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線治療引起之皮膚反應及照護


台北榮總腫瘤科病房護士 林妙玉

2007 五月 08

許多的癌症病患在接受放射線治療時,無論照射部位為何,皆會造成皮膚或多或少的傷害,而這些皮膚傷害造成病人的不適、疼痛,甚至影響到放射線治療療程。即使整個治療結束後這些皮膚症狀會逐漸消失,但在治療期間如何觀察皮膚變化及教導病患自我照顧,讓不適減到最輕呢?

一般說來放射線治療對皮膚的影響可分為二個時期。一為早期反應是治療開始至六個月內所發生的皮膚反應;二為晚期反應是發生在六個月後的皮膚反應。首先介紹早期反應中包括:皮膚發紅、色素沉著、乾性脫屑、溼性脫屑及毛髮脫落等分述如下:

(1) 皮膚發紅(Erythema):是一種皮膚發炎反應,放射線照射後二到三週照射部位常會發生輕微發紅發熱反應,此種反應和皮膚暴露在日光下的一度灼傷反應相似,此時皮膚細胞所受到的傷害還很輕微仍可繼續接受治療。在某些病人可能會在治療後二十四個小時發生局部水腫,其原因是微血管通透性及靜脈滲透壓升高而造成短暫性水腫。
(2) 色素沉著(Pigmentation):放射線治療後引發皮膚防護措施反應使黑色素蛋白分泌增加,皮膚變黑,此種現象會在治療後六個月至一年消退。
(3) 乾性脫屑(Dry desquamentation):約在治療四星期發生,治療區域中的皮脂腺被破壞造成皮膚乾燥、脫屑、搔養等症狀,雖然此時基底細胞明顯遭破壞但放射線治療仍會繼續。
(4) 濕性脫屑(Moist desquamentation):如果基底細胞無法重新製造新的細胞覆蓋,在受損的皮膚上則會進行到此階段,出現細胞水腫、疼痛等症狀,雖然此期的皮膚傷害是可恢復的,但需暫時停止放射線照射一段時間使治療區域上的細胞獲得修復,皮膚呈現較薄,汗線皮脂腺及毛囊的數目也較少,可視修復情況,繼續放射治療。
(5) 毛髮脫落(Alopecia):毛髮的生長速度與對放射線的敏感度有關,生長速度越快者對放射線照射越敏感。例如:頭髮生長速度最快也最為敏感。整個治療結束後通常會回復,但仍需依劑量而定,通常低劑量只會造成毛髮生長速度減緩,而高劑量也許會造成永久性毛髮脫落。


晚期皮膚反應可能涉及表皮、真皮、皮下組織,其皮膚改變症狀包含了有萎縮、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著、纖維化、潰瘍壞死、癌性病變等,但如在專業醫師治療下不應會有皮膚壞死等的副作用。
放射線治療對皮膚可能造成上述之影響,那麼在照射期間及照射後之皮膚應如何自我照顧以減少皮膚的傷害呢?分述如下:
1. 治療結束前切勿移除皮膚上之標記,以防照射部位不準確造成正常細胞的破壞。
2. 在大夫的許可下可進行淋浴,但需使用溫水及具滋潤性中性的肥皂,輕柔的清洗照射部位,避免用毛巾直接搓揉,最後需將泡沫沖洗乾淨。如照射部位是頭皮可使用嬰兒洗髮精較溫和,以減少照射部位的皮膚刺激。
3. 用柔軟乾淨的毛巾輕輕將照射部位拍乾或是用吹風機之冷風吹乾也可以。
4. 除非大夫建議否則不可於照射部位任意塗擦藥膏、藥粉或是香水、除臭劑等用品。
5. 照射部位應避免磨擦,穿衣部位應選擇寬鬆棉質的衣物,頸部接受照射者勿穿有領子的衣物以減少因磨擦而致皮膚發紅。
6. 應避免照射部位暴露於陽光下,如果在陽光下會超過十五分鐘時應做好防曬措施,如著長袖長褲、戴帽子、撐傘等。
7. 切勿使照射部位接觸冷源,例如冰水、冰袋。
8. 切勿使照射部位接觸熱源,例如熱水、熱水袋、熱水瓶、燈管等。
9. 如照射部位須剃毛可選擇電動刮鬍刀以防割傷。
10. 如須包紮切勿在照射範圍中貼膠帶。
11. 治療期間避免在鹹水或加人工消毒劑的游泳池中游泳。

若有皮膚乾性脫屑時應如何照顧?
經醫師同意以維他命A或 D的藥膏溫和的擦拭照射部位減輕乾燥,但在每一次放射線治療前必須將這些藥膏清洗掉,避免使用凡士林等非水溶性的乳液,因會有清除上的困擾。也避免使用酒精、酚類或薄荷等刺激性物品,如果發生搔癢的情形,需提醒病人勿磨擦搔抓或按摩皮膚,可在醫師的指示下使用類固醇的藥膏或噴霧劑。

若出現濕性脫屑之皮膚時應如何處理?
醫護人員會視病人患部嚴重程度和自我照顧的能力,給予不同的處理和指導,通常居家照護時,可以生理食鹽水稀釋雙氧水成50%或70%的稀釋液清洗患部,清洗時可用空針噴洗避免磨擦,並有除膿抗菌的功能。盡可能將患部暴露於空氣中或使用吹風機的冷風吹乾,避免使用烤燈,若患處上有大量的分泌物,當敷料潮濕時需立即更換,每日需觀察是否有感染的徵象,必要時做分泌物的細菌培養,如患處部位於會陰部可使用溫水坐浴促進清潔與舒適。另外營養的補充也很重要,應多攝取高蛋白、高熱量及鎂、鋅、維他命C、B1等食物。

