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癌症病患之娛樂計畫方案


台北榮總護理部 陸瑞玲護理長

2007 五月 24

癌症對人們的影響是不分文化、社經地位、種族、性別及年齡的。雖然以往癌症侵襲孩童及青少年導致死亡之比例不若成人高,但近20年來其死亡率卻戲劇性地增高。青少年癌症之發生率也有增高之趨勢,在美國由1975~1979年間每百萬人有183位青少年罹患癌症至1990~1995年間增加為每百萬人有203.8位青少年罹癌(Smith, Gumey, & Gloeckler-Ries, 1999)。依據國家癌症機構(1999)之調查,癌症於15~19歲青少年之發生率大於15歲以下之兒童,青少年癌症病患之存活率依其疾病型態各有不同,像Hodgkin's氏症、甲狀腺癌、黑色素瘤其存活率為約90%(Smith, Gumey, & Gloeckler-Ries, 1999)。

娛樂在癌症診斷之影響:
癌症及其治療會影響病患的能力及對休閒之樂趣,對許多青少年而言,活動及休閒的經驗是他們的生活重心,例如:唱歌、打球、啦啦隊、烹飪等,罹患癌症降低青少年參與同儕休閒活動及認同之機會,在存活率提昇的情況下,未來對青少年正常發展上會增加隔離感及寂寞感。

計畫方案模式:
青少年癌症治療中應包含一個完整的娛樂計畫方案,其建構於醫學、心理、生理等層面。其目標可提供:1.減少焦慮及憂鬱;2.增加社會化;3.討論對疾病影響之感受;4.培養獨立性;5.加強與家人及醫療團隊之溝通;6.增加自身對疾病壓力之因應;7.調適娛樂活動配合本身身體現況。

娛樂計畫方案每週七天活動中,至少要安排兩種以上活動室,包括:廚房、起居室、餐廳、美術教室、手工藝教室、電腦教室、電動遊樂間、大螢幕電視、網路教室、木工教室、花園園藝、沙坑、遊樂場等,而每位病患的病房均需配置電視、VCR、遊樂器,這些設備須以病患需求為主來設計,此計畫方案設計應包括:1.減低壓力;2.社會化;3.病患教育;4.娛樂及休閒技巧發展;5.休閒覺醒(Leisure Awareness)及諮詢;6.家庭及手足特殊事件。這些計畫方案的設計及措施應多樣化,邀請青少年病患一同參與及增加個別滿意度與考量不同動機因素,所有活動之選擇應能改善其身體功能、心理安適、社交能力及休閒生活型態。

結論:
娛樂遊戲對於青少年癌症病患的治療及照護是不可或缺的,提供一個正常、穩定、可操控的環境,可增進青少年持續接受治療的動機、正向的生活,提供娛樂讓青少年有機會與同儕建立社會化關係、表達自我、學習及發展新的休閒技巧、發展因應策略。



肝性腹水病患之居家照顧


劉金鳳

2007 五月 23

在所有腹水病人中肝性腹水約佔70% ;肝性腹水起因乃源於門脈高血壓之形成,而鈉之貯留則是腹水形成之主要關鍵,最終導致液體堆積在腹膜腔內; 肝病患者在病程進展中發生腹水併發症的機率非常高,診斷為肝硬化患者十年內發生腹水的比率約為50%,而肝癌發生腹水現象亦佔35%,結果不僅造成生活及工作之不便、呼吸困難、臍疝氣外,更容易引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造成生命之威脅。
目前肝性腹水治療包括臥床休息、限鈉飲食、限制水份、利尿劑使用、必要時給予腹腔穿刺放液等方法,病患則需要持續的配合,方能顯現療效,因此良好的居家照顧實為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文希望提供肝性腹水之相關居家照護知識,期使腹水療效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臥床休息:可降低腎泌素濃度,增加有效血容積,降低留鹽激素之作用,進而促進排尿,患者常會感覺夜間尿多即可獲得證明,因此日常生活應安排適當的臥床休息時間,對肝性腹水患者會有很大的幫助。

限鈉飲食:係指每日鈉之攝取量在2gm以下,病人經臥床休息及限鈉飲食治療後,有20%患者即可消除腹水,其他患者亦可因而減少利尿劑之需要量;1986年Dr.Gauthier以限鈉與自由飲食做比較研究,發現限鈉組之腹水消失與體重減輕均有較佳之結果,因此限鈉飲食雖易造成病患不便與困擾,但在治療角色上卻仍具有不能輕忽的重要性。水份須適當的限制 一般約為每日1200 -1500cc之攝水量,最好以前一日之尿量加上500-750cc,為當日之飲水量,水量之計算含飲用之水量及食物之含水量;事實上限鈉較之限水更為重要。患者常主訴腹脹,不想吃,且飲食的限制使胃口更差,故常易導致營養不良,因此如何在低鹽飲食限制下,能促進患者食慾,實為須積極面對的問題,首先務必使患者及主要照顧者充份了解限鹽及限水之重要性,建立正確觀念,培養正向態度,方能產生遵從行為;烹調時注意食物色、香、味,並佐以蔥、薑、蒜、糖、醋等配料,以增加食物風味,刺激病患食慾;選擇含水份少的食物,避免產氣食物如豆類、馬鈴薯等,避免醃製及滷味如醬菜、火腿等;注意口腔清潔,安排愉悅的進食環境,鼓勵少量多餐,並觀察進食情形,必要時提供營養諮詢。尤其利尿劑使用無效之患者評估限鈉飲食之進食狀況,為不可或缺的步驟。

