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的原因、預防及治療方法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哎呀,怎麼腳好痛 
46歲蘇女士是一位上班族,抱怨這兩個禮拜以來,爬了兩三天的山,雙腳一直很痛,有一天睡醒下床,踩在地上時,腳底有如被針刺到一樣的疼痛,跛行一段時間,才慢慢好轉。她以前都有爬山的習慣,但是疫情期間所有的戶外活動都暫停了下來,體重也增加了不少。她不解,她自認自己是「勇腳馬」,怎麼會因為這幾公里的山路就不行了?
原來這就是典型的足底筋膜炎的症狀,隨著年紀增長、女性、體重過重、缺乏訓練和長距離步行造成症狀浮現。足底筋膜是腳跟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據美國統計,約10%的人一生曾經歷過腳跟疼痛或足底筋膜炎。另一篇研究顯示每年發生率約為2-4‰,而跑者也無法倖免,約佔跑者相關傷害的10%,且雙側出現者約為三分之一。足底筋膜炎可能一個難以根治的問題,沒有靈丹妙藥。幸運的是,大多數患者,最終在綜合的非手術治療後仍有令人滿意的結果。

什麼是足底筋膜炎?
當我們站立或是走路時,腳掌需支撐全身的體重,足底筋膜就像一個弓弦一樣,扇形的膜狀結構,包覆整個腳掌,從腳趾、腳掌一路延伸到後足跟。在生物力學上,足底筋膜是穩定足部的重要結構,支撐著足弓,像是一個避震器一樣,當站立的時候會被拉緊,在步行的時候也會吸收衝擊力,並在足跟蹬起階段時釋放壓力。走路時,一隻腳的足底筋膜將承受1.1倍體重,當跑步時,此一衝擊力可達到2.5至3倍體重。因此跑者可能比一般人更常遇到足底筋膜炎。而平時足跟會承受約60%的壓力,前腳掌約佔35%,故足底筋膜炎較好發於足跟處。
 
當足底筋膜長期受到壓力過大時,容易出現拉傷,反覆衝擊也可能在筋膜上出現小的創傷,當疲勞和創傷累積久了,足底筋膜可能出現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患者走路或站立時就可能感受疼痛,如站在針氈上,就易導致足底筋膜發炎。有時是創傷引起的,但大部分是過度使用引起的。症狀常發生在早上起床腳跟踏地的時候,腳跟出現刺痛、跛行,待活動或稍加走動後減輕。久站久走後,可能再次疼痛發作。這個現象可能和足底筋膜因慢性發炎後,結構改變,彈性變差,無法應付瞬間較大的張力,而出現撕裂般的疼痛。通常壓痛點會出現在足跟,或是足弓腳掌之間,此時若將腳指向上拉及足踝使之背曲的姿勢,拉伸足底筋膜,若出現隱隱作痛的狀況,可能就是罹患足底筋膜炎,而此一方法也可做為自我診斷的方法。

什麼人會患有足底筋膜炎?我也會有嗎?
足底筋膜炎的原因通常不清楚,可能是多因素的,主要為使用過度,造成重複性創傷。可能的風險可分為外在(使用過度、訓練過度和裝置)和內在(功能、結構或退化)風險因素。外在的風險包括:一、足部受力過大:當足部承受過多重量,如肥胖者就會增加發生機率。二、久站久走:長期走動的職業,如教師、醫護人員、軍人、專櫃人員、商販等職業,由於工作需長時間站立,亦會對足底筋膜造成損傷,產生足底筋膜炎的機率也較高。運動不當和不適當的鞋子:運動員常見的加速訓練、山地訓練是風險較高的活動。合腳並具有緩衝的鞋子非常重要,運動員和久站久走的工作從業人員應根據腳型和活動選擇合適的鞋子類型。高跟鞋和過薄鞋底的拖鞋,可能使足底筋膜過度刺激。同樣的道理,在緩衝不良的表面上活動也容易造成足底筋膜炎。
 
