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跟世界說再見!


陳明翰醫師

2011 五月 17

書名:微笑,跟世界說再見!
作者:羅倫斯山姆斯、彼得巴頓
譯者:詹碧雲
出版者: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07.3
「人生就像生命本身一樣複雜,而生病就像是另一個人生,與從前過往平行沒有交集。」如猶太聖典“塔木德經”中所言:「要活得有如你會永遠活下去,同時也要有準備明天可能死亡就會來臨」。作者之一-彼得巴頓便展現了“熱愛生命、即知即行”的生活態度。

彼得認為罹患癌症有一個好處:就是這個病不會立即奪走你的生命,反而讓人擁有充裕的時間安排善後,因為癌症給你重新思考、停下來的時間,藉這段時間來回顧從前的人生,所以他做了“反思”,確信人死後除了遺忘之外,一定還有什麼可以留存下來,一向為“好奇寶寶”的彼得想將他在回顧以往、面對死亡之際能有人參與,並將之紀錄下來,找到的便是另一作者-羅倫斯山姆斯。羅倫斯無法參與彼得不平凡的人生經歷,但卻有幸在他最後的時間陪伴他、了解他,見證了他日趨平靜的最後旅程亦是如此的動人心弦…。

彼得的父親、祖父都於四十年代死於心臟病,有此家族史,他特別注意每天規律的運動,不抽菸、不食乳酪食品,只攝取少量紅肉,只希望預防不步上後塵,因為怕自己短壽,所以反而更賣力的充分利用每一分鐘,期所以更少的時間完成所有想做的事,而盡可能將生命發揮至極致。46歲即達事業的最高峰,急流勇退,隨即獻身於慈善事業與教育志業,但在他50歲時卻發現罹患癌症,一年半後復發了的癌症隨即奪走他的生命,生病前,彼得只全心全力將生活重心放在未來,却忽略了匆匆而過的分分秒秒;生病後,他才有機會活在當下,活出自由,感到全然的快樂。

人之將死,彼得最擔心的是如何讓子女知道並承受喪親之痛,他以自身的體驗,希望兒子不要因此而勉強“轉大人”,而在時間有限的情形下,他盡情享受與家人、朋友相處的快樂,他真的主宰了病痛!末期癌症的劇痛愈來愈無法控制,但因為他已經“放下”,所以反而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平靜,這真是一項恩賜的禮物,他了無遺憾,因為他已盡了全力,活得太精采了。

書中介紹了彼得的“豐功偉業”,你不得不被其熱情、衝勁、勇往直前的個性嚇到,靠著這個“勇於不敢”的個性,他創造了好幾項紀錄,自認一生若有任何值得他人借鏡參考之處,即:1.辨認盲目嘗試與理性選擇兩者之不同;2.若是需要改變方向時,要有勇氣去實踐。而在他生病喪志之際,妻子在旁給的不是虛偽不實的安慰,而是叫他找出治療的意義來,他才驚覺,得了癌並不代表他可以躺下來等死,即使在此時,他依然有夢想,還在學習,因為任何生命都有活下去的價值!此精神造就了這本書之出版,相信看了它,所有的人都能為自己的生命找出意義來。