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轉移到頸部的淋巴要不要切除?


台北榮總 血液腫瘤科 劉峻宇醫師

2007 六月 15

答:乳癌合併頸部淋巴結腫大,是應高度懷疑是否為轉移,局部"切片"或完全"切除"是取得病理組織以確定是否發生乳癌細胞已轉移的方法。一旦確定頸部淋巴結有乳癌細胞的轉移,表示乳癌已轉移,治療方式宜採「系統性」的治療,如果病患過去乳癌組織的荷爾蒙受體陽性,可接受荷爾蒙治療;若是荷爾蒙受體陰性,則考慮化學治療,又若同時有HER-2受體過度表現情形,可考慮使用賀癌平(herceptin)單獨使用或配合化學治療控制疾病。而關於乳癌轉移的頸部淋巴結將之切除完全(只完整摘除腫大的淋巴結),並不能將癌細胞完全清除「乾淨」(因此必須以系統性的治療),若有美觀上的考量是可以考慮切除。


5基因的特徵與非小細胞肺癌臨床預後的關係


譯者:鄧仲仁

2007 六月 08


一、 研究背景與目的
現行臨床分期系統對預測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病人的治療成果仍顯不足,本研究發展一套「5基因的特徵(five-gene signature)」,可以與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的預後有緊密的關連性。

二、 研究對象與方法
我們使用電腦自動產生的隨機號碼,挑選了185個冷凍標本進行微晶片分析(microarray analysis)或是即時反轉錄脢多?脢鏈反應(reverse-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或兩者皆做。
其中我們針對125名隨機選取的非小細胞肺癌病人切下的肺癌冷凍標本,研究其基因表現,並分析基因表現的量與存活率之間的關係。接著使用風險分數與決策樹分析方法(risk score and decision-tree analysis)建立基因表現預測模式,以此模式預測肺癌病人的治療成果。除了原來的125個檢體外,另外將此預測模式套用至另外的60個肺癌檢體,以驗證此預測模式。

三、 研究結果
利用微陣列晶片與風險分數方法找出與臨床存活有關的16個基因,其中5個基因在RT-PCR與微陣列實驗結果相近,這5個基因分別為「DUSP6、MMD、STAT1、ERBB3以及LCK」。接著利用此五個基因建立決策樹分析模式,對無復發存活及整體存活而言,這個5基因的特徵是一獨立的預測因子,以此模式所預測的高風險病人,其死亡風險比值(hazard ratio for death)為2.82倍(95%信賴區間為1.38~5.78)。在另外60個檢體的驗證資料中,所預測的高風險病人其風險比值為3.36倍(95%信賴區間為1.35~8.35)。在國外發表的資料中也得到類似的結果(風險比值4.36倍,95%信賴區間為1.01~18.76)。

四、 結論
此五個基因的特徵與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的存活有密切相關。



KRAS致癌基因的突變與大腸直腸癌的化療預後不良有關


翰晃

2007 六月 08

二十一世紀是分子醫學的世紀,在診斷或預測預後上都佔有重要的角色。大腸直腸癌的化學治療藥物以及標靶治療的開發都有長足的進步,但是有些病人會對化療或標靶治療的藥物產生抗藥性而導致治療結果不佳。最近的一篇文章是法國Rouen大學醫院的Di Fiore醫師所提出的研究報告 (閱讀全文)


酒精可經由血管上皮生長因子的刺激使乳房腫塊血管生成


翰晃

2007 六月 08

乳癌的發生率最高的國家是美國跟北歐,亞洲的發生率比較少,歐洲是介於美國與亞洲之間,所以法國人開玩笑說乳癌發生率較低是因每天有喝葡萄酒,在一些實驗中也發現葡萄酒中有抗癌因子,但飲酒真的有幫忙嗎? (閱讀全文)



青少年有可能患乳癌嗎?


台北榮總 血液腫瘤科 趙大中醫師

2007 六月 08

答:乳癌就整體上而言,是屬於老年人的疾病,也就是說年齡愈大,發生的機會愈高,這對歐美國家的婦女而言尤其正確。但在台灣,乳癌發生的高峰期是45歲至55歲之間,之後的發生率反而下降。一般而言,得到乳癌的年紀小於35歲是屬於年輕型的乳癌,這類病患的預後往往較差,應該接受更積極的治療。小於20歲的女性乳癌患者非常少見,但台灣已經有過少數個案。因此只要乳房有新發現的硬塊(特別是這個硬塊會變大時),都應該找醫師做適當的檢查。乳房就像每個人的「臉」一樣,每個人長得都不太一樣,眼睛會左右大小不一,乳房也會。但是,若這種「大小不一」是和以前不一樣、新發現的,也應該找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


CEA上升是否要高度懷疑癌症又已復發?