一個好的皮膚照顧不僅可使以上所述症狀減輕,甚至不發生外,更可避免放射治療的中斷而影響治療效果,讓病人不因疼痛不適而有好的生活品質。因此別忘了教導病人學會自我照顧。
 



癌症病患放射線治療之護理照顧


臺北醫學院護理系陳靜敏副教授

2007 五月 07

放射線治療是癌症治療極為重要的利器之一,然而有部分民眾由於對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並沒有正確的認知,因而產生恐懼及排斥的心理。本文就接受放射線治療,一般應注意的事項作一簡單的說明,希望能藉本文消除大家的疑慮。

一、 針對所有的照射部位而言,放射線治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有:
皮膚乾燥、發癢發紅、成褐色、皮膚顏色比平常黑為常見的副作用。在治療及治療3週內都不要用肥皂洗,為避免影響療效,更不可擦油膏、藥粉或乳液。照射部位應避免照到陽光。治療部位不要摩擦、用力擦洗或搔抓,如果皮膚起疹子須告訴醫生,通常這症狀是短暫的,於照射停止後數週即會消失。毛髮脫落與照射部位有關,影響包括鬍鬚、眉毛和體毛等,通常照射停止3個月後會再生,新毛髮較細、與以前的顏色不同。此外病患一般都會感到極度疲勞、虛弱,這是正常的反應。如出現腸胃消化障礙,必要時得額外的靜脈注射,以補充營養。

二、 照射部位在頸、頭、口腔、咽喉、胸部時
會產生喉嚨痛、口腔痛、紅舌、嘴巴有白點等症狀,於治療後2-3週開始,5週減輕,治療結束後4-6週消失。嘴巴乾,於治療3-4週後開始,可使用蘇打水漱口,或使用人工唾液。味覺喪失或改變、味蕾被破壞,在治療3-4週開始,治療結束3週-3個月恢復正常。使用蛋、牛奶代替肉,以補充蛋白質。接受放射線治療前應徹底檢查牙齒,進食後用蘇打水漱口,軟毛牙刷刷牙,不要使用牙線,並依醫囑使用氟軟膏,預防齲齒。照射腦部可能會使耳垢變硬和聽力減損。根據照射部為和劑量會導致鬍鬚、胸毛短暫或永久消失,照射腦部有時會使頭髮脫落,但這是短暫的情形,可以使用假髮。照射部位在乳房腋窩或乳房時皮膚會乾燥、癢,治療後3-4週開始,如果癢持續,必須保持通風,治療結束後2-3週會有黃色分泌物,有時在治療結束2-3週後皮膚會更糟,4-6週後才會恢復正常,於治療結束1個月內不可穿義乳。

三、 照射部位在腹部時
照射部位在上腹部時,會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之現象,這時宜採少量多餐、建議冷食,減少吃牛奶和低脂食物。照射部位在下腹部時,可能會出現腹瀉,通常發生在治療後第4週,可能造成一天1-2次軟便到10次水便,噁心、腹部痙攣、腸蠕動造成腸子灼熱感。這時可以一開始治療就進食低渣食物,如腹瀉嚴重則應看醫生治療腹瀉。



子宮頸癌病患手術前後的護理照顧


台北榮民總醫院 羅鳳嬌護理長

2007 五月 06

前言
子宮頸癌是女性特有的疾病,其發生率居婦女癌症之首,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則不僅治癒率高,亦可減少醫療成本之支出。 目前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等,各種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的參與佔了相當重要的比例。

手術前準備
剃毛(自乳腺下至大腿上1/3內側)、備血(血型及交叉試驗)清腸(依開刀範圍之大小而有不同之準備程度):手術前兩天吃低渣飲食,前一天吃清流質飲食;前3天的晚上以溫鹽水做第一次的灌腸;手術當日上午6點再做第二次的溫鹽水灌腸,手術前晚12時過後禁食。

手術前護理
說明手術過程及手術時間 (約二小時),並說明麻醉方式,告知手術後身上可能會留置的導管種類,及引流管接抽吸器的狀況說明。手術後因會有陰道分泌物流出,需事先準備衛生棉及沖洗器,教導正確的深呼吸、咳嗽方法及床上使用便盆,並教導床上翻身及肢體活動方法。手術前協助更換手術衣及配戴腳圈、協助取下身上之飾物、協助靜脈注射,並調整正確滴速。進手術室前請病患排空膀胱,完成手術前護理記錄並執行各項醫囑,如給予手術前抗生素等。

手術後護理
第一天每四小時監測生命徵象,第二天開始改為一天四次並觀察傷口情形,保持其清潔乾燥。給予舒適之半坐臥位、觀察噁心嘔吐之情形、協助口腔護理、促進病患舒適。記錄輸出入量、協助床上翻身、鼓勵深呼吸、咳嗽,觀察陰道分泌物之情形,鼓勵勤換棉墊,並保持會陰部清潔。執行會陰護理、維持留置尿管之通暢及避免扭曲,同時觀察尿液排出之情形。傷口疼痛時依醫囑予止痛劑。依醫囑教導蒸氣吸入使用。依醫囑教導熱敷方式;協助醫師換藥,觀察傷口癒合情形,並保持清潔乾燥、鼓勵病人早期下床,如有引流管,應維持其通暢,並詳記排出量、顏色及性狀,排氣後可依醫囑喝水,若無嘔吐情形可予流質飲食,一天後再給予軟質飲食,忌食產氣食物。手術後一週協助醫師拆線,並觀察傷口癒合情形。出院前予更換尿管,並預約兩週後返診。

