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發病的腺瘤」與發生結直腸癌風險有相關嗎?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上個星期提到全球許多國家的結直腸癌發生率都有下降趨勢,但是50歲以下的年輕人卻以每年2至4%的驚人速度上升,而在30歲以下更是迅速增加,死亡率也跟著增加。
因此除了重視飲食、體重和運動等的一級預防以外,對於高風險的年輕人則降低結直腸癌篩檢的年齡可能是一種有效的二級預防方法。
目前最好的篩檢方法是大腸鏡檢查,一旦發現有瘜肉(腺瘤),除了切除之外,要間隔多久再進行這種侵入性檢查呢?事實上,結直腸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後再次出現腺瘤,其中一部分可能是結直腸癌的前期。

2020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Gupta博士在《美國胃腸病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提出腺瘤切除術後的大腸鏡追蹤檢查建議:對於腺瘤直徑≥20毫米的逐次切除者,建議在大約6個月後進行第一次大腸鏡檢查,第一次檢查後1年再進行第二次檢查,第二次檢查後3年再進行第三次檢查;對於檢查後切除10個或以上腺瘤性瘜肉和/或無蒂鋸齒狀腺瘤者在完全切除後,建議在1年內重複進行大腸鏡檢查。除此之外,大部分進行性結腸腺瘤建議在3年內檢查一次。2022年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也有類似的建議。

2023年5月,Gupta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在同一期刊上發表了有關罹患「年輕發病的腺瘤」的研究,可以作為參考。

該研究將罹患「年輕發病的腺瘤」分成兩類型:第一種是進行性腺瘤,定義是腺瘤的大小≥10mm或腫瘤具有絨毛組織學特徵或任何大小高度的異型增生;第二種是非進行性腺瘤,定義是腺瘤大小<10mm且沒有任何進行性腺瘤組織學特徵。
研究針對2005至2016年間接受大腸鏡檢查的18至49歲54,284名美國退伍軍人,平均追蹤4.7年,其中13%(7,233人)在開始追蹤時就罹患「年輕發病的腺瘤」,有3人(0.08%)發展成結直腸癌,其他47,051名大腸鏡檢查結果正常者中有13人(0.03%)發展為結直腸癌,累積10年發生率分別是0.11%和 0.06%。

年輕時發病的進行性腺瘤者的10年累積結直腸癌發生率為0.18%,而罹患非進行性腺瘤者是0.10%。兩者在統計學上並沒有意義差異。

研究結果也發現在罹患進行性「年輕發病的腺瘤」的10年累積結直腸癌死亡率為 0.11%,而結腸鏡檢查正常者中相對較低,只有 0.04%。罹患進行性「年輕發病的腺瘤」者的結直腸癌風險明顯增加。但需要注意的是,進行性「年輕發病的腺瘤」與致死性結直腸癌風險無關,即使是罹患進行性腺瘤的退伍軍人結腸事件風險比結腸鏡檢查正常者高出8倍。

總之,Gupta博士認為50歲以下被診斷為「年輕發病的腺瘤」的成年人罹患結直腸癌和致命結直腸癌的風險很低。相較於結直腸鏡檢查正常者,罹患非進行性「年輕發病的腺瘤」者罹患結腸癌的發生風險相似。而罹患進行性腺瘤的退伍軍人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可能會增加,但絕對發生率低,因此可能不需要比老年人更嚴格的監測。

結直腸癌的發生原因與後天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以及腫瘤微環境等因素有關,所以西方研究的結果可能未必適用在台灣人上。因此我們認為對於罹患多發性腺瘤、腺瘤較大或家族中有結直腸癌病史的成年人,特別是50歲以下的年輕人可能需要接受特殊評估。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