台北榮總 血液腫瘤科 王緯書醫師

2007 六月 08

答:令尊罹患第三期大腸癌,經手術切除腫瘤,目前定期追蹤。於這個月發現血中癌胚抗原(CEA)濃度由6 ng/ml升至7 ng/ml,且伴隨持續性之骨骼、肌肉酸痛之症狀。CEA由6升至7 ng/ml是否可用來做為判定腫瘤復發的參考,其參考價值在於是否令尊在手術前CEA濃度即偏高。如果令尊的大腸癌本來就不太會製造並分泌CEA至血中,於術前血中CEA的濃度正常,那麼術後能用CEA濃度的變化來判定是否復發價值就很低了。此外,CEA指數由6升至7 ng/ml,也許是儀器的誤差範圍,必須後續追蹤其變化。誠如您所言,腫瘤太小或生長速度較慢時,的確以影像學檢查,包括超音波、X光以及電腦斷層均不易察覺其存在,甚至做到正子掃描也未必能偵測出來。當然,偵測不出來也許表示腫瘤並未復發,這時可以接受醫師的指示,定期追蹤,密切注意腫瘤的變化,尤其是肝、肺以及淋巴腺等大腸癌細胞較易轉移的地方,並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祝福您!


衛生紙上沾有血跡或在糞便附有血塊是什麼原因呢?


台北榮總 血液腫瘤科 施盈逸醫師

2007 六月 08

答:依您敘述的,解便後在擦拭的衛生紙上沾有血跡或在糞便上層附有血塊,多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症狀,尤其是靠近肛門口;若糞便顏色如墨般深黑,甚至油亮或不成形,多是較上端或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狀。消化道出血的原因非常多,最常見的包括痔瘡、良性瘜肉、潰瘍、血管擴張症、靜脈曲張等及大家最擔心的惡性腫瘤。這些問題需進一步的身體檢查,甚至進一步特殊儀器的檢查或檢驗才有辦法確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對抗疾病的不二法門。


淺談Zometa在女性乳癌造成的骨頭轉移及高血鈣治療的角色


台北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 鄧豪偉醫師

2007 六月 06

一、前言:
女性乳癌佔台灣地區女性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的第四位。而在末期乳癌的病人中,約有4到6成的病人會有骨頭轉移的情形,而這些骨頭轉移則會造成病人許多的病症。嚴重者如:因脊椎轉移造成脊椎塌陷,進而壓迫到神經,使得病人半身癱瘓,大小便失禁;而主要“負重骨骼”如下肢骨頭,長肢骨的病理性骨折,則會使得病人長期臥床;而高血鈣症,會使病人的意識不清;至於較輕微者如:因骨頭轉移造成病人有蝕骨痛的情形,使得病人不得安眠,進而影響生活品質。一般而言,有骨骼轉移的乳癌患者其中位存活期約2到3年,因此,如何使病人在這2到3年的期間能遠離骨頭轉移的併發症,更益顯重要。

二、乳癌骨頭轉移的治療藥物:
目前,治療因乳癌造成骨頭轉移的併發症的藥物中,其中一大類為雙磷酸鹽類(Bisphosphonates),其約可減少3到4成骨頭併發症,其中口服者例如:骨復蘇(Bonfos; clodronate);而針劑的藥物有如雷狄亞(Aredia, pamidronate disodim)及卓骨祂(Zometa, zoledronic acid)。下面分兩部分討論。一為雙磷酸鹽類在女性乳癌骨頭轉移併發症的使用,二為新藥卓骨祂的簡單介紹。

三、乳癌骨轉移使用雙磷酸鹽類的使用原則及應注意事項:
在針對雙磷酸鹽類(Bisphosphonates)的藥物使用於因乳癌轉移造成的骨頭併發症的指導方針中,目前主要是根據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在2003所做成的一份指引為主。其原則如下:
其主要分為三部分:
A、有影像指出有骨頭轉移者若:
 1、在一般“放射線影像檢查"(plain radiographs)中可見蝕骨病灶者:
  a、建議使用雙磷酸鹽類。
  b、每3到4星期一次使用靜脈注射的Aredia 90mg滴注,至少2小時與使用靜脈注射的Zometa 4mg至少滴注15分的效果不相上下。
 2、若X光片正常而骨頭核醫掃描(whole body bone scan)異常,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異常者:
  a、建議使用雙磷酸鹽類。
  b、方法同上。
 3、若只有骨頭核醫掃描(whole body bone scan)異常,但X光、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皆正常者:
  a、不建議治療使用。
B、若病人的乳癌轉移部位在“非骨頭”病灶:
  a、則不建議使用。
C、在做為輔助性治療的角色中(即沒有轉移,預防性使用):
、目前不建議使用。
至於對控制乳癌骨頭轉移所引起的蝕骨痛,其建議為整合“目前一般標準治療骨頭轉移的方法"及“磷酸鹽類的藥物"所謂的一般標準治療方法包括:止痛藥、類固醇、侵襲性治療、非類固醇類止痛藥物、全身性核子醫學治療及局部放射治療。至於針劑的雷狄亞,卓骨祂在與化學治療或荷爾蒙治療併用也是可以減少蝕骨痛,但直接合併放射治療則不建議。
而這類磷酸鹽類藥物使用的副作用中,常見的如關節痛、發燒、肌肉痛,而最需要注意的是長期使用對腎功能的影響。
四、卓骨祂(Zometa)的使用及應注意事項:
目前卓骨祂 (乾粉注射劑)為最新發展出的“雙磷酸鹽類的藥物”。

