時若身體不適您都應該告訴醫師您是在懷孕的情況,避免接受X光的照射。從另一方面而言,您在懷孕前,若有任何身體的不適,包括牙齒、肺部等等的問題,有需要則應接受必要的檢查(包括X光),把身體的疾病及狀況調整好,如此您將會是一個最健康的母親。至於您先生在接受X光影像檢查之後,由於精子的存活期約3天,所以更新的速度極快,而不健康的精子也更會立即死亡,所以影響更小,在數天後就不必擔心了。


營養諮詢對於放射線治療的病患有助生活品質的改善


翰晃

2005 四月 29

腫瘤科的醫師常常以疾病的治療為重心,有時會忽略週遭的心理治療及營養治療。

最近有一篇報導是葡萄牙里斯本大學的Ravasco醫師所提出的研究報告,他指出大腸直腸癌的病患從事放射線治療,如果有營養師的諮詢可以有足夠的食物攝取及維持體重,可以減少食慾不振、腹瀉等等的發生,促進生活品質的提升。

大腸直腸癌的放射治療常常引起大腸直腸的黏膜水腫而引起腹瀉,而且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常常引起病人的疲累,沒有食慾而使病人消瘦,所以向營養師諮詢以提供足夠蛋白質及其他養份是非常重要的。Ravasco博士將111名病患以每37位病人一組共分成三組,第一組是規則飲食加上高蛋白液體補品,第二組是規則飲食,第三組是隨病人喜好。他發現如果有足夠營養供應,可以維持生活品質,減少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經過3個月的追蹤發現有接受營養諮詢的這一組,可以減少營養不良的狀態。三組營養不良的百分比是18、50、90。證實腫瘤科醫師應該與營養師合作,讓接受放射治療的病患接受營養諮詢,以維持足夠的營養可以減少副作用發生,提升生活品質,Ravasco醫師說不只用在大腸直腸癌,對於頭頸部癌的病人更是需要,因為放射線治療引起喉嚨腫痛,無法進食,像這類的病人更應該請營養師來協助。



罹患乳癌後體重又增加的病人會減少活命期


翰晃

2005 四月 29

此篇為美國哈佛大學Kroenke教授所提出的研究報告,他在婦女健康研究計劃裡面,曾經追蹤5,204名罹患乳癌病人的體重,結果發現,診斷乳癌以前的體重與癌症的死亡、及總致死率有關,但是與復發無關,特別是更年期前且從未抽煙者。從未抽過煙者在診斷後體重又增加者,會增加乳癌的復發、死亡及總死亡率。這些女性的乳癌死亡率是指她們在診斷的時候體重是正常非過重者。Kroenke博士他提到,診斷以後的女性大約有60%以上的病人有體重增加的狀況,所以維持病患體重是很重要的一個課程。所以我們醫生在治療乳癌的病人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他們的體重,尤其是在飲食的控制及身體的活動上,以提昇這些女性病患的存活率。


在人類的固體腫瘤患者中,KIT基因的突變、α血小板衍生生長激素受器酪胺酸激素基因的突變和KIT基因的放大


譯者:江惠綾

2005 四月 29

一、 研究背景與目的
KIT基因的突變和α血小板衍生生長激素受器酪胺酸激素基因的突變(PDGFRA tyrosine kinases)是imatinib mesylate這個化療藥物在治療腸胃道基質腫瘤(GISTs)的主要目標,但其他人類的癌症中,KIT基因的活化和α血小板衍生生長激素受器酪胺酸激素基因的突變機率仍然未知。

二、 研究方式
我們對334位癌症病患進行KIT外顯子(exon)9, 11, 13及17及PDGFRA外顯子11及17的篩檢,使用的方法為敏感的高效能液相層(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除此之外,也篩檢了其中115個腫瘤的KIT外顯子9到21。共有32種不同病理組織型態的腫瘤被檢驗。若其DHLPC的檢驗發現異常,將進一步作基因的序列檢查。另外其中332個病患(96.4%)中,對KIT蛋白(CD117)也有進行免疫染色。

