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手冊-老毛病?大問題!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注意體內的警告信號 - 長久不癒的創痛或潰瘍案例

個案一   陳先生是一位65歲的退休教師,平時身體狀況良好且無慢性疾病。近三個月來時感腰部隱隱作痛,一開始陳先生並不以為意,認為只是一般的肌肉骨骼酸痛,所以只到藥房購買止痛藥服用。吃藥後症狀暫時解除,陳老師就更不放在心上;然而腰部疼痛並未因此痊癒,反而逐漸加劇,甚至到了干擾睡眠的程度,此時止痛藥也不再發生效果。在極度困擾下,陳老師終於至醫院求診;經詳細檢查後証實陳老師罹患攝護腺癌併腰椎轉移,因此立刻展開治療。經過賀爾蒙治療與鍶-89同位素治療後,陳老師症狀明顯改善,目前仍在腫瘤科門診追蹤治療中。[@more@]

個案二   小王是一位46歲的計程車司機,由於工作環境以及為了提神,他自十餘年前開始即有嚼食檳榔的習慣。一年多前小王發現張口較過去困難,但他並不以為意。當時小王曾因牙痛至牙科診所求診,牙醫師告訴他可能患有口腔黏膜纖維化,勸他戒除吃檳榔的習慣,但是他並未接受。近幾個月來,小王發現在右側口腔內側有一個直徑3公分左右的潰瘍,而且經過局部藥物塗抹並沒有改善。因潰瘍日益惡化且疼痛難耐,小王至牙科診所求診。牙科醫師檢查後發現小王的頸部也有兩個1公分左右的硬塊,高度懷疑為口腔癌併頸部淋巴結轉移,因此立刻將他轉至醫學中心治療。經診斷後確定為口腔癌併頸部淋巴結轉移,現在仍在接受治療中。

長久不癒的創痛或潰瘍是癌症的重要警訊之一,但是因為此警訊的特異性低,無法依此判斷病患的疾病狀態,而且若發現時,往往疾病已進展至相當晚期,所以我們有必要對這種威脅身體健康甚大的警訊做進一步了解,以達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防癌目的。並且藉由對此警訊的深入了解,也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憂慮,以正確的態度來面對我們的身體。以下就分幾部分詳細討論:

一、 長久不癒的創痛
人吃五穀雜糧,焉能沒有病痛?因此身體上有幾處創痛,實在是日常生活上難以避免的事。尤其上了年紀的銀髮族,更是常合併有骨質疏鬆,下背痛,腰椎間盤突出,肌肉筋膜症候群......等繁多的良性慢性疼痛,使得這個癌症警訊更容易被忽略。但是,若是每種疼痛都如臨大敵,接受仔細檢查,豈不是浪費醫療資源,而且對於我們的心理威脅也過於龐大?因此適度保持警覺。不忽略身體的慢性創痛,但也不必過度緊張,雖然並不容易,卻是我們必須具備的正確態度。一般而言,造成身體長久不癒的疼痛有下列幾種可能:骨質疏鬆、下背痛、腰椎間盤突出、肌肉筋膜症候群、惡性腫瘤併骨轉移、原發性骨及骨髓惡性腫瘤、憂鬱症。如何去區分這些疼痛呢?我們再分項細論:
(1) 骨質疏鬆症:此病好發於更年期後之婦女,症狀通常是身體的載重關節 ( 如腰椎,髖骨 ) 長期疼痛,甚至有身高變矮的情形。基本上此類疼痛也是相當惱人,患者通常也會向醫師求助。若本身是停經後婦女,沒有接受女性賀爾蒙補充治療,在載重關節處有慢性疼痛時,此病必須列入考慮。然而在接受女性賀爾蒙補充治療及內科藥物治療後仍然沒有改善時,罹患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仍不能!
忽略。
(2) 下背痛與腰椎間盤突出:此兩種症候群通常造成患者下背部相當惱人的疼痛,而椎間盤突出甚至會造成神經學症狀,如下肢麻木刺痛感,甚或無力等。通常在依患者病況經過骨科外科療法,風濕科內科療法,以及復健治療後,症狀均會有明顯改善。若仍未見效甚或症狀加劇,也應考慮其他診斷之可能。
(3) 肌肉筋膜症候群:此症之特色為廣泛之疼痛且有明顯壓痛點,好發年齡則散佈各年齡層。經內科治療通常有良好療效。
(4) 惡性腫瘤併骨轉移:癌症骨轉移常為多發性, 與前面幾種疼痛最大不同為其與載重關節無關,胸骨,肋骨等非載重關節都是常見的骨轉移部位。此外,若病患有原發癌症接受治療後產生慢性骨痛,就必須高度懷疑此狀況。然而令人困擾的是,骨轉移常是癌症的第一症狀 ( 如男性的攝護腺癌就常以慢性骨痛做為第一表徵 ),而且骨轉移也常只有單一部位發生,當然也可發生於載重關節。基本上來說,若病人年齡已進入癌症好發之年齡,任何無法解釋;也無法用傳統內外科治療解除症狀的慢性疼痛,都應該將骨轉移列入考慮,以免因疏失而延誤治療時機。
(5) 原發性骨及骨髓惡性腫瘤:惡性骨肉瘤及多發性骨髓瘤為造成慢性骨痛的原發性骨及骨髓惡性腫瘤。前者好發於年輕人,單!
一發生於長骨,且外觀可能有突出或改變,甚或造成病理性骨折;後者為一老年病,除了游走性的全身性骨痛及易造成病理性骨折外,還會合併有貧血、容易感染、腎功能不全等症狀。由於此兩種疾病發生率遠較前述幾大類為低,且臨床症狀特異性高,臨床醫生通常可以適時正確診斷出此類疾患。
(6) 憂鬱症:憂鬱症也是會引發全身慢性疼痛的一種疾病。病患除了全身慢性疼痛外,還有許多其他症狀,如失眠、食慾減退、疲倦、缺乏活力、情緒低落等。由於此疾非常不具特異性,且慢性疼痛病患本身也常因疼痛難癒而導致憂鬱,因此在診斷此疾前,必須徹底排除所有內外科疾病的可能,以免造成病情延誤。

