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治療的新發展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多汗症(Hypertrichosis)的定義為病理性的過度出汗,臨床上可依照部位分為局部性或廣泛性多汗症,依照病因則可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多汗症。原發性多汗症通常於兒童或青春期開始發生,於人口中的盛行率約為1-5%,最常見症狀為腋下或手腳掌的局部出汗。次發性多汗症則是因共病症或藥物使用所造成,發燒、懷孕及停經症候群造成的出汗也可被歸類為次發性多汗症,多以全身性出汗為表現。多汗症對病患可能造成很大的心理和身體負擔,已有充分的文獻證實,多汗症對於患者的自尊心、社交生活、親密關係和職業生涯均會造成負面影響。目前臨床和研究上最常用來評估多汗症嚴重程度的指標為多汗症疾病嚴重度分數(HDSS)和皮膚疾病生活品質指標(DLQI),兩者均利用流汗對於患者生活的影響來做評分,分數越高代表其對患者影響越大(HDSS分數的評分內容如表一)。
分數 流汗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4 症狀無法忍受且持續干擾日常生活
3 症狀難以忍受且時常干擾日常生活
2 症狀尚可忍受,偶爾會干擾日常生活
1 症狀幾乎難以察覺且從未干擾日常生活
在人體中,汗腺分布於全身上下,但在腋下、手腳掌和臉部的分布密度特別高。人體出汗主要受到自律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所調控,當受到刺激時,乙醯膽鹼會從後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出來,結合到汗腺上的受體並造成出汗。多汗症的病理機轉仍待更多研究探討,但目前認為多汗症的發生與汗腺受到異常活化的交感神經刺激有關,多汗症患者除了有高於正常的基礎出汗量之外,汗腺對於情緒或物理性刺激的反應也較強。
隨著我們對出汗的生理機轉更加理解,治療多汗症的方法也越來越多元。
多汗症的傳統治療包括局部使用鋁鹽、皮下注射肉毒桿菌毒素、離子導入和口服抗膽鹼藥。近年來,多汗症治療有許多新發展,包括多種外用抗膽鹼藥物的發展和肉毒桿菌素外用脂質乳霜。此外,微波、雷射和微細射頻針等儀器也被發展用來治療多汗症。在本文中,我們將回顧的原發性多汗症的非手術治療,並著重在此領域的最新發展和研究結果。
 
治療介紹
一、外用藥物
 
(一)鋁鹽
鋁鹽通過暫時性阻塞汗腺的遠端部分,造成上皮細胞和分泌細胞的退化,並抑制局部出汗。最常用的鋁鹽是氯化鋁。鋁鹽治療多汗症的歷史悠久且應用廣泛,在腋下多汗症及手掌多汗症都有臨床研究證實其療效,目前仍為各種局部性多汗症的一線治療。
 
(二)外用抗膽鹼藥物
其作用機制為透過局部阻止乙醯膽鹼的作用達到抑制出汗的效果。副作用包括局部皮膚刺激及系統性的抗膽鹼作用包括頭痛、便祕、口乾、眼乾等等。此類藥物在近年有許多新藥發展,但都還在臨床試驗階段,目前台灣尚未有相關藥物上市。 
1.Glycopyrronium類
此類藥物包括Glycopyrronium bromide和Glycopyrronium tosylate,目前主要研究於腋下及頭臉部多汗症的治療。針對腋下多汗症,一篇針對171名患者的隨機分配試驗發現,每日使用1% glycopyrronium bromide的病人在4週後,腋下出汗量從中位數197毫克/5分鐘降低到83毫克/5分鐘,顯著地優於安慰劑組別。一篇針對Glycopyrronium tosylate的隨機分配試驗則研究了總共651名患者,發現藥物組的病人在治療4週後,出汗量獲得顯著改善(108毫克/5分鐘vs. 92毫克/5分鐘),生活質量指數也有顯著進步。
2.Oxybutynin
於一篇隨機分派試驗中,53名腋下多汗症或手掌多汗症患者以一天兩次的頻率使用外用10% oxybutynin,使用了30天後,74.0%的患者的HDSS得分進步了1-2分。
3.Sofpironium Bromide
目前有兩篇隨機分派試驗證實此藥的治療效果。其中一篇研究281名患者,發現每天使用5% sofpironium可顯著降低出汗量(157.6毫克/5分鐘 vs.127.6毫克/5分鐘),生活質量指數也顯著優於對照組。
 
