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惡性原發神經膠質瘤


臺北榮總 一般神經外科 許秉權主任

2022 十二月 28

腦瘤的類型根據來源不同可分為 1.原發性腦瘤及 2.次發性腦瘤即其他部位的癌症轉移到腦部,例如:肺癌、乳癌等。原發性腦瘤以神經膠瘤最為常見,佔所有腦瘤患者約43.9%,包含神經膠質母細胞瘤、星細胞瘤、寡樹突膠質瘤與室管膜瘤;其次為腦膜瘤,約佔 17.2%,較常發生在婦女,八成以上屬於良性腫瘤主要可以經由手術方法摘除。此外,腦下腺瘤佔 8.6%,許旺氏瘤佔 7.0%,其他如先天性瘤、血管瘤則佔少數。很不幸的,神經膠瘤幾乎都是惡性的,尤其好發於成人的神經膠母細胞瘤以及小孩的髓芽細胞瘤,其惡性程度特別高。本文主要針對高惡性原發神經膠質瘤治療作介紹。
惡性膠質瘤診斷
除了神經症狀理學檢查,惡性神經膠質瘤最重要診斷工具就是影像檢查及手術病理報告。影像檢查最重要就電腦斷層掃描(CT)及磁振攝影(MRI)。懷疑腫瘤的病人在做照影前必須打顯影劑,顯影劑可以幫助我們分辨腦組織的細微不同處。CT如有異常發現則必須進一步做更精準清晰的MRI。因為它可以看穿顱骨及其它的組織,特殊的訊號或光譜分析也可幫助我們偵測腦瘤範圍及成分。MRI比 CT 敏感,尤其小的腫瘤更重要。此外腦下垂體微腺瘤要用 MRI 做灌流攝影。MRA(MRI 之血管攝影)也取代許多傳統腦血管攝影檢查。MRI可同時看見腫瘤與血管,對手術導航定位極為重要。

惡性膠質瘤正規治療
惡性神經膠質瘤除非是位於手術極端危險困難的位置,否則影響預後存活時間最重要因子之一就是手術治療,而且手術必須在安全範圍下做最大的切除,已有許多證據顯示腫瘤切除率越高復發間隔及存活時間越久。因此因過度擔心手術後遺症而採取保守的切片加放射線及化學治療對預後幫助不大。為增加腫瘤切除率有些複雜手術或經驗不足的醫師會使用術中影像導航,或是術中螢光顯影幫忙確認腫瘤邊界。而為增進手術安全,除了術中影像導航,最常用的工具是術中神經功能定位與監測,主要是用來定位監測運動功能區或腦幹等重要功能區域。有時配合喚醒手術,可以增進語言功能保留。不論什麼工具,唯有真正受過腦手術次專科訓練對腦解剖及手術觀念清楚正確的神經外科醫的經驗,才是手術安全成功的保障。國內真正專心從事腦瘤手術且手術量大的神經外科醫師只佔約百分之十,病患接受手術前絕對必須慎選醫師。
        
高惡性神經膠質瘤術後如為第四級神經膠質母細胞瘤,需行同步放射及口服帝盟多(temodal)化療,即放射治療三十次輔以低劑量帝盟多化療,休息四週後予以每四周五日的高劑量帝盟多化療共六至十二療程。期間每三個月行核磁共振造影追蹤以期早日發現腫瘤復發。腫瘤一旦確認復發,再次施行手術仍是預後重要因子。術後則需行靜脈注射健保給付癌思停標靶治療。若為第三級惡性退行性星狀細胞瘤或寡樹突星狀細胞瘤,一般建議予以放射治療,某些預後因子如IDH-1若無突變,則預後差,視為第四級神經膠質母細胞瘤,須考慮同時帝盟多化療。有時術中若病理冰凍報告為高惡性膠質瘤,可考慮自費行BCNU gliadel wafer 術中化療,將藥片貼在腫瘤切除後的腔壁上,術後一段時間藥物會直接近距作用控制腫瘤。低惡性膠質細胞瘤原則以手術全切除為主,不需放化療及標靶治療。帝盟多常見副作用為噁心、嘔吐、血球數低免疫功能下降。而癌思停標靶治療副作用則有高血壓、出血、傷口癒合不良等問題。