利尿劑之使用:1960年代起低鈉飲食併用利尿劑就成為肝性腹水患者之基本治療方式,大約85%腹水可得以控制,因此利尿劑在治療中佔有重要角色,但因潛在性之危險副作用如腎功能惡化、鉀鈉電解質不平衡、肝性腦病變等,所以使用上須非常小心,要有客觀的標準來監測療效及調整用藥,通常以體重、24小時鈉排泄量及血液腎功能、電解質為監測指標;定期返診檢查是絕對必要的。肝性腹水常用之利尿劑為Furosemide 及 Spironolactone,前者作用於亨利氏小管,此部位鈉回收率為30%,通常服藥30分鐘左右開始發揮作用,1-2小時達最大效果,3-4小時完成作用,故作用非常迅速;Spironolactone作用部位在遠端腎小管,此部位鈉再回收率2%,作用較慢約2-4天才開始作用,單獨使用Furosemide僅達50%之滿意程度,但單獨使用Spironolactone或兩者合併使用可高達 90%之治療效果,並減少單獨使用之併發症發生;脫水程度若無下肢浮腫者每日脫水一般以0.5公斤為宜。養成每日清晨測量體重並予記錄的習慣,以便返診時提供醫師評估利尿劑效果及調整劑量之參考,注意磅體重之技巧,應穿著同份量衣服,在早餐前及如廁後測量之,正確的測量才有提供醫師參考的價值。依醫囑正確服用利尿劑,病患及主要照顧者應了解利尿劑相關知識,了解正確服用之重要性,了解副作用發生之徵兆,利尿劑藥物之認識與辨識,避免放錯藥袋致造成劑量之錯誤,曾有一患者在家自行服藥後,一時疏忽放錯藥袋,結果引起肝腦病變之發生,值得警惕。

腹腔放液有檢查診斷及減輕腹水壓迫兩種功能,不少患者會要求醫師一次就將腹水抽光,以為如此將可得以根治,事實上腹水之抽取有其潛在發生併發症之危險,如突然大量放液可能引起低血容積、低血鈉、肝昏迷、腎功能衰竭等併發症,因此不可不慎;Dr Wright 等認為腹水之治療應以利尿劑為主,腹腔放液為輔,因易增加感染的機會及經濟之負擔;1987年Quinters發現腹腔放液加上注射白蛋白可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因此提供大量腹水病患更大更直接的效益;1974年Dr.Leveen發表腹腔分流術治療頑固性腹水,但有阻塞、菌血症及肝昏迷等併發症,因此近年來臨床上已較少使用。

肝性腹水患者之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發生率高達20%,一般腹膜炎都會呈現發燒及腹部劇痛,但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只有60%會發燒,而腹痛程度亦輕微,有些病患以肝腦病變為主要症狀;抽腹水檢查是有必要的,腹水中白血球增加且以中性球數目居多,並大於250cumm,細菌培養90%為單一菌種,其中60-80%為革蘭氏陰性菌,最常見為大腸桿菌、利克列伯氏菌、鏈球菌,再配合臨床症狀如腹痛、發燒,並排除其他續發性腹膜炎之可能,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之死亡率40-70%,必須及早治療,一般選用第三代之cepholosporin有較廣之殺菌效果,較無腎臟毒性。

一般之日常生活照護方面:維持患者之舒適,採取舒適臥位,教導鬆弛技巧,穿著寬鬆衣物,男性以吊帶替代皮帶;保持環境安寧,注重居家環境,加強個人衛生,適當限制訪客,避免受到感染;注意皮膚完整性照護,避免碰撞、受壓。鼓勵在身體可承受範圍的適度活動,避免太勞累;嚴重腹水常造成行動不便,應提供適度協助及防範跌倒之照護措施。由於腹水造成身體外觀心像的改變,因此盡可能提供開放式的問題,誘導患者發問關於本身健康、治療、病情進展及預後,使病患及家屬均能充份了解,周遭的醫護人員及家屬應耐心傾聽,給予情緒支持,避免負向的責備與批評,促進人際互動,並可介紹相同疾病之個案,促使患者能坦然面對疾病,接受自己身體的改變,與他人維持和諧關係,能擔負自身角色之相關責任,並能有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避免造成自暴自棄、依賴性增高,拒絕人際之互動等退化行為之發生。

肝性腹水之治療對病患本身、主要照顧者及醫療團隊都需付出極大的耐心,也真正考驗患者之毅力,因此更需要大家共同投入病人的支持系統,使病患得到更好的照顧及生活品質的提升。



腸胃道癌症患者之身心調適


台北榮總護理部 林惠蘭

2007 五月 23

腸胃道癌症之初期症狀不具特異性,常被忽略或誤以為其他病徵,一旦診斷確立,病情往往已進一步發展或遠端轉移,限制了治癒的可能性,影響存活率和生活品質。腸胃道症狀的特性包括食慾喪失、無法進食、噁心、腹脹、腹部不適、腹瀉與便秘,常讓病人情緒低潮。醫護人員應注意情緒因素所產生的影響,如厭食症與進食困難可能是癌症衍生之病理生理狀況,也可能是罹患癌症焦慮引發的狀態。

一、食道癌和胃癌
食道癌在中國、波多黎各和新加坡為高發生率國家,黑人與老年人發生率較高,常發生在菸酒過量者。胃癌是日本所有癌症死因的第一名,男生較易發生胃癌,40歲以後發生率增加,營養、低社會經濟因素、醫療風險因素等,都與胃癌有相關。

(一)初期症狀、診斷和手術
許多病人診斷前已轉移導致預後不佳,他們常經歷模糊症狀如不適感、疲倦、疼痛和吞嚥困難、嘔吐或類似潰瘍症狀,這些症狀常被忽略,越來越嚴重才引發關注。不同類型的胃切除手術不僅對患者食慾、飲食型態,對其生理功能和情緒情感功能都有莫大影響,經剖腹探查發現轉移者通常會引發焦慮和憂慮,酗酒煙癮者則要慎防在準備手術過程產生戒斷徵候的不安煩躁與焦慮。對病人與家屬來說,此時期的情緒衝擊非常複雜,在不同階段要接受不同挑戰做出決策。通常病人在手術後二、三個星期會麻木不仁,當診斷確立與治療開始,就開始感到焦慮與經歷不安和壓力。

(二)術後復原和復健
手術後體力喪失,病人害怕癌症復發,些微症狀就懷疑疾病又席捲而來。偶而疼痛會持續一段時間,需仔細評估是否腫瘤復發,並要有效處理慢性疼痛問題。有時厭食、嘔吐是反映出病人的恐懼,怕無法吃到足夠量以維持正常的體重,惡性循環之下,體重下降又會引發病人焦慮。明顯的體重下降可能是生理因素如新陳代謝異常,或是心理現象如焦慮,需近一步檢查。胃癌病人術後的體重與其生活品質有關,術後強調「健康食品」以防癌症擴散是患者常有的觀念,從病人的飲食習慣的提問可表達出其對以往生活型態的疑慮與罪惡感。疲倦可能是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導致的結果,也可能是疾病進程,甚至是憂鬱症的一項指標。治療過程中需逐一列出病人可用的資源,持續評估患者的情緒與社會適應過程,不斷給予支持性照顧,同時顧念到家屬的生活作息調整,若有嚴重情緒困擾,需提供心理諮商,必要時接受精神治療與精神鎮定藥物處理。

