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兒童生殖細胞腫瘤


馬偕 兒童血腫科 葉庭吉主任

2022 四月 22

生殖細胞腫瘤是發生於生殖腺或生殖腺外的腫瘤,在胚胎發育期,生殖細胞經由卵黃囊、腸繫膜,移行至骨盆腔或陰囊而形成卵巢或睪丸。有些突變的生殖細胞會經過身體中線,曾移行過的路徑長成腫瘤。因此生殖細胞腫瘤除好發於性腺(男童為睪丸,女童為卵巢)外,也可能會長在性腺外(extragonadal),如中樞神經系統(CNS):(腦部之松果體等處)或其他部位如薦尾椎區、縱膈腔、後腹腔處等。腫瘤依病理組織分類可分為良性及惡性。良性一般以手術切除即可,惡性生殖細胞腫瘤則須以化學治療及手術治療或加入放射治療。
生殖細胞腫瘤的分類及臨床表徵
一、依病理組織分類可分為:
  • 畸胎瘤(teratoma):為最常見之生殖細胞腫瘤,可依病理型態分為成熟畸胎瘤、不成熟畸胎瘤。成熟畸胎瘤為良性腫瘤,不成熟畸胎瘤在病理型態上含有分化不成熟的神經上皮組織,根據高倍顯微鏡下正在分裂細胞的數目可以進一步訂出不同的分級,grade III具有較高的組織侵犯力。
  • 胚芽細胞瘤(germinoma):在顱內稱胚芽細胞瘤,成長於卵巢的稱無性胚芽細胞瘤,長於睪丸的稱精細胞瘤。
  • 非胚芽細胞瘤:卵黃囊瘤,惡性生殖細胞瘤中最常見之病理組織型態。其餘較少見的包括惡性胚胎瘤(embryonal carcinoma)、絨毛膜癌(choriocarcinoma)、混合型生殖細胞瘤(mixed germ cell tumor:含至少2種上述組織型態成份),一般使用化療合併手術治療皆有效。
二、臨床表徵依腫瘤發生的部位而有不同的症狀:
  • 睪丸部位:以卵黃囊瘤及畸胎瘤最為多見,初期可於陰囊摸到無痛的腫塊,常被誤認為陰囊水腫,漸漸腫瘤可能會有腫大及壓痛現象。惡性腫瘤若不治療將轉移到後腹腔淋巴結、肝臟、肺部、骨頭等部位,可能會併發其它轉移相關症狀。隱睪症的男童發生惡性睪丸腫瘤的機率為一般男童的10-50倍,所以應及時治療隱睪症,以減低轉變為睪丸腫瘤的風險。
  • 卵巢部位:以畸胎瘤最多,常出現疼痛、噁心、嘔吐現象,有時因腫瘤發生扭轉、破裂,引起急性腹痛。
  • 薦尾椎區:常見於嬰幼兒,出生就可見腫瘤長於後臀區,女生多於男生。常出現便祕、膀胱功能受影響、下肢輕癱等症狀。
  • 中樞神經系統部位:大部份位於腦部之松果體(pineal region)或蝶鞍/鞍上區域,有時也會長於脊柱,可能會引起的症狀如下,尿崩症、身材矮小、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等。
  • 縱膈腔部位:腫瘤若壓迫到氣管或支氣管,可能引起咳嗽、喘、胸痛等症狀。
  • 腹腔從後腹腔長出部位:可能因腫瘤壓迫腸道或泌尿道,造成腹部疼痛、腸阻塞、便祕等症狀。
  • 其他:生殖細胞腫瘤也可能侵犯陰道、子宮等部位,造成異常的陰道出血。
檢查檢驗及腫瘤分期
一、確認生殖細胞腫瘤常見的檢查包括:
  • 完整的病史收集與身體檢查評估。
  • 抽血檢查,腫瘤標記:生殖細胞腫瘤中的卵黃囊瘤會分泌胎兒蛋白(AFP)、胚芽細胞瘤及絨毛膜癌分泌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β-HCG),惡性胚胎瘤可能分泌CA125,不成熟畸胎瘤則可能分泌胎兒蛋白或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因此腫瘤標記可做為診斷依據,同時也是治療中及完成治療後追蹤的重要檢測項目。若病童為顱內生殖細胞腫瘤,則需進行脊髓液腫瘤標記檢查。
  • 胸部X光檢查:檢查縱膈腔腫瘤大小以及是否有肺部轉移。對於縱膈腔生殖細胞瘤是重要的療效評估及疾病追蹤工具。
  • 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造影:腹部超音波確認卵巢及後腹腔生殖細胞瘤部位、大小是重要的診斷工具:睪丸超音波則對睪丸生殖細胞瘤初診斷時為必要檢查工具。電腦斷層掃描則對於腫瘤是否有周圍組織侵犯,淋巴結、肝臟、肺部,甚至中樞神經系統或其他部位的遠端轉移,是一項必要的檢查。核磁共振造影對於顱內生殖細胞瘤亦是必要的檢查及追蹤項目。
  • 骨骼掃描(bone scan):檢查腫瘤是否有骨骼轉移。
  • 病理檢查:開刀切片或切除腫瘤,行病理組織確診,以決定後續治療方式。
二、生殖細胞腫瘤分期:
腫瘤分期分為顱外以及顱內生殖細胞腫瘤有所不同。
  • 顱外惡性生殖細胞腫瘤依手術的結果,而有不同的分期,一般來說,腫瘤局限在原發部位,可完全切除者為第一期;若可行手術切除大部份腫瘤,只留下顯微鏡下可見之微量殘餘腫瘤為第二期;若可行手術切除一部份腫瘤,但肉眼可見明顯殘餘腫瘤為第三期;若發病時腫瘤已轉移到肝臟、肺部、骨頭或其它部位時,則稱為第四期。
  • 顱內生殖細胞腫瘤目前無分期方式。在國際兒科腫瘤學會根據腫瘤侵犯部位分為局限型以及擴散型,5% 到 10% 的病童在松果體和鞍上都出現腫瘤(稱為雙灶性疾病),通常病理為純胚
  • 芽瘤,此狀況也歸類為局限型。日本中樞神經系統生殖細胞腫瘤學會則根據腫瘤病理組織分為三個等級:好的(good)、中度(intermediate)、差的(poor)預後。
風險分級 :
目前顱外惡性生殖細胞腫瘤最新的治療,多根據風險分級(risk group)決定治療方式。即參考發病年齡、腫瘤部位及腫瘤分級,分為低度、中度及高度風險。例如:第1期腫瘤為低風險,治癒率高。若第3或4期性腺外腫瘤,青春期以上的病患則有高風險,須合併化療及手術才有機會痊癒。
 
