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好肝?談脂肪肝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 林瀚文醫師/黃惠君醫師

2018 十二月 07

脂肪肝是全球最重要的肝臟疾病之一,根據統計,脂肪肝造成的肝炎已經成為美國第二大肝臟移植的原因。並且預計在未來成為末期肝臟疾病最主要的導因。其中,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的改變、酗酒及肥胖人口的增加,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一旦脂肪的沉積佔整體肝臟的比例大於百分之五,就可以定義為脂肪肝。脂肪肝可依據背後的機轉不同,分為酒精性與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來自過量飲酒造成肝臟在代謝酒精的同時,製造出NADH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reduced),菸鹼醯胺腺嘌呤二核甘酸) 促進脂肪的形成與堆積。而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的致病原因來自過多的糖分攝取、高血脂等原因,使血中過多的脂肪酸被帶到肝臟細胞,再加上肥胖、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造成的胰島素抗性,使得肝臟細胞無法利用脂蛋白(lipoprotein) 處理脂肪酸,進而以油泡的方式堆積在組織內。這些堆積的脂肪在代謝的過程中,會產生自由基造成細胞的氧化傷害,因而造成局部的發炎反應。一旦非酒精性脂肪肝合併有發炎狀況,我們就說已進展到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NASH,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可小看的健康殺手
近年來因為台灣的衛生環境與公共衛生政策的改善與新的抗病毒藥物不斷開發,病毒性肝炎已經逐漸得到控制。相較之下,肥胖、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文明病」則隨著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的改變正快速的增加中。這也意味著未來非酒精性脂肪肝會成為更加重要的健康議題。

 根據統計,全球有24%的人口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中亞洲人罹病的比例(27%)僅次於南美洲(31%)與中東(32%)地區。研究指出,台灣目前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比例為11.4%,然而,在老人與久坐生活型態(如計程車司機)等族群中,罹病比例可以高達五到六成。

大部分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一開始不會有特別的症狀,因此難以查覺。如果病程已經進展到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可能會出現疲倦、無力、噁心嘔吐、食慾下降以及輕微的右上腹悶脹疼痛。大多數的患者是因為健康檢查時肝指數升高,或是影像檢查異常才意外發現。然而,就算肝指數正常仍然不能排除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可能,最後的診斷需要仰賴其他影像與切片檢查。腹部超音波下,可以看到被脂肪浸潤的肝臟大於正常大小,且亮度較正常組織更亮。肝纖維化掃描則能夠輔助判斷肝臟纖維化的程度。針對使用以上的檢查仍然無法確定診斷,或是高度懷疑肝臟硬化、纖維化的病人,會再進行肝臟切片檢查確診。
 
在所有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有2 ~ 5 %可能因為肝臟細胞持續發炎、破壞與結痂,進展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又有較高的比例發展為肝硬化。當病程進入肝硬化的階段,就可能出現黃疸、凝血功能異常、免疫功能下降、肝腦病變、腹水、食道靜脈曲張出血,等等可能導致死亡的嚴重併發症。同時,當肝硬化出現後,會有更高的機會發展為肝癌。因此,非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的病人都應該要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肝功能檢查等等肝癌篩檢。此外,非酒精性脂肪肝造成的全身性發炎反應與血管內皮破壞,也會使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幅上升。

誰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高危險族群?
近年來兒童肥胖的族群大幅上升,這也使得這些兒童發生脂肪肝的風險隨之增加。研究顯示,青春期肥胖的病人比同齡不肥胖的族群多出67 %的罹病風險。另外,兒童時期的肥胖也會讓病人在未來發生肝硬化與肝癌的比例隨之上升。因此保持適當的飲食控制與健康的生活型態,也是守護兒童健康的重要關鍵。

然而,不只有體重過重的肥胖族群才有罹患脂肪肝的風險。研究發現,體重正常但脂肪堆積在內臟器官的「內臟型肥胖」病人,有較高的比例會發展為脂肪肝。「內臟型肥胖」與久坐的生活型態及果糖與脂肪的攝取過多有高度相關性,這群病人雖然較少發生肥胖造成的併發症,卻同樣也會進展到肝炎與肝硬化的狀態。甚至這些病人的胰島素抗性與血中三酸甘油脂的濃度高於一般肥胖族群。因此在評估脂肪肝的風險時,單純看體重與BMI是不夠的,應該還要注意腰圍所反應的內臟脂肪堆積情形─脂肪的分布才是影響疾病風險的關鍵。

預防勝於治療,從生活習慣著手
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最主要的目標就是降低脂肪代謝壓力、發炎與纖維化三個部分。針對所有的病人,非藥物治療都是重要的第一步:
1. 戒酒:儘管飲酒不是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卻是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情持續進展惡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所有病人都應該戒酒。
2. 減重:藉由運動與飲食控制,病人的肝功能、肝臟組織的型態、胰島素阻抗與整體生活品質都可以得到改善。研究顯示,只要體重下降7 %,肝臟纖維化就可以得到顯著的改善。針對使用半年的非藥物治療仍無法達到目標體重的病人,可以考慮進行藥物治療與減重手術來達成目標體重。每周運動六十分鐘以上也有助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改善。
3. 飲食習慣:攝取過多的精製醣類、飽和脂肪酸、果糖,都會造成代謝症候群的發生,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相對的,每天飲用2杯以上的咖啡則有助於預防非酒精性脂肪肝。至於坊間盛傳的魚油 (Omega-3 fatty acids),則被證實無助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改善。
 
針對使用非藥物治療無法達成減重目標的病人,才會考慮使用藥物治療。目前能夠使用的藥物仍然非常有限,許多藥物都還在臨床研究階段。藥物治療主要藉由延緩發炎反應、改善胰島素抗性、減緩肝臟纖維化等功能,來達到控制疾病的目的。目前較常使用的藥物包含:
1. 維他命E:
高劑量維他命E可以達到抗氧化與抗發炎的效果,但對於已經發生肝臟纖維化的病人幫助有限。
2. 胰島素致敏劑(insulin sensitizers):
胰島素致敏劑可以從根本改善胰島素抗性的問題,除了抗氧化與抗發炎的效果之外,還可以進一步改善肝臟纖維化的情形。
3. 降血脂藥物:
降血脂藥物除了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外,對於病人的肝指數控制也有一定的效果。
 
隨著非酒精性脂肪肝造成的健康與經濟負擔節節上升,如何對於致病機轉有更深入的研究,並藉此發展出更有效的篩檢與治療工具也就更顯重要。定期的身體健康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脂肪肝的發生,而健康的飲食習慣、規律運動與體重控制,更是免於脂肪肝威脅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