目前健保規範中主要是用於治療乳癌、多發性骨髓瘤及攝護腺癌的患者發生骨轉移時,預防其發生骨骼相關的併發症及惡性腫瘤引起的高血鈣(>11.0mg/dL)。

其用法為約3~4週一次4mg靜脈注射15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1.不可滴注<15分。2.用4mg與8mg效果一樣好。3.當腎功能肌酸酐<3.0 mg/dL則不用調整劑量。4.若長期使用超過2年,則腎功能會有顯著性的差異(比基準值而言)。其主要作用在骨骼,為蝕骨細胞骨質再吸收作用的抑制劑。

其藥物動力學:輸注後,藥物在血漿中的濃度迅速地增加;其血漿蛋白結合率只有56%。此藥不經人體代謝,不會抑制人體細胞P450?,主要以原型從腎臟排出體外。

在使用期間最好須長期監控腎功能,臨床上,在使用Zometa時最好能合併每天口服鈣片500mg及400iu的維生素D,以避免低血鈣的情形。另外其他常見的副作用如:發燒、疲倦、嘔吐、骨頭痠痛、肌肉痛、低血鈣、低磷酸血症、腹瀉、腹痛、食慾缺乏、頭痛、咳嗽、結膜炎、貧血、血小板減少症、血肌酸酐和血尿素增加、喘、感冒症狀等。

Zometa的作用機轉是藉由抑制蝕骨細胞來作用,在動物實驗中,Zometa約為其他磷酸鹽類藥物的40~850倍的強度。雖然在“骨頭轉移”的治療方面Zometa跟其他藥效果差不多,但在高血鈣的治療方面,Zometa的效果則比Aredia 90mg好,而其建議劑量為4mg。

五、結論:
目前Zometa在臨床作用上非常方便,約15~20分鐘就可以完成治療,比較不用像Aredia需花2~4小時來滴注藥物。另外在對高血鈣的治療方面,其也有顯著療效,在對於這類患者而言,不另乎是一個方便的新選擇。

至於zometa的使用注意事項為:
1.開始治療後應仔細監測血清鈣、磷酸鹽、鎂離子及血清肌酸酐濃度。
2.對所有發生腎功能惡化的骨轉移病人應停止給藥。(為可逆性)
3.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知會牙醫師及專業人員,癌症病人使用注射之bisphosphonates,如Aredia 及 Zometa發現可能出現下顎骨壞死現象(ONJ;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故建議治療期間如果可能應避免侵入性的牙科治療,若需使用則使用之前先做齒部檢查,並在治療期間避免侵入性的齒部治療。對於在使用bisphosphonate 時產生下顎骨壞死的病人,齒科手術可能會惡化其狀況。
病人若對zoledronic acid及其他雙磷酸鹽化合物會產生臨床顯著過敏現象時,則應避免使用。



脂肪酸轉移酵素抑制劑FTI(Farnesyl Trasferase Inhibitor)


台北榮總 血液腫瘤科 劉峻宇醫師

2007 六月 06

癌症標靶治療”一直是這幾年來癌症治療的新利器及熱門話題,醫藥及科學界利用對癌症分子生物學的深入了解,積極地尋求新的抗癌藥物作用標靶。這些可能成為藥物作用的標靶包括了癌細胞本身具有的特殊抗原、特殊的生長因子及荷爾蒙受體、腫瘤血管新生的相關因子、癌細胞訊息傳遞路徑中的各類分子,及癌細胞內負責細胞週期和細胞凋亡之調控分子等等。這些重要的分子標靶在癌細胞常有過度表現,進而影響腫瘤的存活、增殖、局部侵犯及遠端轉移。發展新的藥物來對抗或調控這些重要的標靶很可能具有抗癌功效,甚至和化學治療合併使用可以提高癌症的治療成績。自1990年代末期起,標靶治療的新藥如雨後春筍般推出,許多藥物都有令人驚喜的療效,並且已經上市。本次要介紹一種新的抗癌標靶藥物“脂房酸轉移酵素抑制劑”(Farnesyl Transferase Inhibitor)。

有一種致癌基因ras,它相關的細胞路徑對腫瘤的生長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乳癌細胞內的ras基因發生點突變導致過度活化的ras蛋白質的產生,而ras蛋白質負責的訊息路徑藉由上游的生長因子受體(如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活化而有過度表現的現象(其活性表現大約比正常細胞增加30~40%),這種過度表現常代表了癌細胞的侵略性。ras訊息路徑的過度活化並非只發生在乳癌細胞,其他如肺癌、大腸癌、胰臟癌等癌細胞都有不等程度的ras突變發生,初步的研究顯示抑制ras蛋白質的活性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效果。儘管ras蛋白質有如此重要的角色,它在細胞內要發揮訊息傳導的功能,調控細胞生長之前,仍必須先依附到細胞膜內側,和細胞膜上的生長因子受體及受體旁的一些作用分子接觸並進行交互作用,啟動一系列包括了PI3K-PKB/AKT等下游路徑的活化,進而促使細胞成長及存活。而ras蛋白質要依附到細胞膜上需要一種稱為“脂肪酸轉移酵素”(Farnesyl Transferase)將ras蛋白質脂化(farnesylation)使得ras蛋白質更為親脂性,親油性增加比較容易粘附在細胞膜上,便能進行接下來的訊息傳遞。“脂肪酸轉移酵素抑制劑”便是抑制ras蛋白質的脂化,使得這樣的訊息傳導不容易進行,達到抑制癌細胞的效果。脂肪酸轉移酵素farnesyl transferase已成為治療癌症的一個很有希望的目標。至今關於farnesyl transferase的抑制劑已有超過300項專利申請,其中有6項左右目前正在進行臨床試驗。茲介紹幾種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脂肪酸轉移酵素抑制劑。

