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癌病人的心理社會調適


台北榮總護理部 林惠蘭

2007 五月 17

頭頸部癌症指的是口腔、口咽及鼻咽部癌症,在美國每年超過四萬名新個案,年齡大多超過50歲,其五年存活率約為52%,即使復發經正確治療仍有長期存活的可能性。在致病原因方面,頭頸部癌症與環境致病原如抽菸和喝酒有強烈關聯,也因此常並存另一種癌症,如肺、食道、膀胱、腎臟等癌症。治療方面以手術與放射線為主,化學治療僅用於喉癌與復發或轉移時。由於非手術療法及重建美容手術的進步,已大大減少因治療引起的生理功能損傷與器官組織毀形,如仍能保留咽喉,甚或能保存說話的功能。此類病人大都需重複的傷口重整、放射線治療、重建手術和生理功能的復健,為避免復發、第二種癌症發生、治療相關的副作用,需要多次的回診與追蹤。

本文著重於頭頸部癌症病人身心社會的照顧,分四部分陳述:頭頸癌病人在疾病過程中心理社會損害的型態;影響心理社會調適的因素;復健過程所需採取的特殊策略與措施;照顧此類病人醫護人員可能面對的壓力,並提供壓力調適之建議。

一、心理社會損害的型態

頭頸癌病人經歷許多強烈的情緒與社會反應,給病人及家屬帶來極大困擾。疾病各階段可能產生的反應分述如下:

(一)診斷期
診斷之初,頭頸部癌症病人面對與其他癌症患者同樣的問題-突然面臨死亡的恐懼、失落與疼痛等衝擊。有些人伴隨著造成毀形、功能損傷的治療情形,引發更嚴重的情緒反應,有些強烈的哀傷反應產生退化性的行為,如憂鬱、自殺意念,有些病人變得退縮、缺乏社交互動,有些則過度依賴家人或醫護人員。隨著生理功能的喪失,常有焦慮、哀傷、絕望感,與其他部位的癌症比起來,頭頸部癌症病人有更高的自殺率。

(二)治療期
手術後住院期間另有許多心理問題存在,如酒精戒斷症候群、新陳代謝不穩定性和其他醫療合併症都可能造成譫妄或失智。有許多心理與社會症狀如記憶力、思考、判斷性和定向力的改變,都與這些器質性心理疾病有關。已有轉移的病人發生憂鬱症的機率更勝於未轉移者,根據估計約23%到58%的病人有憂鬱情形。治療順利出院的病人,高漲的壓力漸被相信能妥善治療脫離生命威脅的狀態的信念取代,經適當的心理與社會相關措施,大部分病人都能調適的很好。
頭頸癌病人特別顯現出社會退縮和人際關係調適的問題傾向。很多病人減少活動頻率,如外出吃飯、造訪朋友親戚、上教堂與團體聚會;有些人則將生活安排成隱士般,同時由於朋友關係的改變使得人際關係之間的衝突相形嚴重、與家人距離加大,與親密朋友的性活動與性滿意度常瀕臨破裂。職場生涯也因治療而受阻,不僅喪失先前工作、再就業的困難,也可能遭受到職場的歧視。

二、影響心理社會調適的因素

身體器官的毀形與失能、酒精/菸草的使用、個人人格、與社會因素等,是影響頭頸癌病人心理社會調適很重要的四大因素。

(一)身體的毀形與功能喪失
頭頸區外顯部位是自我表現與認定的表徵,頭頸癌比其他部位癌症產更多的威脅程度,一旦癌症侵犯或是治療影響到頭頸部外觀,自我心像與自尊同時遭受打擊。手術不僅因骨骼結構或結締軟組織移除所導致的毀形,外科手術、放射線和化學治療也可能導致甚至加速惡化生理功能的缺損,如視力、聽力、說話、味覺、嗅覺、呼吸和飲食的改變,同時,也有許多生理症狀出現,如口乾、出血、咳嗽、對冷熱敏感、聲音嘶吼、口鼻分泌物多、打嗝、疲倦、疼痛等,這些症狀在治療後持續影響生活品質。

(二)菸草/酒精的使用
大部分的頭頸癌病人有嚴重依賴菸酒的病史。這些健康危險行為可能會隨著癌症診斷和治療過程而衝擊到個人的社會心理適應。首先,病人可能會對摯愛者出現自責或悔恨的心態;再者會出現無效的適應行為,衍生出許多心理社會問題,病人會轉而從菸酒尋求慰藉,藉建立這些危害健康行為以撫平因疾病所帶來的恐懼、自責與罪惡感,因此造成惡性循環。

(三)人格特質

罹病前的人格特質在面對疾病和治療時的心理社會反應與復健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約有18%之頭頸部癌症病人被診斷有人格失常的現象,隨著面對癌症的壓力增加,適應不良的症狀隨之惡化。舉例來說,有依賴人格者其需求遠超過其客觀的需求,逃避性格者往往會自我忽略或出現不遵從行為。通常這些病人會對醫護人員產生憤怒、敵意、操縱行為。隨著這些人格所產生的適應型態會衍生許多處理壓力的問題、調適困難和阻礙疾病的恢復。
(四)社會因素

