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兒童惡性骨癌及軟組織癌


北榮兒童血液腫瘤科 洪君儀醫師

2022 四月 08

肉瘤(sarcoma)是指源自於身體支持組織的癌症,通常分成兩大類,即骨癌與軟組織癌。然而以肉瘤生長部位來說,幾乎全身各處都有可能生長,包括身體各處的皮下組織、軟組織、周邊神經組織、骨頭、關節軟骨等。若以組織病理型態來分,肉瘤的分類變得相當複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分類,形形色色的肉瘤可多達一百種以上,也因此對於病理科醫師來說,肉瘤的診斷十分具有挑戰性。
肉瘤早期症狀與發生的部位有關。以原發自四肢的骨肉瘤為例,最常見於十多歲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出現膝蓋附近的持續性疼痛,尤其是夜間疼痛,症狀可長達三到四個月。初期家長發現病患走路一跛一跛地,以為是運動傷害,扭到腳等,直到患部(膝蓋附近)腫起後,才覺得不太對勁,帶小孩去看復健科或骨科。有時家長會以為是生長痛,有些病患甚至突然發生骨折,就醫後發現是病理性骨折,最後才被診斷為骨肉瘤。
 
若將台灣每年新診斷的癌症,依據發生人數由多至少排名,則整體肉瘤的排名是在二十名之後。換句話說,雖然肉瘤種類很多,但是每年由於許多種類的新診斷個案只有個位數,因此全部肉瘤人數加總後,約只占全台灣新診斷癌症個案數的1~2%而已。像這樣罕見的癌症除了診斷困難之外,由於數目稀少,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臨床試驗與藥物開發的困難,醫師治療經驗的累積也相當不容易。這種情況在美國或歐洲各國亦然,為了凸顯這些發生率很低的癌症的特殊性,在最近的大型國際會議中,將肉瘤進一步歸類為"罕見癌症(rare cancer)",強調這群疾病的基礎研究與藥物開發不應被長期忽視。
 
若依據癌症的發病年齡將病患分組,區分成小兒、青春期、壯年及老年組,則會發現於兒童及青壯年族群的癌症中,肉瘤的排名大幅前進至前十名,成為這群年輕族群的常見十大癌症之一。也因為如此,兒科醫師看到肉瘤病患的機率會比內科醫師高出許多。
  
罹癌的青春期或壯年病患,面臨的心理與社會問題與兒童或老年人大不相同。台灣的學生課業壓力大,經常得考試、補習等,就醫後最擔心的事情常常是治療對於課業或升學造成的影響,無法與同儕一起畢業等。筆者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包括: 我下個星期要期中(末)考怎麼辦?我下個月要基測了怎麼辦?我會不會被留級?不能畢業?
 
壯年病患適逢就業、就學、結婚生子等人生重要關卡,往往學業、經濟及家庭等問題齊聚一身,因此抗癌治療經常被迫中斷或延後,過程倍感艱辛。為了保存生育功能,患者可能於初診斷為癌症時,就必須決定是否存精或凍卵,這些決定往往與人生規劃有關,但是時間相當急迫,在化學治療前的短短幾天就得決定。
 
凍卵時機與女性的排卵週期有關,因此往往無法趕在化學治療開始前就完成,因此部分醫師會建議使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LHRH)之合成類似劑(如柳菩林、達菲林等藥物),長期使用可抑制腦下垂體分泌黃體形成激素(LH),抑制卵巢功能,可能使得化學治療對於卵巢造成的不良影響降低,進而保護生殖功能。男性的存精過程則相對簡單,然而若病患年僅十多歲,心智年齡尚未成熟,尚無手動取精之經驗者,則可考慮會診泌尿科醫師,在麻醉情況下進行電刺激取精,然後凍存精子。在少子化的台灣社會背景下,生殖保護相對重要,需求量近年來也逐漸上升,然而上述方式無論是藥物或電刺激取精與凍精,都需要病患自費,病患與醫師可能需要及時討論,審慎評估,再共同決定。 
 
