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大腸癌肝轉移腫瘤的利器:釔-90微球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 (SIR-Spheres®)


台北榮民總醫院 大腸直腸外科 王煥昇醫師

2017 二月 02

從民國95年開始,大腸癌連續8年蟬聯國內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公布的民國102年癌症資料,國內一年大腸癌發生人數高達15,140人。另外大腸癌死亡比率也位居癌症的第三位。有四分之一的人在剛診斷大腸癌時,已經是晚期,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肝臟、肺部、腹膜、或骨頭等等。其中肝臟是大腸癌擴散最常見的部位,在所有的大腸癌病人中,大約四成病人終究會發生肝轉移。而且當肝臟轉移無法有效治療控制時,病人最後會因為肝臟衰竭而死亡。

所以當肝轉移的腫瘤評估可直接手術切除治療時,應盡早手術切除,手術後再接受輔助性的化學藥物治療即可。但是如果肝轉移的腫瘤評估無法直接手術切除治療時,則應該優先採取標靶藥物與化學藥物合併治療,再根據肝轉移腫瘤的縮小狀況,在適當的時機下,安排手術切除肝轉移腫瘤,同時手術後再接受相同有效的藥物輔助治療。若是標靶藥物與化學藥物合併治療肝轉移腫瘤後,仍然不幸無法有效控制時,應該盡早評估一項治療大腸癌肝轉移腫瘤的利器:釔-90微球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 (SIR-Spheres®) 。這項治療結合了血管栓塞治療,阻斷供應肝腫瘤生長的營養來源;同時利用放射性元素釔-90 (radioactive yttrium90) 的直接殺癌細胞的作用,殲滅或縮小肝腫瘤。

該療法使用數以百萬計附有放射性釔-90同位素的微樹脂球 (microspheres),每一個微球的直徑介於20~60微米之間,都小於人類頭髮的直徑。放射科醫生在病人的腹股溝處找到股動脈,插入特殊導管到肝臟動脈,將這些釔-90微球注入病人肝臟動脈。這些微球的比重小,可以隨著血液均勻地流動,最後會停留在肝臟腫瘤內部或包圍肝臟腫瘤周圍的毛細血管中。在這裡微球不但栓塞血管,也同時持續向肝臟腫瘤產生一個高劑量的短波(平均2.5毫米;最大11毫米)β輻射線,藉以消滅肝臟腫瘤細胞。因為比較不會傷害附近其他健康的肝臟組織,所以稱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 (Selective 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 SIRT) 。釔-90同位素放射性的半衰期64.1小時〈約2.67天〉,95%的放射性能量在11天內釋放,一個月後體內的釔-90微球,已經不帶有放射性能量。                       

傳統體外放射治療因為無法避開正常的肝臟,而且正常的肝臟細胞比惡性腫瘤細胞更容易受到放射性的破壞,所以體外放射治療應用在治療肝臟惡性腫瘤比較少者,但是效果不佳。釔-90微球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克服了體外放射治療無法避開正常肝臟的缺點,利用特殊導管可將釔-90微球的高劑量放射線集中在惡性腫瘤處,同時合適的短波β輻射線不但比較不會傷害附近其他健康的肝臟組織,也能在短期內完全釋放,有效的殲滅或縮小肝腫瘤。

早在1992年澳洲即有研究報告,16位大腸癌肝轉移腫瘤無法切除的病人,在單獨使用釔-90微球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後,大腸癌腫瘤指數和肝轉移腫瘤的大小皆獲得了明顯的減少與改善。另外,澳洲在2001年發表第一篇第三階段的隨機比較性臨床試驗。總共74位不能進行切除手術的大腸癌合併兩側肝轉移的病人隨機分2組:一組單獨接受當時最有效的肝動脈化療,縮小肝轉移腫瘤的比例17.6%,平均維持9.7個月肝轉移不惡化;另一組合併接受釔-90微球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與肝動脈化療,縮小肝轉移腫瘤的比例達44%,而且平均能維持15.9個月肝轉移不惡化。成功証實釔-90微球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與肝動脈化療的結合,比單獨肝動脈化療,不只縮小肝轉移腫瘤的比例明顯增加,同時更能延後肝轉移大腸癌惡化的發生。也因為這篇成功的臨床試驗報告,該療法在2002年獲得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 的許可,釔-90微球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與肝動脈化療相結合,用於治療不能進行切除手術的肝轉移大腸癌。