隨著口語的表達和生理完整性嚴重的改變,病人要能成功的適應,不僅需要廣大的資源,更需要社會支持網絡充分地發揮效用,正向的社會支持可使病人快速適應因治療及手術所帶來的毀形。性心理的調適更是脆弱的一環,配偶對病人毀形程度的感受對親密行為與表達有深切的衝擊,在接受臉部手術後,親密伴侶通常避免親吻與深情凝視的動作。
若一個社會文化是普遍重視個人表徵是否吸引他人,或外在言語表達是否受人歡迎者,則頭頸癌及其治療將會嚴重影響到個人的社會角色。即使個人對其改變有相當良好的心理適應,但也無法避免社會的歧視與孤立,阻礙到個人的重新整合融入社會。舉例來說,工作場所將不再支持病人的職業角色,工作氣氛丕變、降級、減薪。治療後也可能因臉部肌肉活動無法表現出微妙的表情變化,因而一再被誤解,使得再適應與融入社會常會出現困惑與挫敗感。

三、復健過程

頭頸部癌症病人的復健涉及兩大主要策略性目標,其一為增進治療後之社會心理適應,再者為降低健康危害行為(如菸酒的使用)。

(一)社會心理適應的促進
完整的治療前心理社會評估,是協助病人適應的重要第一步。評估內容包括個人醫療史、心理治療史、人格特質、生活型態、健康危險因子、社會支持網絡和資源。病人對治療的準備度和了解程度也要評估,病人的疾病相關知識可緩解疾病的衝擊感和失落感。

復健包括生理與心理症狀的控制。支持性的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同樣能有效處理病人焦慮、憂慮、瞻妄、疼痛與治療的副作用。在此類病人,評估其自殺意念非常重要,進行心理治療之前就需好好評估處理其壓力,提供支持性的照顧、加強手術前教育與身心準備,並鼓勵戒除菸酒。
 
手術後恢復期是進行強化和鼓勵病人表達的絕佳時刻。疼痛、靜脈注射、插胃管、頭頸纏繃帶、尼古丁與酒精的戒斷症侯和飲食、說話、吞嚥、呼吸、看東西暫時的功能改變讓病人感到焦慮與不適。病人會因此避免直視手術部位、出現依賴感、和退化性的行為,增進自我照顧行為是手術後照顧的主要目標,促進病人適應其生理缺失亦是重要策略。強化病人自我照顧措施如口腔的清潔、傷口的灌洗等,可讓病人在恢復期間重獲控制感和重新開始接受一個全新的身體意像。

治療期之後,病人開始參與手術重建過程,使用輔具、語言治療以期降低毀形的程度與恢復部分喪失的功能。其成效與個人參與度和生理功能有關,大多數病人能學習很好和適應新的溝通方法,然而有些阻礙因素如憂鬱、自我漠視、缺乏動機和順從性低者,可能意味著有憂鬱症的傾向。藥物或是心理治療對於這類憂鬱病人可有部分的成效。此外,病人支持團體藉由同病相憐者情緒的分享,也可以促進病人生理心理的適應、增強病人的意志、促進對疾病治療的順從性,並鼓勵病人發展自我照顧行為。

進入恢復期之後,自我意像、溝通能力缺失、工作衝擊、家庭角色改變、人際間的問題、疾病的復發等都是需處置的問題。上述問題可將之轉介到醫院社工或是社會相關支持團體,提供病人與個案家庭多重社會資源管道。許多頭頸癌症病人與家屬經歷到家庭角色功能與家庭責任的改變,家庭治療、婚姻諮商或是個人治療將可協助病人與家屬共同面對因頭頸部癌症所衍生之複雜家庭議題。

(二)降低健康危害行為
健康危害行為會影響到病人疾病過程、復發風險與治療的配合度。研究顯示,菸酒的持續使用會使得此類病人增加第二類癌症發生、使原發疾病更加惡化、疾病的復發、手術的合併症、化學與放射線治療的風險,同時並衍生其他非癌症抽煙疾病與加速惡化。

臨床上應提供一個協助性的無菸酒環境,進行心理教育性的治療以成功達到初始戒菸的效果,並持續強化其戒煙酒的動機。這些治療措施需於診斷早期開始,發現其有菸酒使用的同時,就應強化其戒除動機,再依個人疾病程度與病人關注的健康議題,視病人準備度協助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許多方法可協助戒除,如提供勸告、進行教育、訂定戒除時刻表、鼓勵家人支持及參與、提供成功戒煙酒癮者的著作、以及給予尼古丁的取代物和提供適當的轉介與追蹤等。

四、醫療人員議題

對醫護與心理諮商人員而言,面部的畸形、頭頸部功能喪失(說話功能、流口水和氣味噁心之壞死組織),可能引發不舒服的感覺和同情或厭惡反應,可能有意無意間避免注視病人毀形的部位,或避免探視病人,減少與其互動,對依賴感較重、需索無度和不合作的病人,也可能因而產生憤怒情緒。

醫護人員以何種方式處理他們的感覺,會影響到病人的調適,在病人身體心像重新整合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藉由與醫護人員的接觸,重新發展社會角色模式並提供社會支持,將有助於病人心理適應與心理社會的恢復。同樣的,醫護人員自己本身也需接受適當的支持,如參加醫療提供者的支持團體、個人的心理治療及諮商指導。許多議題可藉由團體支持來討論,包括毀形的情緒反應、疼痛處理、如何加強與病人的溝通、如何處理醫護專業角色態度外的非理性情緒反應、如何與病人的家庭成員互動或是哀傷情緒的處理等。

結論

本文之目的在於提供可用的資訊,增進病人、家屬和醫護人員的資源。

頭頸部癌症常帶來毀形和生理功能缺失,挑戰社會心理功能的發揮,失去說話的能力和面容的完整性而威脅到自我的完整性,由於社會的歧視反應、物質濫用和缺乏社會資源狀態下,常使此類病人有心理與社會的問題,藉由適當的措施協助病人面對醫療和社會心理的衝擊,方能增進病人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