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的新輔助性化學放射治療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大腸直腸癌的死亡人數,96年度已經到了4470人,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名,僅次於肺癌與肝癌,因此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也備受矚目。不管是在手術方式、化學治療藥物、標靶治療藥物,以及放射線治療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在本刊的第31期曾介紹大腸直腸癌的化學治療藥物,包括傳統的5FU合併leucovorin,第二線的用藥有oxaliplatin(是cisplatin之半衍生物)、irinotecan(為喜樹鹼camptothecin之半合成衍生物)及口服的xeloda(截瘤達)。而近來最夯的大概就是標靶治療藥物,如cetuximab(爾必得舒)。化學藥物並非最新的就最好,而是需要正確的使用,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在放射線治療方面,因為大幅的提升準確度,使得以往的副作用包括腹瀉、血便、嘔吐的情形幾乎消失,而且局部的控制率更好。這都歸功於電腦技術的提升,以及直線加速器的改良。目前包括影像引導式光子刀、電腦刀、螺旋刀都是放射線治療的新進展。而本篇主要的重點將介紹直腸癌的新輔助性化學放射治療。

1.直腸癌的術前新輔助性化學放射治療
目前大腸直腸癌的治療第一步通常是開刀,之後才依照手術的病理報告來決定後續是否接受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大腸癌的開刀多是將部分的大腸切除後接合起來,病患在術後少有排便的不便,但是直腸癌就不一樣,直腸的長度約12-15公分,在以前,只要大腸癌的發病部位在靠近肛門口7公分之內,就無法保留肛門。因此手術之後便須在腹壁作腸造口,由造口排便,影響病患的生活至鉅,甚至有人為此不願開刀而失去生命。即使最近的開刀技術進步,藉著手術技術與器械的發展,只要切除腫瘤後,剩餘的直腸有2公分以上,就可以保留肛門,但腫瘤的手術有特殊的安全距離要求,就是除了切除腫瘤外,還要多切除3-5公分的正常腸道,以避免微小轉移。這也就是為何只要直腸癌的部位在靠近肛門口7公分之內,就需切除肛門。但近來的新興療法則可針對靠近肛門口約5公分的腫瘤以保留肛門的方式開刀切除,約有80%的機率可以保留肛門。

為了增加手術的可行性及開刀時的便利,新輔助性化學放射治療就是在手術前先施予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希望能使腫瘤縮小,甚至使分期數下降。當醫師決定可以使用新輔助性化學放射治療時,患者須先接受放射治療約5週的時間,期間合併接受化學治療,藥物的部分依照病患的病情來決定,大多以5FU合併leucovorin 為主。因為屬於手術前的放射與化學治療,考慮到將來需要手術,因此放射治療劑量部分約只在4500cGy左右,此劑量已能局部控制腫瘤,又不至於增加手術的複雜性,而化學治療則以每週注射的方式給予5~6週的療程。至於手術的部分,則於新輔助性化學放射治療後約一個月至二個月之間進行評估之後施行。一般而言,手術後仍需接受4個療程的化學治療,整個治療才算完整。

2.直腸癌的術後輔助性化學放射治療
另一個給予化學放射治療的方式,是在術後給予輔助性的化學放射治療。

因為第II期與第III期的直腸癌有極高的復發率,若僅以手術治療,約25%的病人會局部復發,5年存活率只有40%~50%,因此需要尋找如何減少腫瘤復發的方法,術後的輔助性化學放射治療正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術後的輔助性化學放射治療因為已經確定癌症期數,因此藥物選擇部分較為多樣,有嚴重淋巴轉移的病患可以考慮使用oxaliplatin來增加腫瘤控制率。而放射治療也可以使用比較高的控制劑量,約為5000cGy~5500cGy之間。整個療程約在6個月左右完成,可以使存活率升到70%左右。

因此第II期與第III期的直腸癌病人,應該積極接受手術與輔助性化學放射治療,並聽從醫師的建議,完成整個治療療程(包括手術、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以真正提升治療的效果。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