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善長新冠 我應該怎麼吃?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隨著台灣感染新冠肺炎人數日益增加,大多度過前4週的急性期並逐漸好轉,有部分病人在康復後可能因病生理學變化、急性感染造成免疫系統失調與發炎而引起後遺症,影響日常生活,常見造成呼吸、血液、心血管、神經、精神、腎臟、皮膚等系統,一些新出現的、復發或持續的症狀或失能,統稱為「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症候群」,大部分於12週內痊癒,但也可能持續超過 12 週以上。
英國研究發現,只有近30%的病人染疫後能無症狀地復原,即大約70%的人會產生各種慢性不適,導致生活品質下降。其中肌肉流失無力、疲勞、食慾不振、體重下降和味覺/嗅覺改變,都可能對病後營養狀況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要改善這些惱人的症狀到底該怎麼吃才對?以下就來說明。
 
什麼是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症候群(長新冠)?有那些症狀?
「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症候群」在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定義為初次感染後4週或4週以上,有新出現、復發或持續性的症狀,稱為「後COVID 症狀」(Post-COVID Conditions),而英國國民保健署則稱為「長新冠」(Long COVID)。最常出現的症狀包括:肌肉無力/疲倦(53.1%)、喘(43.4%)、認知情緒障礙/腦霧(40%)、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及掉髮等等。統計指出 32~87 %的染疫者在急性期後至少有 1種以上的症狀,甚至有研究指出 55 %的病人有超過 3 種以上的症狀,世界衛生組織WHO則估計大約百分之10-20染疫者,症狀會持續數周甚至數個月。
 
依據不同症狀之飲食改善策略
1.體重下降肌肉流失或掉髮
  1. 充足的蛋白質與熱量:我們在門診遇到許多康復者有肌肉流失、體重快速下降或掉髮的現象,情況嚴重者甚至會演變為肌少症,因此每餐都需要有足夠的優良蛋白質,建議至少含有15-30g,相當於攝取2-4兩的肉或魚類 (約半個-1個女性手掌大小的雞、鴨、魚、肉等,如果有吃蛋或黃豆製品則肉類可以減少,如1個蛋或半盒盒裝豆腐,可以取代1兩肉),若有食慾不振發生,建議少量多餐,正餐之間可補充如蒸蛋,或用牛奶與豆漿等高蛋白飲品取代白開水等,都可以增加蛋白質與熱量的攝取。
  2. 烹調多用油炒或油煎提高熱量:建議選擇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健康好油,增加烹調使用量,或補充堅果(如腰果、開心果、核桃)、種子類(如芝麻、南瓜子)等。
  3. 補充口服營養補充品:對於體重急速下降、肌肉無力又食慾極差的患者,可視情況補充營養補充品,建議一天補充達400大卡並含有至少30g蛋白質的營養品,且持續至少1個月,而曾經入住加護病房的病人或體重流失大於5% (例如80公斤者減輕4公斤),則建議提高到每天600大卡,並持續補充超過2個月,針對營養補充品部分,如果不知如何選擇,可諮詢營養師或醫師。 
2.焦慮、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認知功能障礙等精神及神經發炎相關症狀(味覺/嗅覺改變)
研究發現採用地中海飲食可以抑制發炎,調節免疫並緩解上述症狀!地中海飲食泛指希臘、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南部等地中海沿岸各國之飲食,飲食特性為大量蔬菜、水果、海鮮、五穀雜糧、堅果和橄欖油、乳製品或發酵乳品,並飲用適量紅酒、鼓勵多喝白開水、規律運動等等;然而建議少量的豬、牛肉、甜點及含糖飲料等,為一種富含高纖、抗氧化、高鈣、好油脂、少精製糖的飲食型態。地中海飲食的份量建議:白肉(魚肉、海鮮與家禽類等) 每周6兩、雞蛋每周2-4顆、豆類每周至少2份 (1份如豆腐半盒、傳統豆腐3方格、豆漿190cc或1片五香豆干)、乳製品2份 (低脂乳製品為佳,1份如牛奶、低脂奶粉3湯匙、優酪乳240cc、優格210公克或2片起司片)、堅果每天1-2湯匙、多選全穀類 (如燕麥、糙米、薏仁、紅藜)、水果每餐1-2個女生拳頭大小、蔬菜每餐八分滿到1碗、選用初榨橄欖油(在台灣類似油脂如芥花油或苦茶油);甜點每周不超過 2 份 (1份如一片蛋糕、一個甜甜圈或一個布丁)、紅肉 (如豬、牛、羊肉) 每周少於6兩、加工肉品每周少於1份 (1份如培根1片)。
 
3. 其他注意事項
  1. 飲食均衡多樣化使維生素、礦物質達到每日100%的需求量:如果食慾不佳、攝食不足或飲食不均衡,可以考慮補充綜合維他命。
  2. 選擇富含omega-3的食物:如鮭魚、鯖魚、鯡魚,還有堅果中的核桃及亞麻仁籽、奇亞籽等都是豐富的來源,可以降低發炎反應。
  3. 維生素D: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確診者,維生素D缺乏率高達76%,豐富的食物來源包括鮭魚、鮪魚、鯖魚、蛋黃等,若攝取不夠又日曬不足,每日可補充維生素D 400 IU (國際單位)
  4. 充足水分:每公斤體重至少30cc水分,以60公斤而言,約需1800 cc,一般民眾每天約1.5-2.5公升的水量。
  5. 規律運動:除了熱量、蛋白質攝取足夠之外,建議還應該加上規律運動,特別是肌耐力的運動,如舉啞鈴、握力器或彈力繩等,可以改善肌肉無力及降低肌少症發生的風險,規律運動同時也可以提升免疫力及改善食慾,一舉數得。
兒童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症候群的飲食
雖然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較低,症狀輕微也恢復較快,但因為近幾個月來台灣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數也明顯增加,因此政府也開始為幼兒及兒童接種疫苗,希望防止中重症的發生。兒童急性感染後症候群症狀也很多元化,如:疲累、注意力不集中、頭痛、呼吸困難等,以上症狀可能影響學習。根據英國公共衛生學院調查,在核酸檢測呈陽性15周後,2-14%的青少年仍然感到疲勞、呼吸急促和持續頭痛;以色列的調查也發現,部分兒童在6個月後仍有症狀。到目前為止,兒童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症候群相關研究並不多,因此如果發生長新冠相關症狀,可參考成人飲食原則處理之外,建議家長還要特別留意孩子成長的營養需求,可依據國健署針對嬰兒期、幼兒期、學童期及青春期等不同時期之營養相關建議,以幫助兒童維持健康成長,如果發現有成長遲滯,體能不佳,建議及早諮詢醫師與營養師,給予適當協助。
 
結語
隨著台灣感染新冠肺炎人數增多,有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症候群(長新冠)困擾的人也快速增加,除了相關症狀影響日常作息外,也導致生活品質下降,急需醫療專業人員來協助恢復他們的整體健康狀況,因此中央健康保險署和衛生福利部共同推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責成各大醫院開設相關門診,以臺北榮總「新冠肺炎康復後整合門診」為例,來到此門診會以病人為中心,不但可以評估疾病狀況,接受包括胸腔、感染、神經內科、精神科、復健科、心臟科、皮膚科等等相關醫師看診,安排各項檢查及給予藥物治療,還有營養師評估病人營養狀況,提供個別飲食建議,改善營養不良、體力不足、肌肉耗損和發炎狀況,一次解決病友所有的困擾,以期優化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症候群的整體恢復情形。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