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攝取較多的鎂可減少大腸癌的發生率?


翰晃

2006 二月 24

最近有一篇美國大規模的研究是關於女性攝取較多的鎂可減少大腸癌發生的報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 Folosm博士及 洪博士所發表的文章,問卷調查35,196名女性關於攝取鎂的情況,年齡從55歲至69歲,時間從1986年追蹤至2002年,發現有1112名女性得到大腸癌,研究發現如果攝取較高劑量的鎂確實可減少直腸癌的發生。如果女性攝取高劑量鎂與攝取低劑量鎂的比較,可以減少23%的發生大腸癌危險性;不過,有一篇瑞典的研究結果持相反的看法,原因不是很清楚。

作者提出如果以〝鎂〞可以阻斷大腸癌發生的假設來說〞抗氧化,改善胰島素的敏感度,或許是透過這個機轉來減少大腸上皮細胞的增生,進而防止大腸癌的發生。結論是高劑量的鎂是否能減少大腸癌的發生還需要長期的觀察。



卵巢癌(卵黃囊細胞)並無轉移為何還需要做化療呢?


台北榮總 血液腫瘤科 張牧新醫師

2006 二月 17

答:根據最新美國NCCN guideline,屬於生殖細胞瘤類的卵黃囊細胞癌,即使開刀完全切除後仍必須施行術後輔助化療,之後每2-4個月追蹤一次癌症指數(AFP、β-HCG),若是一開始腫瘤指數高者,須追蹤2年。


乳癌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neu陽性3+,適宜做怎樣的化療?


台北榮總 血液腫瘤科 施盈逸醫師

2006 二月 17

答:依您的年齡、腫瘤的期數及荷爾蒙接受體的狀況而言,屬於易復發或轉移的高危險群,根據2005年St. Gallen乳癌會議的共識及建議,是在術後並接受完整化學治療後,以Tamoxifene或Arematase inhibitor;可再加上抑制卵巢功能的藥物或摘除卵巢。化學治療上,建議使用4個療程的antracycline及cyclophosphamide,再由淋巴結轉移的情況來決定是否再加上含有紫杉醇類的化療處方,目前對於抗Her2/neu的單株抗體Herceptin正進行術後輔助性治療的臨床試驗,目前已有3年的統計報告指明可增加無病存活期,但尚無長期的統計報告。


肝癌除了手術治療外還有什麼治療方式?


台北榮總 血液腫瘤科 余垣斌醫師

2006 二月 17

答:肝癌的治療主要仍是以手術為主,痊癒的機會較高,若無法手術切除,另可考慮經動脈栓塞、酒精注射或射頻燒灼等治療,各有其優缺點,因肝癌對化學治療反應不好,故化療確實是較後線的選擇。以令尊之情形,因肝臟殘餘功能不足,並不適宜開刀;至於動脈栓塞,推測可能是因為令尊有黃疸的緣故,或者是否肝門靜脈有栓塞之情形,代表的也是僅存的肝功能有限,在此情況下進行栓塞,有可能使原本即處於邊緣的肝功能進一步惡化,產生肝衰竭;而酒精注射及射頻治療對體積大的肝癌效果並不好,因此可謹慎評估化療之可行性,或者可以考慮新的標靶治療藥物Sorafenib(但此藥目前仍未有大規模之試驗,且在台灣未正式進口,藥價亦十分昂貴)。請再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後決定。


腎臟癌執行幹細胞移植預後三指標


翰晃

2006 二月 17

血液幹細胞移植在治療血液惡性腫瘤及再生不良性貧血時,有相當不錯的療效,但是在實體癌方面,目前以此療法來治療的是腎臟癌,但是療效並不如預期,原因可能是所選擇的病人條件或移植時機等因素是腎臟癌患者執行幹細胞移植成敗的重要因素,也就是病人處在不利的條件下,會導致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失敗。