一、Lonafarnib(SARASAR)
Lonafarnib是一種non-peptidomimetic(非擬胜?類)的口服脂肪酸轉移酵素抑制劑(FTI)。在2002 ASCO年會上報告了其口服脂化酵素抑制劑(FTI),SARASAR(Lonafarnib)的幾項早期臨床試驗結果,SARASAR臨床試驗顯示對多種腫瘤類型均具抗癌活性,且在早期臨床試驗病人對SARASAR耐受性良好(副作用可為受試驗的病人所接受)。第一期研究?果,27例晚期腫瘤患者分?接受不同劑量SARASAR合併紫杉醇療法,63%患者出現部分反應或病情達到穩定。而針對復發性或晚期固態腫瘤患者均接受SARASAR(口服,每日兩次)/紫杉醇(3小時?脈滴注)/卡鉑(30分鐘靜脈滴注)合併療法,首批26例患者初步試驗結果顯示對新療法耐受性良好。SARASAR第二期臨床試驗?果顯示近50%患者出現部分反應或病情達到穩定。顯示SARASAR合併紫杉醇的新型療法對於已經在紫杉醇使用後仍復發或產生抗藥性的非小細胞肺癌具有療效。美國MD Anderson治癌中心在2006年六月的Expert Opinion on Investigational Drugs雜誌發表一篇關於Lonafarnib的治癌療效回顧性文章,內容提到雖然在第一期和第二期的臨床試驗證實了該藥的抗癌效用及低毒性,然而在第三期的臨床試驗中看不出對癌症病人整體的存活率有提升的幫助。這顯示該類FTI藥物目前確切的抗癌療效仍有待深入研究,因為逐漸有證據顯示FTI並非僅僅抑制ras蛋白質的活性,對癌細胞內的其他重要訊息傳遞的小分子可能也有影響。

二、Tipifarnib(R115777)
Tipifarnib是另一個non-peptidomimetic(非擬胜?類)的口服脂化酵素抑制劑。
Johnson & Johnson機構在2004年12月美國加州聖地牙哥舉行的46屆美國血液醫學會年會上發表tipifarnib(R115777)此藥的研究,顯示針對高危險群、年紀大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人的第二期tipifarnib藥物臨床試驗具有抗癌效果。另外根據2006年3月刊登在Expert Review of Anticancer Therapy雜誌,由來自Mayo Clinic的Ruben A. Mesa醫師回顧的文章,此藥的第一期臨床試驗顯示最好的投予方式為每天600~1200毫克的劑量,在這劑量下可避免藥物造成的神經毒性、疲倦及骨髓抑制。更進一步的試驗則顯示利用間斷投予給藥方式可以使病人接受度提高且不影響效用。目前Tipifarnib的單一藥方治療在針對乳癌、大腸癌、肺癌、胰臟癌、泌尿道上皮細胞癌等癌症的第二期及第三期的臨床試驗的成績並不理想,然而合併其他化療的合併療法目前還尚在臨床試驗階段。此藥目前最好抗癌的效用是在針對骨髓性的癌細胞如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合併白血病、老人及高危險族群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等大約有20~30%不等的反應率。目前美國FDA(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尚在等大型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研究結果以決定是否核准此藥上市並且應用在老年人的急性白血病上。

結論:
目前各種研究均顯示脂肪酸轉移酵素farnesyl transferase抑制劑是值得發展的癌症標靶治療方式,而初步看起來單一使用的效果有限,但是可以合併其他化學治療而不增加毒性。此類藥品目前尚未通過美國FDA核准使用於治療癌症,更多大型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研究結果,值得期待。



S-1:另一口服劑型Fluoropyridine


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 邱宗傑醫師

2007 六月 06

5-Fu是一廣泛使用在固體癌,特別是胃癌、大腸直腸癌、以及頭頸癌等病人的治療用藥。已知5-Fu滴注式使用比快速注射式使用方式,對癌症病人治療的反應率較高且安全性也較佳,但長期滴注式的治療往往造成病人在使用上的不便,也容易引起治療導管的相關併發症。由於口服式的5Fu可以提供相當於長期滴注式使用5-Fu的藥物動力學效用,且更因增加病人在使用上的方便性,而成為研究發展的主要目標。由於人類腸壁內存有一種代謝,5-FU的酵素(DPD),會將5-Fu迅速代謝導致口服5-FU治療的效果不佳,因此如何改善口服5-Fu的使用劑型和配方是許多臨床研究者的研究重點。5-Fu的前驅藥物,如tegafur、capecitabine,或以酵素抑制劑如eniluracil與5-Fu合併使用、或近來合併前驅藥物及酵素抑制劑,如UFT或BOF-A2、S-1等藥物的研究,都有非常好的成果問世,以下特別對S-1作一簡要的介紹。