居家護理照顧
出院後須按醫師指示回門診複診。檢查病人傷口是否有發炎徵兆(紅腫熱痛)且保持清潔乾燥可正常洗頭洗澡,勤換衛生棉,6個月內勿提重物,且不宜做激烈運動。接受根治性子宮切除術者,每兩週回門診測餘尿,更換尿管及尿袋,連續三次餘尿少於100cc者,則可將尿管拔除;尿管留置時,尿袋應置於腰部以下。教導病人日常生活飲食無禁忌,採溫和易消化的新鮮飲食。陰道流液在一個月內會自然消失,但應注意顏色、量及是否有腥臭味。手術後第一年每三個月複診一次;第二年開始每六個月複診一次,每次均須做抹片檢查。性生活依手術傷口恢復狀況來決定,約6週可恢復。有任何異常情形,如尿道疼痛、尿液量少、混濁、血尿、不明原因之高燒、急性腹痛、傷口或陰道有大量出血,需立即返院。

結論
子宮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的疾病,今後將加強對民眾的教育;特別是對年老婦女,鄉村、社會經濟地位與環境較差的婦女做宣導,當發現抹片異常時,更須進一步做陰道鏡檢查、子宮頸口環切術、及手術治療或合併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的參與以及醫療團隊的合作,可將存活率大幅提高。

 



預防大腸直腸癌


台北榮總護理部 劉淑言

2007 五月 06

大腸直腸癌是已開發國家中常見的癌症之一,以美國為例,近年來大腸直腸癌均居於所有致死癌病中的第二位,且每年高達15萬人受此病症所苦。根據台灣地區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大腸直腸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於民國86年每十萬人口中有23.9例,至民國88年增加到30.41例,居十大癌症發生第四位;另一項癌病重要指標「主要癌症死亡原因」中大腸直腸癌亦自民國86年的每十萬人口死亡率13.68%逐年增加至民國89年的15.22%,高居癌症死因第三位;這些數據說明了在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不論發生率或死亡率都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如何有效地早期發現及治療、擬定全面性的篩檢及防治策略是極為重要的課題。

一般認為,大腸直腸癌的發生與飲食、遺傳等因素有關,罹病機率男、女性別相當,但卻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其預防之道乃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施予治療。絕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是由良性的腺瘤瘜肉轉變而成的理論已廣被接受,癌前期瘜肉轉變為癌症平均需要超過十年的時間,有些更長達二十五年之久。根據研究顯示,當病兆局限於局部時施予外科切除,病患五年存活率高達89.5%,而若已有遠端轉移五年存活率僅餘8.3%,大腸直腸癌發生年齡集中於60歲以後,若依瘜肉衍進至癌病的時間為十至二十年的病理特性來看,針對四十歲以上民眾進行早期篩檢並予適當轉介及治療,將能顯著地降低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提升病患存活率及降低醫療成本。

大腸直腸癌篩檢方式有許多,諸如:糞便潛血試驗、乙狀結腸鏡檢、雙重對比鋇劑灌腸及大腸內視鏡檢等方式,每種篩檢方式各有其優點及限制,篩檢方式的選擇需依個人危險因子之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方式。依照美國胃腸科醫學會與健康照護研究品質機構之建議,針對無家族病史或個人病史之一般社區民眾,首選的篩檢方式為每年做糞便潛血試驗,若呈現陽性反應者再實施大腸鏡檢查或鋇劑灌腸檢查。對大腸直腸篩檢之相關文獻加以分析發現,鋇劑灌腸攝影、乙狀結腸鏡檢及大腸內視鏡檢三種篩檢方式對癌症敏感度差異不大,但鋇劑灌腸攝影無法兼具切除腺瘤瘜肉之功能,而乙狀結腸鏡檢僅可檢查至結腸最遠端的六十公分,不似大腸鏡檢可完全看到整條結腸,對於大腸直腸癌多數偏向右側的趨勢乙狀結腸鏡檢可能因檢測長度之限制而無法偵測,因此,大腸內視鏡檢查是診斷大腸直腸癌較好的方式。

如果家中近親有人曾經患有大腸直腸癌,都應該將自己的這種情況告訴您的家庭醫師,由醫師來安排定期的檢查;在所有癌症中,大腸直腸癌屬於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無論您年長或年輕都可藉由定期篩檢來減低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危險。



膀胱癌病患的護理照顧


台北榮總泌尿科 劉曉梅護理長

2007 五月 05

膀胱癌的治療可分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化學療法、免疫療法,如腫瘤仍局限於膀胱內,尚未向外蔓延等,行手術切除腫瘤,有百分之七十的病人仍可存活五年以上。手術依癌細胞分化及侵犯等級有以下多種方式,包括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根除式膀胱切除術及再造新膀胱、根除式膀胱切除術及寇克氏囊(Kock pouch)、部份膀胱切除術、迴腸導管、輸尿管乙狀結腸造口吻合術。

接受根除式膀胱切除術及再造新膀胱之患者,應教導病患解小便時利用腹壓,或可以用手壓下腹部來協助排空尿液,開始時新膀胱之儲尿量在一百西西之內,故病患每三十分鐘至一小時就需解尿一次,並解釋小便中有黏液為正常現象,鼓勵大量飲水,維持每天小便量在一千西西以上,晚餐後避免攝取太多水份,同時了解病患對喪失性功能的感覺,除給予心理支持外,必要時亦可裝置人工陰莖以解決此困擾。根除式膀胱切除術及寇克氏囊之患者,應教導病人自行沖洗儲尿囊中之粘膜,此粘膜日後會漸減少,並觀察異常狀況,如有發燒、尿液不正常的情形時,應立即回院檢查。

行迴腸導管之病人,須終生在造廔口上帶一人工尿袋,如有出血、粘膜太多、小便量突然減少時,應儘速到醫院求治,平日穿著寬鬆衣褲,勿壓迫造廔口,小便量如達到尿袋之一半量時即需傾倒,注意造廔口周圍皮膚之清潔乾燥。總之,此類病患於手術後一般日常生活上,除鼓勵多飲水外,應禁煙,多攝取高蛋白、維他命C及高纖維之食物。