內在風險著重在結構和力學的異常:若有扁平足、高足弓、拇指外翻、足內旋過多、骨盆前傾、腳長不等長、脛、股骨扭轉過多等會造成生物力學改變,造成足底筋膜應力過大。從生物力學分析得知,若缺乏運動而使腿部肌肉力量不足,也會增加關節軟骨、韌帶的受力,故腿部肌力不足及阿基里斯腱緊繃也同時是足底筋膜炎的危險因子。此外衰老和足部脂肪墊退化也會增加足底筋膜炎的風險。
 
足底筋膜炎什麼時候該尋求醫療協助?要照X光嗎?
當遇到持續腳痛或腳跟疼痛時,都應該尋求醫療評估。慢性腳跟或腳痛可能是由於關節炎或骨折引起的。當出現足底筋膜炎相關的症狀時,首先要移除各種加重因子,簡單的方法就是休息、伸展和熱敷等方式舒緩足底筋膜,減少額外的運動和久站的狀況。若症狀持續,則建議尋求醫療協助。診斷足底筋膜炎通常不需要X光,然而為了排除其他病因,醫師仍可能安排X光檢查,如骨折或是腫瘤。影像上可能有跟骨之骨刺,約一半有症狀患者可能被發現跟骨骨刺,這表示足底筋膜至少6個月以上的異常應力,但不需要具體的治療或切除。有時可以使用超音波進行診斷,可注意到足底筋膜厚度明顯的增加,從正常的2~4mm增加至5~7mm。其他的發現包括周圍的水腫,或發炎造成的邊界模糊。

足底筋膜炎的治療
經過充足休息後仍持續有症狀的患者,醫師可能會建議藥物止痛,安排物理治療,更換鞋子或使用鞋墊。對於單純保守治療反應不佳的病人,可給予類固醇局部注射,對於頑固或持久的足底筋膜炎,可考慮搭配使用體外震波或增生療法。
  1. 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物:患者透過拉伸、強化和相對休息來治療患者足底筋膜炎時,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可以作為控制疼痛的輔助劑,治療的關鍵是持續的用藥,在整個急性治療階段每天服用才能有效減輕發炎症狀。約八成的患者可達到症狀之緩解。
  2. 復健治療:運用熱敷、紅外線等增加足部血液循環,並使用徒手治療伸展緊繃的足底筋膜和周遭組織。超音波增加該組織的延展性及促進血液循環。電療緩解疼痛,同時也要訓練足底的小肌肉且放鬆小腿的肌肉。對於預防的部分復健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將由後續篇幅介紹。
  3. 換鞋和鞋墊:對於那些經歷腳跟疼痛的人來說,一雙緩衝不足的鞋子和鞋子過硬的中底常常是疾病重要的組成部分。時髦的鞋子往往不能提供足夠的支撐,並進一步加劇了問題。找一雙更好的緩衝的鞋也可能減少足底筋膜炎的症狀。鞋墊可以和現有的鞋子一起使用,鞋墊可以選擇市售產品,也可以定製,也都同樣有效。但鞋墊並不是追求軟和舒適即可,一項研究顯示合腳、有彈性並具有支撐功能的鞋墊較能緩解疼痛和改善功能。
  4. 類固醇注射:在嚴重頑固的情況下,在其他初級保守措施(如物理治療、鞋墊及藥物)失敗後,通常保留為後線的治療。許多患者可感受到症狀改善,一項研究顯示超音波引導的類固醇注射可以緩解短期足底筋膜炎疼痛,並改善足底筋膜腫脹長達12週。在進行類固醇注射前,仍須考慮潛在的其他腳痛原因,至少需獲得一張足部或跟骨的X光片,已排除骨折或是腫瘤等其他問題。因類固醇有改變慢性炎症和局部結構,如足底脂肪墊萎縮和降低足底筋膜強度,建議一年之內不要超過三次注射。
  5. 體外震波治療(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最早用於尿路結石,近年來則在肌肉骨骼系統疼痛的治療有逐漸增多的應用,例如肩膀之鈣化性肌腱炎、網球肘、媽媽手和足底筋膜炎等肌筋膜疼痛症的治療有不錯的效果。該療法乃用高壓聲波衝擊組織,體外震波對於肌肉骨骼疼痛治療的作用機制是(1)刺激血液流動以獲得有益的免疫反應,(2)透過擊中受影響神經的脈衝降低疼痛的感受。(3)高能量之衝擊波可以對組織產生顯微尺度的組織變化,這些細微的傷害變化會造成局部發炎反應,並且產生新生血管。提供有利於組織汰舊換新的環境,因此能讓受傷的組織逐漸修復。
  6. 高濃度血小板濃縮液(platelet rich plasma, PRP):自主血液和血漿注入足底筋膜被認為會刺激急性炎症反應,提供刺激成纖維細胞活性和血管生長的因素,從而導致癒合過程的重新啟動。這種治療在部分慢性炎症性肌肉腱疾病的研究中被證明是有效的。有證據表明PRP對於慢性足底筋膜炎是有效的,雖類固醇可以提供更好的短期緩解,但PRP注射具有更好的長期效果。
  7. 夜間足部護具:平時睡眠時,自然會以足屈的姿勢休息,使足底筋膜縮短。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可使用夜間睡眠護具使足部呈現90度的姿勢,為跟腱和足底筋膜提供持續的被動拉伸,並提供休息和癒合。此外被動拉伸有助於早上下床時的疼痛,目前有研究顯示對於症狀超過12個月的人特別有用。
  8. 貼紮或肌內效貼布:對於低足弓或是扁平足患者,足底筋膜常會有增加額外的壓力,且降低吸收踩踏時產生衝擊的能力。研究發現,使用適當貼紮或是定製之膠帶可增強足弓的支撐和穩定腳踝,對於這些患者有很大的好處。
  9. 手術放鬆:它保留給那些結構異常的人,和經過6-12個月的保守治療失敗的人。足底筋膜放鬆—透過開放或內視鏡手術放鬆部分或全部筋膜