三、 研究結果
在篩檢的3,039個外顯子中,只有17個有突變,其中15個為KIT突變,2個是PDGFRA突變,而且病理組織形態都是腸胃道基質腫瘤,而其他316個其他腫類的腫瘤中,都沒有發現KIT及PDGFRA的突變。KIT基因的免疫染色在腸胃道基質腫瘤以外的腫瘤,很少呈陽性反應,18個腸胃道基質腫瘤均呈陽性反應,小細胞肺癌30個中有10個呈陽性反應(33%),睪丸畸胎癌細胞17個中有4個呈陽性反應(24%)。但藉由FISH(Fluoreslence in situ hybiridization)方式檢驗,則KIT基因的放大或第四條染色體異倍體(aneuploidy)在有KIT蛋白過度表現的非腸胃道基質腫瘤也很常見,12個中有7個。

四、 結論
雖然KIT蛋白常表現於一些腫瘤,但是在大部分的人類癌症中,KIT及PDGFRA的基因突變並不常見。癌症的KIT蛋白異常基因表現常常和野生種KIT基因的多套性(Multiple copies)有關。



乳暈上若長小膿包是否可能為乳癌或皮膚病變的前兆


台北榮總 腫瘤科 趙大中醫師

2005 四月 29

答:乳暈算是在乳房上比較特化的皮膚構造,所以一般皮膚上會發生的問題,乳暈部位也會發生,包括濕疹、皮脂腺阻塞造成的毛囊炎、痤瘡(青春痘)都有可能發生。但有一個特別的情況,醫學上稱之為柏哲德氏症,意指有少數病患有乳癌而在乳暈皮膚上表現出濕疹的狀況。因此我們仍然建議您找皮膚科醫師檢查,特別是若乳房也發現硬塊的情況下,就千萬不可大意。


脊椎病理檢查只有開刀才能取樣嗎


台北榮總 腫瘤科 李明陽醫師

2005 四月 29

答:
1. 依據您所提供的資料,您的脊椎部位發現有一腫塊異常影像,但是否為良性或惡性的腫瘤,則一般而言需要取得組織切片做病理檢查才可以診斷。
2. 病理檢查所需的切片標本,在這個部位一般而言有開刀取樣切片、經電腦斷層檢查定位做細針切片,若以診斷率而言,開刀切片的危險性較大,但正確診斷率較高。
3. 不論腫瘤是良性或是惡性,若有壓迫神經症狀(確由腫瘤壓迫造成神經症狀),則外科手術切除是不錯的根本解決之道。
4. 綜合上述,開刀切片並同時施行腫瘤移除手術是一直接且擁有較高診斷率的治療方式,若無法手術或其他因素考量不願手術治療,則考慮做電腦斷層定位的切片檢查,若切片檢查為惡性腫瘤,則仍需優先考量手術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若切片結果(指細針抽一小塊)為良性,則只能證明抽出來的那一小塊是良性,無法保障其他沒有切片的部位是否存在惡性腫瘤,故仍需病人及家屬決定採取何種治療診斷方針。


乳癌化療後該如何照顧才不會導致復發或感染到其他器官?


台北榮總 腫瘤科 趙大中醫師

2005 四月 29

答:根據您的描述,您目前已接受包括手術治療、輔助性化學治療,正要接受放射治療,此時可開始服用Tamoxifen。您的年齡正處於一般婦女停經的階段,也就是說,一般婦女大約在50歲前後停經。而您也可能因為乳癌的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或Tamoxifen的服用而提早停經。要確定是否停經,也可抽血檢查LH、FSH、及E2來判定;LH、FSH會升高相當多,而E2則會下降至停經後的程度。若您符合上述的描述,或您已經停經,根據近年的研究結果,您可考慮芳香環?抑制劑的使用,包括一開始使用arimidex,或2到3年後換成exemastine,或5年後換成letrozole,都可再加強tamoxifen預防乳癌復發的效果。


攝取過量鐵素會提高運鐵蛋白的飽和狀態可能會增加罹癌機率


翰晃

2005 四月 22

膳食中過量進食含鐵食物,會使血清中運鐵蛋白呈飽和狀態,反而是增加發生癌症的危險因素。南加大醫科大學Mainous III所提出的報告,運鐵蛋白飽和狀態超過60%時確認是致癌的危險因子;研究團隊從1971-1974到1992年間調查6,309名美國成人年齡從25-74歲,以他們的飲食習慣為基準分析結果發現,血清中運鐵蛋白飽和狀態超過45%者約佔7.3%,這些人的血清運鐵蛋白飽和狀態與攝食含鐵食物無關。

