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肝功能的檢查報告


三軍總醫院胃腸肝膽科 許晉輝醫師

2012 元月 02

在台灣,肝病有國病之稱,肝病一直是危害國人健康的第一大殺手。就如同廣告詞 「肝哪好,人生是彩色的;肝哪不好,人生是黑白的!」,所言肝臟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健康檢查的抽血項目中,肝功能檢查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項檢查。肝臟在人體新陳代謝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故又號稱是人體的化學工廠。肝臟功能包羅萬象,因此在檢驗肝臟功能時,須有多項檢驗來評估它的功能。

臨床上常見的肝功能檢查,包含的項目有下列幾項:
1.轉氨脢:麩草酸轉氨脢(又稱為GOT或AST)、麩丙酮酸轉氨脢(又稱為GPT或ALT)。2.鹼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3.丙醯基轉胺酶(又稱為γ-GT或GGT)。4.膽紅素( bilirubin)。5.蛋白質包括:總蛋白質( total protein )、白蛋白( albumin )、白蛋白球蛋白比例( albumin / globulin)。6.肝硬化的肝功能評估。7.甲型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 ;又稱為AFP)。8.病毒肝炎血清標記。現詳述如下:

一.轉氨脢GOT(glutamyl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有時候又稱為AST,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GPT ( glutamyl pyrubic transaminase ; 有時候又叫做 ALT ,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 是一般人最熟悉的肝功能檢查,即俗稱的「肝指數」。GPT轉氨脢主要存於肝細胞的細胞質中,而GOT轉氨脢則存在於肝臟的粒腺體及細胞質、亦存在於腦部、心肌、腎臟、骨骼肌或紅血球等器官或細胞。肝細胞受到藥物、酒精、病毒、缺氧等傷害而被破壞時,這兩種轉氨酶就會被釋出,造成血液轉氨脢值上升,表示有肝炎現象,所以GOT、GPT應該稱為「肝發炎指數」而它不代表肝病的嚴重度。GOT、GPT的正常值多半是40單位以下。
一般肝炎通常是 GPT大於GOT,若是GPT指數升高但未超過正常值上限值的五倍, 此種情形常見於慢性B、C型肝炎 、自體免疫肝炎及藥物性肝炎;若是GPT指數升高且超過正常值上限值的15倍, 則常發生於急性病毒性肝炎 (如 A 至 E急性肝炎)、缺血性肝炎 ( 例如休克所造成 ) 及 少數自體免疫肝炎與藥物性肝炎。若 GOT大於 GPT 則常見於肝硬化或酒精性肝病。 單獨 GOT偏高,常見於急性心肌損害、急性腦梗塞、急性肌肉損傷、肌肉注射、溶血性貧血等非肝臟疾病。 

GOT、GPT值的高低會因疾病的過程而有高低起伏的波動。所有的肝病不一定都會出現轉氨脢值異常。甚至已經肝硬化或長出肝癌時,部份患者的血液GOT、GPT值仍然正常。有不少 慢性B、C肝炎病患,常常會有錯誤觀念:「抽血檢查GOT、GPT值正常,就表示肝臟正常」,以致臨床上不乏GOT、GPT數值一直正常,但卻是肝癌末期的案例。肝病是否嚴重,除了看GOT,GPT之外,尚有許多臨床資料及實驗數據要參考,做了綜合判斷才能下定論。 

二.鹼性磷酸脢 ( Alkaline phosphatase ; 簡寫為 Alk-P)
鹼性磷酸脢可能來自膽道、骨骼、小腸及胎盤;可用電泳方法來區分它的來源。鹼性磷酸脢值上升,常見於肝臟或膽道系統的疾病,但需配合其他肝功能檢查 (如GOT,GPT) 才能加以診斷。當Alk-P和 r-GT同時都上升,較能確定是有肝膽的傷害。單獨 Alk-P上升,可能的臨床狀況有 (1)健康的成人。(2)骨骼發育中的青少年。 (3) 懷孕婦女。(4) 骨骼疾病,若臨床上懷疑有骨骼病變則應密切追蹤。測量 Alk-P也可以用來區分膽道阻塞或是肝細胞受到破壞所引起的黃疸,但臨床上會再加上腹部超音波檢查,以評估是否有肝臟腫瘤及膽道擴張的病情。

