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癌症不可缺少的保險規劃


健康險網站「好險在這裡」總編輯|台灣癌症基金會專家顧問 李柏泉

2020 五月 05

在眾多疾病、傷害中,對生命、健康最嚴重威脅者,首推癌症。一方面,癌症發生率高,人人難存僥倖之心,另一方面,治療期間長,身體與心理上承受壓力大,而且經濟上的負擔易使人恐慌。因此,除了要注重預防醫學、維持良好的健康習慣,做好經濟備援更是重中之重。
經濟備援上的努力,可以選擇儲蓄理財,但最好的選擇是買保險。因為,生病的風險隨時都存在,只有保險能在還沒有存夠錢前,就備好在那邊候用,而且,能避免家庭儲蓄坐吃山空。

保險有很多種類,應該注重哪些保障內容呢?

不幸發生癌症後,人身風險主要有三種:生命價值損失、健康損失、醫療費用損失。

生命價值的損失除了家人情感上的悲傷,要是青壯、中年時期太早走,家人原本仰賴的經濟支柱頓失,損失尤其大。所以,理賠生命損失的壽險,多多少少都應該有所準備。

健康損失,是最少人注意到的重大問題,因為癌症本身疾病的特性、治療過程對身心健康的衝擊,往往需要長期休息保健、療養復原,輕則會有一段時間無法上班維持收入,重則因為癌症本身或治療帶來嚴重的生理、心理失能,例如臟器功能、咀嚼吞嚥或言語機能、手腳肢體功能、神經障礙衍生的認知功能障礙等,會永久性影響正常生活、工作的能力,甚至需要到看護照顧,這些意味不再能回職場工作賺錢,而且是ㄧ輩子,損失會比醫療費用高出許多。

而醫療費用上的損失,應該先理解醫療科技的走向與醫療選擇問題。

醫療科技進步非常神速,台灣抗癌醫療水準聞名遐邇,手術、藥物、放射治療方法,乃至更新穎的免疫細胞治療,醫生可以使用的抗癌武器越來越多、效果更精良,精準醫療、個人化醫療成為新的抗癌標竿。但健保的醫療照顧角色受限於財務負擔,有其常規療程,往往是跟不上病人的醫療期待,甚至完全無法給付。

過去三年,本網站發現一個現象:在健保常規療程下,經濟能力越弱的病友,越沒有醫療選擇機會。反之,越有經濟能力,接受個人化醫療、新穎醫療、精準醫療的情況越普遍。

另一個現象是,早期買了保險後沒有定期檢查更新內容的習慣,也就是說保單越舊,越不能因應現代的新療法。因為早期保險內容,以當時可見的醫療方法和費用負擔來設計,自然無法滿足現在的抗癌需要。

舉個例子說,保戶二十年前買了癌症險,提供了癌症外科手術保險金,但像可治療顱內較小惡性腫瘤的加馬刀,是不是手術一直存有爭議,常有人得不到理賠。癌症險裡有放射治療保險金,一次門診可給付3千,但質子治療每次需要2萬,保單經濟補償的效果變得很有限。又,癌症險裡也有化學治療保險金,每次門診化療賠3千,然而自費注射標靶藥物,一次要好幾萬,免疫藥物要1、20萬,保險金是不是顯得杯水車薪呢?

所以,為預防癌症衝擊而買保險,就該考慮到生命損失、健康損失、醫療費用損失三個層面。

這三個層面的保險商品,舉重要者如下:
ㄧ、補償生命損失:終身壽險、定期壽險、投資型保險。

二、補償健康損失:整筆給付型癌症險、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失能扶助險、長期照顧險、日額型住院醫療險、手術險、癌症險。

三、補償醫療費用損失: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日額型住院醫療險、手術險、癌症險。


這些琳琅滿目的保險內容,各有其功能:

1. 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以實際醫療費用收據,在預先投保的保額內理賠。給付項目包括病房差額(含膳食費、特別護士以外的護理費)、住院醫療期間醫療費用(例如健保應自行部份負擔、自付差額、自費醫療)、住院手術費用、門診手術費用。由於醫療費用收據正本只有一份,如果投保的保單需要持正本理賠,又覺得投保的保額不夠越來越高的自費醫療,可以覓保接受副本收據理賠的保單,政府則規定從108年11月8日起,包含正、副本收據理賠的保單,每人最多三張。