歐洲的研究者義大利米蘭Bregni博士,發現一些很簡單的預後因子就可以預測腎臟癌接受血液幹細胞移植成敗,他追蹤70個腎臟癌接受幹細胞移植的病人用10個參數來檢測,特別是血色素及中性球的值來評估對病人存活的影響,結果發現移植時病人的狀況,LDH , CRP等三項簡單的檢查,就可以知道病人是低危險群還是高危險群。經過幹細胞移植後高危險群的中間存活期只有3.5個月,如果是低危險群的存活期可以高達23個月。研究者認為在決定腎臟癌的病人是否要進行幹細胞移植時,要考慮這三個與預後有關的因子,則成功機率比較高。



白金類抗癌藥物會傷害兒童的聽覺


翰晃

2006 二月 17

白金類抗癌藥物對固體癌的治療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一種藥物,它的副作用之一是聽力減退,這副作用不但發生在成人也發生在兒童,最近的報告指出,此副作用常被低估。波特蘭的健康及科學大學威爾特博士,強調白金類抗癌藥物對於聽覺毒性往往被低估,他們分析了67名從8個月到23歲的小孩及少年因疾病關係接受白金類抗癌藥物治療,結果發現41名(61%)經過聽力檢查發現他們的聽力有受到損害,其中cisplatin的使用就有55%的兒童受到影響,即使認為毒性較小的carboplatin也有38%的兒童受到影響,如果同時接受這兩種藥物則有高達84%的病患,聽力損害的發生大約在治療第135天就會發生。聽力損害跟種族也有關係如果是亞洲人約86天、白種人139天、拉丁美洲108天、非拉丁美洲是135天。

白金類抗癌藥物主要是用在肺癌、胃癌、髓母細胞瘤、骨肉瘤及神經母細胞瘤等等的病,是相當有效的藥,但對聽力的損害卻不小,所以使用時要非常小心。因為作者也經過20個月的追蹤,發現他們的聽力還是無法恢復。



細胞保護劑 Ethyol(amifostine)


藍黃弘藥劑師

2006 二月 15

癌症病患接受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時所引發之副作眾人皆知,抗癌治療藥物的毒性也一向為病患所詬病,因為嚴重副作用會造成許多癌症病患之二度傷害與更大之夢靨;如果病患因為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時所引發之嚴重副作用而不能完成預定之療程,不僅未能達到療效也造成醫療資源之浪費。

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不論對正常細胞或癌細胞都無選擇性,因此在癌細胞被消滅的同時,正常細胞亦遭受池魚之殃,病人常見治療後有口腔潰瘍、食慾不振、腹瀉、落髮及白血球、血小板下降等副作用,甚至引發其他可致命的併發症。副作用往往也限制了治療劑量的給予,影響了療效;部份副作用可以靠改變給藥方法予以減輕,如分散或長時間給藥,或以局部給藥方式,像腹膜內或動脈化療,讓高濃度的藥物只局限於病灶所在,不致引發全身性的副作用;或待藥物作用時間過後,馬上給予某種拮抗藥物(解毒劑),減除抗癌藥部份細胞殺傷力。然而上述方法,並無選擇性,只能稍減對正常細胞的毒性,相對地癌細胞的療效也被打折扣,另外的解決之道即是迅速治療發生的副作用,儘量降低傷害的程度,如白血球生成素及強效止吐劑的注射,但此種作法,亦只可部份減輕已形成的副作用,並無預防的功效。因此抗癌治療的毒性一向為病患所詬病,醫師對抗癌治療可說是既愛又恨,療效與零副作用猶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又腫瘤形成後,癌細胞不斷滋生,經由淋巴管及血管蔓延各處,族群越來越複雜,最後生出有抗藥性的細胞群,此時腫瘤即到達無法根治的地步,任何治療皆告無效;故抗癌治療藥物的毒性與放射線治療無法有效控制腫瘤滋生蔓延,是目前治癌無法奏全功的絆腳石。

當病患接受頭頸部放射線照射治療劑量在50格雷以上時,將會發生不可逆之嚴重副作用乾口症和口腔黏膜發炎,這也是要達到治療鱗狀上皮細胞癌最低之有效劑量 。

當乾口症(Xerostomia)發生時將會影響到:

(1).臨床醫師使用放射線照射治療無法完成預定之療程不僅未能達到療效也造成醫療資源之浪費。

(2).病患由於唾液腺遭受到破壞,無法正常分泌唾液,造成說話、飲食之不便,長期生活品質將會大受影響。

部份腫瘤對化學治療有明顯的劑量反應關係,因此可以施行高劑量化療以增加療效,於此同時,亦增加了器官的毒性,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雖可輔助高劑量化療之進行,但費用高昂,且對化療的非血液細胞副作用於事無補。

為令癌症病患免除或減少副作用,並能完成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之療程,增加療效,Amifostine( Ethyol ,WR-2721)的臨床使用,使抗癌治療邁入新境界。前述正常細胞與癌細胞有幾近相同的代謝機轉,因此對化學或放射治療會產生同樣的傷害反應,這些傷害部份由於自由基所致,故若能使用抗氧化物消除細胞內自由基,即能降低細胞毒性;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1999年核准Amifostine上市,衛生署也於2001年八月底核准Amifostine上市,使用於減少末期卵巢癌或非小細胞肺癌病患接受cisplatin高劑量給藥所引起的累積性腎毒性,以及用於減低因接受包含耳下腺(腮腺)在內之局部放射線治療的頭頸癌病患引起的中度至嚴重度乾口症。Amifostine能使癌症之病患免於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時所引發之嚴重副作用。

Amifostine ,源自二次大戰後之冷戰時期,一九五O年美國軍方為減少核子戰爭士兵之傷亡,從一千四百多種化學物質研究發展出來的一種抗輻射細胞保護劑,此藥物必須經由正常細胞常有的一種鹼性磷酸酵素作用之後,才能轉換成有保護細胞作用的代謝物WR-1065,使細胞不受輻射及化學藥物的傷害,由於癌細胞之鹼性磷酸酵素含量較正常細胞低得多,癌細胞內的血流狀況及較酸環境亦不利鹼性磷酸酵素作用,實驗証明Amifostine注射後,正常細胞內的濃度會比癌細胞高出十倍,因此Amifostine對正常細胞有選擇性的保護作用,但必須於化療或放射治療前15--30分鐘給予。超過半數患者使用Amifostine時會有輕微嘔吐及低血壓現象。

另外化療及電療對正常細胞有致癌及突變效應,Amifostine 的保護作用是否可減少癌症病患日後發生續發癌的機會,則有待長期評估。不過現在已進行之多項試驗証明,Amifostine可提高化療及電療的有效治療劑量,增加反應率,並觀察到Amifostine可以配合其他生長因子,細胞素共同使用,有加成保護造血幹細胞效果。

Amifostine注射後,於正常細胞內的濃度較癌細胞高十倍,包括腎臟、肺臟、肝臟、皮膚、骨髓、腸道及脾臟等,但卻無法存於腦組織、橫紋肌及腫瘤細胞,因此Amifostine對正常細胞有選擇性的保護作用,目前有眾多的人體臨床試驗正進行中,以進一步了解其對各種化療藥物療效的影響與臨床運用,包括常用的化療藥物所引起之腎毒性、耳毒性、神經毒性與骨髓毒性等:

1. 腎毒性與神經毒性: cisplatin, vincristine, paclitaxel及oxaliplatin皆有腎毒性或神經毒性:分別試用於皮膚黑色素瘤、頭頸癌、肺癌、卵巢癌病患
Cisplatin普遍會引起腎臟及神經毒性,尤其在糖尿病或年老患者,對Cisplatin毒性更為敏感,當Amifostine 以740-910 mg /m2的劑量伴隨Cisplatin給予,其10% 的腎毒性發生率,較對照組的36% 顯然低得多。Carboplatin 與Paclitaxel聯合治療目前被認為是卵巢癌的最佳療法,但副作用大,Amifostine 可明顯舒緩治療期間的腎、神經毒性及血小板下降的程度,減少併發症的發生。Oxaliplatin 所引起之神經毒性也有明顯減低之現象。

骨髓毒性:証據顯示Amifostine可減少化療病患紅血球輸血量。此外,使用carboplatin的化療患者,加用Amifostine可減輕血小板下降程度(p<0.001)及減少血小板輸注量(p=0.0l7)。Amifostine亦於卵巢癌進行隨機分配第三相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組較對照組有較輕微的白血球下降程度,較短的使用抗生素天數,及較短的住院日數,顯然使用Amifostine可減輕所產生之化療骨髓毒性。