二、大腸直腸癌
大腸是腸胃腫瘤最常見的發生部位,男女發生率相當,五年存活率大於50%,營養危險因子、家族瘜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家族癌症徵候群等易得病者為已知高危險群,吸煙亦為危險因子。

(一)預防和早期偵測
因生物學和分子基因學之進展,增進直結腸癌的預防、早期發現和治療,降低死亡率。就長期調適而言,此類病人有三個主要壓力源:害怕未來的健康狀況、可能遺傳疾病給小孩的罪惡感、因預防性手術造成生理功能損害。一般人普遍有腸胃症狀,早期診斷常被延遲數月,尤其是老年人。直結腸癌的症狀包括大便習慣改變、出血、厭食、體重下降、腹痛,應教育民眾早期自覺並接受檢查。主要篩檢和診斷方法有糞便潛血、乙狀結腸鏡、大腸鏡。遺傳諮商須長期追蹤,並持續給予支持。

(二)治療和復健
手術切除腫瘤和轉移的淋巴結為唯一治癒療法,若鄰近或遠端器官轉移可能須部分或全部切除,將更影響病人的功能和健康。輔助性與緩和性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在直結腸癌治療上佔重要角色,能提升生活品質和存活率。心理問題和癌症本身及治療造成的腸道功能影響到社交和性活動有關,許多病人雖接受保留性能力的前位切除手術,男性病人卻出現性無能,女性病人也經驗到性行為中相當的不舒服,以致性趣減少。病人的調適與其伴侶的調適密切相關,心理社會介入措施應為夫妻設計而非個別病人。需要特別心理照護有兩類病人,其一為易罹病狀況在較年輕時就診斷出癌症者,如慢性潰瘍性結腸癌;其二為來自高遺傳家族的病人,曾經目睹家人因同樣的癌症過世,增加病人的害怕、憂鬱、壓力。

(三)造口病人
當確立診斷且須行造口術,病人同時面對威脅生命的癌症和可能因造口衍生的身體完整性威脅。病人關心排便要由腹壁出來,害怕溢出、噪音、氣味,妨礙病人回到社交和工作環境,男女病人都擔心性問題,主要情緒問題包括失去自尊、憂鬱、焦慮、社交及性能力,人際互動通常最難克服。病人最初可能拒絕看自己的造口,產生嫌惡、生氣、困窘、害羞,應鼓勵病人參與照護,甚至學習以幽默來面對造口及其所產生的問題。由於手術技術進步減少後遺症、更好的造口器材、對伴隨的心理及性問題更了解、更多造口病友和造口治療師的支持,提升了造口病人的生活品質,然而,面對直結腸癌和造口仍是個困難的經驗,適應期可能超過一年以上。這些病人需要所有健康照護者的支持,包括護理人員、造口治療師、外科醫師、造口病友,特別需要以家庭為導向的處置。

三、胰臟癌
胰臟癌整體發生率持續增加,30歲後罹病率上升,社會經濟因素(低社經地位者)、環境、營養、醫療社會因素、抽煙等皆為胰臟癌的促進因素。胰臟癌預後差,平均存活期4到6個月,五年存活率不到5%。因病患確立診斷前病情多已惡化或轉移,僅少數病患可藉手術切除,罕見的內分泌腫瘤則有較好的預後。

(一)疼痛與憂鬱症狀
胰臟癌發生到出現症狀大約已有二年時間,臨床症狀不具特異性,主要為體重下降、厭食、腹痛(通常延伸到後背)、黃疸等常見的腸胃道症狀。最特別的是憂鬱症狀,胰臟癌患者常在生理症狀出現前有長期無法解釋的憂鬱和焦慮。

(二)診斷與處置
當一位中老年人有不明顯症狀,應考慮胰臟腫瘤的可能性。臨床上病人可能出現憂鬱、焦慮、易激動,且對心理支持或藥物治療的反應不佳。病人可能被施予不適當的疼痛控制方式,此種疼痛是腹內臟器持續性的疼痛,僅能以高劑量麻醉止痛藥加以緩解,有些病人可能需施行腹神經叢阻斷術以得到良好的止痛效果。治療方針在增進舒適及症狀控制,這須以跨科際方式給予生理及情緒的支持,工作人員對於疾病初期可能發生的壓力微妙症狀如社交退縮、自尊減退等應有所警覺。居家支持療護對病人和家屬非常有意義,精神科用藥可輔助控制心理症狀和經常性的失眠,低劑量精神刺激藥則可增進食慾,此外,病人和家屬需要積極的支持計畫以調適無望和無助感。



癌症惡病質


台北榮總護理部 劉淑珍

2007 五月 22

依據研究癌症病人有30~87﹪會有惡病質的症狀,有22﹪病人死於惡病質而非腫瘤本身。所以了解原因,提供有效的措施來預防和治療癌症惡病質在癌症病房是重要的一環。

惡病質是宿主和腫瘤間因食物攝取量減少和賀爾蒙/新陳代謝異常所產生的結果。主要會影響全身的器官,其症狀包含有體重減輕、倦怠無力、厭食、易飽感、嗜睡、蒼白、貧血、消瘦憔悴、電解質不平衡等情形,如此狀態下,病人容易發生感染、栓塞、心衰竭和死亡的危險,亦會影響生活品質、社交、睡眠等問題。

引起惡病質的原因包括如下:
1. 因癌症導致新陳代謝改變:癌症病人因細胞激素、脂肪移動因子及蛋白質移動因子使代謝速率改變,導致基本代謝紊亂,病人會有基本代謝速率增加、肝醣分解增加,並會使用到蛋白質產生負氮平衡、葡萄糖不耐症、胰島素拮抗、脂肪及肌肉組織分解增加,而導致營養耗損問題。
2. 腸胃道腫瘤或腸胃道病變:若有腸胃道腫瘤會直接影響到食物的攝取、消化、吸收。
3. 因癌症引起的症狀:當病人合併有其他症狀如疼痛、味覺改變、口腔炎、口乾等,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對食物的攝取就會產生影響,亦導致食慾不振。
4. 醫療處置: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手術等,如化學治療導致噁心、嘔吐、味覺改變及倦怠皆會影響進食。
5. 心裡因素:疾病及不舒服會影響情緒,沮喪、憂慮、焦慮會導致食慾不振或倦怠。