S-1是由日本大和藥廠所製造的新口服劑型的fluorinated pyrimidine,屬於第四代的口服fluoropyrimidine類藥劑。本藥含有tegafur(FT)、5-chloro-2,4-dihydroxy- pyridine(CDHP)及potassium oxonate (OXO)、並以FT: CDHP:OXO的分子摩爾比率1:0.4:1的方式組成。5-Fu的前驅藥物Tegafur使用後在身體內,係利用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 (DPD) 酵素逐漸地在肝內將5-Fu分解掉,由於CDHPr是DPD的競爭性抑制劑,(Tatsumi等在1987年發現CDHP對對DPD的抑制效用比uracil強過180倍)將tegafur與CDHP合併後,可以在血漿及腫瘤內維持高濃度的5-FU,另外Takechi等在2002年也曾報告過CDHP有潛力增強具有高DPD活性的人類胰臟癌細胞對5-Fu的反應,而早在1991年Peters等則已指出OXO可以抑制大腸癌內5-Fu活性主要酵素–orotat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 (OPRT)。吾人已知,5-Fu在人體內會引起下痢,主要是因腸道內OPRT磷酸化5-Fu的作用所引起,而OXO主要分佈位置在腸道而不是腫瘤,因此對orotat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具有生化效用的潛力,使用後可以選擇性地抑制腸道內的5-Fu 的磷酸化,而減少胃腸道的副作用,如下痢等。

Sakata等在1998年和Koizumi等在2000年曾報告S-1單一藥劑使用在晚期胃癌病人的臨床試驗結果,發現S-1對於胃癌病人治療的反應率為44-49﹪;至於其對頭頸癌、乳癌及大腸直腸癌等病的療效也已在日本被證實。S-1在日本以外的國家效用如何?歐洲EORTC的臨床試驗小組也證實本藥在胃癌及大腸直腸癌的病人有部份的效用,其使用的劑量在日本則以S-1 每日使用80mg/m2 連續21日並合併cisplatin,對於胃癌病人的治療可以達到76﹪的緩解率。而美國Ajani等在2005年報告,以S-1合併cisplatin對晚期胃癌病人治療,發現每28日連續21日使用每日S-1 50mg/m2的劑量合併cisplatin 60mg/m2是病人可以接受的劑量。FT在肝內可以被P450(CYP)酵素轉換成Fu,而CYP2A6是CYP家族內的主要負責酵素,由於東西方民族間對CYP2A6基因遺傳的不同,導致S-1的代謝在不同種族內有所差異,而影響到本藥在不同族群間所被推薦和建議使用的劑量。S-1在國人使用的劑量是否與日本人相同?仍有待在國人的藥物動力學方面的研究後方能證實。至於本藥在胰臟癌病人的治療方面,日人Okada等在2002年已證實S-1單獨使用對晚期胰臟癌具有部份療效,至於以S-1合併健澤(Gemza)對於轉移性胰臟癌的療效如何?日人Nakamura等也在2005年報告,每三週每日口服S-1二次連續14日,且在第8和15日時注射健澤,發現病人每劑可以忍受的最大劑量為健澤800mg/m2,S-1每日的劑量為60mg/m2,使用健澤1000mg/m2及S-1 60mg/m2對轉移性胰臟癌病人治療後的反應率為48﹪。

目前S-1在一些第二期的臨床試驗中已被證實對胃癌、大腸直腸癌、頭頸癌、非小細胞性肺癌及胰臟癌等病人具有療效,而對胃癌病人所進行的第三期臨床試驗也進行多年了,至於S-1合併cisplatin用來治療非小細胞性肺癌及胰臟癌病人的使用,甚至 S-1合併健澤對轉移性胰臟癌病人的治療,都已有一些報告指出具有相當療效。台灣地區,目前也正針對S-1在晚期胃癌病人的治療方面進行臨床試驗,預計一年內會有國人在胃癌方面對此藥療效的評估報告問世;至於本藥在國內對於其他癌症治療的評估方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也會對大腸直腸癌、頭頸癌、甚至非小細胞性肺癌的病人進行療效和安全性方面的評估,藉助本藥的臨床試驗,可以讓國內這類病人多獲得一有效且方便的藥物。



骨髓移植的過去與現在


台北榮民總醫院 腫瘤科 陳博明主任

2007 六月 01

二十多年前,骨髓移植被認為是一種尖端又艱鉅的治療方法,沒想到今天已經變成一種常規的工作;包括我們台灣及世界各國都已設有骨髓移植中心來實施這種治療。

事實上,骨髓移植是經過一段艱苦的歷程才得以發展成功的。在1939年,外國人就有和中國老祖宗相同的觀念,那就是認為吃什麼就可以補什麼,因此,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的病人時,他們就嘗試將健康人的骨髓輸到病人體內,最初使用此法的是歐斯古醫師,但是因為輸入量不足,所以當時並沒有成果,但這就是日後發展骨髓移植的開端。

