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頭頸癌病患之吞嚥評估與治療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頭頸癌是台灣常見惡性腫瘤之一,依據2020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每年約增加八千多例頭頸癌新病患,發生率占台灣全部癌症第六位。近年文獻報告,頭頸癌病患治療後,約10%有上呼吸消化道狹窄,約26%曾有肺炎之病況發生,約40%至76%有不同程度之吞嚥困難,可見其吞嚥問題比一般非癌症患者明顯高出許多,因此也越來越被重視。
頭頸癌包括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及唾液腺癌等,而上呼吸消化道位於頭頸部中,具有重要的吞嚥、呼吸、言語等功能,維持基本日常生活,因此頭頸癌病患多會面臨治療前、中、後的吞嚥困難,除了腫瘤本身會造成吞嚥問題,治療方式亦是造成吞嚥異常的原因。無論是根除性手術、放射線治療或同步放射線化學治療,多數病患在治療中或治療後有相關的後遺症,例如:手術治療會改變吞嚥相關解剖構造,可能造成嘴唇、牙齒及牙齦、上顎及下頷、舌頭、口底、臉頰,咽部、喉部等部位的解剖構造缺損;放射線治療或同步放射線化學治療,可能造成口腔黏膜發炎、味覺改變、口乾、牙關緊閉、頭頸部淋巴水腫、肌肉纖維化或神經病變等,皆可能導致攝食、咀嚼、吞嚥及水分營養維持等問題。
 
目前頭頸癌治療,多由多專科團隊,提供整合式治療服務,對頭頸癌病患而言,治癒腫瘤是最優先的考量。而本院頭頸癌治療團隊成員包括耳鼻喉科醫師、放射線科醫師、放射腫瘤科醫師、藥物治療科醫師、重建整形外科醫師、牙醫師、語言治療師、護理師、營養師、心理師、放射師等組成,除了注重腫瘤治癒率外,改善病患治療後之吞嚥問題,同樣被重視。畢竟吞嚥為人類最重要及基本功能之一,吞嚥功能評估及治療亦需透過團隊合作,共同提升病患生活品質,提供跨專業團隊治療服務,其中語言治療師占了極重要之角色。
 
手術切除腫瘤,造成解剖構造缺損,可能會有多種吞嚥問題。例如:唇部切除手術可能會導致流口水、液體由嘴角漏出;牙齒及牙齦切除手術可能影響咀嚼功能;上顎及下頷切除手術除了影響咀嚼功能外,也可能造成食團逆流到鼻腔;舌頭、口底及臉頰切除手術可能會有食團堆積在口腔內,造成食團處理、攪拌及後送問題;咽部及喉部切除手術可能會造成食團卡在喉嚨、無法吞嚥、需一直吐口水、咳嗽、喝水嗆咳、需多次吞嚥才能吞乾淨、食團誤入呼吸道,造成吸入性肺炎;術後淋巴水腫影響呼吸功能及吞嚥動作;以上各種吞嚥障礙都有可能造成脫水、營養不良、體重減輕、反覆感染等現象。
 
放射線治療或同步放射線化學治療,雖保留了吞嚥相關解剖構造,但吞嚥相關功能仍會受損,仍然可能會形成多種吞嚥問題。例如:口腔黏膜炎造成吞嚥時疼痛;味覺改變影響進食;口乾造成無口水嚥下食物及容易蛀牙;牙關緊閉造成食物放入口腔困難;治療及藥物毒性引起的淋巴水腫,降低咽喉部的感覺,影響吞嚥動作,造成吞嚥異常;肌肉纖維化減弱舌根肌肉後縮與後咽壁接觸的力量,讓食團卡在喉嚨,也影響吞嚥咽部期啟動及喉部上抬動作,容易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其影響甚鉅。因此,針對病患問題,提供吞嚥評估及積極的吞嚥治療,已被廣泛重視,成為頭頸癌治療不可或缺的一環。
 
吞嚥是一個精細且複雜的神經傳導動作,需多種肌肉協調控制,連續之吞嚥過程,可區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部期及食道期。
  • 口腔準備期:將食物咀嚼形成食團,依個人習慣,時間可長可短。口腔癌患者可能因手術,改變口腔結構,嘴唇無法閉合,牙齒牙齦及舌頭功能受限,食物無法被咀嚼成食團等,造成吞嚥困難。
  • 口腔期:透過舌頭和上顎的擠壓動作,將食團由口腔部往後運送,此由大腦皮質控制,為吞嚥之自主期。口腔癌或口咽癌患者可能因手術或治療,造成舌頭運動受限或上顎缺損,無法完成食團後送,或提早進入咽部期等,造成吞嚥問題。
  • 咽部期:食團經由咽部進入食道,由腦幹吞嚥中樞控制,約小於1秒的時間,為吞嚥非自主期。口咽癌、下咽癌或喉癌患者,可能因喉部關閉不全,咽喉結構及感覺改變,造成食團誤入氣管,或是環咽肌打開不足,造成食團殘留在下咽部等,亦會造成吞嚥障礙。
  • 食道期:食團進入食道後透過蠕動,約8至20秒時間進入胃部。頭頸癌患者除併有食道癌外,較少會有吞嚥問題在食道期。
 