隨後陸續發表的臨床試驗報告,釔-90微球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合併其他化學藥物治療組合,對不能進行切除手術的大腸癌合併兩側肝轉移的病人,皆能達成極佳之療效。例如:澳洲在2004年發表另一篇第二階段的小型隨機比較性臨床試驗,針對21位不能進行切除手術的大腸癌合併兩側肝轉移的病人隨機分2組:一組單獨接受當時標準的全身性化療組合,包括5-氟尿嘧啶 (5-Fluorouracil) 和葉酸 (folic acid) 。另一組則合併接受釔-90微球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與此標準的全身性化療。結果合併接受釔-90微球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與標準的全身性化療合併治療的病人,肝轉移腫瘤縮小的比例高達90.1%,而且平均能維持18.6個月肝轉移不惡化,整體生存期平均達29.4個月。但是單獨接受標準全身性化療的病人,因肝轉移腫瘤無法縮小,只有60%的病人肝轉移腫瘤大小維持穩定。所以單獨接受標準全身性化療的病人,平均只能維持3.6個月肝轉移不惡化,整體生存期平均只有12.8個月。

另外,英國和澳洲在2007年率先合作發表首篇第一階段的臨床試驗報告:測試釔-90微球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在搭配化學藥物 (FOLFOX) 組合治療時,最適合的草酸鉑 (Oxaliplatin) 治療劑量,前三次須減量為60 mg/m2,之後則恢復為標準的85 mg/m2。結果在20位大腸癌肝轉移腫瘤無法切除的病人中,治療3個月後18位病人肝轉移腫瘤明顯縮小,另2位病人肝轉移腫瘤大小維持穩定。甚至治療6個月後有2位病人能接受手術完整切除肝轉移腫瘤,而且平均能維持12.3個月肝轉移不惡化。

之後,釔-90微球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也被許多醫師應用在救援治療。例如:德國在2008年發表一篇回朔性的研究報告。針對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多線治療後依舊無效的轉移性大腸癌病人,其中41位以肝轉移為主的轉移性大腸癌病人再給予釔-90微球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治療2.9個月後7位病人 (17%) 肝轉移腫瘤明顯縮小,另25位病人 (61%) 肝轉移腫瘤大小維持穩定。在釔-90微球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之後的生存期中位數還可增加10.5個月。另外,義大利也接著在2009年發表一篇類似的回朔性研究報告。針對3線化學藥物治療後依舊無效的轉移性大腸癌病人,其中41位以肝轉移為主的轉移性大腸癌病人再給予釔-90微球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治療8週後2位病人 (1.8%) 肝轉移腫瘤完全消失,17位病人 (41.5%) 肝轉移腫瘤明顯縮小,另14位病人 (36.2%) 肝轉移腫瘤大小維持穩定。在釔-90微球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之後還可增加9.3個月肝轉移不惡化的時間,增加病人生存期11.8個月。

最新資訊則是去年5月底,於美國芝加哥舉行的2015年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大會上,澳洲皇家墨爾本醫院腫瘤醫學顧問Peter Gibbs副教授報告指出:全球最大的隨機介入性放射腫瘤實驗研究SIRFLOX,透過臨床研究發現,只接受了一線化療(FOLFOX)的肝臟轉移為主的大腸直腸癌病人,平均在12.6個月後肝臟轉移的腫瘤又開始擴大,但同時接受釔-90微球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第一線治療方案的病人(SIR-Spheres®同時搭配FOLFOX),控制肝臟轉移的平均時間增加到20.5個月。初步結論是配合綜合的第一線 SIRFLOX療法(SIR-Spheres®搭配FOLFOX),控制肝臟轉移的療效延長了7.9個月。換算一下,即同時接受釔-90微球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第一線治療方案的病人中,肝臟轉移的腫瘤惡化的可能性降低了31%。如此重要的初步成效當然令人振奮。至於更進一步比較兩組病人治療後長期整體生存期的結果,則預期在2017年聯合另外兩個大型隨機比較性臨床試驗的數據後,在超過1100位病人的情形下,詳細分析後將有更明確的結論。

總結現有的臨床試驗證實,若是標靶藥物與化學藥物合併治療大腸癌肝轉移腫瘤後,仍然不幸無法有效控制時,應盡早評估使用釔-90微球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 (SIR-Spheres®),增加肝轉移腫瘤縮小的狀況,獲得手術切除的最大機會。至於適不適合於第一線治療肝臟轉移為主的大腸直腸癌時,即給病人同時接受釔-90微球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 (SIR-Spheres®同時搭配FOLFOX)?由於全球最大的隨機介入性放射腫瘤臨床試驗SIRFLOX的初步結果是:控制肝臟轉移的療效延長了7.9個月,所以答案應該是正面的。不過最好還是靜待2017年,更詳細完整的結果分析與長期整體生存期的比較結果公布,才能有更明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