目前巳有研究評估Amifostine對(MDS) myelodysplasic syndrome的治療效果,研究發現Amifostine 具有刺激骨髓造血之作用,且Amifostine有誘發myelodysplastic 細胞凋零、衰敗之作用。多項實驗證實Amifostine配合其他生長因子,細胞素共同使用,有加成保護造血幹細胞之效果,使用Amifostine 對於MDS之病患建議劑量為200--300mg/m2 ,每週三次 ,連續使用四週-六週,這也是Amifostine有別於保護劑的角色,使用於治療作用,最有潛力之發展方向。

當使用於減輕化療骨髓毒性及供固體癌自體骨髓移植時,可以減輕對幹細胞的傷害,以求縮短此類病患血球恢復期及減低血球減少所導致的併發症。

2. 放射治療毒性:頭頸癌放射治療後引起的乾口症(100% vs 12% ,P<0.001)及口腔黏膜炎(86% vs. 0%,P<0.001),Amifostine可有效降低其發生率,因此有利放射治療反應率的提高,縱使同時併行放射及化學治療的病患亦有減輕毒性的療效,多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實驗皆有令人滿意之結果。

3. 至於直腸癌及子宮癌放射治療引起的骨盆腔器官毒性如直腸炎,膀胱炎等及胸腔放射治療的食道,肺臟傷害,Amifostine的臨床試驗亦在進行中。
  另外化療及電療對正常細胞有突變效應(mutagenic),經由放射化學治療所可能引起的續發性惡性腫瘤,Amifostine除保護作用外,低劑量之Amifostine亦有明顯之抗突變效果,可減少日後發生續發癌的機會。如在暴露於放射線之後三小時內使用Amifostine,便可達到抗突變之效果,並可以運用於與大量放射線有關之工作者,例如於清除核子反應爐內廢棄物之工作人員或發生核電廠意外時,暴露於放射線中之工作人員,使用Amifostine可減少致癌之危險。

由於肺癌、口腔癌、鼻咽癌、卵巢癌等癌症之好發年齡在40至50歲之壯年期,易對社會、經濟、勞動力及家庭造成重大衝擊。所以一個能有效減少病患接受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副作用傷害,同時對於其抗腫瘤療效果沒有影響之藥物是非常重要的。

結論
Amifostine使選擇性的抗癌治療成為可行,除可增加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效果外,與其他細胞素的聯合療法更有美好的遠景。因此利用Amifostine保護正常細胞,使之免受抗癌治療的傷害,避免副作用的發生,實在是腫瘤科醫生與病患之福音。



癌症手術中是否包含人工靜脈血管(Port-A)?


台北榮總 血液腫瘤科 陳明晃醫師

2006 二月 10

答:
1. 所謂人工靜脈血管(Port-A),是一種植入人體血管內的矽質導管。其目的只是給做化療的病人一個方便、安全的注射方式。
2. 植入Port-A一般要在開刀房由外科處理,所以算手術的一種(只須局部麻醉,所以是很小的刀)。
3. 其目的最主要是減少化療之併發症,因有一些化療藥若血管外滲會造成皮膚潰爛,所以裝Port-A直接打至大血管內則比較安全。其次化療太多了,血管容易硬化,週邊靜脈置入會越來越困難。
4. 目前還有一種方式叫PICC(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中文叫經週邊置入中央靜脈導管,也是另一種選擇。


淋巴癌第三期注射單株抗體是否真的有效?


台北榮總 血液腫瘤科 施盈逸醫師

2006 二月 10

答:淋巴癌或稱惡性淋巴瘤,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雖分四期,但很少像一般固態腫瘤(如大腸癌、肺癌等)將第四期俗稱為末期。淋巴瘤的預後除了和期數有關外,亦與細胞的型態(生長緩慢(indolent type)或生長快速(aggressive type))、病人的年紀、行為能力(performance status)皆有影響。針對B細胞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已陸續有報告指出,單株抗體合併化學治療比單使用化學治療達到較高的反應率(包括完全緩解及部分緩解)。化療的療程次數視淋巴瘤對化學治療的反應而定,若反應良好,標準的治療療程依美國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的建議為6~8個療程。


如何收集幹細胞呢?


