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賦予的


王詩雅

2011 十月 03

醫院舉辦的「乳癌病友聯誼會」上,總是不乏樂於分享的前輩們侃侃而談;有抗癌歷程苦難受盡的,也有與癌共舞無懼無畏的,更有眉飛色舞對生命熱情滿溢的;相較於目前治療中、連手術都還沒做的我,並無法完全以一位「過來人」的角度去感同身受,每個人的症狀、年紀、治療方式、體質...等,也不盡相同,別人的經驗談對每位病友雖未必能產生實質幫助,卻絕對有鼓勵的效用,因為彼此的共通點、以及唯一清楚確定的就是:我們都還活著。

我是乳癌患者裡的年輕族群,今年(2010年)七月被診斷出右乳惡性腫瘤已將近五公分,並有腋下淋巴轉移,預計年底完成八次化療再進行手術。看一看行程表,十月十八日那天,我會在醫院度過三十一歲的生日。朋友說我面對癌症的態度很理智、很冷靜,也很正向,不但沒有怨天尤人,還定期在Facebook發表治療進度。從前不太注意生活保健及飲食健康的我,短期內吸收了很多有關預防癌症及治療癌症的知識,也融合自身經驗放上網誌內容,特別讓讀者關心之餘,也能吸收到婦女保健資訊、乳癌常識、保險觀念…等,對於其它身體病痛或生活不如意的朋友,也有間接鼓勵的作用,甚至很久沒聯絡的、極少留言的"潛水族"好像都自動歸位了!每次發表總是有來至四面八方的鼓勵與加油,我的塗鴉牆被滿滿的愛心給灌溉,是癌症給我的機會,是帶著癌細胞的我給了大家這個機會,讓愛聚集。

前幾天看了一本小說:『精準的失控』(九把刀著),故事內容一開始就描述一名父親接到醫生宣告得了不治之症的消息後,心情低落所導致的一連串災難,殊不知這個震撼的消息竟然只是醫生一項"深刻體驗人生"的實驗!在這個實驗裡,有絕大多數的病人被告知實情後,都是抱著感恩的心態度過他們所認為"剩餘的日子",唯獨極少數人,就是主角本身,自暴自棄的行為下的蝴蝶效應,不但讓自己丟了性命也造成其他無辜人士的傷亡。假使早幾個月看到這本小說,我會當成一個單純的小說劇情故事來閱讀,然而當我闔上最後一頁的時候,著實認真想了一下:「該不會我的醫生也是騙我的吧?」(當然心裡很清楚明白這一切的真實)「如果我也是一個實驗的對象,那麼我這幾個月所做的一切,對生活周遭所泛起的蝴蝶效應,是不是能被歸類在好的、善的、優良的呢?」

在我19歲初踏入社會工作那一年,我用了生平第一份薪水,替自己買了一張保單,在很多人眼裡看來或許這不是屬於19歲女孩的普遍行為,其實當時的想法很單純,認為生病或住院時不想造成別人的負擔─說起來當時只是買個心安與責任,沒有人知道何時會真正生效。自此之後,不論有沒有工作、生活花費夠不夠,每個月扣除必繳的房租、電話費、水電費以及保險費,再來才是生活費、娛樂費。當時絕對不會知道,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竟然是靠得癌症賺進來的。就如同,若不是親身經歷化療副作用:掉髮─以及去理容院剃光了那稀疏的髮絲,我也不會相信,鏡中的我怎麼會是個光頭!

曾經紅及一時的日本小說『佐賀的阿嬤』裡面有一句話:「自己的人生,不照自己想過的方式過是不行的。」當然,心可以很自由,但是處在汲汲營營的當今社會、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為現實世界;我們真的可以拋開自己的身份、輕鬆的卸下自身責任,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嗎?一個人身上時常重疊著不同的身分,每個身分又有不同的責任跟義務,不管是我們自己想要的、還是社會環境加諸在我們身上的「角色」,我們能夠掌握的,就是處理的態度。如果你是一個健康的人,請你維護你的健康,如果你跟我一樣被診斷罹患乳癌,請你積極接受治療、勇敢面對人生,因為,現在的妳,除了計較自己的身體完不完整?還可以有更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