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親主宰子孫的命運 從表觀遺傳學談起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國立陽明大學榮譽教授陳博明

2012 七月 19

有人說如果要讓小孩子將來變成有錢人,小時候就要讓他們窮,讓他們學習吃苦,就像王永慶、郭台銘先生一樣,小時候家裡環境非困苦,激發他們改善環境的鬥志,而在經濟有所成就,至於父母親要讓自己的子女將來生活健康、延年益壽,要在他們小時候怎麼教養呢?

當然第一個想到的是母親懷孕會影響小孩的健康,這包括母親的一切生活習慣,包括營養、嗜好以及吸毒、抽菸等,甚至於由丈夫來的兩手菸都會影響小孩的健康,甚至會影響出生後的發育,太多的證據證明這種因果關係,譬如母親懷孕時營養不良可能造成出生後的小孩容易發生心臟血管方面的疾病,母親若罹患憂鬱症,小孩也容易發生氣喘病。

至於出生後的小孩的教養是否也會影響成年後的健康及壽命呢?小孩呵護太過分並不利於他們的健康,例如在嬰兒時常常使用微量含有花生油的乳液保護小孩,將來反而容易對花生過敏;小孩照顧的太乾淨,反而讓小孩成為罹患溼疹的高危險群。

另外小孩的一切行為是否與成年後罹患癌症關呢?很多的報導都證明小孩吃得好、肥胖不止在成年後容易發生心臟血管、糖尿病、高血壓的問題,甚至於比淨容易得到癌症,一篇有趣的報導證明小時候生活在優雅的環境並不是福氣。小時候飲食太好、吃得太油變成肥胖而反而會增加癌症罹患的機率,另外2006年也有一篇報導是將二次世界大戰佔領區的女性跟非佔領區的女性50年後發生乳癌的比率來做比較,結果發現佔領區的女性罹患乳癌比率較低,但是非佔領區罹患乳癌的機率就相對較高,原因可能是佔領區當時缺乏食物造成營養不良。間接說明了小時候的飲食會影響將來成人後罹患癌症的比率。

最近一些研究發現父母親給予小孩的一些作為不只影響他們的一生而且持續影響好幾代。在20世紀後期,瑞典有一位預防醫學專家叫畢格林醫師,他在瑞典北部偏遠地區一個人口稀少又封閉的村莊-諾爾伯騰郡,探討該地區的居民引實習慣對子孫的影響,做了很長時間的探討及分析,由於該地區地方廣大、氣候寒冷,完全試過著靠天吃飯的生活,所以在100年內的時候發生一連串的飢荒及欠收,在穀物欠收、貧窮時小孩就會挨餓,豐收時小孩就會暴飲暴食。很幸運在當地戶籍有詳細記載19到21世紀居民的健康情形,所以他能夠有計劃的追蹤99個家庭當地居民及孩子、孫子生長環境與健康及穀物收成的關係。很驚訝的發現在瑞典北部該地區飢荒男女所生的小孩比在豐收期所生的小孩多存活六年,並且影響到孫輩的壽命,也就是說嬰兒時期營養不良的小孩反而有更強的生命任性而且影響到第3代。

為此再研究這種遺傳是否經由精子或卵子傳給下一代,畢格林醫師也跟英國的潘伯利及繒戈丁醫師共同研究14000名懷孕的母親,這些民眾70%來自於布里斯托地區,另外14000名父親中有166位在11歲前就開始抽菸,也就是在進入發育期前就開始抽菸;結果發現到他們的孩子在9歲前體重比其他無抽菸者還要重,而且進入青春期前這些人的孩子會比較肥胖及有很多健康的問題。所以這些環境不僅影響你本身,也會影響下一代。在流行病學上證明小孩出生以後,雙親給予他們的一切行為就開始影響他們的醫生,而且會遺傳下去。

上面所表達一些訊息證明父母親從懷孕開始到養育小孩鎖做的一切行為都會影響到子子孫孫。這種現象是不是可以用科學來解釋呢?由於遺傳學在最近二十年來的發展,已經可以來說明這種現象了,我們身體的生長、發育都是靠身體內的基因來運作,一旦基因發生突變或功能改變,身體就會發生問題,最近遺傳學中發現並且發展出來「表觀基因」,可以控制「基因」的功能,但不會引起基因的「突變」,這種表觀基因影響「基因」的功能,已經足夠使我們的身體發生改變了,例如身體內一個「基因」,本身是抑制引起癌症發生(致癌基因的所謂抑癌基因),如果它受表觀基因所影響而失去其功能的話,則本來被抑制的致癌基因會被活動起來而將正常的好細胞變成癌細胞而產生癌症。又另外一個例子,正常細胞的致癌基因本身是在休止狀態,一旦被表觀基因活化起來也會將正常細胞轉化成癌細胞的。

那表觀基因受什麼影響呢?它們會受食物、藥物、病毒、感染、年齡等因素影響,其中最常見的是食物的影響,也就是在小孩時攝取過多的食物會改變表觀機陰的表現而影響到身體內基因的功能而改變子孫一生的命運。

我們一生都受到父母親以及祖先的影響我們的「命運」,就這樣子做「決定」了嗎?永遠不能改變嗎?不,表觀基因的一個現象是可逆的,也就是可以改變的,當我們承受到祖先帶給我們不良的表觀基因帶給我們不良的影響,我們是可以將它們改變的,也就是我們的生活習慣、嗜好要正常,這樣可以減少或改變祖先給我們的不良影響,至於對我們下一代的教養呢,要讓他們變成「土雞」而不是「飼料雞」,不要過度保護,讓他們常常在地上打混,弄髒了衣服,更不要天天吃速食。兒童時期吃得不好或吃得少的小孩反而會增加壽命,但是天下父母心,有多少父母願意讓他們的小孩挨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