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創新的實業家 林榮錦名譽博士


採訪/撰文:陳博明 編輯:陳韻雁

2015 七月 23

林榮錦董事長在嫁女兒的婚禮上,唸了一篇他親自撰稿的『給出嫁女兒的叮嚀』,文中跟女兒及女婿分享他的一些人生經驗,作為送給他倆的結婚禮物,我在現場聽了十分感動,也勾起我很多的回憶。

我認識林董已近二十年,但對他的種種言行事蹟,一直都還存著很多的好奇與疑問:為什麼他能想到、看到五年或十年後的世界?為什麼他會力邀生技業的「授權專家」張有德博士留下來台灣,並大力支持投資風險大、失敗率高的醫材研發?為什麼眾人都不看好準備放棄投資智擎的PEPO2抗癌藥時,他仍然加碼投資此新藥研究而終獲成功?為什麼他在本業藥品事業之外,還跨足生技產業、技術創投產業、乳品產業等?他如何培養出那種斬荊披靡、開疆拓土的魄力?…一直到聽見那篇祝福出嫁女兒的的動人演講,我總算對這些問題有些了解。

「Nothing is impossible, everything is possible」是他的口頭禪,「想成功最快的方法是做你最喜歡的事,找到你的興趣然後全力以赴,因為每天你都會迫不及待的去享受工作的樂趣」。林董事長從小出生在物質貧乏的家庭,母親希望他將來能成為醫師,但他考上了第二志願藥學系,一開始他曾感到失意而想休學,但後來讀出興味,並發現在藥界發展是他將來的樂趣與挑戰,從此全心投入學業。之後開始發展事業,初期並不順遂,但他仍然以樂觀的態度、無畏挫折的信念去面對變化,同時盡量充實自己,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林董事長除了樂觀向上,也很懂得開創新契機,譬如事業發展初期,先是引進國外藥物在國內銷售,後來向外國廠商爭取在國內製造,減低了成本之後,也因此有餘裕慢慢引進嶄新的設備並培養藥物製造的人才;事業愈趨穩固後,他開始思索是否能在台灣製造新藥進軍國際,這個充滿膽識的念頭,不僅令他的事業大獲佳績,也促使他跨入了微脂體(Liposome)產業。

他為了想確定蛋白質藥在未來發展的潮流,先是跑到南陽街補習了40堂分子生物課程,雖然是班上年齡最大的學生,但却是最用功的一位。認真上課使他能夠理解並熟悉分子生物學,進而跨入此領域創立生技公司。而另一個進入新產業的例子,則是由於中國大陸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品質管控有問題,民眾因此不敢購買中國製造的產品而仰賴進口,林董事長在因緣際會下取得香港一家上市乳業公司的經營權,同時掌握荷蘭的乳源及中國通路,由於產品品管嚴格,因此在中國及全球市場成長快速,林董事長也因而在嬰幼兒奶粉市場上又開創了另一片天地。

對林董事長來說,成功的方程式就是找到自己的興趣,因為興趣會讓人產生目標,有了目標方向就會有無限的想像,就會看到未來,這也就是他能比多數人看得更遠的原因;而且當你朝向目標前進時,心中會燃起無限熱情、全力以赴,即使面對全新的領域、或是面臨挫折,就能不畏辛苦,努力學習並克服挑戰,其後反而會產生莫大的成就感,並且獲得成功。

今天的世界已經不是過去所謂「世界是這麼運作」的,而是「不斷創新的世界」,林董事長對女兒及女婿說「記住創造力不僅限於美麗的圖畫、流暢動人的詩文或偉大的發明等看得到的事物,而是會以千萬種面貌呈現」。也就是說「創新」並不專屬於藝術家、文學家或科學家等,各行各業都可以進行「創新」,你如果沒有創造力,就無法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但創造力並非一蹴可及,而是奠基在自己的興趣及熱忱之上,加以不斷努力充實自己才能獲得與達成目標。

林董事長重視人才培養,他認為跨領域的學習以及人才整合非常重要,他計畫在兩年後投入資金成立教育基金會、舉辦青年企業領袖訓練營,將有志於創業的藥學、法律、技術人才集於一堂,跨領域的學習本行業以外的知識,除了向各領域的頂尖經營者學習其內涵外,彼此亦可互相學習,讓自己在多元的學習中多方嘗試,找到新的方向,「愈多做愈能做,愈能成功」。

林董事長這跨領域人才的培養概念,讓我想起了今年3月美國版Vogue雜誌總編輯安娜‧溫圖(Anna Vintour)受邀到英國牛津大學演講的內容,她請大家不要變得過度專業,要追求思想上的自由,盡量嘗試不同事務,做個大膽無謂、有創意,吃苦耐勞的通才(palymath)。

除了熱衷於自己的事業,林董事長也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希望世界更美好」的想法,發揮影響力,協助一些基金會從事慈善活動。 我到現在仍很深刻地記得,十八年前林董事長向我建議,成立基金會來協助民眾了解癌症、並幫助年輕醫師從事研究工作,我非常感謝他,因為如果沒有他的建言及協助,就沒有今天的「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也就沒有讓我能夠終身推廣癌症防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