治療癌症惡病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少量多餐,使用營養替代品,
但還是不夠的,惡病質治療的重點有三:藥物、營養支持、行為治療。

1. 藥物:
(1)黃體素-增加食慾及體重,副作用有水腫、陽萎、
血栓、陰道出血等症狀。
(2)類固醇類-增加食慾及改善病人的精神,其副作用
有失眠、高血糖、精神疾患、免疫系統抑制、水分
滯留、肌無力等。
(3)其它藥物

2. 營養支持:
(1) 每天或每餐提供不同的食物,增加進食樂趣。
(2) 少量多餐。
(3) 提供病人喜愛的食物。
(4) 提供一些不需太過咀嚼的食物。
(5) 鼓勵水分的攝取。
(6) 當病人感到飢餓時就能提供食物。
(7) 在進餐時減少任何可能導致情緒緊張的因素。
(8) 給予高熱量的飲食替代品。
(9) 腸道灌食及非腸道營養。

3. 行為治療:
給予病人多鼓勵,不斷評估病人的需求,有效的溝
通及有計劃的會談是重要的。可在兩餐間準備點心或宵夜,且保持食物是病人易拿到的,適當的提醒病人等。

以上方法可減少惡病質的嚴重程度及改善生活品質,所以利用一些藥物及增加營養攝取的質及量,減少營養的耗損。



癌症患者日常生活及旅遊前的預防保健之道


中華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2007 五月 22

消化系統癌症患者如肝癌、胃癌、食道癌、膽囊癌、大腸直腸癌....等等在旅遊的飲食計劃中一定要採取少量多餐,切勿狼吞虎嚥,更不可大魚大肉的攝取食物(畢竟絕大部份的餐點都是採取自助餐或是豐盛的中餐),尤其較為油膩的食物亦不要進食得太多,生食或較為冰冷的食物則避之為吉,而肝膽癌患者則不要攝取過量的動物性蛋白質,以及避免便秘的出現。此外,某些接受過人工肛門的癌症患者,更應在旅遊前請教你的主治醫師如何來保持人工肛門的清潔及衛生。而胰臟被切除的胰臟癌患者更應該注意血糖的穩定性,或許某些個案需要隨身攜帶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某些肺支氣管癌患者或許已接受部份肺切除手術,甚至喉癌罹患者亦施行氣切手術,而在平時或許就有呼吸不適甚至呼吸困難的症狀,則在上飛機前不妨將此病況告知航空公司,或許他們會為你特別準備某些攜帶式的氧氣筒,來供應不時之需,而某些特異性的化痰或支氣管擴張劑更應該隨身攜帶著。

某些接受過剖腹手術的癌症患者,或許應注意每天是否有正常的排便,由於某些人一旦出外旅遊,會出現便秘的現象;而接受過腹部手術的病患或許存有程度不一的腸沾連的病變,而導致排便不順,甚至腹痛的現象;某些患者或許需要接受緊急的剖腹探查手術治療才能解決問題;因此,此類病患在旅遊中最好不要吃得太多,並且應注意排便的通順。

血液系統癌症如白血病及淋巴癌,雖然在外觀上無法看出其病況的嚴重性,但是此類癌症患者則需要注意避免罹患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以免導致敗血症。

鼻咽癌患者由於接受過所謂的電療(放射線治療),而導致口腔黏膜乾燥無味,則可能在飲食上較為不便,但是這是可以克服的。

癌症患者中如乳癌、子宮頸癌,比其他癌症患者有較好的體力,其身體狀態與正常人一樣,因此比較不需要擔心。

總而言之,出國旅遊對任何人來說是一種較為興奮的事情,但任何人假若沒有事先做好健康規劃,則會使得旅遊中充滿著無法預期的危機;因此,癌症患者在旅遊前能夠作好完整的健康規劃,則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病況或合併症,亦可以擁有一個快樂逍遙遊,您說不是嗎?



癌症病患預防感染居家照護


台北榮總 骨髓移植病房:梁素英、孫悅馨、林清莉、林韻純

2007 五月 22

對於一般人而言,身體都有正常防禦機轉來保護及避免微生物入侵,但是,一旦本身防禦機轉被破壞,便會經常處在被感染的威脅中。我們知道嗜中性白血球能幫助抵抗外來細菌保護身體,但癌症病人因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會影響骨髓造血功能,導致嗜中性白血球減少,免疫力被破壞,很容易成為感染的危險群,尤其是在接受化學治療後的10-14天,白血球的數目會降到最低點,大約3-4星期後,血球數目才會恢復,這段期間是最容易被感染。感染是造成40-65﹪癌症病人死亡的原因,所以治療期間醫師會密切注意白血球的變化,若是白血球降得太低,醫師會延後您的治療或調降化學藥物劑量,倘若發生了感染,就須先治好感染,才能繼續抗癌的治療,那麼就會延長整個治療的進行,降低治療的成效,所以預防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壹、感染的症狀與徵象
大部分的癌症病人常受到感染的部位,包括:皮膚、口腔、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及身體其他部位,當我們受到感染時可能會有下列症狀與徵象出現:
1.一般症狀-發燒(耳溫37.50C以上)、發冷。當耳溫超過38.50C(或腋溫超過380C) ,口服退燒藥一次或試圖降溫無效需儘速就醫。
2.口腔感染-明顯的口腔粘膜發紅、潰瘍、白斑、水泡、疼痛...等。
3.呼吸道感染-類似感冒症狀,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嚴重會導致肺炎發生。
4.消化道感染-噁心或無法解釋的腹痛,持續超過一天的拉肚子,腹瀉大於三次以上,肛門黏膜潰瘍、膿瘍、疼痛...等。
5. 泌尿道感染-解小便時有灼熱感或解尿困難、頻尿、尿急、少尿、血尿、膿尿...等。
6.皮膚黏膜感染-毛囊炎;局部組織有紅、腫、熱、痛、搔癢情形;帶狀皰疹;久未癒合的傷口;化膿傷口。
7.其他-如存留的導管不通暢、引流液性狀顏色改變、周圍皮膚紅腫熱痛有滲液...等。

