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鏡的息肉切除與大腸癌死亡率是十分複雜的


翰晃

2014 十一月 21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高居癌症之首,主要是我們飲食習慣所造成,是不是跟長期食用問題油有關目前沒有定論,但是因為吃的不健康引起大腸癌是個重要的問題,目前預防大腸癌除了改變飲食習慣外,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問題是接受檢查發現息肉將之切除後要多久再追蹤一次?最近波蘭Lieberman醫師所作的研究報告給了我們一些啟示,他是將從1993年到2007年挪威癌症登記接受大腸鏡檢查而且有息肉者追蹤到2011年加以分析,將病患息肉分成高危險及低危險腺瘤,所謂高危險腺瘤是多發、villous type、高度發育不良,如果沒有就是低危險腺瘤。75歲以下如果有高危險腺瘤就要10年追蹤一次,如果有3個或3個以上的腺瘤就要5年追蹤一次。75歲以上或有低危險腺瘤就不需要做大腸鏡篩檢。研究的人數有40,826名大腸息肉病患,追蹤了7.7年,其中有1273名被診斷為大腸癌,383名死亡。如果是低危險腺瘤反而可以減少25%死亡率,高危險腺瘤也只增加16%的大腸癌死亡率。這份研究報告主要研究的是西方人,每個國家的大腸癌發生率略有不同,在台灣大腸癌發生率相當高,本身如果是屬於高危險腺瘤應該要更頻繁接受檢查,定期檢查會比較安全,就算是低風險腺瘤也應該接受追蹤,雖然變成大腸癌機率很低,因為在台灣目前也沒有關於低風險腺瘤的研究,所以還是謹慎以對比較好,國民健康局目前以糞便潛血來篩檢大腸癌,是不是有必要全民都用大腸鏡來篩檢,在美國只有25%,50歲以上才有接受大腸癌篩檢,對於健保也是一項很大的負擔,所以建議有家族病史或排便習慣改變的民眾建議到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比較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