二、 長久不癒的潰瘍
此狀況就較長久不癒的疼痛具特異性得多。最常見的狀況是長久不癒的口腔潰瘍與長久不癒的皮膚潰瘍,以下分述之:
(1) 長久不癒的口腔潰瘍:若有此種情況時,必須高度懷疑口腔癌的可能性,而速至醫院求診。通常患者有嚼食檳榔的習慣,且在發生慢性口腔潰瘍之前常已有口腔黏膜纖維化的現象。此外,頸部若同時有不明腫塊時,更提高了惡性腫瘤的可能性。當然,一般常見的小口腔潰瘍通常很容易自癒,與此種惡性潰瘍不易混淆。
(2) 長久不癒的皮膚潰瘍:若皮膚上有慢性不癒的潰瘍兼有色澤變化時,必須高度懷疑有皮膚癌的可能性,應速至醫院向專科醫師求診。唯一較有可能造成類似狀況的是糖尿病造成的傷口長久不癒。但是糖尿病造成的傷口長久不癒通常有傷口在先,而自發性的慢性皮膚潰瘍為皮膚癌的典型症狀,兩者甚易區分。結語身體的慢性疼痛是非常常見的症狀,且不具特異性,因此在疼痛不癒時不要遺忘惡性腫瘤的可能,是我們必須具備正確的態度。但是由於此種臨床症狀過於常見,因此對此症狀鑑別診斷的了解,是避免不必要擔憂與接受不必要檢查的最好方法。至於長久不癒的潰瘍,無論是口腔潰瘍或是皮膚潰瘍,其特異性均較高,通常都強烈暗示惡性腫瘤的可能,所以立刻就醫是絕對必要的。癌症並非絕症,拜現代科技之賜,許多過去視為不治之症的惡疾,現在都有了重大突破。所以注意自己身體的警訊,及早發現異常,與醫療團隊密切合作,那麼即使不幸罹癌,也能在抗癌的路上佔盡先機,克服癌症而不再畏懼。

注意體內的警告信號—乳房腫塊與乳頭分泌物案例

個案一   葉女士今年28歲,向來以擁有傲人的雙峰、魔鬼的身材,在演藝圈中鶴立雞群,成為社會大眾的偶像與夢中情人。半年來她發覺右側乳房愈來愈豐滿了,然而她因工作忙不以為意。直到硬塊旁的皮膚已有皺縮變形的現象,同時乳頭有血絲狀的分泌物。經醫師證實她得到了乳癌,且有腋下淋巴結的轉移。之後葉女士接受了改良式乳房根除術,並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少了右側乳房,演藝事業因而一落千丈,但目前病情穩定,無復發跡象,命算是撿回來了。

個案二   楊太太今年48歲,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丈夫是個成功的大陸台商(依舊很忠實,只是常不在台灣),一兒一女乖巧聽話。她平時幾乎沒生過病,也沒有看醫生的習慣。但是,一年半前她發現右側乳房外側有一個逐漸增大的腫塊,她聽人介紹服用了一些偏方及貼了些局部的膏藥,花了不少錢但沒什麼效果。她先生從大陸回來,發覺妻子的情況不對,千辛萬苦地也從大陸帶回來一些昂貴的偏方藥材給她使用,沒想到進一步造成乳房局部的潰爛。楊太太幾個月來開始感到下背疼痛,吃藥房的止痛藥會有些改善,她仍舊不去看醫師,自己強加忍耐,也不願讓忙於課業的兒女知道。這幾天來她開始覺得氣喘,也開始發燒,她兒子女兒發覺她們的母親近日來消瘦許多、臉色不對,硬是將她送到醫院急診室,胸部X光片發覺兩側肺積水,同時合併阻塞性肺炎。住院後一系列檢查發現她是乳癌合併肺及骨頭轉移的末期病患。雖然醫師一再勸說,她仍堅持不作化學治療,住院二星期後楊太太就因為呼吸衰竭而死亡,美滿的家庭從此破碎了。

在乳房發現腫塊對病患及其醫師而言,都是個相當大的挑戰;雙方都希望此乳房腫塊是良性的而非惡性腫瘤。但是其診斷方式則必須依照病患的年齡、臨床的病史:如懷孕及哺乳史、以前是否曾接受過乳房手術、是否曾有良性或惡性乳房腫瘤的病史而有不同。不過,理學檢查上最重要的,則是平時乳房自我檢查,對自己這個美麗的器官十分熟悉後,有任何細微的變化就可能早期發現。以下就乳房腫塊、乳房疼痛、乳頭分泌物所代表的意義加以說明:

良性與惡性乳房腫塊有何差別?
良性乳房腫塊較軟、界線清楚、表面平滑可移動,也較常是多發性的。而惡性乳房腫塊比較硬,界限不清楚,形狀不規則,常不可移動,多為單一硬塊;且可能造成乳頭凹陷、皮膚皺縮,或血性乳頭分泌物,然而以觸摸的感覺判斷腫瘤的惡性或良性常是很困難的,必須進一步做穿刺檢查,同時做乳房自我檢查。
常見的良性乳房腫塊有:

1.  乳房纖維腺瘤:為最常見之良性腫瘤。觸診時表面圓滑充實,可移動,邊緣明顯,發生原因不明。目前之研究報告已排除纖維腺瘤為前癌病變,但頻繁發生纖維腺瘤之女性可能與家族性乳癌有關,其發生乳癌的機率約?
陞膨`人之1.3~1.9倍。乳房纖維瘤一般不會自然消失,有乳癌家族史或腫瘤過大時可考慮切除治療。

2.  乳房纖維囊腫:最常見於近更年期女性,年輕人較少,此腫瘤大部份為單側,約有20%為兩側性,發生原因不明,可能與體內動情激素分泌有關,更年期過後,囊腫會消失。乳房纖維囊腫轉變為乳癌的機率甚低,但是組織切片檢查如發現有上皮增生或異型上皮增生,將來發生乳癌之機率分別為2~5倍。因此要定期做乳房超音波檢查。

乳房疼痛所代表的意義為何?
典型良性的乳房疼痛是週期性的,會隨著生理期週而復始,其疼痛的部位局限在乳房或腋下淋巴處(或稱為副乳遺跡處),這種週期性疼痛幾乎都和乳房纖維性囊腫有關。
非週期性的胸部疼痛,首先必須區分是乳房本身的問題或是胸壁的問題(如骨、肌肉、關節),甚至肋膜及心臟疾病所造成的疼痛也有可能被誤認為是乳房疼痛。

區分之後確認是非週期性的乳房疼痛,則可能原因包括:外傷後的乳房血腫或脂肪壞死、囊腫破裂、乳房腺炎(特別常發生在哺乳的女性)最後要考慮的,才是:可能為腫瘤,因為乳房惡性腫瘤在初期極少造成疼痛,所以如果覺得乳房疼痛卻找不到原因時,就應找腫瘤內科醫師做詳細的檢查。