肉瘤的治療需要多重科別互相配合,才能達成完整治療。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如下:
1.手術切除:依據腫瘤部位可能需要骨科、胸腔外科、神經外科、一般外科、耳鼻喉科、或牙科等醫師為之。
2.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控制遠端轉移,也有助於殺死原發部位的腫瘤細胞,一般是由腫瘤內科、或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進行。可以在腫瘤切除手術之前、或術後進行。
3.放射治療:有助於控制原發部位的腫瘤。一般是腫瘤切除手術後,再由放射腫瘤科醫師進行輔助性放射治療。

 
手術切除與放射治療對於腫瘤原發部位的控制相當重要,有些腫瘤位於難以切除乾淨的部位,就算進行切除手術也可能會有部份殘留;如果是這樣的話,輔以術後放射治療的確有其必要。但是部分肉瘤如骨肉瘤,對於放射治療的敏感性差(效果差),而且放射治療可能造成手術傷口癒合困難,增加感染的機率,並非每位病患都適合。另外,若是腫瘤體積過大或侵犯周圍神經血管,此時已無法在肢體保留的前提下進行完整腫瘤切除,應該審慎思考截肢手術的必要性。
 
截肢手術在華人社會是醫師難以啟齒的治療方式。有時病患的原發部位腫瘤很大,但是沒有轉移出去,醫師心中認為趁腫瘤尚未轉移前,進行截肢手術可能是最佳的治療方式,然而此時會陷入天人交戰,不知如何啟齒。而且病患與雙親知道後,往往難以面對這樣的壓力,無法抉擇,甚至轉院。
 
化學治療不但能讓腫瘤壞死,且能控制癌細胞從血液或淋巴系統蔓延出去(稱為遠端轉移),高級別骨肉瘤(high-grade osteosarcoma)、伊汶氏肉瘤(Ewing sarcoma)、或常見的軟組織肉瘤如橫紋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滑液囊肉瘤(synovial sarcoma)等,這些肉瘤對於化學治療的反應相當好。然而,並非每種肉瘤都適合化學治療,例如低級別骨肉瘤(low-grade osteosarcoma),這種肉瘤對於化學治療反應較差,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一般不建議在首次治療就進行化學治療。對於復發之骨肉瘤、伊汶氏肉瘤,全身性的控制以第二線化學治療藥物為主,而復發之軟組織肉瘤除了第二線化學治療藥物外,健保有條件給付標靶藥物-福退癌,然而使用這個藥物前,需要事前送審,經由健保局通過後方能給付,且每次申請療程以三個月為限。
 
目前健保給付福退癌(pazopanib)的條件包括: 先前曾接受化學治療失敗的晚期軟組織肉瘤患者,病情若能接受手術治療者,須先經手術治療,且須排除胃腸道基質瘤、脂肪惡性肉瘤、橫紋肌惡性肉瘤、軟骨惡性肉瘤、骨性惡性肉瘤、依汶氏肉瘤、原發性神經外胚層腫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突起性表皮纖維惡性腫瘤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ce)或具骨轉移的患者。
 
由於肉瘤的種類複雜,因此診斷也相對困難,目前最新版的世界衛生組織分類標準中,新增了許多分子診斷標準,也因此病患經常會被醫師詢問是否願意自費做腫瘤的基因檢測。事實上,確定診斷所必須的自費腫瘤基因檢測,費用可能從數千元至數萬元不等,視檢測項目而定。然而,也有其他相關檢查套組可以選擇,有些涵蓋數百個基因與免疫療法相關之生物標記等,還能篩選潛在有效的藥物,費用十分昂貴,通常高達十多萬元以上。病患考慮做這些檢測時,應該了解檢測之目的與自身的需求,與醫師討論後,再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檢測模式,並非愈貴愈好。
 
  總之,肉瘤可能發生於身體各個部位,在青壯年尤其常見,早期症狀不明顯,可能誤以為是生長痛或運動傷害。筆者希望學校及社會大眾、父母們都能認識肉瘤這樣的癌症,促進病患的早期就醫、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若能在疾病轉移出去之前就被診斷出來,將能大幅增加治療成功的機會。在台灣,目前已經有許多豐富的中文網路資源可以讓民眾參考,如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https://ccfroc.org.tw),中華民國骨肉癌關懷協會(http://www.ogs.org.tw)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