貳、預防感染的居家照護
一、飲食方面
1、應多補充高蛋白食物,如:瘦肉、蛋、牛奶...等。
2、為避免用力解便造成出血,應食用高纖維食品,如:綠葉疏菜、水果,並
增加水分攝取。
3、食物選擇須考慮清潔衛生,新鮮的食物需徹底清洗,水果需剝去外皮。
4、不吃生食(泡菜、醬菜、生魚片、生肉、生的蛋類、胡椒粉、芥茉、發黴的乳酪、沙拉、生乳、生機飲食)。
5、儘量避免咖啡、酒精及辛辣調味品,以預防腸胃道受傷害。
6、使用較小的食物容器,以一次食畢一餐的食物。剩餘食物需即刻丟棄,避免留下來。
7、病人要有自己的進食器具、碟子和杯子,清洗後要烘乾或晾乾。

二、環境方面:
1、床單、枕套、窗簾、沙發須時常清洗,約每週更換或曝曬太陽一次。
2、訪客進入房間時均需戴口罩,口罩若有潮濕情形立即更換,限制訪客人數。
3、垃圾勿放在房間內,隨時保持空氣新鮮。
4、勿與家中有感冒、長水痘或其他傳染疾病的人過度接觸。
5、家中勿堆積物品,以防塵?堆積及蚊蟲滋生。
6、保持室內通風良好,必要時使用空氣清淨機,並定期更換濾網(包括冷氣機)。
7、避免養植剪下的鮮花和室內植物,水長期裝在一個容器內易滋生細菌。
8、暫時不養寵物,直到免疫力恢復為止。

三、行的方面:
1、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如網咖、電影院、百貨公司...等。
2、避免搭乘擁擠的大眾交通工具或避開尖峰時刻。
3、視體力許可做適度運動,外出運動則選擇清晨、傍晚空氣少污染時。

四、身體清潔方面:
*個人衛生:疾病本身及化學治療均會造成白血球降低、抵抗力差,此時應注意個人衛生。
1、需要經常洗手,尤其是在吃飯前或上完廁所後。
2、保護您的皮膚不受損,洗澡時水溫適中避免燙傷,以溫水淋浴較佳,不要用力去抓或用力擦洗,以柔軟毛巾輕拍拭乾皮膚,使用乳液來保護皮膚,避免皮膚乾燥龜裂。
3、剪指甲時注意勿剪破皮膚或剪太短;刮鬍鬚時,請使用電動刮鬍刀而不要使用剃刀以免皮膚受損。
4、不要去擠壓或抓破面皰,以免皮膚受損感染。
5、可選擇假髮、帽子、圍巾等裝飾品保護頭皮,裝飾品常清洗並保持乾燥。
6、採用棉襪,每日更換清洗;鞋子要大小合宜,放置於通風處,保持乾燥。
7、每日更換內衣褲,晾衣服時盡量晾在有陽光照射處。
8、勿和他人共用毛巾、牙刷、漱口杯。
9、照顧者在接觸病人前後須洗手,以保護病人。
10、短期內勿接受活疫苗或減毒疫苗(如口服沙賓役苗、德國麻疹、麻疹、腮腺炎、卡介苗、流感疫苗)。

*口腔衛生
1、勤漱口,尤其進食後,可利用不含酒精漱口水或溫鹽水漱口(合適的鹽水比例是1/2茶匙的鹽+200cc的溫開水)。
2、避免太鹹或添加刺激性調味品的食物。
3、使用軟毛牙刷刷牙,不要使用硬毛牙刷、牙線,可以減少口腔組織受傷害。
4、感到嘴唇乾燥,可以使用一些保護性的唇膏滋潤嘴唇。

*肛門衛生
1、排便後確實清洗肛門避免糞便殘留。
2、有痔瘡或廔管病史者,需執行溫水坐浴(每日2-4次,每次15-20分鐘,水溫約41-43度,水量需泡到整個臀部),避免肛門皮膚受損及感染。

五、留置導管方面:
(留置導尿管、經皮腎造廔管、膽道引流管)
1、引流袋應垂放於腰部以下,以防引流液逆流。
2、引流液達引流袋一半時予以傾倒。
3、引流袋勿擠壓,避免引流液回流造成感染。
4、隨時觀察引流液顏色、味道是否異常。
5、引流袋以兩星期更換一次為原則。
6、每日需確實執行引流管清潔及換藥之動作,並觀察傷口是否有紅腫熱痛或有滲液的出現。



大德病房Q & A


台北榮總 大德病房副護理長 張靜安

2007 五月 22

◎安寧病房是不是個等待死亡的地方?
不是!安寧病房是提供癌末病患一個像家一樣舒適、溫暖及獲得
人性化照顧的地方。

◎安寧病房是不是一個提供安樂死的地方?
絕對不是! 安寧療護反對安樂死,病人若尋求安樂死,是因為他感覺活的太痛苦,希望能早日解脫。安寧療護希望協助癌末病患渡過最後一段安適、有意義、有品質的生活,而盡一切努力照顧病人,讓他們安樂活到最後一刻,絕不會不給予醫療行為,而刻意結束病人的生命。(本文摘自安寧基金會Q & A)

◎安寧病房是不是個什麼都不做的地方(如點滴、抽痰、灌食、輸血)?
這是錯誤的說法!安寧病房強調要減除病人的各種痛苦,因此絕對會運用各種藥物及方式來治療病人;凡是從事安寧的醫療人員皆需重新接受嚴謹的安寧醫學訓練及相關的心理知識,並且不斷地充實這方面的新知,甚至定期至國外進修,因此來到安寧病房的病人是可以受到很好的醫療及各項照顧的。(本文摘自安寧基金會Q & A)

◎安寧病房是不是個將要死之前才去的地方?
不是!安寧療護是由一組醫療專業人員,用完整的症狀緩解醫療以及愛心陪伴癌症末期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提供身、心、靈的全人照顧,並且協助病人及家屬面對死亡的各種調適,以讓生死兩無憾!

