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後疼痛中醫調理神經病變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目前癌症占全世界十大死因第一位 ,人的一生當中「生、 老 、病、死」, 癌症佔據後面兩大階段「病 、死」,一旦得到癌症,身體上的痛苦,心靈上的煎熬,遙遙無期的治療,是筆墨難以形容的打擊。猶如走入一條黑暗深邃的道路,看不到盡頭。但是隨著現代醫療的進步,已大大提升治癒率,延長生命時間,讓癌症不再是心中的恐怖惡夢,生命的句點,而是可以看見生命曙光,燃起新生命。只是經過這一段漫長療程,身體早已元氣大傷,也伴隨不同類型的副作用如疼痛。
根據醫學統計,全世界數千萬癌症患者中約30%-50%有輕重不同程度的癌症疼痛。而且到了末期,癌症患者中75%有癌症疼痛症狀,甚至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起居。癌症病患在早期沒有明顯疼痛症狀,但在中晚期伴隨著腫瘤的快速惡性生長,體積增大,對大神經及感覺神經末梢的壓迫下,引起長久持續性、頑固性的劇烈疼痛。神經醫學證實,痛覺敏感及過敏,是癌症疼痛發生的重要特徵。
 
中醫的優勢
對於癌症疼痛的病因病機,中醫學有明確的論概:“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病因主要包括六淫邪毒(風、寒、暑、濕、燥、寒)、七情內傷(怒、喜、憂、思、悲、恐、驚)、飲食失調(高糖、高鹽、高油脂)與 正氣虧虛(長期熬夜不睡)。表現出癌毒出現潛藏體內、病理性痰瘀聚集在一起、導致經絡通道壅塞是癌症疼痛的根本病機。
 
根據惡性腫瘤產生的病因不同,在實際臨床上需要清楚疼痛的部位及性質,來辨別虛實、觸診皮膚及體內寒熱、判斷疾病分期得知緩急。 如氣滯不通:特徵為脹痛、時緩時急;如血瘀阻滯:特徵多為刺痛,觸按疼痛;如痰濕凝聚:表現為多處腫塊、疼痛不明顯;如虛性疼痛: 特徵則見綿綿作痛,若遇寒、勞累則疼痛加劇;如熱毒蘊結,特徵則持續性銳痛。 
 
古書《蘭室秘藏》有言:“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此不足為虛,如腎氣虛伴乏力,應予以補。而氣滯、血瘀、痰凝、濕聚總稱毒邪則為有餘,應予以瀉。補瀉是中醫重要的觀念。
 
癌症治療在中醫部分可以從多方面來分析診治,病患體質的差異產生不同副作用如:補氣活血、活血化瘀減少虛弱疼痛;疏肝解鬱減少內心憂愁;活血補血增添臉色紅潤;降逆可以止噁心、嘔吐,補脾胃治癒食慾不振;調理腸胃減低便秘、腹瀉,平衡相反症狀;清胃火、降心火減低口臭口乾;寬胸化痰止咳治癒咳嗽、呼吸困難;安神定志,寬心理氣治療失眠;利水疏肝理脾去濕腹脹、腹水;去風養血潤燥治療皮膚癢;補腎益脾兼補氣治療吞嚥困難;通利下焦治療排尿困難;去腐生肌,收斂皮膚傷口臭味分泌物;醒腦開竅治療意識不清;下健脾補腎,利濕消腫肢水腫等。
 
癌症患者經西醫診斷清楚,而且標準治療進行中,期間產生不適,如乳腺癌病人則見乳房脹痛,肝區不適等;食道癌病人多見噯氣疼痛,胸脘 脹悶等症狀;胃癌病人有上腹部脹痛,吃不下;大腸癌病人有下腹部脹痛,大便時裡急後重等。此類病證,皆為氣滯、氣鬱所致癌症疼痛,氣不通為腫瘤的基本病理變化。故當以理氣行滯而消腫止痛。
 
中醫是千年傳統的古老醫學,從古至今一脈相傳,現代中醫師接受古老醫學薰陶,又研習現代的西方醫學知識,融合成具備中西醫知識的台灣中醫師,靈活使用中醫療法來解決難治的癌症,根據健保資料庫進行研究統計,中國醫藥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在國際期刊「整合癌症醫療」(Integrative Cancer Therapies)研究發現,癌症病患住院期間加上出院後,透過中西醫師共治合併使用中醫治療,可以減少31%的死亡率。中醫師全聯會也針對台灣好發病症,例如乳癌、肝癌、肺癌、大腸癌、胃癌、攝護腺癌和口腔癌等7大癌症納入「癌症中醫整合加強照護專案計畫」,一旦被診斷出來,在住院期間及出院,中醫門診可以得到即時的中醫調理。
 