真正有骨髓幹細胞移植的觀念,是從1953年開始,首先是在動物實驗上,證明異體的骨髓移植,可以挽救被放射線照射後骨髓已完全被破壞的老鼠,使其造血功能恢復。再經過一年的研究後才開始將以上的寶貴經驗在人體的應用上摸索,1957年托馬斯醫學博士還因為此治療方法而獲頒諾貝爾獎。不過,1939年到1968年間,雖然做過了203個病例,但是成功的病例只有11名,因此這種治療的方式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而慢慢的停止下來。1970年代以後,由於免疫學的進步,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白血球組織抗原,而相同的白血球組織抗原才不會產生排斥,同時消炎藥的使用以及一些支持療法的開發以後,骨髓移植成功率慢慢的增加,是目前大家公認為治療血液惡性腫瘤及再生不良性貧血最好的治療方法,例如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重型地中海貧血、遺傳性代謝異常、嚴重先天免疫功能缺乏症及固體癌的病患也可以用這種治療來挽救生命。

骨髓移植的實際應用,首先發展的是親屬間的異體骨髓移植,在同父母的兄弟姊妹中,大約有30%的病人可以找到白血球組織抗原完全相合的捐髓者,但剩下70%的病人沒有合適的捐髓者。隨後有了骨髓幹細胞儲存儀器的發明,有一些病患,在經過治療後,在骨髓正常的情況下,將骨髓保存起來,因而開啟了自體骨髓移植的發展;但是還是有一些疾病必須做異體骨髓移植,但是親屬間又找不到合適的捐髓者時要怎麼辦才好呢?血液病學專家就想到,為什麼不建立一個骨髓幹細胞銀行?從這時候開始,歐、美、日都先後成立骨髓庫,做為異體骨髓移植之用。台灣在1993年開始,花蓮的慈濟基金會證嚴法師的號召下,短短的幾年之內,骨髓庫的資料從二萬,十萬增加到目前的二十五萬筆資料,供需要的病人來配對;這樣充滿愛心的自願捐贈者,使台灣需要異體骨髓又找不到合適的兄弟姊妹的那40%-50%的病人,有一半以上的機會找得到捐髓者,因而獲得再生的機會。慈濟骨髓庫,除了供給台灣的病患以外,也提供世界各國,而躋身國際骨髓庫的行列,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骨髓庫。

在一九八O年代,有很多的血液病專家,發現有一些病人做化學治療以後,骨髓達到完全沒有細胞的程度,但是當細胞開始生長以後,周邊血流中有許多充滿了活力的幹細胞,在1983年以後,經過一連串體外及動物實驗,這項事實便得以證明了。結果,在1988年,Jutter成功的用周邊血液幹細胞來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這便是所謂的自體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以後有一連串的報告是將經過化學治療後的病患,以白血球生長激素注射之,以刺激骨髓而能夠在周邊血流中收集到很多的幹細胞,將這些幹細胞收集起來以後,便可以做自體血液幹細胞移植之用。同時也發現這種移植方式,病人的造血系統恢復得比傳統的骨髓移植快了大約一個禮拜的時間,使輸血的頻率降低,所以醫界漸漸開始以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取代傳統的骨髓移植;這個技術也可用在異體周邊幹細胞移植上,捐髓者也在注射白血球生長激素後,完成收集周邊血液幹細胞的手續。但是在當時有人懷疑,在周邊血幹細胞裡面含有大量的T細胞,會不會產生移植體對抗宿主反應,研究的結果顯示,急性移植體對抗宿主反應發生的機率與傳統的骨髓移植是一樣的。但是,慢性移植體對抗宿主反應方面,周邊血的移植比傳統的骨髓移植的發生率高,可是最後的存活率兩者相差不多。在這裡要強調的是自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的好處在於白血球和血小板恢復迅速,原因是因為周邊血所收集的幹細胞是比較成熟的幹細胞,所以恢復得比較快。此外,周邊血液幹細胞的好處是不像骨髓移植要到開刀房去抽取骨髓,同時也不用上麻藥,一般來講是比較安全的。

接下來發展的是臍帶血移植,在1990年代,Broxmeyer等人發現臍帶血內有很多的幹細胞,他的研究小組經過一連串的研究之後,認為臍帶血裡面的幹細胞,可以做為兒童或是體重較輕的成人實施幹細胞移植的資源,因此才開始有臍帶血幹細胞移植的治療。第一次治療成功的個案是在一九八八年,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地已有幾千例臍帶血幹細胞移植的個案,雖然臍帶血的移植後,白血球和血小板恢復的時間比較慢,但是對小孩子及體重較輕的成人病患而言,其治療的成績與骨髓移植及周邊血移植的成績是不相上下的,實在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方向。臍帶血的捐贈無損己身,對接受者而言,產生移植物對抗宿主疾病的機率少,所以將來的發展是可預期的。