放射線治療:係經由體外放射線照射,有百分之十五的病人會有明顯的腸、膀胱及直腸的併發症,同時應教導病人注意照射部位之皮膚照護,勿塗擦任何乳液,勿大力清洗照射部位,儘是穿寬鬆、質地柔軟之衣褲,儘量避免照射部位皮膚破損。膀胱內化學藥物灌注是將藥物經由導尿管直接注入膀胱內,以降低腫瘤復發率,並將表淺腫瘤消除,灌注時為增加藥物與膀胱接觸時間及藥物濃度,故在灌注藥前一小時告訴病人暫時少喝水,灌注後告訴病人每十五分鐘變換不同姿勢,包括平躺、側躺、仰臥、俯臥,使藥物能接觸到膀胱每個部份,並儘量在灌藥後一至二小時後再將小便排掉。

免疫療法,即使用BCG灌注於膀胱內,灌藥前應按照醫囑時間,定期接受治療,灌藥前四小時勿喝水,若解小便有紅棕色或不適,請告知醫師,灌藥前將膀胱排空。灌藥時先放置導尿管,以利藥物灌入,灌藥後導尿管立即拔除,使藥物停留在膀胱二小時。灌藥後,每十五分鐘更換姿勢(仰臥、左側臥、右側臥、俯臥。)持續二個小時。二小時後,女性病患坐馬桶解小便,勿半蹲懸空,避免藥物污染陰部。解小便後,馬桶內倒人二匙(約40~50西西)漂白劑。馬桶內的尿液與漂白劑混合十五鐘後,沖水三次。解小便後,清洗雙手及會陰部。增加水份攝取,一天水份攝取二千五百至三千西西。第一次治療後,若解小便會有灼熱感,要增加水份攝取。若有發燒、畏寒、感冒症狀、疲倦、關節疼痛、皮膚癢、尿急、及尿液紅棕色,請告知醫師。

化學藥物治療,係經由靜脈注射給予化學藥物,大多數病患在用藥後會有噁心、嘔吐、無食慾、掉髮等症狀,可對症用藥,以緩解不適,化學藥物治療之用藥、劑量、時間,均應依醫師指示。

總之,不論採用何種治療方式,均應遵醫囑按時返院,追蹤有無復發情形。



腸造口照顧知多少?


台北榮總大直腸外科 陳梅麗護理長

2007 五月 05

一般而言,大部份大腸癌病患以及家屬都願意接受醫生建議 進行手術治療,但如果被告知需要作一個腸造口,卻常常會為了避 免作腸造口,不惜拒絕手術而走訪各家醫院,或採用各類偏方,甚 至走訪大陸,只為尋求一線避免作腸造口的機會,因此而延誤治療 時機的人不在少數;有的人竟是拒絕去瞭解,而寧死都不願作腸造口。

為甚麼一般人會對"腸造口"那麼害怕與排斥 ? 甚至超過對癌症的 恐懼,腸造口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 當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 一般人對"腸造口"太陌生,由於不瞭解而產生誤解。甚麼是腸造口?

腸造口手術只是為了治療上的需要,在腹部作一個開口作為排泄出 口的一個小手術,一般稱為腸造口,俗稱人工肛門,事實上,腸造口 只是排便出口的改變。

為甚麼要作腸造口? 是每位將施行腸造口手術的病患及家屬必 需瞭解的。在手術前充份的瞭解,於日後才能順利的學習自我照顧, 作良好的調適。有很多的情況需要作腸造口,嬰兒作腸造口多為大
腸或肛門先天性畸形,而成年人作腸造口多發生在肛門癌或直腸末 段癌症病患,因腫瘤發生位置過低,徹底手術切除後,就無法與肛 門接合,必須作永久性的腸造口;如尚存有極小縫合的空間能勉強接 合,但為避免縫合處裂開,會考慮作保護性的暫時腸造口,使縫合 傷口不受糞便污染而容易癒合,待數月後傷口完全痊癒後再復位。 當大腸直腸發生阻塞時也經常需施行腸造口手術,是為了避免腸破 裂及引發有致命危險的敗血症,必需即刻施行暫時性的腸造口,作 為減壓之用。此外大腸肛門外傷性穿孔、嚴重性肛門膿瘍、複雜性 廔管等,為了傷口早日癒合亦可能將排便改道,作暫時性的造口。

腸造口應如何照顧?腸造口護理包含了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 問題,在生理方面腸造口造成排便功能改變,包括排便出口位置改 變、排便形狀改變、排便感覺及控制改變。腸造口因為沒有括約肌,
會不自主排出糞便,所以必需藉貼袋收集糞便,且必需保護腸造口 周圍皮膚,以免受到糞便侵蝕,產生皮膚炎症;永久性造口可以藉腸 造口灌洗訓練定期排便,即在每天一定的時間,灌入造口適量的水, 刺激腸蠕動一次排清一日糞便,如同正常排便一般,可免除糞便不 可控制隨時排出的困擾,一般須經二至三週的訓練期;也有一些案例 是利用運動以及運氣,成功的控制每天定時排便。

在心理方面,研究指出有40﹪腸造口病患經歷心理方面調適障 礙,腸造口病患常面臨身體形像的改變的困擾,無法接受肛門位置 及功能改變,有強烈的失落感、自悲,會產生許多情緒反應如憤怒、
否認、敵意、無助感、沮喪、鬱抑及退縮行為;家屬以及朋友的支持 是很重要的,親近的人對腸造口的態度將會直接影響到病患。在社會 適應方面,只有自己去克服心理障礙,適應造口,才能成功的重返社 交生活。