◎安寧病房是不是一個住到死亡的地方?
不是!安寧病房是一個處理棘手症狀的急性病房,若症狀穩定後是可以回家,或轉介其他安養機構。

◎安寧病房是不是一個一直打止痛安眠藥,讓病人整天昏昏沉沉的地方?
不是!我們將使用各種藥物及儀器設備減輕病人的症狀,保持他們的身體乾淨、舒服,並協助病患、家屬面對及渡過死亡的過程,幫助他們適應新的生活。(本文摘自安寧基金會Q & A)

◎安寧病房是不是一個助念的地方?
不是!安寧病房尊重每一個人的宗教信仰,受過安寧療護專業訓練的神職人員,如神父、牧師或師父...等,會視不同宗教信仰病人之需要,到病房去探望、支持他們,讓病患的心靈得到平靜和慰藉。(本文摘自安寧基金會Q & A)

◎安寧病房病人是不是一個醫師放棄的病人?
不是!我們認為每個人的生命都很寶貴,即使是在走到人生終點時,也應該得到良好的照顧。癌症末期病人和家屬所需要的並非侵入性且增加痛苦的治療,也不是放棄不理會,而是尊重他們、減輕痛苦、照顧他們,讓病患能擁有生命的尊嚴及完成心願,安然逝去;家屬也能勇敢地渡過哀傷,重新展開自己的人生,這就是安寧療護的終極目標。(本文摘自安寧基金會Q & A)

◎安寧病房是個任何疾病末期的病人都可進住的地方?
目前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的病人是有條件的:
(一)經過主治醫師確定癌症末期,當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都不能治癒或延長生命時。
(二)病人有身體的症狀和痛苦,或有心理、精神、靈性、家屬等問題時。(本文摘自安寧基金會Q & A)

◎安寧病房是家屬可以不用陪伴的地方?
親人的陪伴對病人而言,是任何人無法取代,尤其在病人有限的生命時間裡,我們鼓勵家人盡量抽空陪伴。

◎安寧病房病房差額是多少?
目前癌症已列入重大傷病,給付標準均按全民健保的標準。本院如果是住二人房,一天約付2,100元,住單人房,則3,000元之病房補助差額,醫藥費部份,若是健保局尚未核准給付的藥品或治療才需付費。貧困癌末病患亦可透過合約醫院社工室申請經濟補助。

◎安寧病房門診時間是何時?
本院安寧療護門診時間,每週一、四下午家庭醫學科安寧療護特別門診。

◎進住安寧病房需如何轉介?
(一) 門診或急診:必須先掛號,再帶著原診斷書及該醫院的病歷摘要就診,若病人無法親自就診,則由對其病情最了解的主要照顧者前來, 安寧療護專科醫師會和您詳談,再決定住院與否,以便進一步安排。若病人原住醫院已有安寧療護,可向原主治醫師反映,協助聯繫進住。
(二) 本院住院中的病人:由當科醫師溝通後,開立安寧療護會診申請單,安寧療護專科醫師會診後,將安寧療護入院同意書請家屬填妥,送大德病房護理站,家醫科總醫師將評估依序安排住進。

◎是否有居家安寧護理服務?
本院有專業安寧居家護理師,病人家中至少有一人能陪伴在旁,症狀已獲得有效控制就可以回家調養,目前服務範圍為台北縣市(醫護人員往返車馬費個案給),安寧療護專業人員定期出訪並隨時接受諮詢,使病人可以安心的住在家中,在最熟悉的環境中度過人生最後旅程。(本文修定自『曇花一現,美善永存--癌末患者的心路旅程』作者: 趙可式教授)



癌症可以打疫苗來預防嗎?


台北榮民總醫院 婦產部 王鵬惠醫師

2007 五月 18


從最近醫學的研究及發現以及公共媒體的推波助瀾,”癌症疫苗”一詞似乎造成社會大眾對於癌症的治療或預防興起了一絲曙光。的確,這是因為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CDC)終於准許及建議凡是十一歲至二十六歲的女性,均可以接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的施打。這不但是最近最熱門的醫學進步之ㄧ,也是我們對於癌症有比較樂觀的看法,因為或許癌症可能變成一種可以預防的疾病。

事實上,上述的建議也關係到超過三千萬美國婦女的福祉,當然也關係到全世界的婦女朋友。因為子宮頸癌這個疾病在全世界的每年發生率已經逼近五十萬人大關。在台灣每年也約有兩千個新的案例。雖然全世界都知道子宮頸癌的預防可以藉由子宮頸抹片的篩檢來降低其發生率,因為子宮頸癌的形成會從癌前病變慢慢的轉變成侵襲癌,此時間雖然隨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而有不同的時間。不過一般均需費時至少兩年到十年或甚至更久的時間來完成,所以子宮頸抹片的篩檢就能在子宮頸尚未形成侵襲癌的癌前病變期時即可篩檢出來,也就能提供所謂的防護效果。但是目前公共衛生的推廣似乎遇到了瓶頸,所以子宮頸癌的盛行率目前很難再往下降低。當然我們可以將子宮頸抹片的普及率再予以提高,讓子宮頸癌的防治可以再往前進步。但是這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實上台灣的抹片普及率在最近幾年中進展非常少。

所以有新的途徑來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是值得高興的。又因為人類乳突病毒是形成子宮頸癌的必要因素,所以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的出現,如同天降甘霖,讓子宮頸癌的防治有了預防的眉目了。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建議所施打的疫苗是最近上市的四價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注射。大型的臨床研究顯示,沒有感染過病毒的婦女接受此四價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注射後,將來罹患與四價疫苗所涵蓋的四型人類乳突病毒型別的所有相關的疾病幾乎都不會發生。也就是說對於此四型人類乳突病毒所引發疾病的預防,幾乎可以達到百分之ㄧ百的效果。不過對於一般婦女如果接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的施打,其保護作用雖然可能存在,但是其效果會明顯的下降。雖說如此,最新的回顧性研究均顯示:沒有感染過此四型人類乳突病毒的婦女接受此四價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注射後,其預防此四型相關的病灶或癌前病變的效果是無庸置疑的。

不但如此,因為人類乳突病毒不同型別之間具有彼此與彼此的部份相似性,所以此四價疫苗對於類似此四型的其他型別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亦可以產生所謂的交叉性保護作用。這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消息。更何況目前的四價疫苗已經涵蓋了最常見引發子宮頸癌的兩種人類乳突病毒的型別,分別是第十六型及第十八型兩型病毒。就流行病學及分子生物學上的證據顯示,這兩型的病毒所引發的子宮頸癌,就高達百分之七十。所以接受此四價疫苗的接種後,不管是樂觀的假設或是保守的估計,婦女均可以有效的降低其將來發生子宮頸癌的機會。