2. 日額型住院醫療險:不需以收據申請理賠,以實際住院日數,乘上投保的日額,例如投保日額2,000,住院共10日,就會理賠10X2,000=20,000元。有些保單給付項目另包含出院療養金(根據住院日數計算)、住院前出院後各兩周內相同疾病傷害的門診治療保險金、手術保險金(不同手術不同理賠倍數計算)等。

3. 手術險:約條列1500項以上手術、或特定處置項目,分門別類,而且預先訂出了不同手術、處置的理賠倍數,乘上預先投保的保額。例如投保2,000日額,乳癌全乳房切除術如倍數訂為30倍,雖然此項手術受有健保給付,費用收據為0,不需拿出收據,憑醫生診斷證明文件,就會理賠30X2,000=60,000元。

4. 分項給付型癌症險:預先投保需要的單位數,不用就醫收據,以符合給付項目的醫療內容,憑醫生診斷證明文件給予理賠。常見給付項目有初次罹患癌症保險金、住院醫療保險金、出院療養金(按住院日數計算)、手術醫療保險金、門診醫療保險金、化學治療保險金、放射治療保險金、骨髓移植保險金、義乳重建保險金、義齒重建保險金、義肢裝置保險金,近年並有保單新增標靶藥物治療保險金。投保單位數越高,理賠金額便越高,但不同保單設計給付項目各有不同,理賠條件也有差異,例如限癌症直接治療,或另包含癌症併發症治療。

5. 整筆給付型保單:是符合癌症定義,憑診斷證明文件、病理檢查報告等,即一筆給付,理賠金額多寡,於投保前就要先確定,理賠後保單效力終止,不會再有給付。整筆給付保單包括癌症險、重大疾病險(癌症為七項重大疾病的ㄧ種)、健保型重大傷病險(有22類健保核發重大傷病證明的傷病項目,癌症為其中ㄧ類)。此三種保單的癌症定義不盡相同。

6. 定期給付保險:癌症本身或治療過程的失能率很高,像切除器官、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後遺症。較輕的生理失能,需要更長期療養復健,較嚴重的生理失能,會終生影響工作能力,甚至自理生活能力。定期給付險種有失能扶助險和長期照顧險。

失能扶助險及長照險保險金都不限定用途,供保戶自由運用於療養、看護、生活等所需,或者供作收入替代來源。

近幾年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討論熱度極高,包括投保額度應當多少?該不該投保多張實支實付?較早期投保,每次住院醫療費用可賠額度都很低,例如6萬,對於醫療過程日趨昂貴的新穎治療相關設備費、特材費、藥費幾乎幫助有限。合理的可用額度應投保到至少每次住院30萬,扣掉已保的額度,當作加保的缺口,再覓保可填補缺口的保單,也許一張就補夠,也許兩張才能補夠。

整筆給付的保單,可以考量一次理賠至少100萬元。

定期給付的保單,特別是失能扶助險,可衡量自己需要的生活費,或收入替代率足額規劃。

會不會覺得突然之間要買這麼多保險而感到負擔壓力呢?從來沒有人因為繳錢買保險而窮困潦倒,倒是真的有很多人沒買保險而家徒四壁。其實,只要錢花在刀口上,用對方法,也可做到完整保險規劃。

例如,保險可按照保障期間分成終身保險、定期保險,前者常是繳費20年,保障至100歲或更久,後者每年繳,有繳有保障,保費隨年齡增加而上調。前者把終身保障期間要繳的各年齡保費,集中在20年平準化繳完,所以保費偏高。後者把保費分散,越年輕保費越低。當繳費壓力較大時,就可以考慮投保定期保險。

最後,保險需求會隨家庭角色、責任、年齡而變動,醫療方式會隨科技進步、健保制度變革而影響醫療花費。所以保險規劃並非今天完成,從此高枕無憂,甚至束之高閣,而是需要定期重新檢視需求、了解醫療方式進步與花費,重新做一次調整,加加減減,才能確實掌握到風險,即時將風險的經濟問題做好規劃和轉嫁。

那麼定期期間該怎麼拿捏呢?可參考兩種方式:

第一種:每五年或每十年一次。
第二種:人生有重大里程碑或重大變故時。例如結婚、生子、買房、預備退休前,此外,家人發生重大疾病像癌症,也是全家保單重新檢視的適當時機。

有買好保險,做好預防保健,才是正確的觀念與做法。常說:毋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