腸造口的照顧是須要學習的,就像幼兒學習處理排泄一樣;排泄 是屬於個人的日常活動,腸造口並非疾病,所以自我照顧的觀念是非 常重要的。在醫院會有造口治療師或專業人員指導,包括造口的評估 、貼袋、灌洗及皮膚合併症的預防。技巧是很容易學會,皮膚的照 顧是預防遠勝於治療。初期主要照顧者可與病患一起學習,從旁鼓勵 協助病患,病患約在手術一週後就可以獨立自我照顧,家屬過度的保 護或排斥都會影響病患學習動機,阻礙他獨立。

由於醫學的進步,目前需行永久性造口者日漸減少,但仍無法完全避 免,雖然腸造口將會造成排便一點點的不方便,需要一些適應時間,但卻 會帶來生命更多的保障,及未來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盲目的排斥,常 會因小失大,徒增癌症復發的危險及痛苦。目前許多醫院均成立造口 病友團體,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中華民國玫瑰之友造口關愛協會"成 立,其宗旨是結合造口朋友發展造口服務,可多加利用。希望造口朋 友能走出陰霾,健康地邁向新的人生,而造口將不再是產生羞愧的隱憂,而是一朵盛開美麗的玫瑰。

 



肝癌治療-肝動脈栓塞術知多少?


台北榮總護理部 趙佩瑩

2007 五月 05

肝癌常見於東南亞、中國、日本及南非。92年統計台灣地區肝癌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31.07人,為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肝癌的治療,分為外科治療及非外科治療。外科治療有手術切除、冷凍治療、微波凝固治療及肝臟移植等。非外科治療則包括經肝動脈栓塞術、經皮酒精注射療法、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以下就肝動脈栓塞術作介紹。

一、什麼是肝動脈栓塞術?
將供應腫瘤營養的肝動脈塞住,讓癌細胞沒有血流供應因而壞死。

二、治療前須準備什麼?
1.醫師會做全面身體檢查及抽血化驗生化、血液凝固情形,查看有無禁忌症,並且會向您及家屬解釋治療目的、治療過程及其可能發生的危險性併發症等。
2.填寫治療同意書。
3.準備治療部位皮膚(通常為鼠蹊部兩側,要剃毛以及清潔)。
4.評估雙腳末梢血液循環,包括脈跳及溫度。
5.治療前至少空腹4~6小時。
6.打點滴。

三、如何進行肝動脈栓塞術?
1.經導管肝動脈栓塞術是由放射線專科醫師執行,治療前會先進行血管攝影。
2.首先醫師會在穿刺部位做皮膚消毒,然後注射局部麻醉劑。
3.將導管經由鼠蹊部置入血管中,放射線科醫師會儘量將導管送到肝內,理想情況是越靠近腫瘤越好,然後注入抗癌藥物。
4.抗癌藥物注射完畢,醫師便將導管拔出,並以手壓止血至少15分鐘以上,確定傷口不再流血後,以多層紗布覆蓋,並以膠帶緊密黏貼,置砂袋於其上加壓止血。

四、治療後須注意哪些事?
1.治療後傷口處須用砂袋加壓2小時,絕對平躺休息6小時,穿刺的肢體保持平直勿彎曲,踝關節可動。
2.護理人員會密切測量您的血壓、脈搏、呼吸、雙腳末梢血液循環(包括脈跳及溫度)及觀察小便量,並檢查傷口有無出血現象。
3.如果有任何不適,如:傷口處有溼熱感、刺痛、麻木感、腹部劇痛,請立即告訴醫護人員。
4.返回病室後,無特殊狀況就可以進食。
5.二十四小時後傷口敷料可取下,請保持傷口清潔乾燥。
6.若疼痛厲害,可告訴醫護人員提供止痛劑。
7.可能因注射化學藥物而會出現噁心、嘔吐情形,建議採少量多餐,醫師會視症狀需要給您止吐劑以減輕症狀及點滴注射以補充足夠的水分。
8.栓塞後導致腫瘤組織缺血壞死時會釋放毒素引起發燒,鼓勵您多攝取水分。必要時會給予退燒藥及抗生素,如懷疑有感染時會抽血檢查來確定是否因感染導致的發燒。



干擾素治療肝腫瘤之護理


台北榮總護理部 王貴玉

2007 五月 05

近年來台灣惡性腫瘤列於十大死因之首,然而由於醫技的發達與進步,對於此類的疾病已能正確的診斷與治療,但治療所引起的副作用卻往往是使人中斷治療的主因,因此對肝腫瘤的治療及護理方式應有相當程度的瞭解,才能配合治療並採取最適當的照護方式,提昇生活品質。

一、肝臟腫瘤的分類及臨床表徵:

肝臟腫瘤可分為原發性或繼發性,原發性肝臟腫瘤可能源於肝細胞、膽管、結締組織和血管,可以是良性或惡性。繼發性肝腫瘤的原發部位則可能是腸胃道、乳房和肺,比原發性肝腫瘤多見。其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臨床上可能聽到病患抱怨右上腹不適和壓痛、便秘、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疲倦、發燒、黃疸、呼吸困難、出血和肝昏迷等。進一部檢查可能發現:肝脾腫大、腫瘤破裂導致腹內出血、腹水、血管攝影異常、肝機能降低、血清鹼性磷酸梅昇高、肝臟表面可能聽到雜音。臨床上以腹部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肝臟血管攝影、肝臟穿刺及血液中的甲類胎兒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為診斷指標。

二、肝臟腫瘤的治療及副作用:

目前針對肝臟腫瘤的治療方法包括:(一)外科手術切除:復發率極高且五年存活率只有25﹪;(二)放射治療:易引起血球減少、肝衰竭、腸胃道出血、放射性肺炎;(三)化學治療:常出現噁心、嘔吐、發燒、黃疸、血球減少、敗血症、掉髮、肝腎功能降低;(四)栓塞療法:可能導致非目標血管的栓塞以致產生出血壞死等併發症;(五)酒精注射:經皮酒精注射療法對肝腫瘤具有治療效果,而其併發症較栓塞及外科療法輕微;(六)肝臟移植:易出現腫瘤再發、轉移、排斥等情形;(七)干擾素治療:可以有效降低肝細胞中致癌物質的產生,減緩某些腫瘤的生長,也可以預防B型及C型肝炎病毒或肝硬化的病人發展成肝癌,並且明顯增加肝腫瘤病人的存活率,且這些物質有增強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也有直接毒殺癌細胞的作用,但卻曾發生類似流行性感冒的副作用及發燒、嘔吐、疲倦、食慾不振、血球降低、皮膚紅疹、掉髮、抽筋、休克等副作用。

三、干擾素治療的護理措施:

因為干擾素的治療有時會因副作用的產生而使人感到不舒服,因此以下將針對干擾素治療常見問題的照護方式加以介紹。

(一)減輕干擾素施打後之不適症狀:
使用干擾素治療時因常發生類似流行性感冒及發燒的症狀,因此在治療前半小時、治療後4小時、8小時及必要時會給予解熱鎮痛劑如:Scanol,以預防及緩解不適情形發生。

(二)促進凝血功能及預防出血:
避免用力的動作,必要時使用軟便劑,預防便秘流血;同時如有出血傾向的人應加強保護,注意活動安全,預防肢體碰撞,若注射處有出血時應予局部加壓5分鐘以上,並密切觀察是否有出血徵象如血尿、血便、出血點等。

(三)滿足營養需求:
營養不良會影響蛋白質合成和吞蝕作用,造成抵抗力降低,減緩組織修復的能力,增加感染的機會,因此應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適當的補充各種維生素及蛋白質,以獲得足夠的營養,無腹水或水腫的人,每天的飲食總熱量應達到2000-3000卡;同時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以增加食慾及舒適感,若仍無法攝入足夠的營養或噁心嘔吐厲害時,可藉點滴來補充營養及電解質。

(四)減低感染率:
常洗手保持清潔衛生,妥善處理分泌物,維持身體清潔,有感染徵象如發燒、發冷出現時應立即告知醫護人員處理,此外應每4小時監測體溫變化,必要時給予降溫措施或保暖或配合藥物使用,同時減少訪客出入,降低感染的機會。

(五)預防皮膚完整性受損:
評估皮膚狀況,檢視是否有破損及影響周邊血循的狀況,加強皮膚護理並經常變換姿勢,以預防壓瘡及一般性的感染。當皮膚出現搔癢不適時,可局部冰敷、輕拍或配合潤滑劑及藥物使用,以緩和受刺激的皮膚,並應預防抓傷皮膚。若已出現皮膚受損時,應評估受損部位情形,找出受損原因去除導因,並採取合宜的局部治療,如傷口護理等,以促進皮膚之完整性。

四、結論:

在肝腫瘤的治療過程中,除了需承受疾病本身所造成的不適外,還必需面臨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而干擾素治療所產生之副作用因人而異,必須於治療過程中持續評估,針對問題加以處理,以避免治療中斷並可減少併發症及副作用的發生,改善生活品質。

 