其實,醫學界在數十年前就發現有些癌症的發生與微生物(主要是病毒)的感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早期在台灣大家談癌色變的國病--肝炎或肝癌而言,B型或C型肝炎甚至D型肝炎病毒與肝癌的相關性,就廣受人知。台灣在這方面的努力,尤其是全面的孕婦及新生兒篩檢及肝炎疫苗的注射,已經大幅度的降低肝炎帶原者的形成,並且有效的降低兒童或青少年肝癌的發生。此方面也得到國外的肯定以及來台競相學習,當然這些成就,已不是新鮮事了,直到最近四價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的試驗結果及上市,新的曙光及挑戰又來到。

我們對於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關係的暸解,一再的說明人類的某些癌症的確與病毒之間的有絕對的關連性。這些病毒與癌症關係的建立,主要是來自細胞學、分子生物學、以及免疫診斷學的持續進步。就從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關係來說,醫學界在約二十年前,發現在子宮頸癌的組織檢體內,含有病毒的顆粒存在。接著科學家將此病毒顆粒定序出來,命名為「人類乳突病毒」。經過研究,發現人類乳突病毒的種類或型別超過一百種以上,但是僅有三十到四十種左右的型別會特別感染到生殖道等器官,有少數的病毒型別與癌症的形成較無關係,但有些與所謂的花柳病(人類濕疣或菜花)的形成有關,此些病毒型別統稱為低危險型人類乳突病毒;最常見的為第六型及第十一型。而高危險型人類乳突病毒,則與子宮頸癌的形成有絕對關係: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第十六型、第十八型、第三十一型及第五十八型等等。

所以癌症可以打疫苗來預防嗎?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是正面的。至少某些與病毒有關的癌症似乎是可行的。但是這個答案的背後隱藏了許多的陷阱。第一、雖然研究顯示此疫苗可引起較長時間的人體的免疫記憶,所以推估至少有15~20年的保護力,但是目前的臨床證據只提供到五年的真正臨床證據的保護力。這又衍生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此三劑疫苗接種完後,是否仍需要加強劑的施與,又何時為之(五年後? 十五至二十年後?),目前仍未知。第二、雖然在針對約三千八百位年齡層在24~45歲女性(皆有性經驗)的研究中,顯示仍有將近百分之七十的女性中並未發現此些婦女朋友已遭受到疫苗所含四型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所以目前的建議施打的對象,並未侷限在未有性經驗者,也並未建議要先做人類乳突病毒有無感染的研究。但是研究顯示只要開始有性活動,終其一生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會感染到人類乳突病毒。更何況我們對於已經感染此四型人類乳突病毒者,萬一施打含此四型人類乳突病毒的疫苗會造成何種影響,仍未有肯定的答案。所以目前保守的建議施打的對象應以尚未有性經驗的年輕婦女或小朋友(十一歲至二十六歲),為較適當的族群。或退而求其次,接種未感染過此四型人類乳突病毒的年輕婦女或小朋友(十一歲至二十六歲),為較佳的族群。事實上不管在學理上或臨床研究上,此些族群一旦接種此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其防護效果可能最佳。第三、雖然學理上我們認為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可以預防與疫苗有關的子宮頸癌,但是因為道德上的考慮,我們並無降低子宮頸癌的實際文獻資料。我們所見到的報告都是施打此四價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注射後,不管有無感染過此四型人類乳突病毒的婦女,其將來發生與此四型相關的病灶或癌前病變會降低。目前並無證據顯示真正子宮頸侵襲癌會降低。所以我們仍認為子宮頸抹片的篩檢,在開始有性行為的婦女就應該接受檢查。第四、目前所講的疫苗都是預防性的疫苗,不是治療型的疫苗,一旦有病變宜找尋適當的治療方法。更何況在已經有病變的患者,特別在已被此四型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相關病灶上,或者在被此四型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後但確已經無病的患者身上,接種此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的危險性或安全性仍不清楚。施打疫苗前,如果已有性經驗者,應先接受子宮頸抹片的篩檢。因此,只靠目前此四價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就認為所謂的預防”癌症”疫苗已出現或是癌症可以打疫苗來預防的結論,目前仍言之過早。不過此四價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的出現,的確提供我們在預防癌症方面的一線希望。



癌症病人的心理需求–你能暸解我的心嗎?


台北榮總護理部 張心慧

2007 五月 18

罹患癌症的病程雖然會因為癌症類別而有不同進展速度,但隨著病程進展常常造成身體功能的減退或喪失,而且病情時好時壞、變化多端,直教人心懸盪、忐忑不安,也正因為癌症病程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感與可能性,癌症病人往往要承受諸多壓力和困擾,不僅是在生理上,也包括心理、社會文化,甚至於在靈性方面。但我們現在只針對心理方面來探討:

1. 失落與哀傷:由於身體功能受到限制;逐漸減退或喪失,這會帶給病人失落的感覺,也許在病程中可能有緩解或部份恢復的機會,但是在病情加重時身體功能又會再次受限,因此病人常會經歷反覆的失落,這樣的狀況往往帶給病人哀傷的情緒感受,有些人還會在經過多次反覆失落、無力和絕望感之後,造成憂鬱症。

2. 控制能力的降低:每個人都會有想要控制發生與自己相關事件能力的需要,但是癌症造成許多限制及無法預測的不確定,讓病人感覺自己受到疾病的操控,這樣的情況會讓病人形成不同程度的焦慮和困擾,尤其當他失去自我照顧能力時,譬如不能自己控制大小便、不能自己擦屁股等,會讓他感到沮喪、挫折和傷心。

3. 降低自尊/失去尊嚴:由於疾病的影響,病人往往會面臨身體構造及功能的改變,例如:必須使用鼻胃管灌食、要放導尿管排尿等等,這些改變也讓他的生活出現變化,可能要離開工作崗位或放棄進修機會,可能要接受或依賴他人的照顧,對於許多人而言,在身體心像和自我心像都是很大的打擊,因為角色的轉變會讓他感覺失去自己的尊嚴、鬱鬱寡歡。

4. 反覆的情緒起伏:包括焦慮、擔心、挫折、無力、無望感等等,這些情緒會隨病情變化和病程進展反反覆覆地重現,特別是在期望落空或是充滿不確定感的狀態下交替出現困擾著病人和家屬。但是這是正常的,是因為每個人在不能知道自己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又或許是身體的功能在減退中,這些無法預測的情境或不能控制的狀況,就會帶來這些情緒反應。