不可輕忽的乳頭分泌物:
乳頭分泌物可分為乳汁狀、乳液狀、及血狀或漿液狀三類。乳汁狀分泌物為最常見的乳頭分泌物,是白色或清澈液體,多為生理性或藥物所導致,而病理性之乳汁狀分泌物則要懷疑是否有腦下垂體腫瘤或分泌乳激素的肺癌等疾病。乳液狀則泛指此乳汁狀分泌物為更濃稠而不透明的液體,顏色可為白、黃、棕色,甚至綠色或黑色,通常和乳管擴張疾病有關。第三類血狀或漿液狀之分泌液則必須特別注意,它們可為紅色、粉紅色或棕色液體。可能造成的原因包括懷孕、乳管擴張疾病、管內乳突瘤及我們最懼怕的乳癌。通常良性的乳房分泌物為兩側性且常由多個乳管分泌出,而惡性的分泌物則為單側且常由一個乳管分泌出來。簡單的說,如果妳不是在哺乳期而有乳房分泌物時,請不要忽略它,趕快找個時間到醫院就診。

與診斷乳癌相關的檢查方法有:
1. 乳房自我檢查:一般乳房自我檢查的時機應選在月經開始的7~10天內完成,而停經或更年期婦女,則以每月固定一天實施為宜(如每月的第一天)。
2. 乳房超音波檢查:
3. 乳房X光攝影檢查:現在乳房攝影裝置愈來愈新穎,輻射量也愈來愈少,平均一個乳房檢查的接受輻射量,與照一張胸部X光片的輻射量相似,是非常安全的。乳房攝影檢查之結果由放射醫學專家依鈣?
{象,腫塊陰影等來判定,其準確率一般可高達70-90%。
4. 細針抽吸或切片檢查:以局部麻醉方式,在病灶部位直接採取組織做病理診斷。
5. 其他:胸部斷層攝影及核磁共振等,可以檢查骨頭、胸部、肺部等有無癌細胞侵犯或轉移。

結語:
乳癌是女性致命殺手中“第二名”,可是要早期發現卻是其他癌病中最簡單的一種,因此呼籲國內女性同胞自己提高警覺,若發現異狀,要勇於面對及處理,為自己爭取到早日痊癒的契機,而今男性也要注意,因為乳癌已不是女性的專利了。

注意體內的警告信號-久咳不癒或聲音嘶啞

案例

個案一   王先生是一位七十三歲的退休水電工,他從十五歲就開始抽菸,一天兩包,持續了五十幾年。在他五十五歲那一年的冬天,一次小感冒後就咳嗽不斷,並伴隨濃痰及氣喘,經醫師檢查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肇因為〝長期吸煙〞。醫師勸他戒煙,王先生也曾嘗試過,但每次努力戒煙不到一星期就都以〝若無煙抽,則人生乏味〞為理由結束。因此,這十幾年來王先生就飽受慢性咳嗽、氣喘之苦,每到感冒旺季,他總是第一號向醫院報到的患者。
約一年前,王先生發現他的咳嗽變得比較嚴重,乾咳的比例增加,且一兩次竟然咳出血來。起初他並不在意,拿出冰箱中長期囤積的各色藥品自行服用,倒也有點效果,但是漸漸的症狀愈來愈嚴重,胃口變差,體重下降,家人勸他還是到醫院做檢查,但王先生都以〝他們一定也看不出什麼問題〞為理由拒絕,並繼續服用自己的藥品,且各處找偏方治療。直到半年前,他發現長期一直讓他〝快樂似神仙〞的那一支煙吸起來味道變差了,而且兩側肋骨都出現幾處痛點,家人也發現他的聲音愈來愈沙啞,他這才讓家屬帶他到醫院。經過一系列檢查發現他得了鱗狀上皮細胞肺癌,並已經有多處肋骨轉移,而他的聲音沙啞則是因為腫瘤壓到支配聲帶的神經所引起。經過與醫師的詳細討論後,王先生及家屬選擇到腫瘤專科醫師處接受化學治療,幸運的是,王先生對化學治療反應良好,一些症狀都得到了改善,目前仍在繼續治療中。

案例二   鍾先生,一位四十五歲的卡車司機,他從十三歲開始抽煙,十五歲開始嚼檳榔,到十八歲已經是煙、酒、檳榔不離口了。二年前,他發現舌頭出現一個小硬塊,上面還有潰瘍。他很警覺的立刻就醫,經診斷為初期的口腔癌並手術切除。自此,他戒除了煙、酒、檳榔,生活規律。4個月前,他突然發現聲音有些嘶啞,因為之前的病因,他立刻回醫院複診,醫生在他的喉嚨裡找到了一個小腫瘤,切片證實得了喉癌,因為是早期且為了保持將來發聲功能,醫師選擇幫他施予放射線治療。現在,他剛接受完治療正在休養中。

許多疾病都有可能引起咳嗽及聲音沙啞等症狀。正因為這些徵狀的特異性低,因此成了最常被忽略的疾病早期徵候。那麼要如何由一些非特異性中警覺呢?瞭解自己的身體,知道自己是何種疾病的高危險群以及對一般疾病有大致的概念,都可以有所幫助,以下就分別介紹。

久咳不癒
一到感冒季節,門診都會擠滿感冒病患,而主訴則千篇一律為不斷咳嗽、喉嚨痛、流鼻水、全身酸痛…等等。咳嗽其實是個再平常不過的症狀了,引起的原因可以是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甚至是肺結核、肺膿瘍、肺腫瘤等等,我們分項細論。

1.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常合併有其他如咳嗽、喉嚨痛、流鼻水、全身酸痛、倦怠及發燒等徵狀。咳嗽多為短期的,除非引起併發症,絕少變成慢性咳嗽。而咳血,更是少見。值得一提的是,常在門診被病人很緊張的問到:醫生我咳血了耶,但再仔細問,常可發現其實只是痰中帶一點血絲,而病人的咽喉檢查多會發現紅腫、充血甚至有些破皮,血絲就是由那兒來的。

2. 慢性支氣管炎、肺炎:前者咳嗽可以是慢性的,常伴有濃痰,而後者更會併有發燒、畏寒、胸痛等症狀,且一張X光片即可診斷,不成問題。較麻煩的是慢性支氣管炎,因多是老煙槍易得的,也就是肺癌的高危險群,因此很難分辨。但是二者咳嗽型態稍有不同,慢性支氣管炎的咳嗽必會伴有濃痰,但肺癌則常有乾咳的現象。另外,慢性支氣管炎的病患較沒有體重下降的情況。

3. 肺結核:咳嗽可以是唯一的徵狀,但大多數病人會伴隨有發燒、夜盜汗、體重下降及咳血的現象。有時非常困難診斷,而此時就需藉由更進一步的檢查,如支氣管鏡等來鑑別。

4. 肺癌:自民國八十七年起,肺癌已躍升為國人癌症死因的第一位,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課題。而吸煙,是引發肺癌最重要的原因,因此,只見各種防煙害廣告、拒吸二手煙及禁煙標語林立。一般大眾常有一種錯誤觀念,認為只要戒煙就可以和從不吸煙的人一樣不容易得肺癌。殊不知在醫學上已證明,一個煙槍自戒煙起要十五到二十年後,才有可能將其罹患肺癌的危險率降低到與其他從不吸煙的人差不多。因此,在肺癌防治上,最重要的是教育大眾,特別是青少年不要開始吸煙,建議已在吸煙者盡快戒煙。

但是,如何藉著一些身體徵狀而有所警覺呢?

