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的簡介與治療


台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 黃啟原醫師

2018 八月 24

耳鳴(tinnitus)的定義是患者在沒有外界聲音刺激下,產生聽覺的一種錯覺。耳鳴相當常見,在成年人當中盛行率可高達10-15%,在聽力障礙的族群更可高達75–80%,有2.8%的病患受其困擾,而其中有1.6%病患的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甚至無法正常工作,或參與社交活動,而隨著年齡增長(70歲以上) ,耳鳴的程度也會隨之擴大,同時伴隨的問題如睡眠障礙、焦慮、憂鬱、注意力降低也不少見,對於個人、家庭及社會經濟的衝擊不可小覷。過去,耳鳴被認為是耳科的疾病,但隨著對耳鳴機轉的認識,我們發現聽力退化過程會在中樞聽覺傳遞路徑產生變化,而導致耳鳴。本文針對耳鳴的治療趨勢,包含藥物治療、認知行為療法、耳鳴減敏療法、耳鳴遮蔽器、反覆性穿顱磁刺激術及電流刺激迷走神經術作系列介紹。

耳鳴的危險相關因子包含聽力受損、噪音曝露、肥胖、抽菸、飲酒、頭部外傷、高血壓、腦血管疾病、藥物作用(例如阿斯匹靈, 抗瘧疾藥, 抗生素, 癌症治療藥等)甚至腦部腫瘤也都有研究報告和耳鳴相關。對於耳鳴的治療,首先要排除並治療可能產生耳鳴的病因,如腦部腫瘤、血管構造的異常,必須先進行影像學檢查,也要考慮合併耳鳴的疾病,如耳硬化症、美尼爾氏症、突發性聽力障礙等。依據病因加以處置,並減少加重因子如:壓力、焦慮、高血壓;如果有合併聽力退化的問題,則考慮進行聽能復健及助聽器的配用,如果耳鳴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便可以考慮介入性的治療。
 
藥物治療:
1. 局部麻醉藥物(如lidocaine)由靜脈注射雖可達到暫時減輕耳鳴的效果,但臨床上由於副作用太大,已不再使用。
2. 抗焦慮用藥(如benzodiazepines):臨床上常被使用,有穩定情緒,助眠的效果,有研究指出這類藥物雖可有效降低耳鳴的感受程度,但是長期使用要小心產生成癮及依賴性。
3. 抗憂鬱劑:由於耳鳴患者有高比例合併憂鬱現象,在機制上類似中樞慢性疼痛。研究發現抗憂鬱劑的確可減輕憂鬱症狀,但無法證實其緩解耳鳴的實際效果。目前臨床上有使用的藥物包含三環抗憂鬱劑(如imipramine, nortriptyline)及選擇性血清張力素再吸收抑制劑(如fluoxetine)。
4. 抗癲癇痙攣藥物:在過去並沒有證實抗痙攣藥物能夠有效改善耳鳴,唯一篇研究是使用gabapentin在噪音曝露產生耳鳴的族群中證實有療效,在抗癲癇藥物之中,carbamazepine及lamotrigine也曾基於中樞聽覺慢性疼痛理論而被用來治療耳鳴,但實際療效有限。
5. 改善循環的血管擴張劑也被廣泛應用於治療耳鳴患者,如鈣離子阻斷劑(如flunarizine),中樞神經抑制劑及肌肉鬆弛劑(如baclofen),類組織胺(如betahistine),及少見的鼓膜內皮質類固醇注射都有人嚐試使用,但臨床上仍缺乏足夠的證據。
6. 輔助療法:銀杏粹取物(如Ginkgo)被認為具有促進血液循環及減少游離基破壞的作用;增加血液循環之藥物(如piracetam, pentoxifylline)、以及某些研究指出攝取保護神經功能之維他命(如維他命B、E),鋅及鎂也能夠改善耳鳴,但都缺少完善研究設計來證實。
 