肝癌手術後的照顧


副護理長潘玉琴

2007 五月 04

目前常用的肝癌治療方法中,手術切除仍然是公認最好的治療方式,因其能將癌瘤完全清除。只要是肝功能尚好,無轉移到其他器官,則肝癌不論大小皆有開刀切除的的機會。
以下將介紹與手術相關照護事項提供參考
手術前準備:
* 為了進一步了解肝功能狀況,醫生會安排在手術前抽血做肝功能檢查。
* 手術前一天,護理人員將教會病人做深呼吸、咳嗽及手術後的簡單肢體活動。
* 麻醉醫生將會作麻醉前訪視以評估心臟、肺部功能作為全身麻醉的參考。
手術後照顧:
手術後第1天:
1. 手術後經由麻醉恢復室甦醒,生命徵象穩定之後才返回病房。此時病患仍處於較虛弱的階段,醫護人員會密切注意觀察病情變
2. 醫師開立止痛劑,減少傷口疼痛引起的不適。
3. 較清醒之後,護理人員會協助病患執行深呼吸、咳嗽,及蒸氣吸入噴霧治療,以利痰液咳出。
4. 如果體力允許儘可能作些簡單的肢體活動。
5. 為了減少腹脹,會暫時放置鼻胃管,口渴時以棉籤沾水潤唇,仍需要禁食。
6. 為了監測體液平衡情形,會暫時放置存留導尿管數天。
7. 手術傷口會有引流管裝置以利腹水、血水引流體外,促進傷口癒合。
手術後第2-3天:
1. 若有腹脹或嘔吐現象,鼻胃管仍暫時留著,而如果是經過醫師的同意拔掉鼻胃管,則可攝取少量的開水。
2. 全身麻醉後須要病患配合做深呼吸、咳嗽及呼吸訓練器的使用,以防止手術後合併症肺葉塌陷之發生。而蒸氣吸入噴霧治療及背部叩擊可以幫助痰液咳出,以減少吸入性肺炎發生的可能性。
3. 嘗試坐於床沿或床旁原地踩步,可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首次下床應注意突然改變姿勢所引起的姿態性低血壓,如有頭昏不適、無法站立等症狀時,應立即臥床以防止跌倒發生,並即刻通知醫護人員處理。
4. 導尿管仍暫時留著。
5. 保持引流管的平順,以避免引流管的扭曲或反摺。
6. 頸部所放置中央靜脈導管是手術當天放置的,可用來提供手術時、術後輸用新鮮冷凍血漿、補充水份及給予抗生素等用途。
手術後4-7天:
1. 若嘗試喝水之後,沒有嘔吐及腹脹情形,在醫師同意之下,得進食少量流質或軟性食物。
2. 靜脈點滴注射量,會按照進食情形酌情減量。
3. 鼓勵病人下床走動,以增進腸胃蠕動、促進傷口癒合及痰液咳出等,減少手術後合併症發生。
4. 醫師同意之下,可將導尿管拔除。
手術後8-14天:
1. 醫師會依手術後復原情形及進食狀況決定停止靜脈點滴注射。
2. 傷口引流管的引流量會逐漸減少,醫師會視情況拔除。
3. 依個人傷口的癒合情形不同,由醫師決定傷口拆線的時間。
4. 按手術後復原狀況,由醫師決定出院時間。
居家照顧:
1. 出院後須按醫師指示回門診複診。
2. 出院後傷口未拆線時,須依醫護人員簡易換藥的方法,自己或由家屬協助換藥。
3. 傷口有紅、腫、熱、痛或有不正常的分泌物時應立刻就醫。
日常飲食的調養:
1. 禁食酒類。
2.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習慣,食物務必煮熟,以避免感染。
3. 避免食用酒釀、豆腐乳、臭豆腐等發酵處理及發霉食品。
4. 宜採清淡、高纖維、均衡飲食習慣。
5. 合併有食道靜脈曲張的病患,避免進食粗糙、堅硬之食物,應細嚼慢嚥,或以流質飲食取代。
6. 遵醫囑補充適量的綜合維生素。
7. 食慾較差時,以少量多餐的方式增加攝取量。
8. 有肝昏迷現象時,在限制蛋白質範圍內,選用奶類與植物性蛋白質食品。
定期追蹤檢查:
1. 抽血檢驗肝功能及胎兒蛋白。
2. 定期做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檢查。
平常應特別注意有異常症狀出現時,得立即就醫:
1. 有茶色尿或出現黃疸現象,如皮膚、掌心或鞏膜泛黃。
2. 容易出現淤血或刷牙容易流血等出血現象。
3. 腹部腫大、腹脹、下肢水腫、食慾差。
4. 有吐血、大便顏色呈黑色或紅色,表示有食道靜脈曲張血管破裂,應儘速送醫。
醫護人員的忠告:
1. 不亂服成藥或未經科學證實的偏方,以免增加肝臟代謝負荷。
2. 生活規律、不熬夜。
3. 均衡飲食、天天排便。
4. 定期追蹤、不延誤。



乳癌病人手術前用Herceptin(r)有明顯的效果


台北榮總護理部 黃玉春

2007 五月 04

根據美國臨床腫瘤協會第40屆年度大會發表的結果︰針對Her-2陽性之乳癌患者,在手術前加Herceptin(r)(trastuzumab)和化學治療,有明顯的療效。

美國每年約有25萬人罹患乳癌,針對早期和未轉移的乳癌,使用標準療法有極高的治癒率。早期乳癌的標準治療包括:手術前的化學治療及新輔助療法。新輔助治療可縮小腫瘤的大小、可以增加局部切除乳房時,完全移去腫瘤的機會。與完全的乳房切除術比較存活率,則需要長期繼續觀察。

Herceptin(r)是一種對抗人類表皮生長因子-2 (Her-2)路徑的單株抗體之標的治療。Her-2路徑是控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及複製,有些腫瘤細胞過度表現Her-2(即Her-2陽性),Herceptin(r)結合不同Her-2陽性的細胞,使其細胞質複製、瓦解。合併Herceptin(r)和化學治療,可以改善Her-2陽性之乳癌細胞轉移病人的存活率,有研究也正在持續評估Herceptin(r)對乳癌不同期別的影響。

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以臨床試驗來評估加上Herceptin(r)為輔助的化學治療法。此試驗包括42個Her-2陽性之乳癌病人,有一半的病人使用Herceptin(r)合併化學治療(5-fluorouracil
,epirubicin,cyclophosphamide),另一半早期乳癌病人,在手術前只用化學治療。新輔助療法有67%的病人可達完全緩解﹔而用化學治療只有25%的病人可達完全緩解。此治療有良好的耐藥性,實驗數據監督委員會很早就把臨床試驗結束了,因為Herceptin(r)的效果明顯,但更需要長期觀察存活率。

研究顯示Her-2陽性之乳癌病人,以Herceptin(r)合併化學治療之新輔助療法,有明顯的抗癌效果及良好的耐藥性,MD.安德森研究中心已將此治療列為標準療程。



女性乳癌病人及其家屬之心理支持


台北榮總護理部 李惠玲

2007 五月 04

乳癌自民國88年起躍升為台灣女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四位至今,診斷病例日益增加,根據衛生署統計,92年因乳癌死亡者有1381人;而先進的檢查和治療,已大大的提升乳癌病人的存活率。

多數女性在被診斷為乳癌時,都希望能治癒或延長存活期,但乳癌治療不同於糖尿病、心臟病或其他慢性病,是比較複雜的,例如手術後可能需合併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或是日後的乳房重建手術等,因此病人不只有生理的需求,也包含有心理和社會層面的需求。

罹患乳癌對女性來說是非常大的衝擊,在心理社會反應上會產生很大的改變,包括擔心喪失乳房、治療的不舒服、親密關係或親子關係受影響、自我價值感改變等,不僅增加病人的心理負擔,也影響病人和家屬或其他親友的心理調適。正向的人際關係、家人的相互支持、及社會支持,與疾病的預後有很大的關係。