肺癌的早期徵狀並不明顯,最常出現的徵狀就是咳嗽,其次為咳血、氣喘、聲音嘶啞。就咳嗽而言,其實是一種再平常不過的症狀,特別是一些老煙槍,吸了幾十年的煙常常都有慢性咳嗽,因此,雖然發現咳嗽的情形稍有不同也會忽略掉。就如案例一的王先生,直到出現一些末期徵狀如骨頭痛(骨轉移)、聲音嘶啞(聲帶神經侵犯)才去就醫。記得在門診看過一位四十歲的先生,半邊癱瘓,經詳細檢查診斷為肺癌,腦轉移。病人敘述他在三年前開始斷斷續續有咳嗽的現象,一直當感冒醫治,但因他不斷的更換診所就醫,所以即使有醫師建議他再咳嗽就要照胸部X光,他也從未照過一張X光片。這位先生雖然經過我們盡力的醫治,仍在四個月後去世。肺癌引起咳嗽的機轉,多為腫瘤刺激氣管造成,所以大多為乾咳。除非因阻塞引起感染或一種特別型態的肺癌(肺腺泡癌)才會產生多量痰液。如咳嗽併有咳血,更是警訊,因為咳血多為腫瘤潰瘍出血造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癌症病人因為癌細胞本身會分泌一些激素或因體力虛弱影響食慾,常有體重下降的現象,因此,若慢性咳嗽伴隨體重下降,就要特別注意了。常有人問,既然肺癌早期徵狀不明顯,那麼高危險群(吸煙者)定期以X光檢查是否可增加早期肺癌診斷率,因而降低死亡率呢?很可惜,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樣的方式可以降低肺癌死亡率。因此,現代醫學雖然一日千里,既使末期肺癌也以藉新型藥劑治療,有效延長壽命。但是,預防勝於治療,還是回到那句老話〝沒有吸煙的人千萬不要開始,正在吸煙的人趕快開始戒煙!〞

聲音嘶啞
只要聲帶病變即可造成聲音嘶啞,其實大多都是良性的疾病,以下分述之。
1. 聲帶發炎:可以是過度發聲或感冒引起,診斷容易,只要請耳鼻喉科醫師以喉鏡檢查即知。
2. 聲帶良性節結:就是俗稱的〝聲帶長繭〞,常是長期過度發聲引起,如教師、歌手等。以上兩種疾病皆為良性疾病,其實經由門診做簡單檢查即可診斷出。
3.頭頸部癌-喉癌肺癌、食道癌及頭頸部癌,是吸煙者的鐵三角,因為肺部、食道及頭頸部是吸煙後煙毒經過並造成癌化的區域。因此,我們常可在同一病患身上看到先後發生此三部位之癌症。案例二的鍾先生,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在台灣,因為遍植〝綠色黃金~檳榔〞,又再造就了一個高發生率的癌症—口腔癌,但這已是題外話了。聲音嘶啞可以是聲帶發炎或神經麻痺所造成。聲帶發炎一般感冒就可能引起,神經麻痺就不是如此簡單了。一般而言,縱膈腔病變腫瘤如肺癌,較易侵犯至聲帶神經引起麻痺,至於喉嚨附近的腫瘤則以喉癌或甲狀腺腫瘤最常見,可直接侵犯至聲帶引起聲音嘶啞。喉癌,是頭頸部癌中預後最佳的一種,乃是因為其生長位置,在臨床上早期徵狀就是聲音變化非常明顯,不易被忽略。因此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針對喉癌普遍提倡『器官保存』治療,也就是盡量不採用開刀,改採用放射線治療,以保存病患之發聲功能,而其效果與過去的傳統手術切除無異。

結語

千萬不要忽略了咳嗽或聲音嘶啞這種類似感冒的小症狀,特別是具慢性乾咳伴有咳血、體重下降時;又特別是在吸煙者身上出現時要趕快就醫,簡單的胸部X光片或喉鏡檢查或許就可以早期診斷,救你一命呢!

注意體內的警告訊號-經常出現飲食不消化或吞嚥困難

案例

個案一   毛太太從年輕時就一直有消化不良的現象,常常覺得上腹部不舒服,好像胃酸過多一樣;雖然做過幾次胃鏡檢查,但卻沒發現什麼問題,便偶爾服用醫師開的胃藥,症狀是好好壞壞。而毛先生現年五十歲,平日無特別的毛病,只是這半年來他開始覺得自己也有相同的情形,可是他吃了太太的胃藥,好像效果不大,而且最近的大便顏色有時是黑的,自己常覺得疲憊無力。因為這種情形愈來愈嚴重,便到醫院就診,醫師因他臉色蒼白,檢驗出重度的缺鐵性貧血,進一步作了胃鏡,發現在他的近胃幽門處有一大小約三公分、且邊緣不規則的潰瘍,經施行切片檢查證實為胃腺癌。因進一步的評估未發現遠處轉移,他很快的接受了次全胃切除及鄰近淋巴結廓清術,目前由門診追蹤中。

個案二   徐先生現年七十歲,平日除輕微的高血壓外,並無其他毛病。可是近三個月來,他發現自己吃飯時偶有胸口疼痛情形,大口吃東西也有胸口悶塞感,必須喝些湯或開水才能嚥下去。這一兩個星期情形更是嚴重,他只要吃一點東西很快就會吐出來,且體重減輕了很多。徐太太發現了這情形就將他送到醫院的急診室,很快的醫師根據他的描述安排了胃鏡檢查,發現在食道中下段有一長七公分的潰瘍性腫瘤,病理切片證實為鱗狀上皮癌。幸運的是,經進一步的檢查並未發現腫瘤廣泛的侵犯或遠端轉移,他接受進一步的手術治療,目前門診追蹤中。

人體的消化道是由口腔開始至小腸止,食物由口腔內的牙齒嚼碎後,經過食道抵達胃部,食道是一條管狀肌肉通道,並沒有消化功能,胃則是肌肉組成的袋狀器官,分泌強酸來輔助攝入食物的初步消化功能,這兩段食物通道,最常見的惡性變化是食道癌及胃癌,而各位要切記的是,癌不是一天可以形成的,早期癌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循的症狀。通常病人會描述的症狀有「吞嚥困難」和「飲食不消化」,以下就此兩點分別說明如下:

吞嚥困難
一般而言,食物能順利由口經食道至胃,主要取決於食物的大小、食道管腔大小、食道的蠕動功能及反逆流機制等因素。因此,造成吞嚥困難的原因分為兩種,即機械性:多因食物太大或食道管腔太小所致,例如食道腫瘤、食道消化性潰瘍併狹窄、或下食道環等造成;另外是運動性:多因全身性疾病或食道局部的病灶引起之食道肌肉病變,進而導致之食道蠕動功能異常或反逆流機制出問題,例如硬皮症等。

如何分辨症狀所代表的意義?
 1. 通常早期機械性原因造成的吞嚥困難,症狀易在進食固態食物時發生;相反的,食道運動性障礙患者則不論疾病的早期或晚期,其症狀的發生與食物的固態或液態性質無明顯相關。
2. 如果症狀已存在好幾年,且在進食固態食物特別明顯,則其多為良性病灶所致,例如下食道環。
3. 若症狀是這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內才出現,且愈來愈嚴重,則有可能是食道癌引起。
 4. 是否伴隨其他的症狀?合併有嚴重的體重減輕者,罹患食道癌的機會很高,且若發生吞嚥困難後再有聲音沙啞現象,則可能是食道病變侵犯到縱膈腔中控制聲帶的返喉神經所致;反之,若發生吞嚥困難前先有聲音沙啞,則可能是喉部病變所致。

飲食不消化
在門診看病的醫師們常被病患以“我的肚子痛”、“我吃了以後,好像沒有消化”來描述和進食有關的腹部不適,其實它涵蓋了幾個不同的症狀,包括「腹痛」、「胸口灼熱感」或所謂的「脹氣」等。在此加以說明:
(1)腹痛,可分為:肌肉組織的疼痛及臟器性的腹痛。當病人主訴腹痛時應將胸口下的不適,在排除心臟問題引起的可能性後,考慮可能是食道或胃賁門處病變造成;此外,上腹部的疼痛,則可能是胃、十二指腸、膽道、或胰臟病灶引起;肚擠周圍的疼痛,則多由小腸問題引起;肚擠以下的腹痛,則是盲腸、大腸或骨盆腔器官引起。其次,疼痛的時間性亦可作為腹痛的鑑別參考,例如,持續性的腹痛比間歇性者,有較高的機會是因惡性腫瘤引起;而逆流性食道炎的不適,常在夜間或臥躺時加劇;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常因夜間胃酸分泌量增多而痛醒。疼痛與進食的關聯性也可作為參考,腹痛發生在飯後不久,則可能是食道疾病、急性胃炎或胃癌引起;若腹痛發生在飯後數小時後,則可能和胃的排空障礙或十二指腸潰瘍有關,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更可藉著進食減輕疼痛。

(2)「胸口灼熱感」在一般人是偶有的現象,然若症狀持續且嚴重,則多是食道疾病引起。其中胃食道逆流性疾病為最大宗,患者症狀易發生於飽餐後併有彎腰或仰躺姿勢時,口中常因此會感胃酸或膽汁的味道
(3)「脹氣」則和腸胃道內氣體量增加或蠕動功能異常有關,其中必先釐清是否有食用一些易產氣的食物,例如花生等。

結語

胃痛問題幾乎十之八九的人曾遭遇過,但如果伴隨吞嚥困難等症狀時,則不可等閒視之,由於診斷出為食道癌患者時,多已較晚期,且因手術併發症較高,一般預後不佳。手術為目前可根治的治療方式,而現階段放射及化學治療多用於輔助或姑息治療。因此如果有吞嚥困難症狀出現又難以釋懷,請到醫院找腫瘤內科醫師安排檢查,以早期消除疑慮或接受早期治療的勝算良機。除了上述症狀外,如果伴有相關的症狀,如嘔吐、腹瀉或黑便等情形者,更應多加注意,並到各大醫院腫瘤內科或腸胃科作詳細檢查,以策安全。

注意體內的警告信號--皮膚的明顯變化案例

個案一   張先生是一位四十歲的公務員,健康情況良好。大約五個月前他發現在右腳的腳底板中央出現一顆0.5公分大小的黑痣,那顆黑痣與身上其他部位的痣不太一樣,它的顏色十分漆黑且均勻,不像其他部位的痣有顏色斑駁不均的現象。起初那顆黑痣不痛不癢,因此張先生並未將它放在心上,然而那顆黑痣於過去五個月間有逐漸變大的趨勢,已長大到1公分,而且張先生最近在右側鼠蹊部摸到好幾顆腫大的淋巴結,這時他才有警覺性,趕快到醫院就診。經腳底板皮膚切片以及右側鼠蹊部淋巴腺切片後證實張先生得的是惡性黑色素瘤。更不幸的是,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這時已經有肝臟以及肺部的轉移,無法經由手術切除治癒。張先生隨即接受靜脈注射化學藥物治療,然而肝臟以及肺部的轉移腫瘤並未因此而消失,反而逐漸長大,張先生於半年後死亡。

個案二   李小姐是一位三十八歲的家庭主婦,大約三個月前她發現在前額中央出現一片兩公分大小的紅斑,呈淡紅色略為隆起。起初李小姐以為只是一般濕疹,隨便到西藥房買了一條藥膏塗抹,然而那片紅斑於一個月間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有逐漸變大的趨勢,已擴散到鼻樑及鼻唇溝附近,這時她才到醫院就診。經皮膚切片後證實得的是皮膚惡性淋巴瘤。起初李小姐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一時之間亂了方寸,又經友人介紹,花了幾萬塊錢吃了一個月的草藥。不幸的是,那片紅斑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迅速變大,而且出現隆起的現象,這時她才接受醫師的建議到教學醫院接受化學治療。經兩個療程的化學治療後,臉上的紅斑明顯消失變平,顏色也變淡了。目前李小姐仍持續接受追蹤治療中。

自五O年代起,因為戶外休閒活動的增加,以及大氣臭氧層被破壞,皮膚惡性疾病(皮膚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即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皮膚癌的發生有種族差異,以白種 (高加索) 人最多、黃種人次之、黑人最低,且好發的位置於各種族之間也有所不同。皮膚癌好發的年齡層以成年人較多,於青春期前孩童則極少發生。皮膚癌的致病機轉目前還不是完全清楚,不當的紫外線曝曬加上先天或後天的環境因素都有可能造成皮膚細胞的惡性轉變。然而皮膚出現變化未必就一定是癌症,也可能是其他良性疾病。本文將皮膚的變化大致分為良性變化與惡性病灶兩大類,分別敘述如下:

皮膚常見的良性變化
1. 皮膚起紅疹:濕疹又稱皮膚炎,它可能是自發性的,如錢幣狀濕疹;它也可能在受到外界物質刺激後而發生,例如接觸性皮膚炎;也可因病患本身具有過敏體質而產生,如蕁麻疹。濕疹病患常覺劇癢而加以搔抓。濕疹是最常見的良性皮膚疾病,幾乎每一個人一生中都會發生。一般而言,濕疹經醫師診斷後給予類固醇藥膏局部塗抹,或口服抗組織氨類藥物即可獲得明顯改善。然而任何皮膚濕疹如經長期治療後仍未獲得明顯改善,則要考慮惡性疾病的可能性,例如皮膚T細胞淋巴瘤。
2. 皮膚特定部位出現紅疹:如果濕疹長在乳頭或肛門附近皮膚,則特別要請醫師詳加評估是否有乳腺管內癌,或直腸腺癌合併皮膚浸潤的可能性(即所謂柏哲德氏病),必要時應作切片檢查來獲得正確的診斷。
3. 橡皮般硬度的皮膚腫塊:脂肪瘤是極為常見的良性皮下腫瘤,病患常可於軀幹或四肢等皮下表淺部位摸到腫大的硬塊,這些硬塊常為多發性、不痛、橡皮樣硬度,且表面較為平滑不易與皮膚發生沾連,於觸診時可以與皮膚發生滑動的現象,可以作為診斷的參考。脂肪瘤生長速度十分緩慢,且不會發生惡性變化,於手術切除後即可痊癒,或採觀察亦可。
4. 柔軟的皮膚囊腫:皮脂腺囊腫是脂肪瘤之外另一個常見的良性皮下腫瘤。皮脂腺囊腫的成因,是因為皮膚分泌油脂的皮脂腺管道出口受到阻塞,使得大量油脂堆積在皮下的皮脂腺內所造成。病患常可於軀幹或四肢等皮下表淺部位摸到較為柔軟的小腫塊,這些腫塊可為單一個或多發性、不痛、有時會使皮膚顏色發生變化,可以作為診斷的參考。皮脂腺囊腫是良性皮下腫瘤,不會發生惡性變化。5. 暫時性淋巴腺腫大:未必每一例淋巴結腫大的患者都是淋巴瘤或惡性腫瘤,也有可能根本就不是腫瘤,只是因為感染而造成暫時性淋巴增生之現象。常可見到病患因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而出現暫時性頸部淋巴腺腫大,或因香港腳皮膚破損而出現鼠蹊部暫時性淋巴腺腫大的情況,或因結核菌侵犯淋巴腺而造成淋巴腺腫大。一般而言,隨著感染情況的改善、或抗生素的使用,這些暫時性淋巴腺腫大的情況應在短時間內會消失。

皮膚的惡性病灶
1. 經久不癒的皮膚潰瘍傷口:如皮膚有久久不能癒合的潰瘍傷口,則應考慮有鱗狀細胞癌的可能性。鱗狀細胞癌主要發生在老年人。目前認為鱗狀細胞癌可能與紫外線以及環境中的一些致癌物質有關。長期之皮膚潰瘍或燒傷疤痕亦可能引起皮膚鱗狀細胞癌。陽光曝曬的部位是皮膚鱗狀細胞癌好發的部位。如皮膚因受傷、慢性潰瘍所導致的鱗狀細胞癌則以下肢為好發的部位。
2. 好發於顏面的小丘疹:請不要掉以輕心,有可能是基底細胞癌。基底細胞癌是由表皮的基底細胞層發生惡性變化並不斷增生而形成的腫瘤。基底細胞癌生長的速度大多很慢,好發於顏面接受陽光照射處,於早期常常類似一個不起眼的小丘疹,表面光滑,因此常常被忽略了好多年而不自覺。隨著病灶逐漸長大,其病灶邊緣逐漸隆起,而中央則較平或產生潰瘍,形成一種特殊的病灶外觀。基底細胞癌極少發生遠端轉移,然而其局部破壞力極為驚人,可能會造成顏面五官的毀損變形。
3. 逐漸變大或變形的黑痣:請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可能是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皮膚惡性黑色素瘤依其組織病理形態與生長特性,主要可分為四類。其中以表淺擴散型黑色素瘤最為常見,好發於男性之上半背部及女性的腿部。肢端小痣型黑色素瘤是中國人最常見的類型,它好發於手掌、腳掌、指端及黏膜部位。肢端小痣型黑色素瘤極具侵襲性且易發生早期轉移,常在腫瘤很小的時候就向深部侵犯並發生遠端轉移。應盡快找專業醫師就診。
4. 皮下摸到腫大的淋巴結:請不要遲疑,應立即找專業醫師診治,淋巴瘤會在全身各地方發生,也會發生在皮膚。除了表皮T細胞淋巴瘤直接長在皮膚之外,淋巴瘤病人常可於頸部、腋下及鼠蹊部等皮下表淺部位摸到腫大的淋巴結。所以必須盡快到專業醫師處就診。
5. 堅硬,表面不規則且與皮膚發生沾黏的淋巴腫塊:請特別要注意,於皮膚摸到淋巴結腫大,除了淋巴瘤之外,也有可能是其他癌症轉移到淋巴腺所造成的。如腸胃道癌症及肺癌常會轉移到左鎖骨上窩的淋巴腺,乳癌常會轉移到腋窩的淋巴腺,而下肢或生殖器官癌症常會轉移到鼠蹊部的淋巴腺。因癌症轉移到淋巴腺造成的淋巴腫大多半較為堅硬,表面常不規則,且常常會與皮膚發生沾黏,於觸診時不易與皮膚發生滑動的現象,與淋巴瘤的觸診感覺有所不同。

皮膚的明顯變化可能是皮膚癌的早期徵候

對於各種色素斑塊表面種種的細微變化,有幾項臨床表徵民眾應該要特別留意。根據Du Viviver醫師提出的七點檢查表,作為民眾自我檢查皮膚表面色素斑塊的參考。包括斑塊的大小、形狀、顏色的改變、斑塊的最大直徑超過七公厘、以及發炎、出血和發癢等現象都有可能是皮膚癌的早期徵候。其中以斑塊顏色、形狀的改變和直徑變大三項最有臨床意義。而潰爛、出血、發癢等現象在較薄皮膚處的腫瘤發生之比率並不高。更有作者提出所謂的 “A、B、C、D、E” 準則,包括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改變、直徑超過六公厘、以及表面突起都有可能是皮膚癌的早期徵候。民眾如發現皮膚表面色素斑塊、疣或痣有上述之異常變化現象,宜儘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結語