吞嚥評估包括非儀器及儀器評估兩大類。非儀器評估包括吞嚥篩檢及臨床吞嚥評估。現行吞嚥儀器檢查,包括吞嚥攝影檢查、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咽部壓力檢測、超音波、閃爍攝影術、肌電圖、頸部聽診法、血氧計等,可以提供較客觀檢查,區分病患主觀之吞嚥困難或是臨床上懷疑的吞嚥問題,亦可以偵測臨床評估中,無法察覺之無症狀滲入或吸入氣管之現象。其中以吞嚥篩檢、臨床吞嚥評估、吞嚥攝影檢查、及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等吞嚥評估,被廣泛運用於臨床上使用。簡述如下:   
 
吞嚥篩檢
由語言治療師或受過訓練的醫護人員執行,可提供間接訊息,得知有吞嚥障礙,提早發現高危險群,安排進一步吞嚥評估。
 
臨床吞嚥評估
由語言治療師執行,該評估分為吞嚥測試前檢查及吞嚥測試兩部分。吞嚥測試前檢查需收集病歷上資料、病史詢問、並進行口腔功能及喉部功能評估(觀察發聲、吞口水、呼吸狀態、有無氣切管或使用呼吸器等等)。透過吞嚥測試前檢查,決定是否進行吞嚥測試。在吞嚥測試時需觀察(1)病人對食物的反應;(2)攪拌及咀嚼食物時的口腔動作;(3)是否出現咳嗽、清喉嚨及呼吸的變化(4)吞嚥測試過程中分泌物量有無改變;(5)進食量及用餐時間;(6)呼吸和吞嚥的協調性。  
 
吞嚥攝影檢查
可由放射科醫師、放射師及語言治療師共同執行,經由吞嚥攝影檢查,評估不同體積、不同質地食團在口腔、咽喉及上食道吞嚥過程,此檢查須有放射線攝影設備及較大空間設置,會有低劑量放射線之暴露。可同時給予病患回饋,並提供適當的吞嚥治療策略。
 
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
由耳鼻喉科醫師及語言治療師共同執行,藉由纖維內視鏡,可觀察咽喉部吞嚥功能及解剖構造,雖無法觀測口腔期的動作,以及咽部期吞嚥啟動時的吞嚥動作,但可依據食物殘留的位置,推測病患吞嚥生理功能,在內視鏡影像導引下,測試病患吞嚥不同體積、不同質地食團的能力,模擬平常進食狀況。本科應用此檢查,作為頭頸癌病患治療中與治療後追蹤的吞嚥監控(如圖一),以訂定後續吞嚥治療的策略。
 
吞嚥障礙之病患在接受過語言治療師評估之後,治療著重在以下三點:(1)應採用何種營養處置?鼻胃管灌食?胃造廔灌食?由口進食?(2)若需吞嚥治療,應採用何種治療方法?代償性治療或是口腔運動?直接或間接治療?(3)應採用何種特定的治療策略?
 
無論採用何種治療方案,目標都是在提供充足的水分和營養供給,並在安全吞嚥的前提下,重建口腔進食能力。臨床上常被使用的治療策略如下表:

治療策略 方法
特定運動 口功能運動、舌根後縮運動、喉部上抬運動、聲帶閉合運動、謝克式運動
改變擺位 低頭吞、下巴抬高、頭轉向患側、頭傾向健側
增加口腔感覺 改變食物味道、溫度、調整一口進食的量、溫度及觸覺刺激
吞嚥手法 多次吞嚥法、上聲門吞嚥法/超上聲門吞嚥法、孟德森吞嚥法
改變食物 改變食物的質地、稠度

本團隊於2018年至2019年間,針對頭頸癌住院病患分析,由病房護理人員以頭頸癌病人吞嚥困難篩檢表進行吞嚥篩檢,篩檢結果為高危險群,或醫師評估可能有吞嚥問題的個案,均轉介至語言治療師,進行吞嚥評估及治療。結果發現2018年67位有放置鼻胃管之住院病患,經語言治療師評估及訓練後,可移除鼻胃管,安全地恢復由口進食者,共41人(61%);2019年62位有放置鼻胃管之住院病患,經語言治療師評估及訓練後,可移除鼻胃管,安全地恢復由口進食者,共48人(77%);明顯可見在團隊合作下,即早介入治療,可改善病患吞嚥狀況,降低頭頸癌病患治療後管灌飲食之依賴性。
 
吞嚥生理機能,和病患之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本團隊在推行治療前、中、後,施行吞嚥評估及訓練,也不斷地修正相關流程,常用之纖維內視鏡吞嚥評估檢查,由耳鼻喉科醫師與語言治療師共同執行,並製作說明,向病患解釋吞嚥相關檢查之必要性,近年文獻也證實,在治療前給予頭頸癌病患吞嚥相關訓練,可以維持治療後吞嚥功能,降低鼻胃管或胃造口之使用,畢竟吞嚥治療,在維持吞嚥機能是頭頸癌治療不可或缺的一環,藉此提升頭頸癌病患治療照護品質。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