三.伽瑪麩胺醯轉移脢 (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 簡寫為r-GT或GGT)
是參與蛋白質代謝之一種酵素,在許多器官皆存在,但血清中r-GT的主要來源是肝膽的細胞中。r-GT之上升代表膽道之病變為主,臨床上最常用於篩檢阻塞性肝膽疾病 (如膽道結石、肝內膽汁滯留、肝膽腫瘤等 )及肝臟機能障礙 (尤其是酒精性肝炎和藥物性肝炎 )。多數喝酒的人,其血清r-GT值有上升現象,臨床上會使用r-GT血清值之升降來作為近期 (1至2星期) 飲酒程度之指標,偶而r-GT也用來檢測病人是否真的有戒酒。服用某些藥物 ( 如抗凝血劑、抗癲癇藥物 )也會使血清r-GT值上升。當ALP和r-GT同時上升時,較能確定是有肝膽的傷害。只有r-GT 值上升,可能為酒精或藥物造成所致。

四.膽紅素( bilirubin )
膽紅素是臨床上判定黃疸的重要依據,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

紅血球的壽命約為 120天。紅血球被破壞後之產物,經肝臟吸收代謝而形成膽紅素。雖然正常人每天產生約200至300 mg的膽紅素,但肝細胞每小時便能處理約 100mg 膽紅素。血清中的膽紅素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在肝細胞中與葡糖醛酸結合的膽紅素,稱為結合膽紅素;另一種是膽紅素在血漿中主要與白蛋白結合而運輸,未與葡糖醛酸結合,稱為未結合膽紅素。以上兩者合稱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的水溶性高,與血漿白蛋白親和力小,容易從尿中排出,不易透過細胞膜和血腦屏障,不易對組織產生毒性作用,是膽紅素在體內解毒的主要方式。膽紅素也可以根據與重氮試劑的不同反應性而分為間接膽紅素 (未結合膽紅素) 與直接膽紅素 (結合膽紅素)。從直接型與間接型膽紅素兩者的分部比例,可以約略分出造成黃疸的原因:如果間接型膽紅素的比率太高,表示有溶血的可能或Gilbert 氏症候群;若直接型膽紅素的比率太高,表示有膽管阻塞的可能或膽汁滯留。當兩者比率相近,便表示有肝臟疾病。 膽道完全阻塞時膽紅素無法排入腸道形成膽素原和膽素,糞便會呈灰白色,臨床上稱白陶土樣便 ,尿中的尿膽素原呈陰性反應 ( 直接膽紅素的正常值約0.4mg/dL以下 ; 總膽紅素的正常值約1.2mg/dL以下)當體內發生膽紅素代謝障礙,例如膽紅素生成過多(例如紅血球大量被破壞),或肝細胞攝取、轉化、排泄過程發生障礙時,均可發生血液膽紅素濃度升高。由於膽紅素為金黃色色素,血液濃度過高時會擴散進入組織,造成組織色素沉著,這種病情稱為黃疸。黃疸一般發生在對膽紅素親和力高的組織,包括眼球鞏膜、粘膜、和皮膚。根據膽紅素的來源,造成黃疸的原因可分為三種: (1) 溶血性黃疸:紅細胞遭破壞過多( 如敗血症、不良輸血反應或溶血性貧血 )所致。肝細胞無力處理暴增的大量膽紅素。游離型膽紅素與膽紅素總量的比值大於80%,尿膽素原檢查呈陽性反應。(2) 肝細胞性黃疸:肝細胞被破壞,其攝取、轉化和排泄膽紅素的能力降低所致。( 3 ) 阻塞性黃疸:膽汁排泄通道阻塞 ( 例如結石或腫瘤 )所致,血液中的結合型膽紅素上升的比例比較大,游離型膽紅素與膽紅素總量的比值小於30%。(4)遺傳性黃疸:血液膽紅素輕度偏高但沒有其它肝功能異常或肝膽道阻塞病變時,可能為先天性代謝異常。

