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在老年病患的角色


林口長庚醫院 腫瘤科 蘇柏榮醫師

2019 四月 26

癌症的發生與年紀有很高的相關性。許多腫瘤如肺癌、結腸直腸癌、乳癌、攝護腺癌等癌症的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上升。老年人罹癌機會增加的原因可能與一些因素相關,像是暴露在致癌物質中的時間較長、DNA的不穩定性提高了細胞突變的機會、免疫調節失靈、或者抗氧化能力降低等。
在台灣,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老年癌症病人更成為我們癌症治療的一大課題。最新公布的105年台灣癌症登記報告,若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老年為65歲以上的定義,則105年度台灣有48,216位65歲以上診斷癌症的病人,佔全年度新診斷病人數的45.6%;若是以70歲為劃分,則有佔總數三分之一的35,561位癌症病人。如此大量的高齡病人,對於醫師的治療來說,是一大挑戰。尤其對於藥物治療的選擇,更需要謹慎地評估考慮。因為老年人的器官功能逐步下降,舉凡肝、腎等器官功能,會影響藥物的代謝和排除。老年人也常伴隨患有其他共病因子,比如說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病變、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等,都會讓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遠不如年輕人。加上老年人整體活動力較差,在忍受藥物副作用方面都較為不利。


過去在化學治療為癌症治療藥物的主要選擇時,我們須考慮老年人生理機能的衰退,對治療造成耐受性的影響。例如腎血流量和腎絲球過濾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因此可能會影響經由腎臟排出體外的化學藥物毒性,如順鉑、卡鉑類的藥物。但是,血清肌酸酐並不能準確反映中老年人的腎功能,因為肌肉質量會隨年紀增加而下降。因此我們在治療前須正確的估計腎功能。另外,年齡的增加也會伴隨消化酵素的分泌減少與胃內臟血流量減少,如此可能會影響口服給藥的胃腸道吸收。而肝臟細胞和細胞色素P450酶含量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下降,則可能會影響藥物的代謝。老年人的骨髓功能也較差,化療後骨髓抑制的程度也較為嚴重。因此在許多治療指引中,均建議對65歲以上的病人在接受較強的化療後,應給予白血球細胞生長因子的預防性注射。這些問題都增加了我們治療老年人癌症的困難。


然而近十多年來標靶藥物的進步,也使得老年癌症的治療獲得大幅改善。像是異常酪胺蛋白激酶的標靶藥物基利克,對於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與胃腸道基質瘤的優異療效與有限的副作用,大大改善了老年癌症患者的存活。另外,在肺癌、乳癌、結直腸癌、腎臟癌等癌症,也都研發出了不少標靶藥物可供選擇。但是並非所有標靶藥物皆有效且副作用小,像是肺癌使用的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酪胺酸激酶抑制劑(EGFR TKI)帶來的皮膚反應與腹瀉;腎臟癌使用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造成的高血壓、手足綜合症、口腔黏膜受損等等,這些標靶藥物的副作用還是可能令老年病患難以耐受,而無法得到治療的益處。


近年來,癌症的免疫治療得到不小的突破,已經大幅進入多種癌症的標準治療範疇,甚至美國免疫學家 James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為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研究的卓越貢獻,共同在2018年得到諾貝爾生醫獎的肯定。而目前我們已在惡性黑色素瘤、肺癌、泌尿道上皮癌、腎臟癌、胃癌、食道癌、乳癌、肝癌、頭頸癌等數個癌別得以運用抗PD-1、抗PD-L1、抗CTLA-4這幾類的免疫治療藥物給予病人治療,目前已能取得的藥物包括吉舒達(pembrolizumab)、保疾伏(nivolumab)、癌自禦(atezolizumab)、益癌寧(durvalumab)、益伏(ipilimumab)等。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作用是放開免疫細胞的煞車,讓免疫細胞得以加強發揮作用去辨識、攻擊癌細胞。與過去的癌症藥物治療相比,免疫治療的特點在於即使是已經轉移的晚期癌症,仍有部分病人能得到完全緩解的極佳療效,進而得到長期存活的機會,即便沒有完全緩解,若是腫瘤得到抑制的療效,其無惡化存活期也可望比過去的藥物治療大幅延長。而在副作用部分,雖然仍要小心免疫相關副作用,像是各個器官的發炎反應,但是若及早注意,使用適合的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治療,大部分的副作用都能順利控制,尤其是單獨使用抗PD-1或抗PD-L1藥物,遇到嚴重副作用的機會相對更低。