運鐵蛋白飽和狀態與超過45%又大量攝食鐵素者與正常而攝食鐵素較少者相比較有增加 2.24倍的致癌的危險性。假如運鐵蛋白飽和狀態高於45%者,每天攝取的鐵量正常並沒有使百分比增加,也不會增加罹患癌症的危險性;如果把運鐵蛋白飽和狀態設在41%,運鐵蛋白飽和狀態高者又攝高鐵食物,則增加罹患癌症的危險比率是2倍,總括來講如果正常人運鐵蛋白飽和狀態,每天攝取鐵素量超過18毫克,還是會增加癌症的危險率。

每天增加鐵劑的攝取量,加上血清中運鐵蛋白飽和狀態增加的話,確實會增加癌症的危險,將來運鐵蛋白飽和狀態增加的病人,如何減低鐵劑攝取量,以減少癌症的發生,這是很重要的。



熱射頻治療(RFA)可以抑制大腸直腸癌的肝臟轉移


翰晃

2005 四月 22

如果是大腸直腸癌的肝臟轉移,一般的方法是用肝臟切除或酒精注射,但一般來講肝臟切除至少有20%以上的病人因疾病擴散或其他疾病原因並沒有辦法動大手術,而酒精注射或切除的效果並沒有辦法達到理想的地步,最近用熱射頻腫瘤滅除技術(熱射頻治療)可以減少這類病人治療時的副作用及住院天數,評值結果比手術切除還要簡單、危險性較少。

美國俄亥俄州Cleveland臨床基金會的Siperstein博士所提出的報告,用熱射頻治療135個病人,發現病人的中數存活期是28.9個月,如果癌胚抗原(CEA)值小於200ng/ml者,存活期可以提升到34個月;如果高於200以上者存活期只有14個月;而腫塊的多少與存活期長短也有關係,小於3個比3個以上的存活期是29個月比22個月;他強調腫瘤越小用熱射頻治療的效果越好,大於5公分的腫塊,與小於3公分腫塊的比較,有增加2.5倍的危險性;因此一旦大腸直腸癌有肝臟轉移時,希望腫塊在小於3公分時就用熱射頻方法治療比單獨使用化療的效果好,單獨化療的存活期只有11-14個月。

所以病人一旦有肝臟轉移的單一又小於5公分的腫塊時,應以熱射頻治療為主,之後再看看是否需作輔助性化學治療,或其他治療,這樣更可以延長病患的生命,唯一的缺點是熱射頻治療目前在台灣健保不給付,治療費用較高了一點。



急性白血病病患接受由非親屬的臍帶血幹細胞移植和骨髓移植的比較


譯者:江惠綾

2005 四月 22

一、 研究背景與目的
成人非親屬的臍帶血幹細胞移植,目前已有報導有不錯的移植成績。本文將比較傳統骨髓移植與臍帶血幹細胞移植的成績有何不同。

二、 研究對象
我們比較1998年至2002年間,報導至歐洲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的682個急性白血病人,他們均接受了血液幹細胞植移,98個接受了臍帶血幹細胞,584接受了骨髓幹細胞。

三、 研究結果
 臍帶血幹細胞的接受者普遍比骨髓幹細胞的接受者還年輕,平均年齡分別為24.5歲和32歲(P<0.001),平均體重也較輕,分別為58及68公斤(P<0.001),而且移植時為疾病嚴重度較高(52%比上33%, P<0.001)。所有的骨髓幹細胞的移植組織抗原相容性的配對為為完全吻合,而臍帶血的幹細胞移植有94%(P<0.001)的比率是不完全吻合的組織相容性配對(HLA-mismatched)。平均輸入的有核細胞數量,在骨髓幹細胞的移植是每公斤體重2.9X108 個,在臍帶血的幹細胞移植是接受者每公斤的體重0.23X108個(P<0.001)。多變數分析的結果顯示:臍帶血的幹細胞移植,發生第二第三或第四級的急性移植體對抗宿主疾病(GVHD)的危險性較低,相對的危險性是(relative risk)0.57,95%信賴區間為0.37到0.87(P=0.01);但中性球數目復原的時間較長,相對的危險性是0.49,95%信賴區間為0.41到0.58(P<0.001)。不過,慢性移植體對抗宿主疾病的發生率、移植相關的死亡率、疾病復發率和無白血病的存活期,在二組的病人都是相同的。

四、 結論
對於無合適的組織相容性配對的白血病病人,由非親屬的臍帶血幹細胞移植似乎可以當成另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