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869天


陳博明

2011 五月 17

書名:最後的869天
作者:Ivan Noble(伊凡•諾伯)
譯者:高子梅
序者: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  執行長陳博明

好幾年前,我看到了愛德華‧羅森邦醫師所著《當醫師變成病人》(The Doctor:when the doctor is the patient)這本書,也看到了倫達‧海恩斯導演製作的《再生之旅》那部電影,故事描述一個凡事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名醫,突然變成手足無措的病人,而以該新身分所感受到種種的不便、不平,才深深反省自己以往對待病患之態度。這個真人真事使我受到極大的震撼,當下邀約醫師朋友們一定要把這部1991年的片子看完,相信日後對病患之處理方式必有極大的幫助。自此我一直嘗試以同理心來看待病人,以往的毛躁脾氣也因而改善了許多。

想不到最近看到的《最後的869天》這本書,也能帶給我與當年同樣的感動。作者伊凡•諾伯自2002年開始便將自己罹患腦瘤後之治療過程、情緒的起伏、對人生的看法、身體的不適、親情的助力,甚至給醫師的建議等,赤裸裸的以日記的方式公諸於世。他在最後一篇日記裡寫道自己必須正式向大家告別,他覺得他辦到了,沒有被擊倒。

真的,看到他力抗癌症,其間雖有惶恐、也有不安,但從沒有自暴自棄過,其毅力及勇氣不知道鼓舞了多少世人,我由衷希望大家能從他的篇篇日記裡找到「初心」。就醫師而言「救世濟人的情操」便是「初心」,能站在病人及家屬的立場看病,才能被稱做好醫師。看到伊凡的日記,我提醒自己在行醫的路上更要走得戰戰兢兢,小心謹慎。

我最喜歡下面的一句話:「昨天是歷史,明天是個謎,只有今天才是上帝給的“gift”,所以我們稱它為 “the present”」懂得把握當下,就是贏家!

「人生的不可預料,有時是一種祝福」。伊凡為了這場病,得到世界各地的祝福,他從未因為得了癌症便放棄計畫未來,在治療的空隙,他還出國探望親友好幾次,也贏得了與小女兒相處三年多的時間,更親手抱住殷盼許久的小兒子,他短短三十幾歲的人生,走得實在太豐富、精采了。看了他的故事後,相信大家應會更愛惜生命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