皮膚惡性腫瘤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逐年上昇,其防治關鍵在於如何早期偵測、早期治療。應透過公共衛生教育教導民眾自我檢查。國人的皮膚對陽光紫外線傷害的耐受性方面雖優於白種人,但臨床上有時反而較為惡性,國人的惡性黑色素瘤多屬於肢端小痣型,極具侵襲性且易發生早期轉移,因此民眾對皮膚異常病變更須有所警覺,如有異常變化應儘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的時機。注意體內的警告信號-解血便及排便習慣改變案例

個案一    游先生的父親六十七歲。剛開始出現糞便上沾有血!
絲,並未加以理會,以為只是多年的痔瘡疾患,可是在血便後一個月,開始出現有排便習慣改變,糞便變細的情形。在詢問了地區的診所醫師後,到醫學中心腫瘤內科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初步包括有血液學常規及生化檢查、糞便潛血檢查,檢驗結果後者呈現陽性,於是安排了腹部超音波及會診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安排作大腸鏡檢,證實為大腸癌併發肝臟轉移,經治療無效後死於此病。游先生45歲,一年四季除了冬天比較有自己的時間以外,春、夏、秋三季總是忙著播種、植種與收割。這樣子的日子對他而言,雖然平淡無奇,讓他十分滿足。農忙之餘,喜歡和朋友們喝喝小酒,飲食上比較偏向肉食,飯後抽根菸,是他幾十年來的習慣。因為父親死於大腸癌,對於自己的健康也就比較注意,每年都安排自己定期身體檢查。最近的一次檢查發現糞便出現潛血反應為陽性,因此便毫不猶豫的接受大腸鏡檢,來確定是否有潛在的癌症問題。結果發現有一個小的息肉,病理診斷為良性腺瘤,經醫師詳問病情,游先生告知在取便的前一日,曾食用紅肉食品。經過在三日不食用含動物血肉的食物後再檢查發現,已無潛血反應情形。但醫師仍告知,因為有家族疾病史且併有息肉的發現,仍須定期追蹤檢查。

個案二   吳太太,53歲,在公家機關工作了30年了,一直沒有什麼大毛病。近一個月來發現有體重稍微減輕,也有排便習慣改變的情形。於是她和她的家庭醫師會談,。接受建議作了糞便潛血檢驗,結果呈現陽性。在轉診至大腸直腸外科後,接受了大腸鏡的檢查,發現在離肛門口30公分處有局部潰瘍情形,經過切片檢查,確定為大腸癌。

在經過與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討論及家人的支持,接受了腸道切除手術,病理報告發現有局部淋巴腺轉移,因此再轉診至腫瘤內科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於接受手術及完成化學治療兩年後,繼續在腫瘤科門診追蹤,情況良好,無復發現象。

大腸是人體吸收水份,及排泄食物殘渣的器官,一般人自幼養成的飲食習慣,使得排便狀況也有了一定的模式,因此,如果你有解便異於平常,包括:次數變多或變少、形狀變細、扁,質地、顏色呈血色等有所改變時或黑便或粘液狀時,請專程跑一趟醫院去找腫瘤內科或大腸直腸外科,做詳細的檢查,因為這是一個警告的信號,因為它極可能是大腸癌。在此,將排便習慣改變,加以說明:

排便習慣改變

大腸癌之臨床症狀是漸進性的,主要乃取決於腫瘤發生之部位及大小。由於小腸流入大腸前半段之大便,是呈液體或半固體狀的,不易與此段之大腸腫瘤發生磨擦,除大腸癌表面發生潰爛出血而引起缺鐵性貧血,否則不會呈現症狀,而大便經由蠕動流入大腸後半部時,因水分被吸收,糞便已成形,故常刺激腫瘤而呈較明顯之臨床徵狀。簡單而言,其初期症狀是便秘與腹瀉,反覆交替進行,有時糞便混有血絲、排泄黏液,排便後有裏急後重,或殘便感等不適之症狀。尤其頻繁發生排便前突有腹痛之現象時要特別留意。這種情形在腫塊會壓迫肛門時愈容易發生。

大腸隨著癌病惡化,通道漸漸狹窄、糞便變細、排便困難,最後因引起腸阻塞而劇烈腹痛、體重漸輕、嘔吐、脹氣等現象。所以當你感覺到最近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形並帶有血絲及有黏液時,請馬上去看腫瘤專家。經過大便潛血反應檢查、直腸指檢、直腸鏡及大腸鏡檢查後,應可以早期發現大腸癌而獲得完全治癒之機會。

家族中有人罹患過大腸癌者
1. 一個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時,他應自 35至40歲起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及肛門直腸指檢,並且每三至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
2. 若有兩個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時,則應自35至40歲起,或自其罹患大腸癌的親屬發病年齡減五歲的年紀開始,每三至五年接受大腸鏡檢查。
3. 若有三個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或是有一等親的親屬在30歲以前罹患大腸癌時,則應考慮家族性息肉性大腸症候群或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

結語

由於國人生活日漸富裕,生存的競爭壓力愈來愈大,飲良習慣採速食或高脂、或美味精緻食品的機會逐漸增加,是否為大腸癌的罹患率也逐年增加的原因自不在話下,各位如有上述情況,應儘快處理,才可延年益壽。

注意體內的警告信號 ─ 不正常的出血或排血案例


個案一
楊小弟從小就健康活潑,體格健壯。雖常流鼻水或偶有小感冒,但很少看醫生,疾病可以自然痊癒。剛過十三歲生日,他開始咳嗽、流鼻水、有輕微發燒,因為症狀輕微,他自己與家人皆不以為意。然而一週之後,症狀並無改善,家人發現楊小弟滿臉倦容,成天睡覺,一直抱怨全身骨頭酸痛,沒有食慾;於是父親帶他到急診室要求打點滴。醫師看診發現,楊小弟體溫上升,結膜蒼白,下肢與手肘有幾片明顯的瘀青,但詢問病史並無明顯碰撞過,仔細看臉上與軀幹還有數個小紫斑;追問之下,楊小弟提及最近生病後,刷牙時會有牙齦流血不止的情形。血液常規檢查結果發現白血球高達二十萬,嚴重貧血與血小板低下,於是醫師馬上安排楊小弟住院,初步診斷為疑似白血病,即血癌。

個案二   郭先生退休前是某大企業的部門主管,平日應酬不少,常喝酒,也偶爾抽煙。由於工作壓力大,作息不太正常,有時會有腹痛腹脹的情形,他都自行購買腸胃藥吃吃了事,症狀也時好時壞,沒什麼變化。退休後這半年來,郭先生日漸蒼白消瘦,容易腹脹的情形變得更明顯,常解軟便,最近偶然發現大便顏色變黑,偶爾還含有血絲;他開始覺得肚子似乎出了問題。至胃腸科掛號,醫師安排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乙狀結腸有個腫瘤,經手術切除與相關檢查後,證實為大腸癌,需進行化學治療。

