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急性發作的處理


北榮風濕免疫科 孫易暄醫師

2022 九月 16

痛風是最常見的發炎性關節炎,先前台灣健保資料庫研究推估台灣痛風盛行率約為1~6%左右,且以男性居多。另外也有文獻顯示台灣原住民的痛風盛行率高出漢人族群許多。造成痛風的最主要風險因子為高尿酸血症,然而高尿酸血症僅約10%會有痛風關節炎。大量飲酒、高嘌呤食物攝取(如海鮮、紅肉、內臟等)、手術、藥物、惡性腫瘤化療後等都為急性痛風發作的誘發因子。
痛風的診斷標準目前是根據2015年美國風濕病醫學會以及歐洲風濕病聯盟共同制訂的。只要曾經發生過一次關節或黏液囊的腫脹、疼痛或觸痛加上在有症狀的關節或黏液囊中出現尿酸結晶或痛風石即可診斷為痛風。然而關節液抽取有時不一定可以施行或者臨床上沒有發現明顯痛風石,此時就會使用一套較為複雜的診斷流程。此診斷流程主要分為臨床症狀、實驗室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臨床症狀包含是否曾經有關節炎發作在腳踝或足中段或第一蹠趾關節、發作時是否關節有紅腫痛、發作時是否激烈疼痛在24小時內緩解或症狀在14天內緩解、兩次發作時無症狀、或是否有痛風石等。實驗室檢查主要為血液尿酸值或關節液分析看到尿酸鈉鹽結晶。影像學主要為患部關節或黏液囊曾出現尿酸沉積以及影像上發現有痛風相關的關節損傷。經由複雜的記分方式超過8分以上即可診斷痛風。由於此診斷流程較為複雜,一般醫師常以臨床症狀搭配血液尿酸值或影像來做診斷。
 
痛風急性發作時,一般而言,治療首選為秋水仙素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為主,如果有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過敏,嚴重腎功能不全或是對於秋水仙素有副作用時,這時可以考慮短期使用類固醇。飲食控制約只能下降血中尿酸值約1mg/dL,因此降尿酸藥物的使用往往是必需的。痛風發作不代表就需要開始使用降尿酸藥物,目前降尿酸藥物使用的適應症為1. 皮下有痛風石 2. 影像上有因為痛風造成關節破壞 3. 痛風發作一年兩次以上,有以上三種其一才會考慮使用降尿酸藥物。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如中度到重度的慢性腎臟疾病,尿酸值超過9mg/dl或尿路結石,即使首次痛風發作,經由醫師評估後也可能會使用降尿酸藥物。至於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一般則不建議使用降尿酸藥物。降尿酸藥物機轉為減少尿酸生成以及促進尿酸排出兩種。減少尿酸生成常見藥物為allopurinol以及febuxostat。Allopurinol是台灣造成藥物過敏最常見藥物之一,有些醫師在使用藥物之前會檢測HLA-B*5801,有此基因病人較易對此藥物有過敏情況。另外一種減少尿酸形成藥物為febuxostat,此藥物相對allopurinol比較不會造成過敏,但健保給付規範較為嚴格,給付標準為對於促進尿酸排泄藥物(Benzbromarone)反映不佳,尿酸值仍高於6.0mg/dL,慢性腎臟病 (eGFR<45 mL/min/1.73m2或serum creatinine≧1.5mg/dL),或具尿酸性腎臟結石或尿酸性尿路結石或痛風石,或肝硬化之痛風病人以及痛風石病人使用時需於病歷上詳細記載部位(需有照片或X光攝影檢查)。 促進尿酸排泄藥物則為Benzbromarone,此藥物如果腎功能不佳或是尿路結石患者應避免使用。在初次使用降尿酸藥物時,往往會建議合併使用低劑量秋水仙素至少三個月,來減少痛風復發。最後癌症病患在化學治療之後有時可能會出現腫瘤溶解症候群,造成高尿酸血症狀況,此時會使用Rasburicase來使尿酸轉變成更具水溶性,使其從腎臟排出。
 
癌症合併痛風病患進行治療時可能會造成血液尿酸值變高,因此會建議病患進行生活習慣調整,減少酒精攝取、低嘌呤飲食、減少含果糖飲料及食物攝取。如果體重過重也會建議減重。若病患合併有高血壓,藥物部分會建議盡量不要使用Hydrochlorothiazide當作降血壓藥物,因為此藥物可能會增加尿酸值,而Losartan則為降血壓藥物優先選擇。
 
痛風雖然在沒發作時沒有特別症狀,但是一旦發作往往會造成病人極大的困擾,癌症病患若曾經有痛風病史,由於接受癌症治療的關係,常常會合併高尿酸血症,因此也容易痛風發作,建議病患若有相關痛風症狀可以跟腫瘤專科醫師或風濕免疫科醫師討論相關治療與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