惡性膠質瘤預後因子
高惡性神經膠質細胞瘤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有些預後因子是術後治療重要參考。惡性神經膠質細胞瘤最重要的預後因子,除手術切除率外,就是分子生物標記。如前述,IDH-1基因有無突變是預後及腫瘤分類重要參考。有突變則預後佳,若為野生型無突變因預後差,除標準術後同步放化療外,有時第一線會考慮自費癌思停標靶治療,以期能更有效控制腫瘤復發。另一個重要生物標記為1p19q染色體聯合缺失,有缺失預後佳,多發生在寡樹突膠質細胞瘤。再來還有MGMT 甲基化表現,有甲基化代表腫瘤細胞受帝盟多治療受損後較無修復能力,因此預後較佳。另外還有MIB-1指數,指數越高代表腫瘤複製能力越強,越容易復發。

惡性膠質瘤復發之後線治療
高惡性神經膠質細胞瘤若已接受正規手術、放化療甚至癌思停標靶治療後仍復發,則須考慮後線治療,其中有較強療效的包括根據CGP (comprehensive gene profiling)基因檢測之標靶精準醫療、BNCT硼中子捕獲治療及TTF腫瘤電廠療法治療。目前國內外有多家生技公司平台可施行全方位數百種腫瘤基因分析,根據基因型表現結果及作用機轉,會有相對應標靶藥物治療。除恩慈療法和臨床藥物研究,雖然大部分標靶藥物都是自費,但仍是惡性膠質瘤重要後線治療。目前台北榮總腦瘤多專科團隊已常規施行CGP精準治療,基因庫及治療個案數為亞洲先驅。
 
硼中子捕獲治療的模式用來治療惡性腦腫瘤,其主要原理是透過專一投予腫瘤細胞一個含硼-10藥物,後施予低劑量熱中子照射,硼-10在與中子結合後會裂解成兩個高生物效益的粒子,氦核與鋰核,這些粒子可以以高效能來破壞腫瘤細胞,但破壞範圍僅侷限在一個腫瘤細胞範圍(5-10μM),因此是一個優質的腫瘤粒子標靶治療模式,特別是針對浸潤性腫瘤,可以進行徹底的腫瘤殲滅與破壞。近年來由於含硼藥物專一性的突破開發,再加上各式中子射束的提供能力提升,逐步讓硼中子捕獲治療邁向實際的腫瘤臨床醫療。
 
腫瘤電場療法(TTFields)是一種干擾癌細胞有絲分裂的治療。TTFields以非入侵性方式,輸出低強度交變電場,破壞紡錘體的形成,影響癌細胞分裂時染色體的自然分離過程,令活躍的癌細胞在有絲分裂時出現錯誤,從而凋亡。正常細胞和癌細胞對不同頻率的電場有不同反應,因此透過準確設定頻率,正常細胞基本上不受電場影響。此外,TTFields亦會對腫瘤微血管產生影響。微血管除了將氧和營養素輸送到腫瘤中,也間接影響腫瘤內免疫抑制環境。研究數據發現,TTFields可以通過阻斷腫瘤營養供應和改善腫瘤內的免疫環境,促使腫瘤消退。

惡性膠質瘤尚待突破療法問世
拜醫學發展所賜,細胞及免疫療法甚至幹細胞治療已蓬勃發展於各癌症領域,但因機轉不同及獨特腦組織之顯微環境因素,目前這些新式療法皆未有用於腦癌治療療效的證據。然而一些病患及家屬病急投醫,或是捨棄正規治療,或是正規治療無效而尋求尚未成熟療法,動輒花費數百萬元,殊為可惜。國內每年有超過一千人死於腦癌,即使經過開刀和放療,還是有八成的患者會在病發後的一年內死亡。低度分化的星狀細胞瘤或寡樹突膠質瘤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約六到八年。第三級退行性星狀細胞瘤患者的平均存活期間約為三年。然而,神經膠母細胞瘤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則只有約 12 到 18 個月,本院存活時間可達22個月。因腦癌預後差,加上伴隨神經功能障礙,得病後所產生的心理支持系統、昂貴藥物給付、復健及慢性照護問題皆有賴政府,學會及病友會一起面對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