最後我們要談非殲滅性的幹細胞移植或者叫迷你幹細胞移植,這種方式,可以使年紀大的病患也能有治癒疾病的機會,因為在做傳統的骨髓移植之前要用最大劑量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目的是要將所有的免疫系統摧毀,以迎接新植入的種子細胞,但是副作用較強,所以只限在年齡小於45歲的病患;而迷你幹細胞移植的觀念是將化學治療的劑量降低,用化學治療藥劑把壞細胞消滅到某種程度以減少藥劑的副作用,同時希望藉著捐髓者淋巴球的免疫力量將殘存的癌細胞逐漸破壞掉。也就是除了用比較輕度的化學治療外,還利用一些免疫抑制劑便能將病患的免疫系統完全破壞掉,讓捐髓者的免疫系統能夠在病患的身體裡面生長,漸漸的將殘存的壞細胞消滅掉,這種治療適用在長得較慢的血液疾病上,包括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惰性的淋巴瘤及多發性骨髓瘤等,目前治療的成效也和傳統的骨髓移植、周邊幹細胞移植不相上下。

總之目前的骨髓移植這名詞可能要改成血液幹細胞移植了,因為這種移植方法的幹細胞來源不只是從骨髓裡面來,還可以從周邊血及臍帶血來,我們也可利用免疫的力量將壞細胞完全消滅掉,所以骨髓移植的名稱應改成血液幹細胞移植較恰當;新藥劑不停的開發成功,不只是化學藥劑還包括單株抗體的發明與運用以及治療方式的改進,使移植的技能日新月異,病患所接受到痛苦也越來越少,生活品質更能提升,這對血液惡性疾病病患來講,是一大福音。



觀念正確控制體重不難


彰化秀傳紀念醫院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葉怡湘護理師

2007 六月 01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減肥,無罪!因為肥胖真的有可能會使人更易致癌!」那麼如何從生活中進行體重控制呢?其實你只要時時有下列五大觀念即可。

一、決定體重過重的主要因素不是飲食,而是缺乏運動
體重過重與缺乏運動有直接關係。在體重沒有增加的前提下,人也會發胖。原因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同時缺乏體能鍛鍊,肌肉會逐漸萎縮,如果飲食繼續不變,肌肉便會逐漸被脂肪組織取代。同時單靠控制飲食減少體脂肪,要比起同時控制飲食結合運動對體重的控制效率差得多。

二、減肥不宜在青春期、生育期、及泌乳期進行,但是控制體重一定要從青少年起青春期女性需要累積一定體脂肪(約占體重百分之十七)才能使初經如期來臨,也才能保持月經的規律性。懷孕前女性也需要有一定脂肪,才有機會受孕。而脂肪是乳汁的重要來源,當脂肪來源不夠時,人體就會透過生理調節來動用儲存的脂肪來產乳,這些“存糧”中可能含有對嬰兒健康不利的物質,所以泌乳期不宜減重。再者,絕對不要以為年輕就有胖的本錢,儘可能將身體質量指標(BMI)維持在十八至二十五之間。如此不但能維持體態的健美,更為你日後的健康幸福作了最有效的投資。

三、良好的飲食習慣
1.用平底鍋烹調食物,減少食用油的使用。
2.能夠喝不加糖的飲料就不喝,不要用新鮮果汁取代水果和蔬菜,因為它不含纖維,而且它至少添加部份的糖。
3.盡量避免酒精飲料,因為它會促進食慾,可以的話改喝茶或是檸檬水。
4.戒除吃太快、暴飲暴食的毛病。
5.不要晚上九點以後進食。
6.三餐儘可能定時定量。
7.在夜間,特別是晚上八點以後所攝入的碳水化合物代謝會降低,所以應該減少夜間碳水化合物的攝取。
8.適量攝取富含纖維的蔬果,可以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9.多吃魚,既能增加肌肉,又能減少身體劣質脂肪含量。
10.低脂飲食。

四、適度的運動
適度的有氧運動可以消耗熱量,藉此來降低體重。進行運動時間越長,消耗的熱量就越多。每週至少三次以上的有氧運動,至少能使你的心跳加速至少持續二十分鐘的運動。如果能配合攝取高營養、低脂肪飲食,以及每天減少約兩至五百大卡的飲食熱量,如此體重降低的速度將會提高。而且最好在減重前先稱一下體重,每兩週再稱一次,如果體重變化不大且沒有疲勞感,可以適度地增加運動量。而慢跑、快走、爬山、騎自行車、打羽毛球、跳繩等都是不錯的運動。

五、男人也要避免發胖
許多中年的男性常以"啤酒肚"自豪,但是年輕男性常常因此頭痛不已。幾乎每個男性體內的脂肪細胞會隨著年齡而變重,再加上新陳代謝的改變,因工作壓力而缺乏運動或暴飲暴食,導致頭低下來只見圓凸的肚子。科學證明,減重是全身性的,不可能只減掉某一部份,而其他部位不變。所以要甩掉“啤酒肚”只有全身性地減重。另外現在醫學界也有研究指出,引起體內動脈血管硬化的突變基因,也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的危險,所以攝護腺癌與心血管疾病之間似乎有著曖昧不明的親密關係,而減重應該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也可以因此減輕個人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這樣也才有機會快快樂樂地長壽享天年。