5. 罪惡感:Why me(為什麼是我)?有些人會把癌症當成一種報應或懲罰,所以背負著罪惡感,倘若又因為自己的生病使得家庭經濟和家人情緒受到影響,內疚感會逐漸加深,而讓他變得更敏感;擔心自己被責備、被嫌棄,也害怕自己成了家人的負擔。

6. 憂鬱感: 並不一定是憂鬱症,只是因為對自己的某些狀況感到挫折、無力、沮喪等等,有時也會出現莫名的恐懼,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於失落;對失去自己的健康、工作/學業、自我價值/自尊感等等感到失落,而覺得哀傷、憂鬱。

7. 親密關係改變:因為疾病的影響,病人在無形中會和朋友、同事,乃至家人,逐漸減少接觸,甚至會逐漸疏離。但是,這並不代表病人就不需要親密關係,相反的由於他處在一個矛盾的情境中;渴望和人親近又擔心難以分捨,是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理,所以適當的肢體接觸會讓病人感覺溫暖和被關懷。

病人常會因為處在不同病程的病況變化,而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壓力,同樣地家屬的情緒也會受感染,所以當家中有一位癌症病人時,就像是全家都生病了一樣,而最常發生的情況是家人會對生病的成員有許多矛盾情感的情緒反應,其中又是罪惡感最常產生的反應;所以不論是病人或家屬都必須能了解疾病對這個家庭所帶來的影響是什麼,並且能相互信任,自由表達內心的想法和感受。此外,也要知道疾病會造成的限制,讓病人可以在照顧層面保有控制感和自主權,當必要時,可以尋求及利用社會資源和善用家庭的支持系統,來維持家庭的正常功能。



有血液惡性腫瘤家族史者較容易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翰晃

2007 五月 18

美國馬麗蘭島之國家癌症研究所王醫師等研究團體所做的研究報告,他們的研究對象包括10211名非何杰氏淋巴瘤及11905對照組來做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等親裡有淋巴瘤者其家族有增加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危險比率為50%、而何杰金氏淋巴瘤是60%、白血病為40% (閱讀全文)


未做積極性化療的糖尿病癌患預後較差


翰晃

2007 五月 18

這篇文章由荷蘭Eindhoven Comprehensive癌症中心 Poll-Franse的報告,研究是從1995年到2002年間共收集58,498位癌症病人分析調查的結果,發現糖尿病的癌患較少接受積極性的治療,因此這些病人的預後較差,這些人在診斷時就有9%的病患有罹患糖尿病,尤其是有胰臟癌與子宮頸癌的病人分別是19%、14%有糖尿病; (閱讀全文)


Erbitux對黑色素瘤引起的直腸癌有沒有療效?


台北榮總 血液腫瘤科 王緯書醫師

2007 五月 18

答:一般所稱的「大腸直腸癌」係指大腸直腸「腺癌」(adenocarcinoma)而言。由於大腸直腸腺癌其「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約八成為陽性,而EGFR的活化可以促使大腸癌細胞產生增生、轉移以及抗凋亡,因此使用EGFR的專一性阻斷抗體「爾必得舒」,可以增強化學治療的療效,增強反應率,並延長到惡化時間。由於惡性黑色素瘤的細胞與大腸直腸癌細胞在各方面截然不同,其EGFR表現量亦甚低,因此使用C225的療效恐不如預期,目前也沒有C225用於惡性黑色素瘤治療的大型研究報告出現。仍建議您與主治醫師討論,採取適當的化學治療藥物,或合併採用一些免疫療法來控制腫瘤。


乳癌治療後4年疑似轉移肝癌的治療方法?


台北榮總 血液腫瘤科 蕭樑材醫師

2007 五月 18

答:病患來信主訴在先前乳癌治療4年後發現疑似遠端轉移情形。目前乳癌的復發和多項因素有關,主要是診斷時疾病的分期(包括大小、淋巴結侵犯多寡)及治療的完整性有關,當然病患年齡等因素也有部分關聯。追蹤時除影像檢查,也主張生化及相關癌指數作為參考。針對病灶在無法確定的情形,如:在多年後才復發或極罕見的轉移部份,通常建議在無明顯危險狀況下施行切片檢查,一般病患多認為切片會加速癌轉移,這是不完全正確的觀念,因為只有在診斷確定下,醫師才能給予病患準確的治療;至於轉移性乳癌的處理,考慮的因素包括轉移部份(骨骼或臟器轉移)乳癌荷爾蒙受體及致癌基因表現的狀況,除紫杉醇外,可選擇種類極廣,可至相關腫瘤科門診進一步討論。


長期B肝帶原者已經有肝硬化為什麼會這樣呢?


台北榮總 血液腫瘤科 劉峻宇醫師

2007 五月 18

問:所謂「肝硬化」,是指肝臟細胞、組織及血管受到病毒、酒精或其它因素破壞,使肝臟產生纖維化,纖維化後的肝會變硬且會縮小,使得原本「軟」的肝看起來有一顆一顆的結節且實質會變硬。肝臟的功能包括:1.製造膽汁,2.醣類的代謝,3.脂肪的代謝,4.蛋白質的代謝,5.解毒作用,6.止血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器官。而在肝硬化形成之前,通常都會先經過相當時日的肝炎的階段,因此,肝硬化並不是一種靜止的狀態,而是一個變動的過程;硬化的肝之中,仍可能存有肝炎的活性而使狀況進一步惡化。從肝炎到肝硬化的過程中,病人主觀上可能會出現疲倦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客觀上則會有黃疸、茶色尿等癥候。


請問有何藥物可以治C肝嗎


台北榮總 血液腫瘤科 劉峻宇醫師

2007 五月 18

答:肝癌的「血管栓塞手術」在肝功能不佳(由其是黃疸指數高),或是肝癌腫瘤佔據面積太大(表示正常肝臟區域變小、殘存肝功能不足),以及肝門脈系統(血管)被肝癌侵犯(此時如果塞掉支配肝癌的肝動脈,將導致沒有好的血管供應正常肝臟養份,將引發肝臟衰竭)等情況下是禁忌症,勉強做只會加重肝臟惡化,對肝癌病人沒有幫助。

最後關於換肝資訊,目前台灣以高雄長庚醫院的換肝經驗較為豐富,相關的換肝資訊您可至http://www.clchen.org.tw/網頁查詢。若是要轉往其他醫院尋求意見,相關的資料盡量越詳細越好(包括過去治療記錄、目前病況摘要、最近血液生化檢查報告、影像學檢查光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