已經比較不痛了,可是我該如何預防足底筋膜炎呢?
當急性疼痛緩解後,衛教是預防足底筋膜炎的最重要手段。我們建議仍須搭配適當的運動來放鬆足底筋膜,並在開始活動之前充分熱身,運動後需完整進行伸展。若有足弓問題造成足壓不平均的病人也可考慮輔以適當的鞋墊或是足弓墊以預防復發。

常用的伸展包括毛巾拉伸、階梯踮腳拉伸、牆壁拉伸。毛巾拉伸時使用坐姿,雙腳向前伸展,使用毛巾或是彈力帶,繞於腳掌前端,停15秒,重複10-15次。在牆壁拉伸時,患者站在牆壁60公分處,雙手扶著牆壁,做弓箭步的姿勢,保持腳尖筆直,腳跟須平放在地上,若強度不夠,再將臀部向牆壁傾斜,然後保持這個姿勢15-20秒,重複10-15次。
 
常用的足部增強訓練有足底抓毛巾:將毛巾捲曲,將腳平放在毛巾末端,然後用腳掌將毛巾捲曲,保持施力15秒,重複10-15次。訓練趾力,將大腳趾背屈10-15秒,再將另外四趾背曲15秒,交替進行,重複10-15次。

結語
足底筋膜炎引起的足底疼痛困擾了許多人,而近來發生的族群也越來越年輕化,常與生活型態的改變、不良姿勢以及不合適的運動有關。好在大約80%的病例都能在數月內自然解決,可以靠著平時的注意保養和運動減緩發作的機會。求診後,藥物和諸多治療的方法,即可有效改善,僅有不到5%的人需要用手術治療。因此足底筋膜炎從來不是單一治療可以完治,通常需如同雞尾酒般,搭配各種治療手段,並需要醫病雙方的合作,多伸展、找對鞋、適當運動及減重才能達到長期控制症狀。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如何養好一雙舒適的腳行萬里路,不如就從今天做起吧。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