癌症後疼痛
患者因為化療或標靶治療引起的手足症候群(HFS)或肢端紅腫症 (PPE),臨床症狀為手和足有對稱性感覺不適,即是對普通的刺激引起異常的不適感、痛感及麻刺感症狀,通常於化療或標靶治療六周內發生,尤其前一兩周發生率最高。
 
手足紅腫、疼痛、潰瘍等嚴重不一的皮膚症狀,目前有效的治療方法不多,可給予患部交替使用軟膏(諸如藥膏成份含凡士林、綿羊油、類固醇及乳酸成份等)以減輕脫皮的症狀,但療效有限,嚴重者更需要調降治療劑量,但是將會影響化療或標靶治療的進行與效果。當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品質時,甚至須將癌症藥物劑量減量或停藥,也會大大影響癌症治療的效果。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進步,科學研究證實針刺或雷射針灸可改善癌症病人化療或標靶治療引起的手足症候群症狀,提昇病人生活品質,並維持抗癌藥物治療的進行。
 
手足症候群在中醫理論歸類為「痹症」,引起的原因以中醫名詞「藥毒」解釋,因為化療或標靶藥的藥毒侵犯人體,火熱上行,外傷於皮膚,內傷及臟腑,再加上化療和標靶藥物損傷脾胃,血熱也導致四肢皮膚紅疹水泡、糜爛腫脹。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益氣養陰為主,可使用金銀花、連翹、龍膽草、沙參、石斛、玄參等,依症狀不同用藥,還可針對四肢僵硬疼痛加入路路通、雞血藤等通經活絡的中藥。
 
近年來,針灸或雷射針灸已被研究證實:再針對癌症病患化療後的許多副作用,如手腳麻木、腸胃不適、眩暈,已經證實具有療效。臨床上實際案例,如癌症患者接受標靶治療藥物發生手足症候群,因癌症治療時間長,手足症候群的症狀反覆,肢端腫痛嚴重而接受中藥及針刺治療,在短時間即獲得良好療效,如肢端灼熱感減輕,尤其針刺後隔日的肢端疼痛、腫脹減緩很多,腳步也較輕盈可走較遠較久的路,患者的感受和生活品質都因此提升,並且標靶治療的劑量增加也可加強抗癌療效。
 
癌症後手腳麻木
手腳麻木是週邊神經病變目前是癌症患者接受化療後常見副作用的第二位,僅次於血液毒性的副作用。臨床上有多種化療藥物具有神經毒性,包括紫杉醇類藥物(Taxanes)、鉑類藥物(Platiniums)、長春花鹼類藥物(Vincristines)、萬科(brotezomib)、賽得(Thalidomide)。化療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和化療藥物的累積劑量有關,其症狀為手腳有針刺感的感覺異常、感覺遲鈍或是麻木感,手套樣感覺分布於掌面,通常兩側對稱性發作,不會超過肘膝。
 
在小規模的研究基礎上,提供針灸治療化療引起週邊神經病變具有減輕神經性疼痛及神經毒性的初步證據。例如使用針灸治療,扎刺穴位選擇部位包括腹部、上肢與下肢三個部分,共17個穴位。腹部穴位為氣海;上肢部穴位曲池、內關、合谷;下肢部位為陰陵泉、三陰交、然谷、太衝和足三里。
 
中醫師治療癌症思維
中醫師對癌症疼痛病患證型分析和辨證施藥是癌症疼痛治療的特點,在對癌症疼痛的病因認識的基礎上,癌症疼痛的基本病機主要有氣滯、血瘀、痰濕、熱毒、正虛等。他們相互影響病因多變,甚至轉化不同證型,所以需要中醫師根據症狀,細微、精確的判斷。臨床上要根據四診:望、聞、問、切,整體判斷患者虛實體質,認清病理產物寒熱性質,加以思考五臟六腑之間的相關性,提出個人化的治療。
結合癌症現代醫學的醫學報告及治療方式,再根據臨床症狀癌症疼痛的情形,中醫師利用辨清病邪所在及兼夾其他症狀,綜合病機病因所在,搭配出最適合量身訂作的中醫藥治療方式,包含中藥、針灸、穴位按摩、藥膳食療、節氣養生、芳香療法等。來增強病患體力,改善循環,以理氣、活血、祛痰濕、解毒等方法祛邪;以氣血津液為扶正之本,提高生活品質。中醫藥具有安全無成癮性、無耐藥性、長久性的優勢,可以此減少止痛劑嗎啡類藥物的使用,並減輕止痛藥物所帶來的不良反應。中醫藥是病患和醫師面對癌症疼痛及副作用的治療方法之一。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