可能的極佳療效與較低的副作用機會,讓免疫治療似乎是老年癌症病人的一項解答,實際情況是否如此?我們或許可以從一些大型臨床試驗的次族群分析尋找答案。在OAK這個針對鉑類化療藥物治療失敗後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比較癌自禦免疫治療與歐洲紫杉醇化療的大型三期臨床試驗中,癌自禦以13.8個月的整體存活期中位數明顯勝過化療的9.6個月,在其年紀的次族群分析中,65到74歲的老年病人其整體存活期的獲益,相較64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更為顯著,但是75歲以上更年老的病人似乎獲益的差距又被拉近了。


在另一個轉移性三陰性乳癌的三期臨床試驗Impassion130中,比較了亞伯杉(nab-paclitaxel)合併癌自禦或安慰劑的差異,在所有治療的病人中,有合併癌自禦的病人其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為7.2個月明顯勝過合併安慰劑組的5.5個月;而在PD-L1陽性表現的病人族群中,有合併癌自禦的病人其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為7.5個月也是明顯勝過合併安慰劑組的5.0個月,在整體存活期方面,合併癌自禦組的中位數為25.0個月明顯勝過安慰劑組的15.5個月。在次族群分析中,超過65歲的老年病人其風險比(Hazard ratio)為0.69,優於在年輕族群的表現。


而在泌尿上皮癌部分,在IMvigor210臨床試驗針對罹患轉移性泌尿上皮癌但不適合接受順鉑(cisplatin)治療的病人給與第一線癌自禦治療,其所有病人的腫瘤反應率為24%,完全緩解率為8%,整體存活期中位數為16.3個月。而期中對於80歲以上的老年病患特別作了分析,其腫瘤反應率為28%,完全緩解率為12%,整體存活期中位數為21.4個月,老年病人的治療效果相較年輕族群不但不見遜色,甚至更勝一籌。


以上的幾個例子,皆是在大型的臨床試驗中,對於不同年齡層的次族群分析,雖然大致來說老年癌症病人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療效上似乎無異於年輕病人,也沒有明顯增加副作用的比例,但只是次族群的分析而非針對老年族群的研究,且老年病人佔這些臨床試驗收案病人的比例仍是偏低,讓這些臨床試驗的結果能否完全應用於老年病人,還稍有疑慮,我們還是希望能有針對老年族群的研究,給我們更確定的答案。

在加拿大進行的CheckMate 169臨床試驗中,收集了已接受過鉑類化療失敗後的非小細胞肺癌使用保疾伏的資訊,特別的是這個臨床試驗納入了部分體能狀態(performance status)較差的病人,並對於年紀較大(大於70歲)與體能狀態較差(ECOG 2)的兩種病人族群分析。在治療效果上,腫瘤有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的比例在所有病人為18%,70歲以上的病人為16%,在體能狀態較差的病人族群為26%;而在整體存活時間中位數方面,所有病人為9.1個月,70歲以上的病人為8.0個月,在體能狀態較差的病人族群為5.9個月;另外在副作用發生的比例上,三個族群並沒有明顯差異。而另一個在義大利進行的類似臨床試驗也有相同的結果。這樣的結果讓我們知道,或許年紀並不明顯地影響免疫治療的療效,而病人的體力狀況不好反而較會影響病人的存活預後。

目前,對於多數晚期癌症的老年病人單獨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根據現有的臨床試驗證據,應該能獲得與其他年輕病人相仿的獲益,尤其是完全緩解與長期存活的機會,無疑地對這群病人是很大的希望,而且多數病人應該能夠耐受可能的副作用。但是較差的體力狀況反而會讓病人的存活獲益受限。未來如何對著這群老年病人好好評估,讓有機會得到較長存活獲益的病人接受治療,仍待更多的研究與證據。另外,目前免疫治療的趨勢為更早更廣泛的使用,但是通常需要合併其他治療方式,像是化療、其他免疫治療、或是放射治療等,以增加其有效機會,進而增加得到長期存活獲益的病人數。不過合併治療可能帶來較高的副作用發生機會,對於老年病人是否能夠耐受,又是一大挑戰。免疫治療在癌症的應用,目前仍如旭日東升般發展,還有許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但已帶給老年癌症病人嶄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