二、肉毒桿菌素
肉毒桿菌素是透過抑制節後神經釋放乙醯膽鹼來抑制出汗。傳統上,肉毒桿菌素是以皮內注射的方式打在多汗部位進行治療,近年則有廠商研發出外用的肉毒桿菌素乳霜(Botulinum Toxin Liposomal Cream),目前已有隨機分派試驗證實其療效。除此之外,也有研究運用飛梭雷射來輔助外用肉毒桿菌素的吸收。
三、離子透入(Iontophoresis)
離子透入主要用在治療手腳掌的多汗症,作法是用微弱的電流讓離子穿透皮膚,透過改變局部pH值、阻塞汗腺開口及調節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經系統等機制減少汗腺分泌。於一篇觀察性研究中,手腳掌多汗症的患者在經過每週一次、總共四週的離子透入治療後,平均汗腺分泌量可降低23.4毫克/分鐘。根據研究,離子導入的療效較肉毒桿菌注射要來得弱,但肉毒桿菌的療效在使用6-12個月後會逐漸衰減,而離子導入的效果則並沒有觀察到顯著減退。離子導入療法的副作用包括口乾、感覺異常、局部皮膚刺激乾燥和起水泡等等,且懷孕、癲癇病史和裝心臟節律器的病人不得使用。
 
四、口服藥物
針對嚴重度較高(HDSS分數3至4)且對外用治療、肉毒桿菌素、離子導入都無效的原發性多汗症,可考慮配合使用口服抗膽鹼藥物,例如oxybutynin、glycopyrrolate和methantheline bromide等等。在兩篇隨機分派試驗中,每日服用2.5至10毫克的oxybutynin可顯著改善原發性多汗症患者的生活品質。一篇針對methantheline bromide的隨機分派試驗發現,經過四週的治療後,藥物組患者的腋下出汗量、生活品質和HDSS分數的結果都顯著優於安慰劑組。使用上述口服抗膽鹼藥物的常見副作用包括口乾、眼睛調節困難、感冒症狀和乾眼症狀。
 
五、微波、雷射和微針射頻治療
(一)微波治療
治療機制為利用微波產生的熱能來選擇性地破壞汗腺。目前有兩篇針對腋下多汗的隨機分派試驗,其結果證實微波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HDSS分數。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微波治療設備的效果隨著時間有減弱的趨勢。微波治療的急性副作用包括治療部位疼痛紅腫、皮膚發炎發麻,上述副作用多可在三個月內消失;而長期副作用則包括感覺改變、代償性出汗、掉毛和治療部位產生腫塊等。
 
(二)雷射
利用雷射光能選擇性地傳遞能量到組織並破壞汗腺。目前被應用在多汗症治療的雷射包括二極體雷射(diode laser)、摻釹釔鋁石榴石雷射(Nd:YAG Laser)等等。
 
(三)微針射頻(fractionated microneedle radiofrequency)
此技術是利用微針直接傳遞能量到組織內對汗腺進行破壞。在一項針對25位腋下多汗症患者進行的單盲試驗中,患者的一側腋下接受總共三次、間隔三週的微針射頻治療,另一側腋下則接受安慰劑治療,此研究發現,在治療六週後,微針射頻治療可將患者的HDSS從原本平均3.5分降至2.5分,九週後更進步到2.0分。另一項比較微針射頻和皮內肉毒桿菌素注射的隨機分派試驗則發現,兩種治療方式都可以顯著降低HDSS分數,但肉毒桿菌素治療組的效果優於微針射頻治療(十二週平均HDSS分數2.05 vs. 1.60)。
 
多汗症的治療選擇
多汗症的治療目前仍未有國際統一的治療指引,因此應由醫師及患者共同討論並依照嚴重程度和治療反應做決策。輕中度多汗症的目前以鋁鹽為一線治療,若治療反應不佳,則可以根據部位有不同的二線治療選擇:腋下多汗症可考慮接受肉毒桿菌素皮下注射、口服抗膽鹼藥物、外用抗膽鹼藥物或是接受微波治療,頭臉部的多汗症則考慮加上口服抗膽鹼藥物,多汗症手腳掌則可以嘗試離子導入、肉毒桿菌素皮下注射和口服抗膽鹼藥物。而手術亦是嚴重多汗症的治療選擇之一,但不在本篇文章的討論範圍內。
 
結論
總體而言,近年原發性多汗症的治療有許多新發展,尤其許多新發展的外用藥物和儀器設備在初步研究都有令人期待的療效,但這些新興治療是否效果真的優於傳統治療且能列入醫療常規使用則仍有待更多的研究支持。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