適度運動不但可以控制體重,還可以增加身體自我的抗癌免疫能力,疏緩生活壓力,增加細胞自我更新及修復的能力。遠離菸酒也甚為重要,因為抽菸會增加肺癌、頭頸癌、胰臟癌、膀胱癌以及腎臟癌的發生;而過度飲酒也會造成食道癌及肝癌的機會增加。所以從今天起,你可以把車停得遠一點,多走樓梯少坐電梯,休息時毫不猶豫地散散步而不是喝咖啡,散步絕對比喝飲料讓你頭腦更清醒。多用些心在吃東西上,不要只當做滿足口感而已。當別人邀你抽菸豪飲時,理智地向對方說“不”,那些現代文明病以及癌症殺手,必將遠離。



淋巴瘤的發生與殺蟲劑有關,與特異反應無關


翰晃

2007 六月 01

殺蟲劑以前被認為與白血病有關,不過到底與淋巴瘤有關嗎?研究的題目較少,而病人有氣喘或皮膚的特異反應是否會增加淋巴瘤的危險性?最近澳洲的New South Wales大學的Vajdic醫師做了問卷調查報告給我們一個結論。研究團隊?了上述的問題,調查了澳洲的一些有暴露過殺蟲劑或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淋巴瘤病患694名及694名年齡、性別、居住地相同的一般民眾作為控制組,問卷內容是個案從事的工作是否會暴露在殺蟲劑的環境中及是否有發生特異性反應包括氣喘、花粉熱、濕疹、食物過敏等等。研究調查的結果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罹病風險方面,有暴露在殺蟲劑中及氣喘的病人勝算比是3.09,假如沒有氣喘者勝算比上升到4.23;沒有暴露殺蟲劑而有氣喘的病人勝算比是0.03,沒有暴露過殺蟲劑也沒有氣喘的民眾勝算比則為0.99。所以從上面的資料看來,好像殺蟲劑確實與淋巴瘤的發生有關。


Sorafenib治療進行性透亮細胞腎細胞癌的成效


譯者:鄧仲仁

2007 六月 01

一、 研究背景與目的
Sorafenib是一個對於腫瘤細胞增生與血管新生的多激化酵素抑制劑(multikinase inhibitor)。本研究是一個第3期的隨機雙盲對照組的臨床試驗,評估sorafenib使用在「進行性透亮細胞腎細胞癌(advanced clear-cell renal-cell carcinoma)」病患的治療成效。

二、 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時間自2003年11月~2005年3月,我們收入了903名罹患腎細胞癌的病患,他們對於傳統的治療方法都無效。這些病患隨機地被分成2組:治療組(有451名病患)給予口服sorafenib(每天2次,每次400 mg),對照組(有452名病患)則給予安慰劑。
主要研究終點為總存活率。在2005年1月的期中分析顯示,使用sorafenib病患的無疾病進展存活期明顯優於安慰劑組。因此在2005年5月,我們讓服用安慰劑的病人准許轉換服用sorafenib。

三、 研究結果
在2005年1月的研究期中分析結果,治療組的無疾病進展存活期中位數為5.5個月,對照組則為2.8個月(sorafenib組的危害比為0.44,95%信賴區間為0.35~0.55,p值<0.01)。
在2005年5月進行的第一次期中總存活期分析顯示,sorafenib可以減少死亡率,與安慰劑相比的危害比為0.72,95%信賴區間為0.54~0.94,p值=0.02(若使用O'Brien-Fleming統計閥值,這項統計並不具顯著的差異性)。
能達到的最佳反應(best response)為部分反應(partial response),在sorafenib治療組有10%,而對照組則僅有2%,p值<0.001。
服用sorafenib最常見的副作用包括了腹瀉、皮膚紅疹、疲倦、以及手足的皮膚反應。另外與安慰劑組相較:sorafenib組罕見的嚴重副作用如高血壓與缺血性心臟病也較多。

四、 結論
與安慰劑相比,對於傳統治療均無效的「進行性透亮細胞腎細胞癌」患者,使用sorafenib可以有效延長「無疾病進展存活率」,然而治療也有著相當的副作用。(臨床試驗編號:NCT00073307)



肥胖病患會增加胰臟癌的危險性


翰晃

2007 六月 01

這是瑞典斯德哥爾摩Karolinska研究所的larsson醫師其研究團隊所發表的流行病學研究報告。研究目的是要了解體重增加或肥胖與胰臟癌的關係。他們將以前資料加以分析,共收集21個相關的研究計畫,共有將近350萬名民眾的資料來分析,其中發現8062名有胰臟癌。他將這些人的身體質量指數超過1.12的男女,分析發現發生胰臟癌的危險率男性是1.16、女性是1.10,尤其是中廣型肥胖者,其外表面看到的是脂肪多,因為腹部器官的脂肪堆積,這些可能是增加胰臟癌的危險因子。大致上的推測,中廣型肥胖者對葡萄糖及胰島素抗性高,而且血中必須維持高濃度之胰島素容易發展成第二型糖尿病與胰臟癌,目前有很多研究證明長期糖尿病的病患跟胰臟癌有相當的關係。這是一個綜合21個大型研究分析所得的結果,可信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