日本中樞神經系統生殖細胞腫瘤學會將顱內生殖細胞腫瘤分為三個等級:好的預後包括了胚芽細胞瘤且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指數無升高、中度預後包括了胚芽細胞瘤且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指數有升高或混合型生殖細胞瘤中主要為胚芽細胞瘤及畸胎瘤、差的預後包括了卵黃囊瘤、惡性胚胎瘤、絨毛膜癌、混合型生殖細胞瘤中有卵黃囊瘤、惡性胚胎瘤、絨毛膜癌成分、或任何顱內生殖細胞腫瘤其胎兒蛋白>2,000ng或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2,000mIU者。
 
治療方式
顱外惡性生殖細胞腫瘤治療方式依病理分類、腫瘤部位、侵犯程度、年齡等因素有所不同,包括化學治療、手術切除或放射線治療等。成熟的畸胎瘤通常以手術切除即可。不成熟畸胎瘤如果無法完全手術切除且病理型態下為第3分級,以及腫瘤標記明顯升高者,需加上化學治療。極少數的畸胎瘤可能於日後發生惡性轉化,而變成惡性生殖細胞瘤或是其他的惡性腫瘤,所以仍然建議必須定期追蹤。
 
其中第一期睪丸腫瘤,可考慮只以手術切除;唯加上2-4個療程化學治療,可確保疾病不再復發。其他的惡性生殖細胞腫瘤即使可以手術完全切除,仍然必須接受化學治療,才可以根治癌細胞避免復發。此外,根據台灣的研究,女性生殖道惡性卵黃囊瘤可採取6次化學治療,若腫瘤完全消失,可考慮不須大規模切除腫瘤,以保有未來正常生殖功能。常用的化學藥物包括etoposide、cisplatin、bleomycin、carboplatin、ifosphamide等。
 
顱內生殖細胞腫瘤方面,若腫瘤為局限性且為好的預後者,應接受化學治療其後加以放射治療,此類腫瘤預後良好,放射治療應以全腦室照射為主以減少未來長期腦部後遺症。若腫瘤為中等程度或差的預後,病童須接受化學治療其後加以放射治療,尤其是病童為差的預後者,化學治療之中可嘗試包括高劑量化學治療加上自體幹細胞移植,放射治療中多採用全腦和脊髓照射,以確保較好的療效。
 
預後
顱外惡性生殖細胞腫瘤一般治療預後良好,睪丸及卵巢生殖細胞腫瘤長期治癒率可達90%以上。唯縱膈腔生殖細胞腫瘤長期治癒率平均只有50-60%,絨毛膜癌長期治癒率只有20-30%,需積極合併的治療模式以確保治癒率。顱內生殖細胞腫瘤方面,若腫瘤為好的預後者長期治癒率可達90%以上,中等程度者治癒率約70-80%,差的預後則長期治癒率只有40-50%。生殖細胞腫瘤存活患者因疾病侵犯性腺或腦部,其後接受手術、化療及放射等治療,對於病患長期生育功能、成長、內分泌功能、神經認知及智力有不等程度的影響,後續需家屬及病患配合多醫療專科照顧,提升病患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