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 整理

2006 二月 10

答:幹細胞的收集可以分由骨髓及週邊血液等兩個途徑來收集。而且,自體與異體都是同一個程序。

在執行『骨髓幹細胞存取術』時,將一種特殊的針插入髖骨多次,以收集1至1.5公升已被血液稀釋的骨髓。含有豐富幹細胞的骨髓被抽取出來之後,立即被冷凍儲藏起來直到移植時使用。在進行該項技術前,會先將個案麻醉,所以個案不會感覺任何疼痛,但是在之後的幾天中,抽取骨髓處會有觸痛感。

『周邊血液幹細胞收集術』在骨髓中製造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的幹細胞在血液中也存有少數,但可以藉由注射顆粒性群落刺激因子(G-CSF),使較多的幹細胞由骨髓中釋放出來,然後利用幹細胞分離儀器來收集週邊血液中的幹細胞。在進行細胞分離術之前,先要將一條導管置入個案(左手或右手)的靜脈中,而後接上幹細胞分離機,使捐贈者的血液流經幹細胞分離機上的幹細胞分離器,如此即可分離出幹細胞並將之儲存至移植時使用。分離出幹細胞之後的血液會再由另一隻手臂上的靜脈導管流回個案的血流中;幹細胞分離的過程中一點也不會痛,每一次收集時間約持續三至六小時,平均需要行2~5次的幹細胞收集才能足量。



慢性白血病有什麼治療方式?


台北榮總 血液腫瘤科 劉峻宇醫師

2006 二月 10

答:您所謂「神奇小藥丸」指的應該是「基利克」(Glivec,學名Imatinib mesylate),由於這個藥上市大約5年,副作用不大,且超過60%的初次診斷慢性白血病病人使用有效,目前常被用來做初次診斷後的治療,然而這個藥目前尚沒有完整的長期存活率的資料(並不是只延長10-15年)。而異體骨髓移植(別人捐贈,親屬或非親屬)是可以提供可能治癒此病的機會,但影響移植成功與否因素很多,移植本身可能帶來的死亡率可達15~30%,可否移植也需要詳細評估。相對下,骨髓移植是危險性較高,但有治癒的可能性(要冒風險),而Glivec相對安全,但目前沒有辦法證實長期使用可以治癒。


神經膠母細胞瘤對EGFR激化酵素抑制劑治療反應的決定性分子


譯者:鄧仲仁

2006 二月 10

一、 研究背景
上皮生長因子受器(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在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細胞內,常常被放大、過度表現或是突變,但是罹患神經膠母細胞瘤的病患,卻只有10~20%對「上皮生長因子受器激化酵素抑制劑(EGFR kinase inhibitors)」有治療反應。神經膠母細胞瘤對於會有反應的機轉,仍未被完全了解。

二、 研究對象、方式
針對曾接受過上皮生長因子受器激化酵素抑制劑治療的復發惡性神經膠母細胞瘤(recurrent malignant glioma)」病患,我們將「上皮生長因子受器基因(EGFR)」與「人類第2型上皮生長因子受器基因(human EGFR type 2, Her2/neu)」的激脢區域定序,且分析不同蛋白的表現量,包括「上皮生長因子受器(EGFR)」、「上皮生長因子受器缺失突變III型(EGFR deletion mutant variant III, EGFRvIII)」、以及腫瘤抑制蛋白(tumor-suppressor protein PTEN)。我們評估這些蛋白表現與臨床反應的關聯性,並於另一組結果應用於獨立的資料庫中加以驗證,且在體外的試驗中確認這些蛋白異常所造成的影響。

