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現況與展望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好發於兒童的惡性腫瘤。依據臺灣兒童癌症基金會的統計,近年來每年有20-30 位小於18 歲兒童的新發神經母細胞瘤病例,是兒童癌症的第四位。此病多侵犯幼童,平均診斷年齡約為22 個月大,超過九成診斷於5 歲之前,很少於10 歲後發病,是嬰兒期最常見的固態腫瘤,也是兒童特有的腫瘤。
神經母細胞瘤起源於神經脊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分化為交感神經,因此神經母細胞瘤可以出現在任何交感神經分布的部位。其中約五成的腫瘤發源於腎上腺,但也會在頭頸、胸部、腹部、骨盆腔的交感神經節出現。由於腫瘤位於身體深部,早期不易察覺,往往到疾病晚期腫瘤長大到才被摸到或看見,最常見是腹部腫塊;另外常見的症狀則是由於腫瘤局部壓迫造成:如腹脹、便秘、呼吸異常、甚至壓迫神經造成感覺異常、步態不穩、癱瘓、解尿異常等等;或者是因為轉移造成的症狀:如最容易轉移到骨髓,造成血球低下、皮下出血、骨頭疼痛,或是腫瘤侵犯顱底骨頭造成眼球突出、眼眶周圍瘀青,形成類似浣熊眼的黑眼圈。
 
當兒科醫師懷疑神經母細胞瘤時,會安排一系列檢查。除了基本血球計數、肝腎功能及血液電解質外,影像檢查(如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正子攝影、同位素檢查)可協助判斷腫瘤的大小及位置、轉移的位置和骨髓是否有被侵犯。診斷的必要條件是腫瘤的病理切片證實或骨髓病理檢查發現腫瘤轉移合併尿中VMA 的濃度陽性來診斷。
 
每個病童的病況不同,預後也不同。目前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會依據病人發病年齡、腫瘤期數、腫瘤基因體變化及病理組織型態等預後因子,將病人分群治療。以此為基礎,為患者量身打造最恰當的治療策略。目前神經母細胞瘤的腫瘤期數分期系統較為大家常用熟知的是「INSS」系統(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Staging System)。說明如下:
 
神經母細胞瘤的INSS腫瘤分期系統
  • 第一期:腫瘤侷限在開始發生的部位。可完全切除,無淋巴結轉移。
  • 第二期:腫瘤已擴展到起源的器官或構造之外,但未跨過身體正中,同側的局部淋巴結可能已受侵犯
  • 第三期:腫瘤已跨過身體正中線,兩側的局部淋巴結可能已受侵犯
  • 第四期:轉移到骨髓、骨骼、肝、軟組織、遠處淋巴腺、腦、皮膚、肺等處
  • 第四S期:指腫瘤不超過正中線(即第一、二期)但已有一個或以上特定部位受侵犯,如肝、皮膚、骨髓(骨骼沒有受侵犯),此期的病人大部份都在1歲以內
大抵來說腫瘤期別越高預後越差,除了4S 之外。符合4S 定義的病人雖有遠端轉移,但是對治療反應很好,治癒率超過九成。另外近年新發展的「INRGSS」系統(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Risk Group Staging System),說明如下:

神經母細胞瘤的INRGSS腫瘤分期系統
  • L1期:局部腫瘤,可完全切除。
  • L2期:局部腫瘤,無法完全切除。
  • M期:轉移到骨髓、骨骼、肝、軟組織、遠處淋巴腺、腦、皮膚、肺等處
  • MS期:發病時小於18個月,且腫瘤轉移限於肝、皮膚、骨髓 
INRGSS系統搭配影像學檢查、腫瘤生化因子與基因特性,能在手術前將低風險與高風險的病人作更好的區分,以利醫師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化學治療、高劑量化療加幹細胞移植、放射線治療、A 酸治療和最新的免疫治療。當神經母細胞瘤的診斷確定,經過檢查確定分期後,便會根據發病年齡、腫瘤期數、腫瘤基因體變化及病理組織型態等預後因子規劃治療計畫,開始進行治療。治療的種類與強度主要取決於每個人疾病的嚴重度。舉例來說:若是小範圍的局部腫瘤,且沒有特殊基因變化,如小於1 歲或第1、2 期的病童,治療可能選擇手術完全切除後加上低強度的化療,某些病人甚至可以不用化療便達到治癒的目的。若是局部範圍較大,手術無法完全切除的第3 期病童,可能會接受化療加上局部放射線治療。但若是有遠端轉移的第4 期病童,或是腫瘤有像是MYCN 這類預後不佳的基因突變,目前治療會規劃手術、高強度化療與口服13- 順式A 酸外,需加作放射治療甚至幹細胞移植才有治癒的可能。
 
近年來癌症相關的標靶治療和免疫療法發展迅速,神經母細胞瘤在2015 年也有新的免疫療法上市。神經母細胞瘤細胞表面上常可發現一種叫「GD2」的分子,科學家們因此合成一種所謂「anti-GD2」的單株抗體來殺死神經母細胞瘤細胞。anti-GD2 會與癌細胞上的GD2 分子結合,接著誘發免疫系統對抗神經母細胞瘤之腫瘤細胞。目前研究顯示anti-GD2 單株抗體合併其他療法對於高風險的神經母細胞瘤病人具有成效。另外有放射治療藥物(131I-MIBG、177Lu-Dotatate)開始應用在神經母細胞瘤病童上,由於神經母細胞瘤是起源於神經脊細胞,帶有神經細胞的代謝和表面標誌,利用此特性把放射性元素帶到神經母細胞瘤細胞內,藉此殺死腫瘤細胞,目前此治療方式可以看到治療反應,實際成效仍需臨床試驗證實。還有放射免疫治療藥物(131I-anti-B7H3 monoclonal antibody)的上市,主要是利用表面標誌的單株抗體把放射性元素帶到神經母細胞瘤細胞,目前是應用在腦轉移的病童。最後介紹的是Difluoromethylornithine (DFMO),這原先是用來治療非洲昏睡病的藥物,現在發現也可以用來對神經母細胞瘤的標靶治療。
 
最近對於神經母細胞分子生物學及免疫學研究知識,逐步進入臨床應用的階段,目前已經出現一些新的標靶治療和免疫療法,新療法較傳統療法對神經母細胞瘤細胞有更高的特異性,能提高治癒率,降低副作用,未來仍會有新的治療方式出現,為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提供新的希望。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