五.蛋白質 ( Protein)
總蛋白(total protein),臨床上常用於評估體內營養及免疫狀態。白蛋白(albumin)和球蛋白(globulin)是血中主要的蛋白質,白蛋白約佔血中蛋白總量的60%。因為白蛋白的半衰期長達二十幾天,它也被用來評估身體的長期營養狀態。血中蛋白濃度會因肝臟、胃腸道或腎臟疾病而有所變動。白蛋白過低,常肇因肝臟細胞受損 ( 例如肝硬化)導致製造不足、腎臟疾病( 例如 腎病症候群) 、腸道疾病、嚴重燒燙傷、末期癌症、營養失調或其它重大慢性疾病而流失。白蛋白是由肝臟細胞製造,主要功能是負責維持血液的滲透壓。若滲透壓不足時,就容易造成水腫,例如肝硬化患者產生的腹水。臨床上白蛋白也用來評估肝硬化嚴重程度。

而球蛋白則是負責身體的免疫系統(例如各種抗體)和體內一些重要物質(例如鈣、膽紅素、氧氣、維他命)的運送。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值, 也常用於幫助慢性肝病病情的了解,是另一個肝功能的指標。通常血液白蛋白的總量是大於球蛋白。肝細胞若長期受損,將無法製造足量的白蛋白,供生理所需。同時長期肝臟發炎,將引發(免疫)球蛋白的製造增加,最後白蛋白總量將少於球蛋白,導致白蛋白/球蛋白的比值 ( 即所謂 A/G ratio ) 小於1( 一般成人, A/G ratio之正常比值範圍為1.2 ~ 2.2 )

六.肝硬化 ( cirrhosis )
在台灣地區,肝炎病毒與酒精是肝硬化最主要的原因。肝硬化的初期大多沒有症狀,或僅有倦怠感和食慾不振等症狀,此時為肝硬化的代償期。當肝發炎持續進行,纖維化越來越嚴重,肝臟機能也就變差,各種症狀(如腹水、下肢浮腫、黃疸、肝性腦病變) 便會開始出現,,此時為肝硬化的失償期。

肝硬化的嚴重程度,常利用Child-pugh score,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指標。即利用臨床症狀加上血液檢查 (膽紅素值、白蛋白質、凝血時間、肝昏迷程度、腹水程度) 加以評估並算出積分,5至6分為A級,7至9分為B級,10分以上則為C級,即分別代表輕度、中度及重度之肝硬化。

七.甲型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 ; 又稱為AFP )
甲型胎兒蛋白,是胎兒期一種血液蛋白。在正常妊娠時,血液中之AFP濃度於12至14週間達到最高。檢測AFP,是目前發現肝癌最敏感且被廣為利用的篩檢工具。多數的肝癌細胞會分泌AFP,但仍有約15%的大型肝癌及三分之一小型肝癌不會分泌AFP。 值得注意是,除了肝癌之外,肝硬化、肝炎發作或其他器官的癌症,AFP也會升高。一旦檢測AFP異常時,除了密切追蹤AFP外,應進一步做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檢查,以確診有無肝癌及其大小,位置、是否已侵犯血管等。血液AFP值的高低,與肝癌病情輕重並無相關,但其數值的變化,對肝癌手術切除後或內科治療的療效及預後的評估,則具有參考價值。

八.A型肝炎標記:
IgG-A 型肝炎抗體 (IgG-anti-HAV)呈現陽性時,表示已經感染過A型肝炎。此抗體終生存在,且具有保護作用,不會再感染A型肝炎。

IgM-A 型肝炎抗體 (IgM-anti-HAV)呈現陽性時,就表示最近感染過 A 型肝炎。受到感染後,先出現此抗體,之後再出現 IgG抗體。

九.B型肝炎標記:
世界衛生組織 (WHO) 估計,全世界有慢性B型肝炎的人口約3.5億,其中75%在亞洲。慢性肝炎一般定義為肝炎持續超過六個月。慢性B型肝炎者會增加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的風險。在判讀肝炎的診斷標記時,呈「陽性」(檢查報告以 + 或positive表示) 代表「有」。呈「陰性」(檢查報告以 - 或negative表示)代表「沒有」。