學者指出,丈夫從目睹創傷、就醫、到性生活的早期恢復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伴侶功能,但腫瘤對家人的衝擊就如同對病人的衝擊一樣,配偶對疾病也會感到憤怒、悲傷及脆弱感;臨床上發現,腫瘤病人的家屬就是第二個病人,他們陪伴病人一起面臨疾病及復原過程,所以也面臨了相同程度的壓力。其他學者也指出,病人和配偶的調適是會互相影響的,假如病人或伴侶其中一位有調適困難的情形,另ㄧ位也會出現相同的問題。有些男人基於一家之主的權威身分,有時會妨礙開放性溝通的效益,使得自己及病人雙方都承受莫大的壓力,卻無法排解。在對抗疾病的過程當中,配偶、家人與病人之間的關係若發生問題,對彼此都沒有幫助,此時若能有適當的人介入,提供家屬和病人之間討論和反應問題的機會,喚起彼此的支持,可以減輕家屬成員的壓力。

大部分病人的主要支持來源是家人,但此同時,家人也面臨了壓力,所以在面臨疾病的發生及治療過程中,病人與家人應敞開心胸,運用開放性的溝通,彼此之間勇於提出困擾及討論問題,減少彼此的猜疑和矛盾,以提供彼此間最真摯而適切的支持和需求。適當的社會性支持具有正向的調適作用,藉由增加知識及參與支持性團體,以減少焦慮和憂鬱,並增加自我意識控制及改善負面的身體心像感,提升病人本身及家屬的生活品質。



肝細胞癌與非Hodgkin氏淋巴瘤:HIV、HCV與酗酒的角色


譯者:鄧仲仁

2007 五月 04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在評估,HIV(愛滋病病毒)感染、HCV(C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酗酒或酒精成癮 (alcohol abuse/dependence),與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及非Hodgkin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的關聯性。

二、 研究對象與方法
我們收入的病人為1997年10月~2004年9月,在「退伍軍人事務局健康照護系統(Veterans Affairs Healthcare System)」中,被初次診斷感染HIV的男性榮民(共有14,018名),同時期也收入28,036名年齡、種族、性別、與居住地均相當的HIV陰性榮民做對照。
我們使用第9版國際疾病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ninth revision)的編碼(ICD codes)檢驗這群榮民的肝細胞癌發生率、非Hodgkin氏淋巴瘤發生率、是否感染HCV、以及是否酗酒。HIV陽性比HIV陰性對於發生肝細胞癌或非Hodgkin氏淋巴瘤的發生率危險比(incident rate ratio, IRRs)及95%信賴區間,採用「Poisson迴歸模組」做分析。

三、 研究結果
HIV陽性榮民罹患肝細胞癌的危險性較高(IRR為1.68,95%信賴區間為1.02~2.77)。但以HCV感染與酗酒2項因子校正後,HIV陽性與否與肝細胞癌就沒有獨立性的相關了(IRR為0.96,95%信賴區間為0.56~1.63)。
HIV陽性榮民比起陰性者,罹患非Hodgkin氏淋巴瘤的風險為9.71倍(95%信賴區間為6.99~13.49)。以HCV感染與酗酒2項因子校正後,HIV陽性者罹患非Hodgkin氏淋巴瘤的比率仍相當高(IRR 10.03,95%信賴區間為7.19~13.97)。

四、 結論
與HIV陰性榮民相較HIV陽性者有較高的肝細胞癌與非Hodgkin氏淋巴瘤發生率。對於肝細胞癌病患,其關聯性主要是因為HCV感染及酗酒的情形也較多所致。要減少HIV病患發生肝細胞癌,應該著重在偵測及治療HCV的感染及減少他們酗酒的情形。



男性應該比女性更早做大腸癌篩檢


翰晃

2007 五月 04

波蘭的華沙的Maria Sklodowska-Curie紀念醫院之癌症中心Regula醫師所提出的報告,他發現同年齡的兩性來講男性較容易得到大腸直腸癌。 (閱讀全文)


甲狀腺功能低下的頭頸癌病患存活期較長


翰晃

2007 五月 04

這是美國臨床基金會Nelson醫師研究發現所提出的報告,將進行性頭頸細胞癌患者有經過放射治療加上化學治療及外科手術治療者共計155位,其中有55位是甲狀腺功能低下者,無論這些病人是否接受過甲狀腺治療,研究證實這些病人的存活期比甲狀腺功能正常者長,復發率低而且沒有復發的存活期延長。計算的結果存活期可以優於38%,真正的作用機轉不是很清楚,甲狀腺荷爾蒙在腫瘤的生長上可能佔有重要的角色。假如頭頸癌病患治療時產生某種程度的甲狀腺功能低下,而病患不會有不舒服的症狀發生,可能是一個可行的辦法,當然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C型肝炎患者要怎麼治療?


台北榮總 血液腫瘤科 劉峻宇醫師

2007 五月 04

答:目前治療慢性C型肝炎的藥並不能「治癒」C型肝炎(病毒會持續存在體內)。口服保肝藥物或利膽藥物可能可以保護肝細胞不要被破壞得太快,但郤不能消除C型肝炎。目前唯一証實有部份療效的是「干擾素」,然而它對C肝的療效(治療中肝功能恢復正常)約只有五成,但停藥後又約有五成肝功能會再上升,因此只有約四分之一可長期肝功能正常。而且干擾素治療副作用不少,治療須六個月以上,每週注射三次,每一、二週抽血一次。最近之發展為干擾素合併ribavirin(一種抗病毒藥物),可提高效果至五至八成,但副作用仍很大(如溶血性貧血、發燒等等),須密切觀察,必須由專科醫師指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