認知行為療法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透過改變病患對耳鳴的認知以減少耳鳴的困擾,教導病患試著享受耳鳴聲,與耳鳴和平共存,以消除患者不必要之憂鬱與焦慮,此治療方式必須有精神科醫師及心理治療師團隊的介入。若患者同時合併有情緒障礙、失眠,則建議同時治療。此治療方式無法減低耳鳴音量,但文獻發現可以有效改善生活品質及減少憂鬱指標。
 
耳鳴減敏療法 (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
心理諮詢及聲音治療結合的治療模式。患者使用耳鳴治療器,藉由低音量持續的背景聲音,由醫師與病患面對面直接給予心理諮詢及引導的治療方式。幫助耳鳴患者適應並習慣耳鳴聲。有大型研究顯示,合併使用認知行為療法及耳鳴減敏療法可顯著的減少耳鳴嚴重程度並增進生活品質。
 
耳鳴遮蔽器/助聽器:
遮蔽器主要用「聽覺抑制」原理,選擇與耳鳴相近頻率之耳鳴遮蔽音,使用稍大於耳鳴聲之音量,來遮蔽耳鳴聲,以改善其耳鳴情況,惟當停止使用遮蔽器時,耳鳴的感覺則會重新回復。助聽器本身是因為能夠提升音量對於聽覺毛細胞及聽神經的刺激,致使神經元整體的放電率增加而降低屬於自發性放電(耳鳴)的比率,達到減緩耳鳴症狀的效果。
 
反覆性穿顱磁刺激術(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
經顱電磁刺激是一種透過頭皮刺激腦部的方法,減少腦部神經細胞的興奮程度,進一步減少耳鳴。理論基礎為藉由電磁有節律的系列刺激,引起腦部皮質可朔性的改變。對於憂鬱症、精神分裂症和中風,反覆的經顱電磁刺激已經被研究成為一種治療工具。近年來有很多研究顯示經由反覆性穿顱磁刺激術能調整聽覺皮質神經的可朔性,能夠減少耳鳴的嚴重程度,提供慢性耳鳴一個新的治療工具,但此類療法偏向短期效果,長期追蹤後的成效不佳。
 
電流刺激迷走神經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耳鳴現象因內耳細胞功能異常,而誘發大腦皮質自行製造類似聽覺的神經脈衝,導致過多的雜訊成為惱人的耳鳴聲。研究發現為透過電流刺激迷走神經,結果發現神經會釋放出協助「調整聽覺」的化學物質;此時再播放特定的聲音給患者聆聽,便能消除耳鳴症狀。最新的研究雖部分證實此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情緒並降低耳鳴嚴重程度,但臨床上的應用仍需進一步的驗證及長期追蹤。
  
耳鳴是醫療上相當困擾的問題,在不同病患身上的臨床表現往往有極大的變異性及程度上的差別,而最常見的原因是聽力受損所產生的聽覺感官變化。對於耳鳴的治療,臨床上醫師必須先排除有潛藏性病因的耳鳴(如中耳炎、聽神經瘤、突發性耳聾等),治療目標則以治療潛在性疾病為主,繼而緩解耳鳴症狀; 此外,對於耳鳴的病患,除了器質性的病變必須處理之外,更應該考慮其心理上的諮詢與治療,以達到最佳的效益,此類問題如焦慮、憂鬱、失眠等,如情況嚴重應該照會精神科醫師,提供病患所需的治療方式。

耳鳴的治療仍然充滿挑戰性,研究雖已提出多種治療選擇,但目前仍沒有單一治療能完全阻斷耳鳴,長期治療效果也存有不確定性,但隨著對大腦及聽覺網絡的瞭解,醫師也更認識耳鳴的發生機制,各種新的治療方式也逐漸被提出,在研究上也得到若干成果,但未來的治療趨勢,仍需要長期追蹤來證實。在治療過程中良好的醫病關係,及持續的追蹤是十分重要的。給予患者耳鳴衛教、信心與關懷,都有助於減輕焦慮及無助;此外,結合耳鼻喉科醫師、聽力復健師及精神科醫師,多層面的投入耳鳴的治療與研究,也是將來很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