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L2基因的表現可做為【活化類B細胞型態】的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DLBCL)的一項預後因子


譯者:鄧仲仁

2007 二月 16

一、 研究背景
BCL2基因是否能做為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的存活率預測因子仍未有定論。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DLBCL)是多型性的,而BCL2基因的表現,在其2個主要次分類(包括類分化中心B細胞(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 GCB)、類活化型B細胞樣(activated B-cell-like, ABC))有所不同。同樣的情形,在原發性中縱膈型(primary mediastinal DLBCL)亦如此。

二、 研究對象、方式
我們研究「BCL2基因的表現」與2個主要次分類的「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的存活率」是否有所關聯,同時探討BCL2基因表現的機轉。

三、 研究結果
在類分化中心B細胞次分類中,BCL2蛋白的表現與總存活率並沒有顯著的關聯性。但在活化型B細胞次分類中,BCL2蛋白的表現與總存活率則有顯著的反向關係(p值=0.008)。這樣的關聯性在mRNA的分子層次上仍有意義(p值<0.04)。第14、18號染色體轉位在類分化中心B細胞(GCB)次分類中常常被發現,且與BCL2蛋白的表現有緊密關聯。罹患活化型B細胞樣次分類者,並不會表現出第14、18染色體基因轉位,但第18號染色體(18q21)的基因放大情形,則有明顯較高的發生率,而BCL2基因正好就位在此位置(18q21)上。
因而也許存在有另一套機轉,例如第18號染色體(18q21)的基因放大或是如之前報告過的NF-κB路徑(nuclear factor-kappa B)的活化,可以解釋為何活化型B細胞次分類會有BCL2基因表現被往上調節(upregulation)的情形。

四、 結論
將所有的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都視為同一種疾病本質去治療,會忽略了BCL2基因往上調節(upregulation)的差異性,同時也忽視了BCL2基因表現的預後影響力。未來針對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各個次分類的臨床研究及治療,應更進一步地評估BCL2基因及其他分子標記(biomarkers)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