三、 研究結果
在49名罹患反覆性惡性神經膠母細胞瘤,曾接受「上皮生長因子受器激化酵素抑制劑」治療的病患中9名病患其腫瘤體積縮小了至少25%。26名病患有治療前的組織可供做分析,當中的7名治療後有反應,另外19名在治療過程中則發生疾病的快速惡化。
在腫瘤組織內的「上皮生長因子受器基因(EGFR)」與「人類第2型上皮生長因子受器基因(Her2/neu)」基因皆沒有突變的證據。若同時表現出「上皮生長因子受器缺失突變III型(EGFRvIII)」以及「腫瘤抑制蛋白(PTEN)」者,其臨床治療反應性顯然較佳(危險比51,95%信賴區間4~669,p值<0.001)。這些結果在不同醫療機構接受類似治療的33名神經膠母細胞瘤病患身上得到驗證(危險比40,95%信賴區間3~468,p值=0.001)。在細胞外的(in vitro)研究顯示,同時表現「上皮生長因子受器缺失突變III型(EGFRvIII)」以及「腫瘤抑制蛋白(PTEN)」,能夠使神經膠母細胞瘤的細胞對erlotinib(一種EGFR Kinase inhibitor)更具感受性。

四、 結論
神經膠母細胞瘤的細胞同時表現「上皮生長因子受器缺失突變III型(EGFRvIII)」以及「腫瘤抑制蛋白(PTEN)」,與其對「上皮生長因子受器激化酵素抑制物(EGFR kinase inhibitors)」的反應性是有關的。



維他命D缺乏會增加罹患癌症的機率


翰晃

2006 二月 10

維他命D缺乏症在幾十年前並不是罕見的疾病,常導致兒童骨骼發育不良等,但最近的研究發現與癌症的發生有關聯。Garland醫師最近分析幾年來有關維他命D缺乏引發癌症的論文發現,乳癌的發生率在13篇報導中有9篇提到維他命D與乳癌相關;攝護腺癌有16篇文章中有13篇牽涉到維他命D的不足與攝護腺癌危險性有關;有7篇文章談到卵巢癌中有5篇談到維他命D的缺少與卵巢癌發生有關,綜合63篇文章的分析,維他命D的缺乏與大腸直腸癌、乳癌、卵巢癌、攝護腺癌確實有關,維他命D的補充確實可減少上述癌症的發生,但是到底要攝取多少才夠?經過研究每天攝取維他命D 800-1000國際單位,則可以維持的血中濃度在25-30微克/西西之間,如果每天補充的劑量提升到1000也不會有毒性。


疫苗可能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有效


翰晃

2006 二月 10

目前對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治療,除了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及骨髓移植外,標靶治療也佔很重要的角色。最近加州的Ohio臨床醫學中心卡特醫師發現美國聖地牙哥某公司所出產的FavID〈個體基因型疫苗〉對於濾泡型B細胞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有某種程度的療效,這是相當令人興奮的消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除了上述幾種治療方法外,相信這種免疫療法將來也會佔一個重要的角色。

他的研究報告共有103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病患,每位病人都接受過標靶治療,其中89名接受標靶治療後再接受疫苗治療,其中55名有復發或有抗藥性,剩下的34位是以前沒有治療過。這些沒有治療過的病人中有23位經過22個月的追蹤,發現有4個病人復發佔17%;至於有抗藥性及復發這組,從診斷到復發可延長惡化期為24.5個月;一般來講有復發的病人一般治療只能延長10.2個月,所以延長時間增加一倍,臨床效果來講如果只用標靶治療只有49%的病人有臨床的療效,如果加上FavID疫苗可增加到65%,其中就有42個病人病情穩定,經過疫苗治療後12位病人變成部分緩解、2位病人完全緩解、9位病人從部分緩解到完全緩解。所以他認為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合用後真的可以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病患延長生命、減少復發有所幫助。



新藥介紹-Avastin (Bevacizumab)


台北榮總 腫瘤科 顏厥全醫師

2006 元月 28

近年來的癌症治療已經進入”標靶治療”的時代,而找尋合適的腫瘤”標靶”則成為腫瘤研究學者的研究重點。目前我們已經知道細胞的惡性變化均起源於基因的變異,而這些變異可能導致六大類的變化,包括細胞可自行生長、抵抗外來抑制生長的訊息、逃避正常凋亡的程序、擁有無限分裂的能力、侵犯周邊組織及轉移,以及血管新生(angiogenesis)。這六大變化成為尋找腫瘤”標靶”的方向。在此為大家介紹一個可以抑制腫瘤血管新生的新藥-Avastin。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