不正常的出血或排血常是身體出現問題的警訊。當血小板數目減少或功能發生問題時,容易在四肢需著力處如下肢、肩部、肘部引起皮下出血,刷牙時或稍加碰撞就容易牙齦出血不止,或身上無故出現紫斑;許多會侵犯骨髓的癌症如白血病,就容易引起血小板低下而有以上情形出現。
除此之外,當正常的身體組織被癌細胞侵犯浸潤時,容易變得糜爛脆弱,且增生許多不正常血管,故稍加碰撞時就容易出血或排血。許多身體內部的器官被癌組織侵犯時,疼痛等相關症狀並不明顯,只是有時偶有不明顯的出血或排血,例如偶有血尿、性交後出血、含血分泌物、血便等。因表面上自覺身體並無其他不適,病人往往忽略而等到明顯出血與排血時才來就醫,此時已經晚了一步。以下即針對不正常的出血或排血做簡單介紹:

不正常的出血
造成身體不正常出血的原因相當複雜,一般而言,不正常出血可導因於血小板低下、功能異常,或凝血系統出問題,使凝血時間延長而導致有出血傾向,影響生命的安危,茲分述如下:

血小板低下、功能異常
常見原因包括特發性血小板低下症,先天性功能異常,及後天性功能失常包括藥物、感染、營養不良、肝病B尿毒症、骨髓疾病、白血病等。

常見的症狀有:
1. 皮膚無故出現紫斑,瘀血:正常人受傷或跌撞時皆會出血(含沒有傷口的皮下出血),適當加壓後不久會自動止血。但若無受傷碰撞也發現身上出現小紫斑,或於手肘、下肢等處出現較大面積的瘀血,且逐漸增多時,就是不正常。特發性血小板低下症即常因以上現象來求診;其典型的症狀是在病毒感染一至三星期後,突然發生皮下出血點、紫斑或淤血,也常發生鼻血流不止的現象。
2. 牙齦流血不止:有牙齦發炎或牙周病者,牙齦較為脆弱容易出血;但通常很快就自動止血。若無以上病史,而刷牙時發現牙齦流血止不住時,就要小心。
3. 經血量異常增加:一般婦女於月經週期,與之前相較發現血量增加許多,似乎血流不止,或天數明顯延長時即應就醫,尤其當失血量過多時,會蒼白虛弱,更可能突然休克。
4. 流鼻血不止:鼻過敏者或感冒合併鼻炎時,鼻黏膜較為腫脹,容易流鼻血。無此病史者,發現無故變得容易流鼻血,且鼻血止不住時,即不正常。凝血功能異常包括先天性如血友病,及後天性如肝臟功能不正常、維他命K缺乏、散播性血管內凝血、癌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等。

常見症狀如下:
1. 出血不止:以血友病為例,輕度者在手術及大傷害時才會出!
血不止,中度者在受到微小傷害時即會出血不止,重度者則可能自發性出血不止。
2. 關節血腫、肌肉血腫:臨床上相當常見於血友病患者,可造成關節變形的後遺症。
3. 也可能出現口腔出血、血尿、胃腸出血、顱內出血等症狀。

不正常的排血
身體器官排出的體液,於正常狀況下,一般是不含血的。所以當體液如胃液、尿液、性器官分泌液等,出現潛血反應、血絲、黑色血塊或鮮血時,即為不正常。

常見之不正常排血如下:
1. 吐血:肝硬化合併肝門靜脈高壓與食道靜脈瘤曲張者,一旦靜脈瘤破裂出血,即造成大吐血。胃潰瘍可造成胃出血,胃穿孔。而胃癌、胃肉瘤也會吐血、解黑色便、瀝青便等;可怕的是,由於疾病早期無症狀,通常病人找醫師時都為時已晚,因此死亡率相當高。危險因子包括家族遺傳、環境因素、飲食等。
2. 血便:痔瘡、肛裂患者常會有解便疼痛,大便外層帶有鮮血,及便後使用衛生紙發現紙上有鮮血的情形。大腸息肉會使大便帶有血絲,胃出血可造成黑色便、瀝青便。需強調的是,許多早期大腸直腸癌是在身體檢查時,靠糞便檢查之潛血反映呈陽性而發現的;其症狀不明顯,除了血便、血色黏液便外,其他包括排便習慣改變、殘便感、便秘與腹瀉交替、貧血、腹鳴、腹痛、大便?
蔭|變細等。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是由良性息肉逐漸演變而來,即由正常的黏膜演變成腺瘤,最終導致癌症的生成,所以大腸息肉(俗稱痔瘡)之患者要特別提高警覺。
3. 血尿:泌尿道感染、先天性泌尿道異常、藥物、運動、腎炎、多囊腎、腎衰竭、泌尿系統創傷、凝血異常等皆會排血尿。腎臟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症狀則以血尿(包括顯微血尿)最常見,另外有排尿困難、頻尿、排尿痛、腹部不適感等。由於泌尿方面表徵不明顯,當發現大量血尿出現時,疾病往往已達相當程度。
4. 行房後出血:需懷疑子宮頸癌與子宮癌。子宮頸癌之症狀除性交後出血,還包括不正常性器官出血與分泌液、頻尿、排尿障礙、排便障礙、下腹部痛、腰痛等。子宮頸癌居女性十大癌症排行的首位;台灣婦女子宮頸抹片的受檢率雖已由十年前的9%提升至今日的20%,然而比起歐美的60%至80%,仍遠遠不及;如何提高子宮頸抹片的的受檢率,繼而降低子宮頸癌的罹病率是當前極重要的課題。
5. 乳頭有不正常出血分泌液:需懷疑乳癌,症狀還包括不痛的乳房硬塊、壓痛的腫塊、乳頭凹陷、乳頭生痂、腋下淋巴結腫大等。乳癌目前僅次於子宮頸癌,居女性癌症排行的第二位,致病因子包括西化後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初經早、停經晚、懷孕較晚、家族史、以前曾罹患乳房相關的疾病等,位置以左側多於右側,且以出現在兩側的外上方現象居多。

結語

以上的簡單說明,只是提醒國人心中要有“癌”的警覺性,如果自己發現有以上描述之類似情形,一定要及早就醫,才是上策。在此呼籲國人,必須對不正常的出血或排血提高警覺,並針對自己的問題尋求血液腫瘤科等專科醫師之協助,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早期發現惡性腫瘤之七大警訊
● 長久不癒的創痛或潰瘍
● 乳房腫塊與乳頭分泌物
● 久咳不癒或聲音嘶啞
● 經常出現飲食不消化或吞嚥困難
● 皮膚的明顯變化
● 解血便及排便習慣改變
● 不正常的出血或排血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