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病毒的存在有關,此檢查呈陽性時,表示體內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存在,陽性結果持續超過六個月時,代表是B型肝炎帶原者。

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此抗體能中和表面抗原,具有保護作用。此檢查呈陽性時,表示體內有此抗體存在,對B型肝炎病毒已經有免疫力。例如注射B型肝炎疫苗或曾感染過B型肝炎而復原且目前沒有B型肝炎者(即表面抗原陰性)。

B型肝炎 e抗原:( HBeAg ): 和病毒的複製有關,B型肝炎病毒在人體內大量繁殖的時候,會製造一種蛋白質,稱為 e抗原。它代表病毒活性的指標,傳染力很高。

B型肝炎 e抗體 ( anti-HBe ) : 人體產生對抗e抗原的抗體就是e抗體。 e抗體出現,通常代表病毒活性已經減低,病毒濃度也比較低,肝臟發炎的情況會比較輕微,傳染力較低。

B型肝炎核心抗原 ( HBcAg ):  在血液中偵測不到, 臨床上常用在肝臟切片組織的染色上。

B型肝炎核心抗體(anti-HBc):此抗體不具保護作用。此抗體呈陽性時,表示曾感染過B型肝炎,通常需要加上表面抗原及抗體檢驗結果,才能判斷已經痊癒或是帶原者。

HBV DNA ( B型肝炎病毒DNA ) : 呈陽性表示病毒存在並具有活性。B型肝炎病毒DNA也存在於很多體液中,包括唾液、尿液、精液和經血。所以這些體液也都是可能的傳染媒介 。

有部分的人B型肝炎表面抗原及表面抗體都是陰性,但卻測出核心抗體。可能的原因是血液中病毒濃度太低,用一般的檢驗方法測不出來表面抗原,如果用較靈敏的方法,仍可測到表面抗原或是加測病毒核酸 (HBV DNA) 。

十.C型肝炎標記:
C 型肝炎病毒 (HCV) 乃是一種經由血液傳染的病毒,過去被稱之為非A型非B型肝炎。某些特殊族群,如洗腎者、毒癮者、血友病、1992年以前輸過血者,C型肝炎感染率可高達80%。C型肝炎主要經由血液,如輸血、醫療行為、尤其靜脈注射(例如打營養針)等。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C型肝炎,只能儘量避免被感染。

篩檢C型肝炎,可檢查血液的C型肝炎抗體(Anti-HCV)或以分子生物學的方法檢測血液中C型肝炎病毒 (HCV -RNA)。C型肝炎抗體陽性,表示曾感染過或是現在是C型肝炎患者。C型肝炎抗體不具保護作用,受感染者大多有C型肝炎的抗體。C型肝炎抗體陰性,可能是未曾感染或是剛感染但處於空窗期,抗體尚未產生,最好三至六個月後再追蹤一次。

C 型肝炎病毒共有六種主要基因型 (1a、1b、2a、2b、3、4、5 和 6),較難治療是基因型 1a 和 1b 。近年來治療C型肝炎,注射長效型干擾素合併口服藥物 (Ribavirin),已成為治療C型肝炎的標準治療,而且治療效果及方便性,較以往治療已有重大進展。

結論
由於肝功能是隨著疾病病程而變化,有時這些指數會在先前檢查異常,但過一段時間後,指數又恢復正常。一般民眾在看肝功能報告時,除了關心檢查正不正常外,更應了解作了那些檢查,這些檢查代表的意義。多數的健檢報告,都會附上每項檢查的簡單判讀方式。肝病的變化往往相當複雜,並非一次檢查就足夠,不能只憑任何一種肝功能檢驗試圖解釋一切變化,往往需要再追蹤檢查才能明確診斷。光是肝功能檢查還不夠,常常還必須配合其他檢查 (例如腹部超音波、肝炎標記等),經由整體評估才能掌握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